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医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周岚[1]2015年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使用年限的延长和交通流量的增加,高速公路病害类型不断增加,病害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高速公路将进入养护的“高峰期”,养护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对高速公路技术状况的检测技术、诊断技术、养护技术、决策等技术的需求将不断增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构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技术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指标的预测模型,提出养护管理决策体系框架,实现养护科学决策。结合已有研究基础,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为依托,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与预测进行系统研究。基于国内外路面性能评价及预测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高速公路检测评估与养护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通过收集江苏省高速公路路面相关数据资料,开展了江苏省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与材料、交通量轴载状况、路面性能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车辙、横向裂缝和修补等病害是现阶段江苏省高速公路路面养护工程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据江苏省高速公路历年路面破损数据,本文对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新的路面损坏分类结构。结合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特点,对路面结构技术状况指标进行分类,分别为路表功能性指标、路面结构性指标、路面结构承载力指标和路面材料性能评价指标;基于分类结果,确定了合理的高速公路路面使用性能单项评价指标。针对我国现行规范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依据路面性能实测数据,采用假设检验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提出了新的高速公路路面平整度状况和车辙状况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针对我国现行规范中路面损坏状况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横向裂缝评价指数TCEI、路面修补状况指数PPCI和路面表面损坏状况指数PSCI三个新的项目级路面破损评价指标;基于指标权重动态变化的思想,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确定属性权重和等级权重,提出了一种新的路面破损状况变权综合评价方法。基于分层评价原理,本文采用FWD多点弯沉差值指标作为路面各结构层状况的评价指标,通过各结构层实测弯沉盆反算模量和弯沉盆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验证路面结构强度状况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最终建立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技术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以路面车辙状况、平整度状况、裂缝状况、修补状况、破损状况、路面结构层状况为关键评价指标,以路面材料高温稳定性能为辅助评价指标。选取实际路况检测数据,分别采用现行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和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路面性能评价,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针对江苏省高速公路路面性能数据特点,对常用的预测模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依据路面性能数据特点,确定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预测方法。并依据实际路面性能检测数据,分别建立了聚类灰色预测模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和基于灰色理论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组合预测模型。根据江苏省高速公路路面养护历史资料,对路面养护对策进行了总结分析。基于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管理决策需求,对路面养护决策指标层次,养护对策决策方法及养护方案的优先排序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管理决策体系框架,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框架的合理性。本文研究成果是养护决策科学化的具体体现,不仅适用于江苏省高速公路,同时也适用于其他相似省份的高速公路,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分析工具与依据,为我国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王彤璐[2]2017年在《西藏自治区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医疗服务体系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和内地县级医院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医疗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西藏自治区县级医院基本没有分科,加上缺乏检验、麻醉等医技人员,只有少数县人民医院能开展下腹部手术,远不能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因此需要根据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现状,构建一套适用于西藏自治区县级医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进行激励和约束,促进服务能力的提升。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合西藏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指标体系对医院进行服务能力评价,促进服务能力提升。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焦点组访谈和专家咨询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确定指标权重。内容:以系统管理理论和UNDP能力评价模型为导向,基于文献研究、焦点组访谈与专家咨询法,确定评价指标,采用Fuzzy综合评判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最终确定指标体系。结果:(1)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选择了熟悉西藏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情况的27位专家,第一轮专家积极系数100%,第二轮专家积极系数88.89%,一级指标的权威程度均≥0.82。(2)通过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的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诊疗科目、医疗服务、医疗管理和经济管理共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58个三级指标。(3)根据专家对于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三者的打分情况,计算出权重中的隶属度,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计算指标权重,一级指标权重为基础设施0.171179、人力资源0.162567、诊疗科目0.165230、医疗服务0.173903、医疗管理0.170197、经济管 0.156926。结论:(1)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诊疗科目、医疗服务、医疗管理和经济管理6个方面构建的指标体系合理、可行。(2)本研究遴选的专家具有代表性,选择方法适宜西藏实际情况,指标筛选合理。(3)在专家评分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计算指标权重,方法可行,结果可信。

杨军[3]2013年在《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煤矿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而如何提前发现并判别潜在的安全风险是煤矿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安全风险的评价问题,即判断煤矿目前是否存在安全风险,主要用于定期判断煤矿目前的安全风险状况。二是解决安全风险的预警问题,即如何通过一定的预警指标与预警区间进行日常性的安全风险判断与提示。首先,论文在对相关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理论综述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用于煤矿的安全风险评价原理与方法以及安全风险预警理论与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论文对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预警方法进了全面的总结,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点与确定,并总结了对煤炭企业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的适用性。对方法的总结力求全面与详细,为后文方法的选择提供帮助。另外,对风险评价与预警的理论也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归纳出能够用于煤矿风险评价与预警的共性理论。然后,根据煤矿安全风险产生的特殊性,分析了选用安全风险评价、预警理论与方法所遵循的选择,并依据扎根理论,构建了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体系与预警系统的建立步骤。第二,对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进行设计与确定。在分析煤矿生产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随机性、灾害事故的关联性等风险特点的基础上,从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易评价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独立性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并在典型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行访谈和调研,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基于“人、机、物、环、法”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人力资源配置、规章制度及执行、作业环境、地测及防治水、一通三防、防止煤与瓦斯突出、采掘系统、机运系统、煤矿固有风险等九大类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进行了细化为105个具体指标。另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主要对整个安全风险评价体系中权重进行计算,并归纳确定安全风险评价标准。依据调研问卷,使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进行各个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在权重确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第三,构建了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机制。为了达到管理层日常安全管理的目的,论文依据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与调研结果,使用扎根理论对安全评价指标进行遴选,确定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依据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确定安全预警单一指标预警区间与综合预警判别函数。首先从人力资源方面、安全投入效率与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效率等三个方面建立衡量安全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其次依据安全风险预警指标建立针对单一指标的预警区间,确定正常、轻警、中警与重警四个预警区间的临界值;再次使用FISHER判别模型构建安全风险综合预警判断函数,依据函数与煤矿现实指标状况判断煤矿目前所处的安全风险警度;最后依托煤矿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立了煤矿安全风险预警判别与应对机制。第四,归纳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的具体方法,并构建用于安全风险预警的配套机制与管理系统。主要归纳了适用于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的具体方法,是以预警指标与预警区间作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与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相配套的实施机制,包括在人力资源方面、安全投入方面与安全制度构建等方面的实施机制。同时,还构建了用于实施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信息管理系统。第五,选择袁店煤矿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对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测试。主要将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用到典型煤矿应用,分析其适用性。具体根据该煤矿2011年的数据计算得到安全风险预警指标的具体数值,对应单一指标的预警区间,分别判断该矿在人力资源、安全投入与安全制度三个方面所处的警度。然后,对综合风险的测试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使用FISHER判别模型,将具体预警指标代入,具体得到目前安全风险的总体警度。该方法能够比较直观地判断安全风险的警度状态。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FISHER判别模型需要进行定期更新,使得模型能够非常接近于现状。另一方面,使用粗糙集进行经验衡量,具体依据对单项指标警度的判断,联合判断总体安全风险的警度。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预警效果。

