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达研究论文_张心愿

鱼台县城乡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服务中心 山东济宁 27230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阻碍。相比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景观园林是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然而,文化融合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融合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产生弊端。如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日益趋同、没有特色的现象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警醒。本文从山水文化入手,探讨了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达。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山水文化;

一、山水文化设计元素分析

文明发展初期,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超人力的恐惧,相信山川有主宰万物的神力,产生了最初的山川祭祀,《山海经》中记载了四百余座山川,均有不同的祭祀规格,表明了山川祭祀的重要性与普遍性。在《五运历年纪》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盘古开天辟地,其身体化为天地各物,造日月星辰、三山五岳、江河湖海,至此,远古记忆中有了山水神话般的文化起源。山水文化是我国人理想和希望的表达,也是人们对于自然界崇敬的一种追求。山水文化中的曲径通幽的情趣是一种很好的现实情景,山水文化中通过桃花源中的美池、桑竹,鸡犬相闻等物象来实现人化自然的居住模式。山水文化的设计元素十分丰富。这种元素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上体现出来的空灵、苍古、清逸、荒寒、烟润等精神境界以一种落寞凄清之美、—种生命飘泊与寻找安顿的生命情感的呼唤。

我国园林景观最早状态由山河、虫鱼鸟兽的有序组合形成,地区的气候、地势、水源等要素决定了动植物的存在缘由和生长方式,而天时地利的条件直接导致了人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求生经验,正如《易经—系辞下》所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山水作为我国古人实际存在的物质条件,中国原始族群选择居住在山地或盆地边缘,这样既可以防止外敌袭击,又能在有限的视线范围内搜索到猎物。边缘地带的动植物资源丰富,一方面动物迂徙给族群带来了食物来源,另一方面由于族群长期经验的积累,边缘地带形成了族群迁徙的廊道,我国理想环境的居住模式原型诞生,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闻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封而不闭。这种基于氏族部落的原始空间形态来源于人类社会早期集体劳作、交流、宗教仪式等生活经验,它们是这一种介于生存本能和自发的集体无意识的社会文化行为。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达

2.1掇山理水

(1)堆山叠石

山者“天地之骨也”,山川之美在自然景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受国人崇尚自然的情感倾向,掇山成为园林空间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后期甚至达到了“无石不园”的程度。中国园林中山景有真假之分,利用真实山体稍加改造形成的较大体量的山景,一般为大型皇家园林,着重表现山体的雄浑伟岸( 见图1) ; 而小型私家园林由于空间受限,一般是由片石堆垒而形成的假山,以“瘦、漏、透、皱、丑”的景观效果为最佳,表现片石山的灵活多变、千姿百态。

图1

山体的不同布局,可以营造出不同空间感受的竖向景观,当山体位于全园的中心时,一般周围布置开阔的水面或平地,以山峰、山岭构成其竖向构图中心,如北京的紫竹院公园,利用岛屿分割空间,以岛构成全园的构图中心,岛上设亭,形成全园制高点,体验登高望远、一望无际的开阔之感。而当山体位于全园的一侧时,以山体的一侧或两侧为主要景观面,如北海公园,其东南角的琼华岛,与面向西北面的开阔湖面,形成全园的构图中心。《园冶》中曾讲: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通过堆山叠石,营造虚实空间,起到隔景、分景的作用,对景观空间情感表达起到了引导作用,或磅礴大气、或蜿蜒精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2)弄泉理水

在古典园林中,凡有条件者,必将引水入园。对于自然式山水园林理法而言,一般为水绕山行,山静水动,一动一静,相得益彰。水体有动静之分,开阔平远的水面,为静水,展现平和、宁静、豁达的情感; 飞流直下的瀑布、涓涓细流的溪涧则为动水,展现动态的生机与活泼。水体布局可分为集中式与分散式,但其形式上一直是以曲为美,自然流畅的曲线,或明朗,或暗通,展现了中国园林“藏”与“隐”的特质。中国园林的水景不仅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更具有文人雅士纵情山水的人文情怀,润泽四野,上善若水,只有水流的曲折、清澈才能将园林的艺术性与功能性完美结合,“曲水流觞”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文化与艺术内涵成为古典园林造园的经典模式之一,表达了造园者追求天人合一、体察万物的精神。

(3)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的起源与道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推崇神仙思想,传说在东海有三座仙岛:蓬莱、方丈、瀛洲。最早秦汉时期的上林苑建有建章宫,宫苑北侧设置太液池,池中筑有三座神山,“一池三山”的园林格局也由此形成。其后,历代帝王多有效仿,“一池三山”的理法也发展出多种形式,如:承德避暑山庄,不仅在湖区形成了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并用茎芝云堤将三座岛屿相连,将湖面分隔成“如意”“灵芝”的形状,赋予了传统“一池三山”模式吉祥、安乐的美好寓意。“一池三山”造园模式,不仅经常运用于尺度较大的皇家园林,在江南私家园林有限的空间中也屡有体现,常在岛上建亭、廊、轩、阁,或清幽,或开朗,或宁静,以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意境。“一池三山”不仅展现了中国园林造园理法的精妙,更突出的体现了民族的人文特质,具有强烈的华夏文化色彩。

2.2沧浪情结

对于“沧浪”,最初的记载源于春秋时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以沧浪、濯缨表达避世归隐的情感。在园林景观创作中,常借用其文脉意蕴,感物吟志,以景喻情。园景常以沧浪命名,刻于楹联匾额之上,其变体: 濯缨、濯清、沧池、濯云、濯龙等也多有运用。形态上,除了以水景表示沧浪之水外,还将创作对象丰富至水景旁的亭、台、阁、桥、岛、殿等,如: 苏州网师园的濯缨水阁、开封艮岳的清斯亭、承德避暑山庄的沧浪屿、北京南苑的濯月漪等。苏州拙政园的小沧浪更是将其人文意境进行延伸,园中以向南延伸形的一角池水象征沧浪之水,水上建阁,跨水而居,匾额上书“沧浪亭”,北面步柱上有对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园主隐居山林、享乐山林、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束语:

虽然近代园林景观在个别地区畸形繁荣,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也会依山理水,但是近现代我国的园林景观格调在总体上已然大变。解放后,新我国并无多少余力兼顾公园建设,有之又颇受苏联造园的影响,造园运动的再度兴起还是要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园林景观在新时期的发展,营造出一片山水创意空间,它是文化地标更是信心的象征,昭示着我国会有更多汲古开今的山水创意景观。

参考文献:

[1]陈明松.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论.中国园林,2009(3):29-32.

[2]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城市规划,2012(10):58-62+92.

[3]杨晓蔚.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政策瞭望,2012(9):42-45.

论文作者:张心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论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达研究论文_张心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