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关注并有效实施_数学论文

积极关注并有效实施_数学论文

积极关注,有效落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有一句话:“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如此表述,想必是经历了不少的坎坷,因为在这之前,我们所看到的数次的课标官方讨论稿,此处的表述都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之所以关注这两句话,并非笔者想比较这两句话的优劣,或窥究其中的幕后故事,只是因为对其中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有一丝想法,觉得可写一些感受与老师们交流.

应该说,“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是句老话,是教师一直挂在嘴巴上的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是家长在送孩子上学时反复叮嘱的语句.用得如此广泛,可见这两句老话,并非针对数学学习而提的,或言并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是普遍适用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其次,在传统的认识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时行为习惯层面上的要求.我们常言的“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大家都很耳熟,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提出,就会感觉比较不顺.

如此说来,在大家已充分认可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种数学学习方式之前,加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是不是不正确或者不妥当呢?

并非如此!在笔者看来,撇开其属性是态度还是方法的问题不谈,在数学学习中,强化“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要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首先,因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很适合数学的学科特点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里面有大量的符号、概念、关系、定理等基础知识,更有模式化的、需要规范操作的基本技能,如计算、作图等.这些“双基”,前后联系紧密,发展序列清晰,作为学生,是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小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否则,就会跟不上教师教学的步伐.如,没听懂“平行和垂直”,那么下节课的画垂线、画平行线就不会,以后的“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识也学不好.再如,在教除法竖式时,漏听一分钟,格式方面的细节没听到,那么相关的习题就根本无法做,后续的学习也要受很大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是不能落下一节课”的道理,这也是数学学习与语文学习很大的一点区别——语文的内容,有时学生落下几节课或几篇课文,但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不大(基础知识,如认字识词、背诵抄写,更是学生自己可以补习的).因此,数学课上的“认真听讲”显得格外重要——保证着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在前进的路上.

我们还知道,数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是发展人思维能力的科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要通过抽象、概括、归纳、比较、想象等途径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时常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拓展提升等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思维水平.在这些过程中,倘若学生不全力投入、积极思考,那么教学就无法获得该有的意义.如面临一个三角形,如何才能计算它的面积呢?不积极思考的学生,课后获取的只是一个“底×高÷2”的公式,而积极思考的学生,想到了“割补”的方法,想出了“拼组”的方法,推导出了不同内涵的计算公式,并在这样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了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诸多知识之外的东西.这就是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积极思考”的价值所在——使学习的成果更丰硕,使课堂的内涵更丰满.

其次,“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很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

不可否认,当前的很多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优厚和家长的宠爱,总体上比较娇生惯养、比较浮躁.如怕吃苦、钻研精神不足、课堂上好动、容易分心、开小差等现象,这些年来是很凸显的.再加上过去几年,由于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较多地采用动手、讨论、探究的方式,但缺乏科学组织、管理的策略,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浮躁乃至学习力的下降,如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细致检查的能力总体上是不理想的(影响学习力的另外一个原因,恐怕跟作业经常依赖家长的指导有关).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学习要求,笔者觉得犹如开出了一帖治疗学生浮躁、走神的良药,必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就可在每一节课堂上进行训练、强化,促使学生改掉缺点,形成习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从态度的层面提升至方法的层面,哪怕有点破格,但或许也体现着“矫枉必须过正”的道理,可以理解.

事实上,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对数学课上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都是极为重视的,并一直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落实这样的要求,以期起到“夯实教学过程,确保听课质量,提升学习成绩”的目标.笔者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教师,听了他们的介绍后更是感触颇深.一位老教师如此介绍他课堂的要求:

……课上,我要求学生除了做作业以外手里不准拿捏橡皮、笔、尺之类的东西,脚绝对不可以“越位”或是晃荡不停.这要求看似合理但并不简单,其实刚开始学生很难做到.他们自己也纳闷,听着听着手与脚就不在其位了.万事开头难,每当此类事情发生时,我总要提醒他们:一心不能二用.

在管好自己手脚的同时我也强调学生要管好自己的眼睛、耳朵与大脑.看着书本交流时必须看书本,我在黑板上板书讲解时必须看着黑板,在没借助书本也没利用黑板的学习时那眼睛必须盯着我.关于课上老师的讲解与同学的发言,必须仔细听而且理解着听.正因诸多条条框框的要求与一步一步地把扶,我的学生现在基本都已把“用心听、思考,当有自己想法时要勇于表达”视为一种习惯.因为他们知道我随时都会提问,即使就数学课堂而言是无效的提问,诸如“××,刚才我说的是什么,提了什么问题”“××,你手里的笔要不借我用下”等等,当然,类似这些善意的问题是给那些没有在专心听讲、没有积极思考的同学.如此一来,他们怕了,所以我得了个不大好听的评价:“老师的眼睛很贼的!”

在笔者看来,这位教师的做法不是苛刻,课堂也不是僵化,系列的要求、眼睛的“贼”都是为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而采取的有效策略.遗憾的是,这样的做法,在前几年经常会成为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制约孩子个性发展的“典型做法”.笔者觉得,这样的认识,教师应当改变过来,“课堂要有规矩,习惯方可养成”.只有养成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才有可能确保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也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而可以设想,倘若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即使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即使再“精心预设、灵活生成”,那又怎么可能有好的效果呢?

当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除了上述的严格要求、积极干预等措施之外,教师还得从自己层面上动脑筋——如何以更好的教学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进数学的学习中来.教师可以想象,如果数学课堂的情境更富启发性,过程更具挑战性,练习更具多样性,学生感到有趣了、有劲了,自然不需教师提醒就会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了.这样一来,学生就从被动地接受教师这样的要求,转变为主动地展现自己这样的风貌.倘若如此,我们的教与学不就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了吗?

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就得加强学习,努力付出.多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尤其是学一点数学教学心理学、数学学习心理学,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懂得教学.另外,教师还要特别认真地备好自己的课,从目标制定、重难点确定、过程设计等方面,多考虑学生,多考虑教学.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园,才会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认真听讲,不开小差,积极思考,听懂学透,使得课堂的效率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难道不就又成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了吗?

琐碎的感悟之后,更理性地认识到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意义——是方法还是态度并不是最重要的,而重要的是教师要真正认识它的意义,并通过日常教学去落实,通过教育科研去深化.

标签:;  ;  

积极关注并有效实施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