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率改善研究论文_吴辉

(广安华泰国际医院 四川广安 638000)

【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率改善情况。方法:本次实验展开的基础病例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手术的患者96例,研究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患者采用单双号抽取方式进行平均分组,按照n=48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布比卡因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则使用罗哌卡因麻醉,分析两组的麻醉效果以及并发症率。结果:两组患者在起效时间方面效果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麻醉消退时间方面观察组效果更加明显,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论是采用布比卡因还是采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效果均较为理想,可改善麻醉后的并发症,整体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155-02

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麻醉方式也在不断进行革新,超声引导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推广,通过该麻醉方式的使用可以降低失败率,改善麻醉效果,麻醉效果较快,并且安全性也较高。而在麻醉中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麻醉药物的使用可能造成患者出现一些不适反应,通过该麻醉方法的使用,可以将患者的并发症进一步降低,使得患者在麻醉后获得更加理想的恢复[1]。本文研究主要围绕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率改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展开的基础病例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手术的患者96例,研究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患者采用单双号抽取方式进行平均分组,按照n=48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区间为20~66岁,中位年龄(39.69±13.71)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区间为21~65岁,中位年龄(39.98±13.52)岁。分别对两组患者各项情况指标进行比较,两组都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开放外周静脉的方式,指导患者采用平躺姿势,将患臂向外伸展至90度直角,并使用前臂处仰位,选择高频超声对患者腋下臂丛神经进行全面扫描,在超声辅助监控下进针,达到指定神经目标后,并进行回抽,确定无回血后,于神经位置注入适宜麻醉剂,在进行麻醉操作时需要调整针尖位置,保证局部麻醉药物充分包裹神经,保证麻醉稳定性。进行神经麻醉时需要依照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以及肌皮神经的注射顺序进行,保证麻醉效果,麻醉药物剂量选择方面,对照组使用布比卡因,按照0.4ml/kg的剂量,使用前使用生理盐水对药物进行稀释,浓度达到0.375%后进行使用;观察组则应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同样使用生理盐水将麻醉药物稀释至0.375%后,按照0.4ml/kg的剂量给药,并在麻醉药物使用后10min/20min/30min后对麻醉效果进行分析[2]。

1.3 观察指标

不同组之间的数据对比采用的是患者麻醉药物使用后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时间进行对比,并对两组麻醉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并发症则包括:心率减慢、头痛和恶心。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P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在起效时间方面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麻醉消退时间方面观察组效果更加明显,P<0.05,详见表1。

3.讨论

通过麻醉方式的选择可以看出,在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整体麻醉效果非常理想,可以直接将麻醉药物作用于神经组织,使得整体的麻醉效果更加理想。上文数据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起效时间方面效果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麻醉消退时间方面观察组效果更加明显,P<0.05。原因为:通过高频探头可以清晰展示出患者臂丛的声像图,对穿刺位置进行正确的引导,对穿刺针的移动速度进行追踪分析,充分保护神经功能,降低血管和神经损伤的风险,并且可以清晰的对局部麻醉注射的渗透情况进行分析,提升麻醉的整体质量,如发现局部麻醉药物未得到显著扩散,可进行补充注射,剂量控制效果更加理想;在对不同麻醉药物效果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同麻醉药物效果不同,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药物,罗哌卡因属于新型麻醉药物,药物作用时间长,并且具有镇痛效果,镇痛时间较长,而布比卡因属于传统类型麻醉药物,药物起效时间相较于罗哌卡因存在一些差距,但是经过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这种方式,整体的麻醉效果也较好,并且在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将这种麻醉方式使用到手术中,不仅可以对神经系统进行全面保护,促进麻醉效果发挥,同时可以降低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稳定性,防止因为手术出现的各种并发症,避免因为麻醉造成的问题,使得患者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为患者的后期恢复创造更好的条件[3]。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论是采用布比卡因还是采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效果均较为理想,可改善麻醉后的并发症,整体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蓝英年,韦惠,黄霄,等.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4):30-32+36.

[2]王磊,宋薇薇.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8,37(22):187-189.

[3]周丁香,黎旭乾.对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3):109-111.

论文作者:吴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  ;  ;  ;  ;  ;  ;  ;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率改善研究论文_吴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