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助力运动对语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福长[1](2021)在《手法点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该病好发于40~60岁年龄,女性较男性易发病。临床分为冻结前期、冻结期、恢复期。分期推拿疗法认为,肩周炎属于伤筋病症,“伤筋”指相关肌肉骨骼系统软组织损伤。推拿手法治疗伤筋疾病的一大特色是手摸心会,在感知筋急、筋挛等伤筋表现的基础上施以拨筋手法。现代推拿将传统中医认识与现代医学解剖结合起来,形成多种肩周炎手法治疗程序。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按动疗法、基础手法为对照,探讨手法点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北京按摩医院推拿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90例,通过随机余数法分为观察组、按动组、基础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手法点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先用重手法由内向外沿肌纤维垂直方向快速弹拨2~3分钟,后缓慢垂直弹拨触发点3~4分钟,再调整角度约45°进行疏理弹拨2~3分钟,最后进行轻柔手法放松2~3分钟;按动组采用按动疗法治疗,局部点按颈根穴、肩贞穴、肩峰下痛点、肱二头肌长头腱痛点,结合远端按动中平穴,令患者做肩关节各个方向运动;基础组予常规手法治疗,在肩关节周围行拿揉、拨揉,并点按天宗、肩贞、尺泽、肩髃、曲池等穴。每组受试者一周治疗2次,每次10~15分钟,8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对三组进行VAS评分,治疗前、治疗4周对三组进行牛津肩关节问卷评分(OSS),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患者在VAS评分、O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结果分析2.1治疗后组内VAS评分和OSS评分比较2.1.1三组组内比较治疗1周、2周、4周的VAS评分,P=0.000(P<0.05),说明观察组、按动组、基础组在缓解疼痛程度方面均有效。2.1.2三组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的OSS评分,P=0.000(P<0.05),说明观察组、按动组、基础组在肩关节功能方面均有改善。2.2治疗后组间VAS评分和OSS评分比较2.2.1组间VAS评分比较,分别于治疗1周、2周、4周,三组整体VAS评分比较均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与按动组、观察组与基础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按动组与基础组两两比较P=0.47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减缓肩痛方面,观察组优于按动组和基础组。2.2.2组间OSS评分比较,在治疗4周时OSS评分均值分别为观察组28.13±1.94、按动组28.77±2.81、基础组32.23±2.54,三组组间比较P=0.000(P<0.05),说明观察组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优于按动组和基础组。结论:手法点拨肌筋膜触发点、按动疗法、基础手法对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均有疗效,且手法点拨肌筋膜触发点在缓解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较按动疗法、基础手法疗效更佳。手法点拨肌筋膜触发点可作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孙珊[2](2021)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卒中发病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推测,2030年我国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将比2010年升高约50%。已有的临床资料显示,脑卒中后遗症会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失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康复治疗作为干预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必要手段,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脑卒中患者预后情况。因此,使用康复治疗手段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十分必要。目前,常规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研究报道,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中医针刺等)可表现出更理想的康复效果,但缺少更多的实验支持。因此,进一步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的干预效果,有其临床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以评价综合康复治疗效果。研究目的:探究12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以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积极干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脑卒中患者64例(年龄在50-80岁之间,无明显并发症),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男24例,女8例)和实验组(n=32,男26例,女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实验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干预12周,每周5天。在12周干预前后,两组分别通过Brunnstrom肢体功能评定、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估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采用Barthel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血钙、c反应蛋白等相关生化指标评估脑卒中患者独立影响因素水平、脂代谢水平、营养水平以及炎症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力求达到改善脑卒中患者增进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研究结果:1.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Brunnstrom患侧上肢、Brunnstrom患侧手、Brunnstrom患侧下肢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提升(p<0.05),实验组患者Brunnstrom患侧上肢、Brunnstrom患侧手、Brunnstrom患侧下肢评分都有所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提升(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的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有显着性提升(p<0.05)。说明12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2.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有显着性提高(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有显着性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有显着性下降(p<0.05),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有显着性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有显着性上升(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均有显着性下降(p<0.05)。说明12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3.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通过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血钙、c反应蛋白反应评估脑卒中患者独立影响因素、脂代谢、营养、炎症等方面的变化。(1)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独立影响因素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酸的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酸的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总胆红素、尿酸有显着性降低(p<0.05)。(2)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脂代谢指标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有所上升,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3)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白蛋白、血钙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患者白蛋白、血钙水平有所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白蛋白、血钙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在12周实验后,(1)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的实验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说明12周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论:12周综合康复可对脑卒中患者产生积极的干预效果,具体表现在其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显着提升、生活质量的显着提高和相关生化指标的显着改善。
潘闪光[3](2021)在《运动疗法对促进肾移植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肾移植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促进作用,探索其在肾移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9月肾移植病区准备肾移植的住院患者共计4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纳入的所有患者均予以肾移植中心围手术期的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运动疗法为主的早期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前和出院时握力、握力耐力、2分钟步行距离、Borg自感劳累程度分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日,进一步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康复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握力、握力耐力、2分钟步行距离均低于术前水平;出院时2分钟步行后Borg评分均高于术前水平;出院时改良Barthel指数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出院时,组间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握力、握力耐力、2分钟步行距离比较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2分钟步行后Borg自感劳累程度评分比较上低于对照组(P<0.05);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上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总住院日比较上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可有效减缓患者肌力、肌肉耐力及心肺功能的下降;减轻患者术后的疲乏程度;改善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日。
