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感 生活经验 实践操作 数形结合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与要求,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构成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和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理解为让孩子们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能从现实的情景中看出数学问题。数感也是种心智技能,需要一段时间的的逐步培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将影响学生对数的感觉及敏锐程度。
一、利用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
如:“一本书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50 = 500,估计在5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学生可能说:“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二、在实践操作与语言表达中增加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课堂教学中应更多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问题解决须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数感也是其中之一。数感越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就越简洁和灵活。
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装有各式各样(已标价)食品图片的小袋子,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请你用15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秋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四、在数形结合中升华数感。
“数”和“形”都使世界在我们眼中有了量化的意味,数形结合使我们数学地看,看得更宽阔,更深刻地把握了数的概念,升华数感。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卫东;浅谈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04)
[2]张琳珠;浅谈培养小学生数感教学的策略[J];学生之友:下;2013(04)
论文作者:陈开敏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月总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策略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1月总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