李程跃[4]2011年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著特征,提高公共服务绩效亦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加快政府绩效考核,是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绩效状况自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并不容乐观,“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现象突出,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科学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管理,切实提高体系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二)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绩效考核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价。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企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在卫生领域,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第一次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健康状况的改进度、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初级卫生保健、健康城市等概念、目标和指标的提出也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卫生系统绩效的提高;而在我国,卫生系统开展的诸多绩效考核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医疗领域,而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少:仅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和《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标准》,并于1996年开始对全国卫生防疫站实行等级评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其职能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何考核其工作绩效,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集成国内外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特点,研制系统评价体系绩效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个科学难题。(三)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2003年始,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筹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体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做?做得如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已完成“做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做?”的研究工作。现阶段,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与改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已成为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些,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中:如何科学设计全面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的考核框架、如何系统收集与筛选考核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何实现绩效的综合评价、如何确保科学可操作的实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期望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构建绩效考核实施的全流程、设计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在省级疾控中心全面推广绩效考核,综合评价其绩效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应该考核什么”、“如何综合评价”、“如何科学、可操作地实施考核”、“全国省级机构实践检验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系统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构建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重论证与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步骤,研制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形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并通过测试单位的现场测试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获取基础数据,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选用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组合评价等方法,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优先改进重点和关键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头脑风暴法、机构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处室专家、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等13个省级疾控中心;参与现场测试的包括北京、吉林、四川3个省级疾控中心和河北省邯郸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4个市县级疾控中心。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并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1、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在系统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性,运用专家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框架,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层次结构分析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子模—概念/维度—指标”的思路进行逐层分解,形成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2)围绕着上述框架,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的界定与解释、依据、计算方法、基本数据的定义与解释、资料收集来源与方法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2、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业务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定了考核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其次,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结合各考核指标值的分布状况,明确了每个考核指标不同量级(极差、差、较差、中、较好和好)的评分标准;在获取考核指标原始数据后,进行模糊判断构建隶属函数和评判矩阵,通过权重与评判矩阵的运算获得绩效综合得分,最终构建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二)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收集资料)、实施阶段(数据填报、质量控制、验证核实)、反馈阶段(综合评价、绩效诊断、持续改进)等环节。为了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针对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重点明确了全面收集数据、有效控制数据质量、科学绩效诊断的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实现考核数据的全面收集:构建包括4个模块、26个类别、50个子类别、3000多个指标的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途径,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收集与填报流程;(2)实现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从类型、格式、数据间逻辑、数据界限等4方面对填报数据进行错误校验;其次采用逻辑判断、极值判断、经济判断和纵向比较判断4种方法对指标自评值进行分析,筛选出现场考核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和机构;最后明确了现场数据资料核实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能够准确收集考核数据;(3)实现工作绩效的科学诊断:在获取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思路,诊断明确各层面(总体、类别、指标)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定量明确差距的大小,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模板。(三)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首先是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和需求分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结合专家焦点组访谈,明确了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应包括信息填报、审核判断、综合评价、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信息的流向;明确管理软件应设置的用户类型,包括填报用户约6800个、审核员约450个、管理员约450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5个功能模块细化。其次是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以信息流程为导向,演化并明确管理软件主要涉及到的结果数据库及其结构与内容,并实现用户角色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动态分配。第三是具体功能模块设计。重点明确前期研究中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的筛选、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等过程的“软件化”思路,并解析为对应的运算数据库、设计相应的软件流程,实现信息填报、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判断、绩效指标值运算、绩效指标得分运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最后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依据形成的软件设计思路,由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现场测试对软件的稳定性、各主要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设计与开发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绩效考核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与利用的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1、总体绩效状况2009年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平均绩效得分为83.2分,平均完成度为82.1%。2、取得的成绩(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筹资机制逐步完善。省级财政加大投入,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财政投入34.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9.7%,职工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9.5%和78.4%,每服务人口人均防治专项经费2.23元,比2005年增长283.7%,呈现出对业务专项经费投入的侧重;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为27.4%,比2005年下降33.2%,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增加23.3%。(2)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得分平均为7.50;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57.9%,高级职称比例占26.6%,与2005年相比人力结构明显优化。(3)机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比例为41.8%,A类设备配置率为78.6%,分别较2005年增长5.0%、34.8%和31.4%。