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 264411
俗话说:“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比较弱,这就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正如于漪老师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作为教师要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所以,德育教育在我们小学的课堂上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在教材导入和时代背景介绍时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我们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德育,得体的导入或时代背景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全神贯注》一课的学习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出示一段文字资料,让学生默读,思考这是怎样一个人?“他5岁上学,开始成绩中上,后来成绩越来越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笑,有时还被罚站,9岁被迫转学,他没有考上大学。”再出示一段文字资料,让学生默读,思考这又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他的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后说明这两段话介绍的是同一个人,那就是罗丹(出示罗丹照片)。读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问题吗?你知道罗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罗丹的朋友——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起走近罗丹,学习一篇关于罗丹的课文。
这样,通过对比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罗丹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的过程。
二、善于挖掘教材的“亮点”
我们的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赞美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亮点”。
三、反复诵读关键词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于课文我们要抓住它的关键词句,深入剖析品味,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在教《白杨》一文中,通过反复诵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哪儿需要它,他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让学生体会白杨的坚强、不屈服;《鱼游到了纸上》中让学生找出聋哑青年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理解聋哑青年专注忘我的精神;《生命 生命》中不仅要分析三个画面,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鼓励学生要向杏林子学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绝不虚度光阴。
四、捕捉引导、适时渗透,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要捕捉最佳时机,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几个问题,首先讨论:“周恩来的理想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接着又问:“你的理想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有想当老师的,有想当医生的……之后我再问:“要实现理想,你要怎么做呢?”同学们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好好学习、克服困难等,这时我提出了第四个问题:“能实现我们的理想固然好,如果你不能实现你的理想,你会怎么办呢?”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一个叫天琪的同学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好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孩子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五、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电脑等网络资源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在教学中,它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我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景色,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美丽,从而印象更为深刻;“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的短片则让孩子们重温了那段艰苦的战争岁月,对《长征》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圆明园的毁灭》中辉煌与毁灭的对比更让孩子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也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看得认真,自己领会的也更为深刻,相信这些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留下深深的印记。
六、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如在《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文中,要求孩子们仿照前四个诗节自己也写一首小诗,写诗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孩子们表现的兴趣盎然;《秋思》这首小诗是一首出色的思乡诗,在理解了全诗之后,我要求学生把它改成一个短文,改编的过程也是孩子们体验的过程;作文《成长的故事》,我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打破以往作文老套的桎梏,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
论文作者:张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德育论文; 孩子们论文; 学生论文; 同学们论文; 自己的论文; 也要论文; 理想论文; 《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