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鼠强”的毒性和解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毒性论文,毒鼠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毒鼠强”之毒,仅从其“绰号”即可得悉。有称为“没鼠命”、“三步倒”、“一扫光”、“闻到死”;也有人叫它:“原子能灭鼠王”。一般人们叫它“毒鼠强”,属剧毒类化学物。老鼠中毒后,2~3分钟内就会表现兴奋、躁动、抽搐、呼吸困难、惊厥,30分钟内死亡;一般哺乳动物中毒后,兴奋跳动、惊叫、痉挛,甚至四肢僵直。如果人中毒后,轻度的会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重度的会引起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毒鼠强”究竟为何物?其“毒”性达到何种程度?目前有无特效解毒药?
“毒鼠强”化学名:四亚甲基二砜四胺,英文名:Tetramethylene Disulfonetetramine。
据了解,一般工厂生产出的原药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纯度为20%~50%;市场销售的产品为每1kg原药和面粉(米粉等)200~400kg,并添加引诱剂制成,多为白色粉状固体,没有特殊气味,也有制成袋装的产品。包装上多标为“四二四”、“三步倒”、“气体灭鼠剂”等。
“毒鼠强”是德国一家公司首先发明、合成的一种神经毒性杀鼠剂。早在1933年,人们就发现,磺酰胺Sulfamide和甲醛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透明、稳定的树脂,后被用作生产沙发靠垫及室内装璜纤维织品的浸泡剂、强化剂和抗霉菌剂。然而此后不久,在德国一些家具制造厂工人中屡次发生中毒事故,人们发现祸首就是用这种树脂浸泡过的一种羊毛织品。于是,这种树脂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其结构式很快被人们了解,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毒鼠强”的物质。
“毒鼠强”的化学性质很稳定。1952年人们发现,在“毒鼠强”处理过的土壤里生长的冷杉,4年后结的种籽还能毒死野兔。见诸我国的报道中,“毒鼠强”中毒接触途径有:误服灭鼠毒饵米;进食由混有毒饵的大米煮成的稀饭或干饭;生产包装毒鼠强工作接触;投毒;小儿偷食灭鼠饵饼干;因毒鼠药滥用引起环境污染造成饮水及粮食污染等。20世纪70年代后,国外报道的“毒鼠强”中毒事件很少,且主要中毒途径与食用海产品有关。1988年苏格兰发生两起食用海产品“红酒刺”引起的急性中毒,并在红酒刺中检出“毒鼠强”,1989年丹麦也有相似报道。1997年加拿大报道,有人因食用海洋水产品引起麻痹性牡蛎中毒,其中检出了“毒鼠强”。
“毒鼠强”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专家们推荐的毒鼠强中毒的处理方法是:①首先应清除胃内毒物:可采取催吐洗胃、灌肠、导泻等。②对症处理:抗惊厥以苯巴比妥钠的疗效较安定效果好。抽搐,躁动,烦躁不安时,肌注苯巴比妥钠或安定。必要时重复。也可预防性肌注苯巴比妥钠。③活性炭血液灌流:中毒较重者尽快进行活性炭血液灌流。有报道中毒者血液灌流后,血中毒鼠强浓度明显减低,灌流后活性炭颗粒的提取液中检测到毒鼠强。
目前,我国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灭鼠剂有:毒鼠强、氟乙酰胺、氟乙酸钠、毒鼠硅及甘氟。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就对剧毒鼠药的危害予以高度重视。1997年,国务院还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把鼠药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
目前,鼠药滥用情况恶化,中毒人数增多,地区分布范围扩大,投毒事件越来越多。目前,中毒控制中心平均每天要处理一起以上中毒事件。
据国家卫生部向新闻界通报的2001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情况:全年重大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析表明,化学性食物中毒居首位,鼠药引起的食物中毒问题依然突出。2001年报告化学性食物中毒90起(占总中毒起数的48.65%),6121人中毒,81人死亡。其中,鼠药中毒46起,约占化学性食物中毒的50%,中毒人数2540人,死亡42人,其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8%,多为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毒鼠强或氟乙酰胺,中毒原因以误食或投毒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