(4)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32(满分为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和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分别达到91.3%和99.8%;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达到89.8%,冷链运转完好率94.4%,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标县(区)比例为91.3%,五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0.7%;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广泛实施,各省以县(区)为单位均已实现了DOTS策略全覆盖,29省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超过了70%;血吸虫病控制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疫区省份的人群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控制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碘盐监测达标的县(区)比例达98.7%,氟、砷中毒病区改水工程监测覆盖达标的病区比例达96.6%。(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分工、技术方案制订等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处置的要求,预案体系完整、原因查明和规范处置3类指标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31个、28个;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数据报告、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发病趋势预测4类指标的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25个、27个、22个,信息利用率高达97.6%;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工作逐步引起重视,食品污染监测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2项指标的达标省分别达到了31个、24个;实验室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4.3%,实验室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实验室质控覆盖率为85.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卫生宣传活动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6%,行为干预指数平均为0.916(满分为1);技术指导与培训得到加强,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天数平均为25.0天,对基层机构工作指导覆盖率平均达97.7%,“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理念正在省级疾控中心形成。(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单位职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8.6%、98.6%、96.5%。3、存在的问题(1)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机制仍待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0.16%,仅有16个省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政经常性支出;经常性维持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人员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增长79.5%和78.4%,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9%)和社会经济增长(80.2%);机构自筹经费的比例仍然较高,机构总收入来源中平均仍有27.4%为技术服务收入,经常性维持经费拨款占机构基本支出的比例仅为59.3%。(2)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在岗人员数量为374人,比2005年下降了5.6%,且较平均编制数(418人)少44人,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0.88人,比2005年减少3.13%;人员结构仍然不合理,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达标的省仅分别仅为7个和11个;部分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分别仅占10.6%和2.5%。(3)房屋设施配置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省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和实验室面积比例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仅有13个,A类设备配置率达标的仅有10个;仅有19个省级疾控中心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在95%以上(4)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仍需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设置不足,全国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达标的比例为72.6%;结核病人系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登记结核病人中系统管理率为85.6%,距标准仍差10个百分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差距,钩、蛔、鞭、蛲等4种常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55.2%;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缓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仅为81.1%,居民建档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30.6%,慢性病人规范管理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41.7%。(5)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尚不适应发展需求。应急物品储备尚不完备,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队伍保障3类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仅有1个省达标;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从系统配置、工作环境、管理规范、运行情况和指导下级等5个方面评价网络建设情况,只有15个省达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薄弱,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75.7%,人群膳食指导项目达标县(区)比例仅为35.8%;实验室检验能力仍需提高,仅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85%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仍需加强,平均岗位技能培训率为84.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平均为85.8%,均未达到考核要求;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专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32篇/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工作的平均完成度分别仅为67.7%和65.9%,远未得到绩效考核要求。4、改进策略与建议(1)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经常性维持经费与财政支出增长水平或GDP增长同步。(2)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尽快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准入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确保人才质量。(3)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健全艾滋病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改善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理论、规范差距分析、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被卫生部直接采纳运用,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2、基于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通过构建考核框架-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理论-预实验-理论-实践”反复论证的过程,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被卫生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多样性的问题。被卫生部采纳,运用于医改12大重点工作之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考核的实践中。4、为了解决绩效考核实施中操作的复杂性和考核结果欠公正等问题,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考核提供了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被卫生部采纳并直接运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践中。5、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形成明确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绩效诊断思路,并首次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标准化模板,为科学诊断绩效并逐步走向绩效改进奠定了基础。6、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横向与纵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首次全面评价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涵盖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和外部评价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控制重点,提出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谢锐[5]2007年在《城市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投资环境评价是投资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产业投资环境评价又是投资环境评价的核心。产业投资环境是建立在区域投资环境的基础之上,是区域投资环境的具体表现。房地产投资具有周期长、数额大、变现能力差、风险大、收益高、区位固定并易受政策制约和影响等特征。研究城市房地产业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与理论,既是对投资环境理论的延伸与拓展,也可为房地产投资商的投资抉择与区域选择提供实证参考。本文是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以四川省18个主要城市区域作为本文讨论的平台,全文分为六大部分,主要包括投资环境评价研究综述、投资环境相关概念、房地产城市投资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影响房地产城市投资的要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首先选取能反映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城市经济实力、城市资金实力、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业设施、城市科技实力、城市第三产业与房地产业效益、城市开放程度等7个方面的43个指标,建立起城市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18个主要城市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并排序,结果表明,四川省各城市之间房地产投资环境差异较大,排名首位的成都市的综合得分是排名末席的资阳市的近7倍。运用聚类分析法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43个因子进行分类评价,对18个城市进行等级划分,最终将四川的主要18个城市共划分为三类投资区域,成都为一类投资区域,绵阳、德阳为二类投资区,其余城市属于三类投资区。本研究可以为四川各主要城市改善房地产投资环境提供决策信息,也为房地产投资商的城市区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杨丽[6]2006年在《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建立一套适合于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卫生服务发展现状的、便于实际应用的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制定出各指标的权重,同时对如何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演示,为最终解决如何评价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农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利用专题小组讨论法确定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利用文献情报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初步框架;收集相关指标数据,并用逐步聚类法、非参数检验相结合的指标动态筛选方法对初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确定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的终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指标权重,并用CR进行一致性判定和分析;综合使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Delphi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选取两家典型样本演示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过程。