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高校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算机与信息网络不仅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互联网以其受众广、时效性强、多功能、交互式等特点,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媒体。

在我国,高等学校是人才密集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信息革命的冲击波在这里将产生更大的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政治倾向、个性心理都将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重视与研究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新问题,已成为十分紧迫而艰巨的课题。

一、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随着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它将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和观念。网络文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新的生机。

1.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比较落后,方法陈旧,主要以授课、个别辅导等面对面的交流为主,是一种简单的单向传播关系,受众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这种传播方式使有效信息的传播速度慢,受众面窄,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互联网的出现,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载体和发展契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静态、现时空趋于立体、动态和越时空;交互式技术变教育者的单向性灌输为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网络信息传递的快速便捷使信息的发布收集能够及时进行。大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2.改变了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拥有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剧,全球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冲突和融合,文化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已是不可避免。不同需求的人们带着各个民族、区域的本土文明在互联网上汇聚,文化的碰撞督促着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流,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从而更容易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拥有不同文化传统的道德主体能够更客观理性地重新审视本土文明,在网络上能以平和宽容的姿态接纳不同方面的意见,使社会人际交往日益平等化。

3.增强了青年学生的道德自主性。“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第15页)。传统社会的交往面狭窄,慑于道德他律手段,青年学生的道德意识相对强烈,行为也较为严谨。而在网络空间,外在的约束机制已经减弱并逐渐失去作用。网络的这种道德环境,将会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进行新的考验,对青年的各种道德因素进行重新组合。其结果是青年的道德责任义务意识逐渐觉醒,道德理性和道德觉悟得到提升,道德品格得到巩固和锻炼。外在的道德命令限制内化为道德自律,成为主体的自我选择和内在的需要,使青年学生的道德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和严峻的挑战。

1.网络信息泛滥,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理性,致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紊乱、道德判断力下降。

互联网时代,由于全球文化的影响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信息呈爆炸状态,对青年学生来说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过多的信息令他们不知所措。密执安大学精神卫生所所长詹姆斯·米勒研究表:“当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就可能导致紊乱。”信息超载所导致的结果是:青年学生在没有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之前就囫囵吞枣;或是面对太多信息无从选择,陷入混乱困境,使个人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断力下降。网络上多元文化价值共存,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处于经常性的冲突和碰撞状态,也不同程度地冲击着青年的价值理性,致使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况且身处网络,面对民族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矛盾,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排斥,道德和非道德的相互否定,也会令他们经常陷于矛盾冲突的痛苦选择境地。

2.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无国界性,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

信息传播的无国界性,使各种信息在全世界的流动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信息的跨国流动,将会使信息输出国容易把本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传输给其它国家,进行文化侵略和扩张。利用网络对不同制度、不同观念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乃至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已成为各国国家层面上的计划和行动。美国政府商务部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合作议事书》中拟定:“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人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正是基于这一战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其先进的网络传播技术,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各国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及价值标准,并把主要矛头对准中国,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主体,缺少理论根基和人生阅历,如果没有足够的精神屏障,就会很容易被这些思想所蒙蔽。

3.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和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莠并存。网络信息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等特点。互联网上各种合法信息和非法信息、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并存。如果缺乏相应的判断,就会被这些信息所淹没,由此而导致的道德问题已经出现并且相当严重。(1)黄毒污染:互联网上的色情传播已泛滥成灾。早在1995年,由美国卡梅隆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仅在1994-1995年的18个月期间,就有92万件带有不同程度的色情信息涌入互联网,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也发现,在互联网上的非学术信息中,大约有47%与色情内容有关[2](第244页)。由于互联网传播成本低廉、传播手段隐蔽而快捷等特点,使大学生可以轻易获到。部分自制力较弱的青年学生会出于好奇心的冲动,刻意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据1997年统计,台湾最受欢迎的前30个网站中,其中一半是色情网站,平均每天有60万人次以上访问者,在这类访问中,青少年占70%[3](第194页)。(2)文化垃圾:互联网正负功能兼具,在其繁荣的背后滋生着大量精神垃圾,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含有道德败坏、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信息大量涌入,吞噬着意志薄弱者,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蜕变和扭曲,道德人格丧失,走上堕落和犯罪道路。(3)恶意政治信息: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到处充满着祥和和善意。一些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的无国界、无边际等特点,在网络上制造各种谣言和对青少年有害的、具有错误引导作用的信息,肆意歪曲、污蔑社会主义制度。

4.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淡化了青年学生的道德责任。

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开放和自由,是网络的魅力所在,它迎合了青年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本性。但是网络的高度自由,要求道德主体具有相当的道德责任心,否则网络的高度自由必然会导致道德责任观念模糊,责任感淡化,民族观念淡漠,造成主体行为的自由度与所担负的社会责任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已经造成了许多消极的东西,比如网络上各种各样的道德失范和犯罪行为,以及青年学生容易轻信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新颖性,而对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

三、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多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造,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网络化趋势使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机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1.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判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网络文化渗透,是网络技术发展的衍生物,是高科技对全球的辐射,也是我国推进网络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全球性、传播手法的隐蔽性和快捷性,使得对于互联网的管制,不能像传统大众传媒那样容易,传统的防、堵、塞已经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关键是坚持正面教育,增强防范渗透的主动性,大力提高青年学生抵御渗透的能力,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增强学生政治鉴别力和对全球网络文化的分析辨别能力、自律抗诱能力,树立坚定的信念,对于巨量的网络信息应保持扬弃态度;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评判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认清西方霸权主义者的真实面目和企图,消除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困惑和矛盾;此外还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应增加网德、网风、网络法纪的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念,把握方向,守住良知,拒绝道德堕落。置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内在地培养自学的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全球性和交互性,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之后第四大媒体。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阵地。可以说,掌握了网络这个当今思想舆论的制高点,就意味着谁就能掌握斗争的主动性。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影响力,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趋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斗争,努力掌握网上斗争主动权。”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感,对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和传播意义要有充分认识并加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建立和扩大网上思想政治阵地,抢占思想政治制高点,在网上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直接上网竞争,使青年学生在各种知识、信息、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选择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其次,高校也应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困惑和关心的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制作一些集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信息资源上网,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开展思想道德评价。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室,以主动的态势对当代大学生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影响和辅导。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网络使高校德育环境和高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立具备网络管理经验和现代思维的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显得尤为紧迫。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有较高的理论素质,能够准确地表达和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面对信息化大潮,主动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及时转变思想,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能担负起校园网络的舆论监控责任,通过网络渠道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考虑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知识和技能普遍薄弱的情况,可以选派一些思想素质好、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人员,对他们分批分期地进行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技能。同时,吸收一批政治素质好又具有网络管理能力的青年加入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提高队伍整体的信息素质。

4.加强信息网络的管理和监督。

针对国内外反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反社会主义的行动和信息垃圾泛滥的事实,采取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管理是完全必要的。首先,发展技术手段,通过抢占信息制高点,控制信息通道,实现对因特网的宏观控制。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监控,抵御信息污染,阻止有害数据的侵入和扩散,净化网络空间。但是由于网络信息传递途径的开放性和多向性,摄取信息行为的个体化、隐蔽化、多元化,技术过滤难以完全控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法律作为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起到控制网络社会秩序的作用。它主要通过界定网上权责范围,限制、制裁非法信息在网上的传播,把网络文化纳入法制轨道,保证我国信息产业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总之,互联网正逐渐介入我们的社会,并将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把互联网锲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让思想政治工作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

标签:;  ;  ;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