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法初探_教学过程论文

活动教学法初探_教学过程论文

活动教学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活动教学法的提出

我国中小学教育有太多的弊病,从宏观上说,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武断、教师素质不高;从微观上说,以“科学主义”为核心,忽视“人文”教育;以学科为本位,忽视生活经验、学生兴趣和个性差异;以升学为目的,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活动;以课堂为唯一教学场所,忽视现实社会、自然世界;以教科书为中心,以陈述性知识为学习对象,忽视直接经验、即时信息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以讲授为教学基本方式,忽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以机械训练为主要手段,忽视整体活动、感悟、体验;以定量、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忽视定性、过程性评价,等等。这些弊病使学生与传统文化陌生、与现实生活隔离,既缺乏主体意识、独立个性,又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开设活动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利用学生闲暇时间开展活动以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融入“活动教学”是四条有效的途径,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的思想源远流长。在我国教育史上早就有“行知说”。《活动教育引论》介绍说:“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关于‘知’‘行’及其关系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其间唯物主义知行观与唯心主义知行观鲜明对立着。唯心主义的知行观主要见诸于老聃的‘不行而知’;孟轲的‘行有不慊于心,则馁’;庄周的‘同于大通,此谓坐志’;董仲舒的‘法天之行’;王弼的‘不行而虑可知’;佛教四大主要宗派的‘五位修行’‘止观并重’;程颐、朱熹‘知先行后’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主要有孔子的‘听言观行’;墨子的‘言足以复行者尚’;荀子的‘行高于知’;张载的‘知由内外之合’;王廷相的‘付诸理而尤贵达于事’;王夫之的‘行先知后’;孙中山的‘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直到毛泽东的辩证唯物论知行统一观。”所有这些观点或有重“知”,或有重“行”,或有“知行并重”,但都是主张教与学应是“知行合一”“知行并举”的。这里的“知”即理论,这里的“行”即活动、实践。也就是说学科教学是可与活动教学相结合、相统一的。

在国外,活动教学法思想形成与发展有清晰的脉络。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有维多利诺、拉伯雷、蒙旦等人,他们继承古希腊“完全教育”传统,以学生身体、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为目的,重视观察、考察、游戏、交流、构造和劳动等活动,是西方活动教学思想的源头。之后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发展儿童自然本性,卢梭、裴斯泰诺齐、福禄培尔等人倡导“以行求知,体验中学”,是活动教学思想的萌芽。活动教学思想真正成熟的标志应是美国大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他主张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已成为教育史上的重要思想。之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教育观”、前苏联维里茨基、列昂捷夫、赞可夫、达维多夫等人也大大丰富了“活动教育”的理论。

我国现代的“活动课程”“活动教育”思想一方面吸取了中国古代“行知学说”和近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陈鹤琴“活教育”的营养;另一方面又接受西方“活动观”和苏联“活动论”的洗礼,是在“课外活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特别偏重“学科教学”,有识之士开始大力提倡“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第二渠道”开展,补充课内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第一次将“活动”调整为“活动类课程”,从而确定了“活动课程”的正规地位。当前的“新课改”在中小学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形成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重的新型课程体系,为活动教学开展奠定了基础。

全球正逐步跨入信息时代,我国社会也逐渐迈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四种基本素质,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对这样一个社会背景,基础教育课程如何改革?中小学教学应该怎样进行?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目前我国以学科教学为主的教育体制下,除开设专门“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学科教学“活动化”更为重要。因此,活动教学法是顺应时代要求、顺应“新课改”的需要而产生的,积极提倡、推广“活动教学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二、活动教学法基本理念

活动教学法是指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学生主体活动和主动探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的操作性实践,即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具体地说,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的教育理念。

1.以活动促发展。杜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活动教学法主张独立开设“活动课程”,倡导“课外活动”和学生“闲暇活动”,更主张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融入活动课程因子、要素,以求学科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法认为学科课程内容要面向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心灵、经验、文化,强调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实践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以学习者为中心。活动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权、决策权和发展权。学校的课堂教学应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正如杜威所说的:“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样,学生学习的态度就会改变,他们就会把学习作为生活,自主、自动、自觉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自律、自立。

3.以儿童兴趣、内在需求、个性差异为教学出发点。传统教学一味强调学生刻苦学习,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动教学法积极提倡“愉快学习”“成功教育”。倡导教育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机。所以活动教学法遵循“兴趣性原则”,遵循学生心身发展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依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兴趣爱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全面发展。