结果:1、调查样本基本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对贵州省四个贫困县内共103家农村卫生室进行调查。调查的农村大多位于山区(占96.3%),平均每村有368户居民,平均每村总人口1441人。调查的农村卫生室以“个体行医”为主,占61.6%,“村集体办医”占27.4%。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占46.4%,为私人所有的占33.6%。2、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及需要考虑的问题:即应该在确保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动态性和可比性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以及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现状来综合考虑制定评价指标体系。3、确定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初级指标体系框架:指标体系主要由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和结果指标组成。其中,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资金、药品、仪器设备、人员和基础设施;产出指标主要包括预防保健、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结果指标主要包括儿童保健和妇女保健。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共由45个具体指标组成。4、筛选和调整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初级指标体系框架:征询从事有关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专家和学者意见,同时,征询部分乡村医生的意见,并结合数学四分位数标准,对初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的指标进行筛选及调整,共精简掉13个指标,并对有关指标进行整合,如“农村卫生室现有人员数目”结合村基本情况调查表中“本村总人口数”,整合为“每千农业人口医生数目”。筛选和调整后的评价指标体系由26个具体指标组成。5、确定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终级指标体系框架:通过聚类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征询专家意见,确定终级评价指标体系。终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投入指标包括资金投入、设备与药品、人员和资本四个方面共11个指标;产出指标包括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传染病监测四个方面共5个指标;结果指标包括儿童保健和妇女保健两方面共3个指标。6、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确定终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各指标的权重,如上级对农村卫生室各种补助权重为0.25,每千农业人口医生数目权重为0.09,是否开展急性传染病监测的权重为0.06。7、运用典型样本对如何应用本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示例说明。8、运用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指标对贫困与非贫困地区的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些指标能够对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的相关工作给予较好地区分,也提示在没有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下,若要考察或者区分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可以优先考虑使用这些指标。对建立本指标体系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说明:1、本研究中对公共卫生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界定:本研究所指的公共卫生是指广义的公共卫生,但主要侧重从预防接种、妇幼保健、传染病控制等方面来进行考察,同时也涉及基本医疗服务内容。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也即是指开展预防接种、妇幼保健、传染病控制、基本医疗等方面工作的能力。2、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特别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健康保障体系。在这个保障体系中,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是基础性工程。而农村卫生室作为农村居民获得保健、医疗的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单位,在农村防病治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能够客观、真实反映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现状,给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为改善和提高农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或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对农村卫生室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因此本研究具有较重要意义。3、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性和代表性:在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的时候,运用了聚类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相结合的指标动态筛选方法,首先将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分为投入、产出和结果三个基本面,接着建立若干候选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把指标群分为更小的子类,并通过显著性检验考察子类中指标的差异,以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最后选出子类中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这样,就兼顾了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同时,这种方法可以利用统计软件编程实现,可操作性性较强,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推广性。4、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是因为层次分析法虽然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但是由于该方法指标相对权重确定过程中权威人士的意见常常影响他人的意见,导致一些正确的意见不能得到充分发表,而专家咨询法则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充分表达出来。因此,本研究将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此来判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因而可以满足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的要求。

孙纽云[7]2008年在《基于卓越绩效准则的医院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从现代医院管理需要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医院管理现状,依照国际上权威、流行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按照拟定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在对国内外以往的绩效研究理论与实践分析、借鉴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种全面的、动态的、持续改进的、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评价模式,一套科学合理、有效实用、完整创新的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医院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参照系统和参考依据,反映医院的高层领导,战略发展,人员绩效与知识信息管理,医院服务的提供与社会医疗需求的适应以及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引导并促进医院加强绩效管理,持续改进管理过程和管理内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维护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稳定与科学发展,为社会民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以卓越绩效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医院绩效管理的比较研究为基础研究条件,利用文献情报分类回顾分析和专家专题会议讨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主体思路和建立原则,在确定主体思路的前提下构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总体理论框架;利用文献资料分析优选法、专家论证会评议法对应主体理论框架确定的七个维度建立初级备选指标库,并对初级备选指标进行删减、增加、修正,形成初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小组讨论法确定指标筛选原则,用专家咨询法对初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本研究采用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两项指标来衡量专家咨询的积极程度和可靠程度;对指标的权重系数确定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利用专家咨询法对终极指标体系的权重确立判断矩阵,用Saaty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指标权重,用CI进行一致性判定和分析,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研究结果: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国内外医院绩效管理和评价相关方法和理论,参照国际上权威的卓越绩效评价管理准则的核心价值观和理论框架,在多轮专家研讨和咨询的基础上,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提出医疗保健类卓越绩效的定义内涵;(2)构建七维度医院绩效管理与评价理论框架:组织的领导、组织的治理与社会责任、战略规划与实施、市场分析和顾客满意度、信息和知识的管理、工作人员、组织绩效过程管理与结果;(3)研究与制定了医院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61个,并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系数。研究结论:1.提出卓越绩效管理评价模式在我国公立医院的探索性实践,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认识丰富了绩效管理与评价的内涵;2.明确我国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社会效益首位的思路原则,对我国医院在改革中的功能定位和管理发展起到有益的导向作用;3.在新的理论框架下建立医院综合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指标体系覆盖面广,对以往研究的不足进行了有效补充和完善;4.指标的筛选和确定权重方法合理、科学,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可靠程度高。建议:继续在实践中采用更为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完善、修正指标体系。

任建萍[8]2010年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建立一套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实际应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为研究基地开展实证评估,以便提高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程度,也为探讨我国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查阅和分析卫生评价、卫生技术评估和综合评价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确立研究框架和结构;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讨论、专题小组访谈、Delphi专家咨询法建立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百分权重法计算指标权重系数;利用现场调研、熵值法和Topsis法等方法对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技术需求、推广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开展了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克朗巴赫α(Cronbach's alpha)系数、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的检验;运用加权累加综合评分法、加权秩和比法、综合指数法和Topsis法四种方法对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以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县为评价对象,对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开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通过专家咨询、专题小组访谈等方法,从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三个方面构建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每个一类指标按照不同层次分为三级。(2)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9个指标,其中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中,结构指标包括政府支持、组织管理2个二级指标以及6个三级指标;过程指标包括技术选择、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推广长效机制4个二级指标以及13个三级指标;结果指标包括技术服务利用、疾病诊治效果、供方服务能力、患者受益程度和满意度5个二级指标以及16个三级指标。