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技术论文_周乃松

浅析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技术论文_周乃松

澧县建筑勘察设计院 湖南澧县 415500

摘要:地震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破坏力强、不可预知和不可抗拒等方面的特点,容易引发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房屋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栖息的地方,给人们带来安定生活的同时还需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可知,我国房屋抗震性较差,为了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最大化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设计人员在房屋结构设计中必须充分应用抗震技术。

关键词:地震;房屋结构;设计;抗震技术;生命安全

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在房屋设计质量的检验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将抗震技术应用于房屋的结构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和使用质量倍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分析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技术,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建议,从而最大化降低当前房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进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房屋结构设计抗震技术的背景

房屋属于一种固定场所,可以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目前,人们主要以房屋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作为评定现代房屋的标准,且大多数设计人员仅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房屋的整体质量,未将抗震技术及时有效应用于房屋结构设计中,导致房屋对于突发地震的抵御能力较低,严重影响房屋和居住者的安全。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抗震技术被房屋结构设计人员广泛应用于房屋结构设计中,但传统的抗震技术不够科学、精准,且未有效遵循国家的相关指导规范,若继续沿用将不利于房屋的安全。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应将房屋的结构尽可能简单化,使所有的建筑部件都可以清楚的进行分析,将材料进行灵活运用。同时,结构设计还可以以竖向的方式进行设计,但此过程中需注重保障房屋结构的均匀,以此防止房屋受到地震的破坏时出现变形的现象。此外,还需注重房屋整体的设计效果和合理性,保障房屋根基的稳定性,若房屋的根基不稳,容易导致所有建筑部件的稳定性大幅度减小,促使根基点偏离房屋中心。

二、规则性进行房屋结构设计

(一)遵循抗震标准

我国相关抗震标准中规定[1],房屋建筑的使用价值可以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甲乙两个级别需在符合本地抗震需求的基础上加大一度,大约在6-8度的抗震烈度范围;丙级符合本地房屋建筑的抗震需求即可;丁级房屋建筑的抗震烈度范围可比本地的抗震等级更低。

(二)合理设置纵横墙

房屋主要以墙体作为承重构件,墙体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房屋的承重能力,若过分依赖墙体承重容易使墙体之间的间隔加大,从而减小房屋的抗震性能。因此,设计人员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需合理设置纵横墙,使承重可以进行均分,从而有效保障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

(三)有效处理防震缝

若房屋的结构设计已然固定,设计较为不规则的情况下需要对防震缝进行处理,以此减小地震对房屋的破坏程度。对防震缝进行设置的过程中需将房屋分割成多个独立整体,且为便于布置墙体,需预留充足的宽度在防震缝两侧,使防震缝两侧的建筑完全分开。

(四)房屋结构规则性设计

在抗震设计中,将房屋结构的质量和刚度进行均匀分布,立体结构和建筑平面进行规则性设计十分重要。若房屋结构为规则性设计则可以有效降低和扭转地震的破坏强度;反之,若房屋结构设计不规则,存在较为混乱和复杂的布局,极易于无形中提高地震的破坏强度。

(五)合理控制房屋高度

房屋的高低与地震对于房屋破坏力度的大小具有直接的联系,房屋的高度越高则表示其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性越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房屋的层数的多少亦与房屋破坏力度的大小有关,房屋层数越多则表示其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性越强[2]。因此,设计人员在房屋结构设计时需将房屋的实际情况和抗震标准理论进行有效结合,合理设计房屋的高度,以此降低地震对于房屋的破坏强度。

(六)合理设置抗震防线

地震发生后通常会引发多次余震,从而造成房屋的再次破坏,因此设计人员在房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抗震防线,合理设置抗震防线,使房屋可以对地震引发的能量进行吸收和消耗,从而增加房屋抗震防护。

三、抗震设计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一)合理选择房屋所在地

房屋所在地的选取非常重要,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前需对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分析其是否出现过凹陷、崩塌或断裂等情况,若出现此类情况,应尽量避免在此地建造房屋,若实在无法避免,应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加固与防护。同时,避免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建造房屋,应选择较为平坦的平原地带,因为发生地震时,平原地带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临时安置点,减小地震对于人们的伤害,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此外,若条件允许,可选取坚硬性强的土壤,因为土壤越坚硬房屋的稳定性便越强,可以减小地震对房屋地基的影响[3]。

(二)确保房屋的刚度

确保房屋的坚硬度是增强房屋抗震力度一项重要的措施,若想加大房屋的稳定性,一方面,设计人员筛选建造房屋的材料时应尽量采用混凝土材料;另一方面,避免对失修破旧的房屋进行二次建造,但可以加固的方式进行,加固方式的选择需严格遵循我国的相关规定,根据房屋的类型进行选择。同时,探寻和研究最为优质的房屋建筑材料,使房屋的抗震性能得以有效提高。

(三)增强防震意识

作为房屋结构设计或施工人员,应增强自身的防震意识,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或施工前全面分析地震将会带来的危害,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因为房屋结构设计人员肩负着保护人们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使命,在房屋设计和建筑的整个过程中均需遵循和贯彻房屋抗震理念。同时,还需安排专人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整个环节皆能符合国家的标准规范,促使房屋的抗震力度得以有效增强,进而保障居住者的安全。

(四)运用房屋隔震层和反摆技术

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通常会设置隔震层来保障房屋的抗震力度,在房屋受到地震的破坏时,隔震层可以对一些地震能量进行吸收,从而使地震对于房屋的危害降到最低。此外,反摆技术也是十分有效的抗震技术,反摆通常设计在房屋的顶端,在房屋受到地震的破坏时,通过偏移房屋中心,使其转为反方向,并通过反方向的加速作用来确保房屋的安全。

(五)房屋钢性设置

施工人员在建造房屋时采用的水泥和钢筋材料对房屋的钢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材料达标的情况下房屋方可在地震发生时发挥强有力的抵抗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房屋的建造主要以双层加固的方式进行,而此方式对房屋的钢性有所要求,即钢性需适中,避免偏大或偏小。若钢性偏小容易失去房屋对于地震的抵抗力度,而钢性偏大容易使房屋在受到地震晃动的同时亦受到巨大外力的影响。房屋的钢性越强,发生地震时的抵抗力便越大。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应合理设置房屋的钢性,以此确保房屋在地震发生时实现良好的抵抗作用。

四、结束语

抗震设计在房屋结构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震质量的高低与房屋性能的好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抗震技术是设计人员在房屋结构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人们的居住环境开始不断发生变化,当前的房屋抗震技术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相关设计人员需加大房屋结构设计抗震技术的研究力度,并进行有效运用,以此保证房屋的良好抗震效果,进而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君俊.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运用[J].智能城市,2017,3(12):96.

[2]关金建.关于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分析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02):80.

[3]王娟.抗震技术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0):92.

论文作者:周乃松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  ;  ;  ;  ;  ;  ;  ;  

浅析房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技术论文_周乃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