4.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活动教学法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生除了从教师讲授中静态学习知识外,更主张学生从自己的“做”中动态地学习经验。这种动态的“做中学”方式包括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动手动脑的操作性学习、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沟通心灵的交往性学习、自我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师徒传授的模仿性学习、适应生存的生活性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形象思维为主的创作式学习、主体间性的对话式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等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反对费尔巴哈从纯客体方向理解人的活动,也不主张黑格尔从纯主体角度去理解,而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学生的活动、教学中的活动也是如此,它从本质上说都是“实践”的。活动教学法的实践性表现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口、动手、动脑,在实际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人格修养。因此,活动教学法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从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的合一。

5.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在谈到教学活动主体性时,郭元祥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这一特点表明,活动教学法突出学生自主性、积极性、自觉性和亲历性,强调学生主动实践、积极探究、亲历活动,这一特点符合“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育理念,是教育教学走上民主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6.以重视直接经验、即时信息、程序性知识学习为重点。活动教学法主张学生学习人类一切知识、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昔时信息和即时信息、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知识等等。活动教学法认为学科教学内容除了传授间接经验(知识)外,更要重视直接经验、即时信息的学习;不但要学习陈述性知识,而且要学习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不但要学习单科、分科知识,更应该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综合性知识。

7.以实践性、亲历性、体验性为教学基本特征。活动教学法认为教学是动态实践活动的过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适时、适地、适当、适度地开展各种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资料查寻、设计制作、实验论证、社区服务、劳动生产、游戏玩耍、比赛竞赛、创作编写、旅游观光、野外考察、电媒感受、言语表达、表演展示、交际交往……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社会,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以实践性、亲历性、体验性为特征的教学体系。活动教学法重视活动,强调实践,注重学生处理生活世界系列关系过程中个人的亲身直接体验和主观体验过程。正如李臣之所说的:“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应用知识,感悟人生,积累经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建构对活动的意义,获得整体发展。”

8.以人文教育为抓手。由于“学科教学”是在“工业化时代”产生的,故十分侧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活动教学法也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但更强调“人文”教育,主张学生在人类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全面素质的提高,以求适应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

9.以综合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开发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归宿。传统的学科教学目的往往比较单一,即传授静态的书面知识;活动教学法无论是活动课程教学、课外活动教育,还是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活动教学,由于它以活动为中心、发展为目的,其教学结果往往是多元的、整体的、综合的。它不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而且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它不仅重视学生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的达成,而且十分重视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活动教学法可真正做到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素养的提高。

三、活动教学法的活动方式

活动教学法的实施最重要的是具体活动方式的落实,即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来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课堂结构、教学模式。传统学科教学以学生静听为主,活动教学法旨在通过学生做一做、看一看、画一画、走一走、写一写、演一演、玩一玩、唱一唱、跳一跳、编一编、修一修、比一比、仿一仿、动一动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求学生生动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教育的理想——培养“完整的人”(即完人、全人)。

具体地说,活动教学法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社会参与和科技实践活动

观察活动。通过观察人物、事物、环境以积累材料,感悟生活。

调查活动。通过新闻调查、案件调查、考古考察、文化研究,介入社会和了解理解社会。

访谈活动。采访先进人物、著名人物、问题人物、特殊人物,与平常人物谈话等了解人、理解人,学会交际交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社会活动。通过单位见习、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宣传国家政策、社会公德,体验生活、服务社区、服务大众。

实验活动。通过科学实验、科技试验、科学研究、课题研究、问题解决等形式树立科学意识、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研能力、发展科学素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2.生活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

作业活动。作业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也指课堂练习、家庭作业;另一方面更是指通过调查、统计、研究等手法获取信息进行训练的学习方式。