(3)通过专家咨询、AHP法和百分权重法确定每级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结构指标权重0.2680、过程指标权重0.3134、结果指标权重0.4186。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397、0.1283、0.0819、0.0788、0.0783、0.0744、0.0851、0.900、0.0787、0.0851、0.0797。2.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评估分析调查(1)通过现场调查基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获得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技术需求情况。(2)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对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效果开展评价;(3)通过现场调查和访谈,采用熵值法、Topsis法对5个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县开展患者、卫生技术人员满意度评价。3.实证分析(1)对指标体系二级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效度,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共提取3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6.080%。因子1受变量技术选择和技术培训等的影响,可看作是“过程指标”;因子2受变量组织管理和政府支持的影响,可看作“结构指标”;因子3受“满意度”和“疾病诊治”的影响,可看作“结果指标”。结果显示因子分析的结果与一级评价指标预设的指标相近,表明指标体系设计在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内在结构基本稳定。(2)计算克朗巴赫α系数反映指标的内在信度。二级指标的克朗巴赫a标准值为0.831,三级指标的克朗巴赫α标准值为0.928,a值均大于0.7,指标的信度较高。(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评价地区分成好、中、差三类较为合理,方差分析的结果也表明,三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5),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4)运用加权累加综合评分法、加权秩和比法、综合指数法和Topsis法四种评价方法,对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进行综合评价,验证评价指标的稳定性和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各种评价方法结果趋同,说明了所筛选出的评价指标能用于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评价。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相关建议:1.本研究采用Delphi专家咨询和专题小组讨论法等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合理,评价内容完整。2.指标体系构建在专家评判的基础上,采用AHP和百分权重法计算指标权重,确保了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实证分析表明,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结果可信。4.不同综合评价方法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评价指标体系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也说明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用于对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的评价。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推广模式影响推广的效果。6.根据卫生适宜技术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形成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保证技术推广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的创新点本研究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本研究在卫生技术评价、卫生服务评价和综合评价理论基础上,基于多那比迪安(Donabedian)提出的三维内涵的管理评价理论:结构、过程、结果(structure-process-outcome)评价模式,首次建立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位一体的的结构模型。2.第一次采用科学的方法较为系统、全面地验证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弥补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使指标体系的建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学基础。3.本课题研究现有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综合效果,建立评价模型并开展实证评估,将为我国开展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提供借示范鉴经验,对建立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以及卫生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杨春旭[9]2011年在《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规律在医院的发展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立医院的定位也从单纯的社会福利型向公益经营型转变。医院自身的经营绩效和发展能力,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在医疗市场中的地位,还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行效率,最终必将影响医院对社会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的质和量。所以,公立医院提高经营水平、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是维持和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不能将其看作单纯的“逐利”行为而加以限制甚至谴责。作为公立医院的管理者,更应该学习卫生经济学,掌握公立医院的经营规律,尤其要研究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客观评价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从而制定出合符医院具体情况的有效措施,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只有实现良性的经营状态,才有可能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才有可能像国家希望的那样实现服务对象、医院和社会的三方共赢。这是我们研究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动机。我国公立医院未来改革的趋势将表现在:一是按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使公立医院享有经营管理的充分自主权;二是强化监管力度,除政府监管外,尤其要引入第三方或民间组织的监管,使公立医院能够满足服务对象和社会对健康的需要。但外部管理体制变化和改革以及社会监督都只能作为外因,而医院内部的管理才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医院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在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医疗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等诸多背景下是更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将是实现医院、服务对象、社会三方共赢的纽带。1996年以后,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由国外传到国内经济界和管理学界,开始应用于国内企业日常运营、战略管理与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而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入医院管理是在2000年以后。从2000年至2009年为止,用医院核心竞争力及医院核心能力为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关研究论文,以发表在公开的学术期刊上为统计,共计952篇,可见研究十分活跃。2000年,朱玉章在《卫生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医院发展》文章,是可检索到的最早论述医院核心竞争能力的期刊论文。作者基于医疗市场激烈竞争并结合当时国内医院运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观点,阐述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对培养医院核心竞争能力给出了4个途径。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王向东在《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什么是医院核心竞争力”一文,对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理论探讨。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结合医院的行业特点,作者认为医院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使某一医院,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某一或某些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表现为优质、高效、低耗的综合服务实力)的一系列互补的技术、知识以及医院内外部诸多资源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种医院独有的能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包括:一是研究产生的背景是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二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总目标;三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涉及一系列互补的技能、知识和资源(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如人力资源、组织管理,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及运营能力等),不单是某种技术专长;四是整合性、增值性、领先性、异质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延展性、持续性和动态性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五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以医院文化为基础。核心竞争力不等于核心技术;孤立的资源不代表能力,更不代表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研究近年主要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识别与评价;核心竞争力形成、发展及构建。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较为深入,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居多,缺乏实证和具体研究,特别是缺乏基于平衡记分卡原理的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务及非财务指标)的构建及其测评方法研究。与医院核心竞争力有部分类似的医院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尽管有些涉及财务分析,但又存在只重财务指标结果分析,而忽视对经营行为动因和结果过程的分析;重医院的短期绩效,轻医院持续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即便有一些非财务指标,但依然没有深度分析指标与战略之间的关联,如医院产品服务的市场份额、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以及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等因素的分析。更多的是在影响医院核心竞争力单个要素层面上,从理论上论述其重要性和作用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医院文化、管理创新、品牌、学习能力、冲突处理能力、打造优势学科、执行力、医患关系、战略联盟等等。研究目的总体目标是论证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从医院角度实现服务对象、医院和社会三方共赢的纽带;同时探讨综合而客观地评价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尝试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希望通过本研究初步建立更合理的有关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外延(组成要素);2、研究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对医院管理行为、对医院的服务对象(患者、亚健康人群、有需求的健康人群)、医院绩效及社会利益、社会反应性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环节;3、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原理,尝试从财务视角,对医院核心竞争力进行量化研究,将核心竞争力评价与财务分析相结合,建立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4、通过对当地医院的个案及广西省内18家有代表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证研究,验证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样本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测评的价值;5、尝试建立医院核心竞争力与医院经营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完善现行的医院财务分析体系。研究内容和流程研究内容和流程如下图所示:研究方法(一)理论研究方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平衡计分卡原理,以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外延及其特性为主要线索,具体分析医院核心竞争力不同特性的内部决定因素和外在的财务与非财务表现,分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对医院的服务对象、医院及社会的影响;在进行具体指标分析时,结合医院的战略与总体目标,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提供新的途径。(二)实证研究方法:1、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文献回顾和理论证据的基础上,通过52名相关的自由列举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及30名医院管理及财务专业人员的筛选、总结,以及目前医院统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情况,从74个指标中,共得到61个可测评的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1)增值性、动态性、发展性或持续性指标;(2)整合、协调、平衡性指标;(3)异质性、难以替代性指标。二级指标包括:(1)财务指标;(2)非财务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又包括若干个三级指标。在构建三级指标的过程中,融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即财务、客户、流程及学习与成长维度。2、数据的观测和收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问卷法:根据文献资料、具体的评价指标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填写;主要调查内容是医院学习能力、医院内部管理,…等等。(2)访谈法:根据具体情况,部分调查对象根据拟定的提纲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主要调查内容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构成要素,…,等等。(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研究报告、官方统计资料(全国人口普查、工业普查资料;各级政府和专业机构编制的年鉴、报告、报表等)、信息调查研究机构和咨询公司的数据库。3、数据分析方法:(1)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模型的建立方法——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秩和比法、TOPSIS法;(2)核心能力要素对医院绩效、服务对象及社会反应性的影响分析方法——X2检验、t检验、相关或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4、研究对象:(1)选取1家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进行案例研究;(2)选取广西省内18家床位在500张以上、公立、非营利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其中大学直属教学医院3家、省级医院2家、地市级医院13家,共18家医院进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研究。5、研究的时间跨度:个案研究分析研究对象从2002年至2009年八年期间医院财务数据的变化情况,其它定性指标则用2010年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18家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则采用各家医院2007—2009年卫生统计数据及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一)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个案调查结果1、医院的学习能力被调查医院的九种学习能力最高的是反思能力,被75.46%的员工认可,最低的是发现能力,员工的认可率为64.13%,学习能力的平均认可率为69.83%,高于竞争对手,另外一家同类同级医院(55.77%)。2、人力资源结构调查发现,至2009年,被调查医院编制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卫技人员占53.99%、硕士占6.27%、博士占0.93%、正高职称人员占2.01%、专业荣誉专家占4.43%、非卫生技术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3.33%。被调查医院自身对比,2005年至2009年5年期间,各级各类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5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博士56.51%,硕士36.99%,专业荣誉专家3.04%,本科学历人员11.19%,正高职称26.98%,非卫生技术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9.42%。案例医院的人力资源结构(本科比例、硕士、博士及高级职称比例)处于当地医院的领先地位,高于2005年(无2009年的全国数据)全国平均水平。3、生产设备因素至2009年,调查医院50万元以上的设备台数为62台;被调查医院2002年至2009年医疗设备收益率波动很大,其中2002年和2005年出现了负增长,至2009年,医院的设备收益率(设备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0.15%增加到14.17%,环比增长速度为9446.67%。如果扣除2002年和2005年出现负增长的年份及2009年的影响,医院设备收益率的平均发展速度=36.81%,平均增长速度为36.81%—100%=-63.19%,即在2003、2004、2006、2007、2008年5个年度,医院医疗设备的收益以每年63.19%速度下滑,医疗设备资产的利用效率低,医疗设备资产的管理存在问题。而2009年则是一个转折年。4、品牌因素被调查医院在所调查的患者群体中的第一提及率高于当地的其他医院,为59.76%,而其他同类同级别医院最高为11.92%;提示知名度得分为154分,也高于当地同类同级别医院;提示后知名度为71.37%,高于当地同类同级别医院;品牌认知测量中,患者对被调查医院的品牌认知超过了七成,达到71.0%;患者对不同医院行为忠诚的比例也是被调查医院高于当地同类同级别医院,达到60.62%;而情感忠诚测量中,患者对被调查医院的情感认同为74.99%。以上的数据表明,被调查医院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该医院能够在当地保持强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其品牌知名度依然不稳固,只保持在70%左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通过对医院的品牌的市场行为测量发现,被调查医院在长达8年时间里,其门诊的市场份额保持在17%-20%之间,没有明显的增减;住院病人的市场份额保持在23%一26%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增减。以上的结果提示,医院提高其市场份额的空间依然很大,开发市场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和同一个城市的同级同类医院(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处于领先地位或有明显的优势。被调查医院的相对市场价格的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至2009年5年间,其门诊相对市场价格的均数为1.21,住院为1.20,非常接近,均没有超过该地区全年医疗服务平均价格的2倍。与企业不同,医疗服务价格由国家制定,同级同类医院的相同服务项目没有差异,为了吸引患者或服务对象,对大批量的服务群体,如体检人群等,服务价格有时还可能降低。医院的相对市场价格不高,一方面体现服务的质优价廉,让服务对象获得了超值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提示医院,在体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强化医院的成本控制、优化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等等一系列的内部管理策略及措施才能实现。医院的商誉价值调查显示,被调查医院的商誉价值在广西范围内为842273.62元。在柳州市范围内,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其主要竞争对手情况为:柳州市人民医院收入收益率分别为-0.61%和-8.35%,两年平均商誉价值为-6109505.38元;柳铁中心医院收入收益率分别为-0.22%和0.39%,两年平均商誉价值为-1341390.68元;柳州医专一附院收入收益率分别为-3.73%和-1.02%,两年平均商誉价值为-52143.37元。5、文化因素用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对被调查的医院文化的四个特征: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使命等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参与性,涉及授权、团队导向和能力发展,平均满意度为56.55%,其中授权文化的满意度最低,为49.04%。一致性,涉及核心价值观、协调、配合与整合,平均满意度为56.88%,其中配合与整合文化的满意度最低,为49.94%。适应性,涉及创造变革、客户至上、组织学习,平均满意度为60.80%,其中,创造变革的满意度最低,为53.89%。使命,涉及愿景、战略导向及目标,平均满意度为64.91%,而且两个指标的满意度非常接近。6、管理因素管理体现出核心竞争力的协调性与整合性特征,医院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多个环节对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管理因素的主观测量指标一般用员工满意度进行测量。被调查医院总和评分式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对医院总的管理情况平均满意率为54.78%;对医院文化的满意率为44.09%;对医院制度的满意率为42.01%;对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景的满意率为35.68%;对医院管理行为的公平公正的满意率为37.18%;对医院横向及上下沟通渠道满意率为36.93%;对医院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现状的满意率为31.63%。七个方面的员工满意度测量中,最高为54.78%,其它还不足半数,尤其对医院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现状的满意率为31.63%,表明被调查医院在管理方面还十分薄弱,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7、案例医院的经济效益分析(1)总收入与总支出情况被调查医院2002年至2009年八年间,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9.01%,总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7.52%。年均结余率为0.90%,其中医疗收支的年均结余率为-7.045,药品收支的年均结余率为4.35。(2)业务收入与业务支出情况被调查医院2002-2009年,有4年(2008、2007、2005、2002)业务收入低于业务支出,8年平均支出收入比为99.90:1,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2007年调查医院的支出收入比为1.02:1,高于同期全国综合医院0.976:1的平均水平。在业务收支中,医疗收入有6年一直低于医疗支出,到2009年,医疗支出与医疗收入比为0.899:1,再次产生医疗收支结余。8年平均医疗支出与医疗收入比为1.025:1。2002—2009年,调查医院药品收入与药品支出的比值呈下降趋势,2002年为1.12:1,2009年降为1.01:1,反映出药品收支结余的不断下降。这与国家药品政策(控制药品加成、药品占总收入的比例)的改变有关。(3)药品收入及医疗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情况调查医院2002年至2009年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8年的平均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3.45%。调查医院2002年至2009年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的加权平均值为55.47%(8年医疗业务收入总和/8年的总收入总和×100%)。(4)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情况调查医院2002年至2009年在职职工人均业务收入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环比增长速度以2003年最快(28.35%),其次2009年、2004年、2007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26%,医院2002年至2009年在职职工人均业务收入的加权平均值为15.91万元。调查医院年总收入逐年增长,年总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9.09%。而同期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平均为28.30%)及人员经费占总收入支出比例(平均为27.50%)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5)案例医院的盈利能力1)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调查医院净资产收益率从2005年-1.89%提高到2009年12.42%,5年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为3.12%。调查医院的总资产报酬率从2005年的-1.13%提高到2009年的8.26%,5年平均总资产报酬率为2.47%。2)收入利润率调查医院连续5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表明,尽管医院呈良性发展趋势,但主营业务获利能力不强,其中2005年、2007年、2008年主营业务利润率分别为-3.60%、-2.66%、-4.86%,而同期业务收入增长率(见表9-21)则为10.52%、26.92%、12.99%。3)成本利润率除2006年、2009年业务收入成本率(业务支出/业务收入)低于1外,其余年度均大于1,说明医院每创造1元收入需要消耗大于1元的成本。全部成本费用总利润率、业务成本利润率(业务利润/业务成本)指标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如,2008年的业务成本利润率表明,医院每投入100元,就会导致4.63元的亏损,成本效益不显著,甚至呈现亏损状态,提示医院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是抓好成本控制。