劳作活动。劳作活动主要是指劳动生产、设计制作、工艺手艺、养殖培育、修理、家政、义工、测绘等等活动形式。

编创活动。编写创作文学和艺术作品,包括作文、作曲、摄影、书法、绘画等文艺活动。

表演活动。如演出话剧、小品、相声、曲艺等等。

交流活动。通过对话、讨论、辩论、演讲、展出等方式进行交流交往性学习。

3.文体活动和趣味活动

游艺活动。如游戏、游园、游玩等。

竞赛活动。如征文比赛、智力竞赛、科技竞赛等。

集会活动。如文艺晚会、节日活动、文化周、化妆舞会、晨会、夕会等。

社团活动。如兴趣小组、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

旅游活动。如秋游、春游、夏令营、冬令营、野外探险等。

军体活动。如军训、体育活动等。

四、活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现代汉语词典》说: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可照着做”的标准形式、样式、范式、程式、招式、套路,是为组织教学活动提供的结构、程序和步骤。《教育大辞典》解释说:“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活动教学法由于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其教学模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有问题—解决式、课题—研讨式、话题—对话式、专题—创作式、主题—表达式、游戏—参与式、景观—游览式、生活—感悟式、社区—服务式、科学—实验式、事件—调查式、新闻—访谈式、文本—鉴赏式、体育—训练式、网络—搜寻式、技能—操作式、劳动—体验式、方案—设计式、文艺—表演式、书报—浏览式、影视—欣赏式、口语—交际式、任务—合作式、情感—交流式、情境—陶冶式、学科—渗透式,等等。以上列举的丰富的活动教学法模式为我们从事活动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样式,也是中小学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根据教学模式专家查有梁的观点,每个模式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程序,不同的模式由于理论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有异,所以也有不同的教学步骤。如果细细说来,以上所列举的活动教学法模式都有不一样的程序。但由于它们都是活动教学法模式,它们的指导思想基本一致,所以它们也有一个相近的流程。研究以上模式程序,结合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活动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可分五个阶段:

1.主题设计。这是师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策划活动项目的阶段。活动主题也就是活动的项目、专题、课题、问题、话题、论题。每次活动均需活动主题,活动主题犹如活动的灵魂、统帅、核心。没有主题的活动是散漫的、无效率的、盲目的活动。活动主题需要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可先教师主导,设想方案,然后与学生共同商讨,拿出策划预案。也可先学生动议,设想一个活动主题、方案,然后与教师商讨决定。

2.活动准备。有了活动主题、实施方案还不够,为了实施这一主题方案还要作好充分准备,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准备可从三方面考虑,一是物质准备,应该要有的设备、设施、工具、材料要到位;一是心理准备,师生双方都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良好心态,以防半途而废;一是寻得家庭、社区、学校的配合,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3.实施活动。实施活动就是开展活动,就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合作完成任务的动态进程。这个活动过程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做好组织、管理和参谋;学生要起主体作用,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活动,以求自己心身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阶段由于活动的形式不同实施过程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总结以往经验,活动教学法可以采取以下不同方法进行,如探究发现法、问题探讨法、调查研究法、实验试验法、参观考察法、文献查阅法、设计制作法、实际操作法、言语交流法、社区服务法、网络搜寻法、访谈法、表演法、游览法、创编法、竞赛法、游戏法、体验法、鉴赏法、训练法、合作法等等。

4.成果呈现。由于活动教学法有丰富多彩的形式,活动的结果、成果大不一样。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基本形式,它们是作品展览、汇报和演出、调查报告和科学报告、学术论文。作品为设计、制作、创作的成果,可以通过展出、发表或出版,反映活动教学的成果;汇报和演出是文体活动、社区服务、游戏旅游等活动的表现形式,通过向老师、家长、同学、社会汇报或演出,达到教育自己和他人的目的;调查报告、科学报告、学术论文都为活动教学法的书面语言形式;为检查学生的真实水平,还可通过论文答辩。

5.总结反思。预案—准备—实施—成果—反思,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活动教学法通过成果的展出、演出、报告、答辩后需进行必要的总结、评价和交流。一方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此次活动全过程,肯定成绩,增强信心;另一方面总结经验、接受教训,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宝贵的经验。当然我们还可通过交流方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活动教学法的意义

首先,活动教学法有利于传统应试教学思想偏差的纠正。应试教育以“分数”为目标,考什么教什么,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发展需要,一切以“考试大纲”为标准,严重扭曲了儿童的人格,严重违背教学原则。活动教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以儿童发展需要为标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求得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活动教学法可以成为改变应试教育局面的突破口,可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次,活动教学法有利于学科教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学科教学重知识教授,重教师口头传承,较少考虑学生主动建构。“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教学就是与学生“平等对话”。活动教学法的教育思想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再次,活动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活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突现整体性、研究性、活动性、亲历性、开放性、主动性、生成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主张书本与生活联系、学科与学科整合,积极拓宽教学领域、丰富学习资源,重新建构新型评价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活动教学法思想源远流长,活动教学法教育理念民主开放,活动教学法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教学法教学模式灵活有序,活动教学法意义价值重大。我们应该积极提倡活动教学法,以此来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旧模式,重新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新一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尽一份力量。

标签:;  ;  ;  

活动教学法初探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