4)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及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调查医院2005—2008年的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及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均为负数,2009年由负数变为正数,净资产现金回收率达到6.72%,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达到3.85%。以上的两个指标数据表明,调查医院2005—2008年期间,不管是净资产还是全部资产,其获取现金的能力很差,与调查医院的净资产收益率及总资产报酬率相比,如2005—2008年期间,净资产收益率由负数变为正数,但数值很低,不超过5%(范围在0.11%--4.84%),调查医院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及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并没有相应提高。到2009年,虽然医院净资产现金回收率(6.72%)及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3.85%)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医院的净资产收益率(12.42%)及总资产报酬率(8.26%)提高而言,其提高并不显著,表明增加的收益能力并没有相应反映在经营现金流量的增加上,需进一步分析原因。(6)案例医院的营运能力1)总资产收入率调查医院2005—2009年总资产收入率差别并不明显,5年总资产的平均收入率为87.03%。提示医院的资产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总资产周转率及流动资产周转率调查医院2005—2009年总资产周转率差别并不明显,以2009年为最高。2005—2009年流动资产周转率在3.97—4.66之间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3)药品周转率及耗材周转率调查医院药品周转率从2005年8.78提高到2009年10.5,对应的周转天数从41.5天缩短为34.7天,说明医院药品用到患者身上形成收入的过程较原来缩短,变现能力增强。药品周转速度虽增快,但幅度不大,从41.5天缩短为34.7天,说明药品从购入到变现需要在药库停留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药品库存仍占用医院大量流动资金。2005年药品库存占流动资金338.56%;2009年药品库存占流动资金73.62%。见表9—32。调查医院卫生材料周转率从2005年35.39提高到2009年70.93,对应的周转天数从10.3天缩短为5.1天,卫生材料周转速度快,说明其流动性好,变现能力强,利用效率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卫生材料的过度使用。2005年医院消耗卫生材料占当年医疗支出的31.62%;2009年消耗卫生材料占当年医疗支出的34.6%。4)应收账款周转率调查医院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05年19.61降至2009年9.77,说明市内医疗保险应支付款项及周边县份医疗保险应支付款(简称医、地保款)及农村新型医疗合作款(简称农合款)、患者欠款等占用医院资金的时间增长,影响资金的正常周转及偿债能力。由于医、地保款及农合款按规定期限结算,周转天数改变不大,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此类患者增多,医疗费用增大,医保按其评价指标考核后拒付款增多,从而加大医院应收医疗款余额。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的另一因素是患者欠款的增多,2005年至2009年患者欠款分别为:3,548,347元,4,439,440.84元,5,973,631.38元,7,456,014.69元,10,428,062.80元。5)流动资产周转加速对流动资产的影响调查医院2009年药品周转率为10.5,而2008年为9.99,2009年药品收入为165572687.7元,则2009年药品资金节约额为805015.21元。调查医院2009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9.77,而2008年为10.72,2009年业务收入为426,145,728.32元,由于应收账款周转率2009年低于2008年,导致了3865381.78元流动资金的浪费。6)流动资产周转加速对收入的影响调查医院2009年因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变化,由2008年的4.11降低为2009年的4.10,从而导致营业收入的变化=87769393.29(基期流动资产平均余额)×(-4.11(基期流动资产周转率))=-877693.9元。即因流动资产周转率的降低,2009年的营业收入减少约87万元。7)固定资产的收入率分析调查医院2005—2009年固定资产的收入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1%,固定资产的5年平均收入率为111.64%。固定资产的收益率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表明医院固定资产的利用效果呈现上升趋势,其稳定性和优势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7)案例医院的偿债能力1)营运资本分析根据资产负债表资料,调查医院营运资本五年均表现为流动资产低于流动负债的情况,表明医院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资金不充足,短期流动性风险较高,见表11-51。2)流动比率调查医院的流动比率5年来呈现递增的趋势,5年平均为56.78%,表明医院短期偿债能力在增强,但如果用2:1的标准衡量,则医院的短期偿债能力依然很弱。3)速动比率调查医院的速动比率5年来呈现递增的趋势,5年平均为46.70%,表明医院短期偿债能力在增强,但如果用1:1的标准衡量,则医院的偿债能力依然很弱,需依赖借新债偿还到期债务。4)现金流量比率调查医院的现金流量比率2005年为2.02%,2009年提高到14.57%,但仍然很低。由于该指标小于1,表明医院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满足不了偿债的需要,须以其他方式取得现金,以保证债务的及时清偿。5)资产负债率调查医院资产负债率连续5年维持在40.97%左右略有下降,表明医院的长期偿债能力变化不大。见表9-34。资产负债率如超过100%,表明医院已资不抵债,达到了破产的警戒线。6)资产非流动负债率调查医院的资产非流动负债率2005—2009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5年的4.16%,降到2009年的0.99%,表明医院资产中,由非流动负债形成的比例很小,医院的长期偿债风险不大。7)业务收入利息比率及利息保障倍数调查医院业务收入利息比率2005—2009年五年期间稳定在1%左右,表明医院通过业务收入所得的现金用于偿付利息的比例小,医院的偿债压力小。调查医院2005-2009年的利息保证倍数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由2005年的-0.13,提高到2009年的6.32,五年的平均利息保证倍数为2.66,表明医院生产经营所得能够满足支付利息的需要,是支付利息的2.66倍,见表11-53。8)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调查医院2009年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2005—2008年期间,基本为负数,表明医院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不足以偿付到期本金和利息。到2009年,虽然有所改观,但指标值依然很小(15.83%),该指标的比率远远小于1,表明医院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不足以偿付到期债务和利息支出,见表11-53。(8)案例医院整体发展能力一般而言,只有一个医院的所有者权益增长率、资产增长率、业务收入增长率、收益增长率保持同步增长,且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才能判断这个医院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调查医院的所有者权益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从2005—2009年期间,呈现时增时减的情况,如资产增长率2005年为22.41%,而2009年降为20.25%,表明资产的增长不稳定,但均为正值,表明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资产一直在增加。但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2005—2007年为负值,呈现亏损状态,表明医院的营业成本、期间费用的上升超过了收入的增长,医院的经营盈利能力不强。2008年以后开始扭亏为盈,营业利润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均超过营业收入增长率。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根据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发现除2007年外,2005年、2006年的业务收入增长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业务利润的亏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由于没有其他指标的行业标准,故未能进行比较。2005年以来,调查医院的业务收入增长率略高于资产增长率,超出幅度不大,表明医院的业务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资产投入的增加,这种增长的效益性不强,也表明业务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所有者权益增长率与净利润增长率的比较。调查医院2005—2007年所有者权益增长率高于净利润增长率,表明这三年所有者权益的增长并非来自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的净利润,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2008年以后,净利润增长率显著高于所有者权益增长率,表明所有者权益的增长主要来自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的净利润,是一个好的现象。但2008—2009年间,所有者权益增长率与净利润增长率之间出现较大差异,表明医院的净利润可能还用于弥补亏损等其他用途,需进一步分析两者出现较大差别的原因。净利润增长率与业务利润增长率的比较。医院的结余(利润)是医院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减支出后的余额。医院收入总额=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医院业务收入=医院收入总额—财政补助收入。医院总(业务)支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其他支出。调查医院2005—2009年净利润的增长率,扣除2005年、2007年亏损年度,2006年及2008年均高于营业利润的增长率,表明医院净利润的增长主要不是来自营业利润的增长。2009年的营业利润的增长率(575.69%)首次增长幅度高于净利润的增长率(503.19%),表明医院的净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利润,医院开展的业务项目(产品)获利能力较强。营业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比较。调查医院2005—2007年三年营业收入的增长为正增长,但营业利润率则为负增长,表明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增加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营业收入增长的效益性很差。2008年以后,营业利润增长率大幅度超过营业收入增长率,表明营业收入的增长超过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增长,具有良好的效益性。通过以上分析,对调查医院的成长能力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即调查医院2005-2007年期间的发展能力较差,虽然所有者权益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均为正值,但其效益性很差,表现为净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均为负值。2008年以后,各项发展指标呈现良性增长势头,并具有良好的效益性,但其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8、调查医院2005—2009年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大致可由综合能力、盈利质量与偿债能力、营运与成长能力三个部分构成。各年度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和2005年。其中2005—2007年三年,综合得分为负值,提示低于五年的平均水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2009年医院在综合能力、盈利质量与偿债能力、营运与成长能力三方面均优于其它年份;综合能力最差的是2005年;盈利质量与偿债能力最差的是2008年;营运与成长能力最差的是2006年。以上这些结论与单项指标的分析结论一致。(二)广西18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医院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1、评价指标根据核心竞争力及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原理,依据现有可以获得的统计数据以及综合企业、医院已有的研究结果,共选择了58个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涵盖了核心竞争力的几大特性。2、主成分因子的提取按照特征值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70%以上的原则,将原来的58个指标综合成8个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64%,较好地解释了样本数据包含的信息。3、公共因子命名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医院竞争力评价的八个关键因子,即财务效率因子、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决定因素因子、盈利能力因子、短期偿债能力因子、长期偿债能力因子、服务效率、发展能力因子、领先性因子。进一步归纳,又可以将盈利能力因子、短期偿债能力因子、长期偿债能力因子归结为广义的财务效率因子;发展能力因子、领先性因子归结为动态性和可持续性因子。4、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因子得分,排名在前六位的医院分别为医科大一附院、省人民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桂林医学院-附院、贵港市人民医院。18家医院单个因子的得分及排名又各不相同,如F1因子(财务效率因子)排名在前三位的医院分别是贵港市人民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而医科大一附院则位居第九名、省人民医院排名第14位。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排名靠前的各家医院各有所长,也各有欠缺,并非十全十美,提示各个医院必须根据各自的实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如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虽然综合排名第一,但其财务效率因子却位居第九名,表明其盈利能力、盈利质量及运营能力等尚有待提高,需进一步研究现行卫生经济政策下如何提升和改善医院的经营状况,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三)广西18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基于TOPSIS、RSR分析法的医院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1.TOPSIS法对广西18家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根据各评价对象指标值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Ci值的大小对评价对象的优劣顺序进行排序(具体的计算步骤及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参见第十一章),Ci值由大到小排序的结果如下: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3柳州市工人医院;4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5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6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7柳州市人民医院;8北海市人民医院;9广西民族医院;10贵港市人民医院;11河池市人民医院;12梧州市工人医院;13百色市人民医院;14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15广西南溪山医院;16桂林市人民医院;17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18柳州医专第一附属医院。2.秩和比(RSR)法对广西18家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RSR指行(或列)秩次的平均值,是一个非参数统计量,具有0-1连续变量的特征。在综合评价中,秩和比综合了多项评价指标的信息,表明多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水平,RSR值越大越优。在具体的确定评价指标、确定每个指标权重、对各指标编秩(高优指标从小到大编秩,低优指标从大到小编秩。同一指标,数值相同者编以平均秩)、计算加权秩和比等的计算步骤及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参见第十一章。按RSR值对18个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的优劣进行排序,从高到低分别为:1柳州市工人医院;2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3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4贵港市人民医院;5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7北海市人民医院;8百色市人民医院;9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10广西民族医院;11河池市人民医院;12梧州市工人医院;13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14柳州市人民医院;15广西南溪山医院;16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17桂林市人民医院;18柳州医专第一附属医院。3.主成分分析法、TOPSIS法、RSR法对18个医院分析结果及其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13.0做等级秩相关分析得结果如下:f值与C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64,P=0.000f值与RSR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00,P=0.000C值与RSR值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5,P=0.000几种方法有显著的相关性,所得结果排序基本一致,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有科学性。实证研究的结论通过某三甲综合医院的个案研究结果分析及广西区内18家公立三甲综合性医院的研究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医院的显著增值性成正相关关系。个案医院五年的不同时期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及18家同级同类医院的综合评价均显示综合评分数值的高低与增值性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5以上,增值性越大,核心竞争力越强;2.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局部优势性、异质性成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不同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均存在着差别,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医院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这种局部优势性和异质性的特征,为医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的发展战略,确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重点提供了依据。本次研究发现,有些医院在技术指标方面具有优势,有些医院在流程的协调性方面具有优势,有的则在成本控制方面、服务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各不相同,这些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和结论。3.医院核心竞争力与医院内外部资源的管理、整合及其协调性成正相关关系。协调性体现在医院的营运能力,服务效率等诸多方面。协调性好,能使医院的各种优势产生合力,倍增产出的效益。研究发现,资产的周转率指标、盈利的质量指标,人均服务量,病人对服务流程的满意度(通过个案医院的问卷调查得到)等指标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4.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医院某一方面的领先度成正相关。本次研究发现,综合得分在前10名的医院,或多或少地在医院内部管理、服务质量、技术水平、财务效率、客户开发及管理等某一方面优于竞争对手,而且领先度越大,核心竞争力或综合得分越强。5.三种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因子分析、TOPSIS、RSR)对广西18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表明,排名在前九位的医院趋势一致,表明本研究选择的指标及方法有科学性,值得进一步扩大范围,开展跨区域研究。主要创新点(一)理论研究的创新:1.提出共赢是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观点。医院、医院的服务对象(患者、亚健康人群、有健康需求的健康人群)、社会(政府、医疗机构的合作伙伴、普通民众)的多方共赢是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见论文1.4.2.3多方共赢的医院竞争战略思维pp22)2.提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医院层面实现多方共赢的纽带。医院构建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医院的服务对象、有利于社会及其医院的合作伙伴,也为医院实现和创造自身的价值提供了平台。(见论文1.4.2.4医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医院内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pp25)3.提出医院的财务分析应密切结合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来进行。改变医院现行的财务管理及工作模式,使记账式财务管理、事后财务管理的模式改变为事前、责任、计划、控制、考核、评价模式。要改变质量与效益分离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只记收入不计成本,只管资金不管资产的经营管理方法和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做法。(见论文第三章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表现分析pp52;第五章基于核心竞争力特性的财务指标分析pp61;第六章核心竞争力增值性特征的分析与评价pp63;第七章核心竞争力的协调性分析pp87;第八章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和持续性分析pp99;第九章核心竞争力的其它特性分析pp105)(二)提出了对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方法,初步构建了更为客观的关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借助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及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以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反映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性指标、流程指标及服务对象(客户)为基础的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可以量化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来透视和评价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见第十章医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pp111;10.3.2筛选后的评价指标pp118)2、提出三种评价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即因子分析法、秩和比法(RSR)和TOPSIS法。(三)实证研究及对构建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价运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三种评价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对案例医院及广西18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进一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样本医院及其它医院进一步构建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线索。(见第十一章: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pp131)

刘珊[10]2014年在《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因此,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但由于提出时间较短,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怎样发展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标准。基于此,本文对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从而为真正认识和科学评价新型城镇化提供理论的参考。本文首先梳理了新型城镇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新型城镇化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中包含了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读,基础性思想理论的指导研究,并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了评价新型城镇化的九大标准;其次,在该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引导下,运用相关性分析进行指标筛选,研究指标标准和权重,从城乡发展的动力、质量和公平三个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将该指标体系运用到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的实证研究中,一方面检验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根据评价结果为各级地方政府和规划部门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文章结尾部分,阐述了本次研究的结论和创新性内容,并对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说明,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预测研究[D]. 周岚. 东南大学. 2015

[2]. 西藏自治区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彤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3].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D]. 杨军. 中国矿业大学. 2013

[4].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D]. 李程跃. 复旦大学. 2011

[5]. 城市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及应用研究[D]. 谢锐. 四川师范大学. 2007

[6]. 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 杨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 基于卓越绩效准则的医院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 孙纽云.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8]. 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综合评价研究[D]. 任建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9]. 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 杨春旭. 中南大学. 2011

[10]. 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D]. 刘珊. 合肥工业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医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