翁柠[4](2020)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包括像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如何进一步探索PSCI的机制及早期、有效防治PSCI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医疗问题。本课题基于钙稳态调节机制,通过研究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及其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关系、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SCI及其中医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专科门诊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110例为PSCI观察组(其中根据认知障碍的程度再细分为PSCIND组80例,PSD组30例),另招募30例缺血性卒中后无认知障碍患者为对照组。1.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史、吸烟史,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较颈部血管斑块情况、骨密度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及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分析PSCI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与国际公认且通用的能够反映认知功能的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MMSE、Mo CA分数的因素。3.根据中医证候要素量表对观察组进行包括肾虚、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髓减、阳亢、内热、痰浊、血瘀共11个证候要素进行评分,统计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4.分别分析PSCI、PSCIND、PSD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MMSE、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SCI组影响MMSE、Mo CA分数的相关中医证候要素。5.分析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PSCI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比较,PSCI组1,25-羟维生素D、血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s=-0.494,P<0.001;rs=-0.572,P<0.001);1,25-羟维生素D与MMSE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586,P<0.001);1,25-羟维生素D、血Ca与Mo CA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496,P<0.01;rs=0.204,P=0.032<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随着1,25-羟维生素D水平增高,MMSE分数也随之增高(B=0.111,P=0.017)。随着NIHSS评分、PTH水平增高,Mo CA分数越低(B=-0.57,P<0.001;B=-0.052,P<0.001);随着受教育程度增高,Mo CA分数越高(B=0.853,P=0.029)。4.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61次,55.45%),血瘀(56次,50.9%),阳亢(43次,39.09%),肾虚(35次,45%)。PSCIN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49次,61.25%),血瘀(43次,53.75%),阳亢(31次,38.75%);PS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肾虚(17次,56.66%),阴虚(13次,53.33%),血瘀(13次,43.33%)。PSCIND组证候积分较高的是痰浊、阳亢、血瘀;PSD组积分较高的是肾虚、阴虚、髓减、血瘀。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髓减、阳亢、血瘀与MMSE分数均呈负相关(rs=-0.268,p=0.005;rs=-0.235,P=0.013;rs=-0.206,P=0.031;rs=-0.330,P<0.001);而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202,P=0.034;rs=-0.232,P=0.015;rs=-0.237,P=0.012;rs=-0.334,P<0.001);其中血瘀与MMSE、Mo CA分数相关性最显着。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髓减、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存在线性相关性,随着髓减、血瘀积分越高,MMSE、Mo CA分数越低(B=-0.319,P<0.001;B=-0.100,P=0.017;B=-0.268,P<0.001;B=-0.094,P=0.010)。6.亚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PSCIND组痰浊、阳亢、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rs=-0.639,P<0.001;rs=-0.526,P<0.001;rs=-0.445,P<0.001;rs=-0.499,P<0.001;rs=-0.458,P<0.001;rs=-0.404,P<0.001);PSD组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MSE分数负相关(rs=-0.550,P=0.002;rs=-0.416,P=0.022;rs=-0.385,P=0.036;rs=-0.510,P=0.004;),PSD组痰浊、肾虚、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634,P<0.001;rs=-0.610,P<0.001;rs=-0.794,P<0.00)。7.PSCI组中医证候积分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痰浊、阳亢、血瘀与PTH水平呈正相关(rs=0.545,P<0.001;rs=0.371,P<0.001;rs=0.614,P<0.001),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s=0.844,P<0.001;rs=-0.605,P<0.001;rs=-0.737,P<0.001)。而肾虚、髓减、血瘀与血Ca水平均呈负相关(rs=-0.233,P=0.003;rs=-0.226,P=0.018;rs=-0.293,P=0.002)。结论:1.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钙稳态调节因子PTH水平升高、1,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而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1,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PTH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潜在核心因素。血钙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2.痰浊、血瘀、阳亢、肾虚是缺血性PSCI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阳亢、血瘀是缺血性PSCIND的主要证候要素,肾虚、阴虚、血瘀、髓减是缺血性PSD的主要证候要素,其积分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具有密切相关性,可反映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而血瘀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危险要素。3.痰浊、阳亢、血瘀积分与PTH呈正相关,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而肾虚、髓减、血瘀积分与血Ca水平呈负相关,PSCI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具有密切相关性。研究二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缺血性PSCIND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脑电图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符合缺血性PSCIND诊断及纳入标准,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浊阻窍或瘀血阻络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5mg,1月后改为10mg,每日一次。试验组:益脑护脉方,川芎15g(折合颗粒3.13g)、天麻12g(折合颗粒2.4g)、石菖蒲12g(折合颗粒1g)、益智仁10g(折合颗粒0.6g),每次1袋,日3次,温开水冲服。治疗疗程3个月。在入组第1天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分别评定中医证候积分、NIHSS分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分数及MMSE、Mo CA分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变化,观察肝肾功等血液学指标及脑电图变化。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两组组间变化以及组内前后自身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的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的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Mo 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等认知域评分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治疗后两组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评分均较前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言能力方面,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脑护脉方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脑电图异常情况;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认知功能,在改善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域,临床疗效与多奈哌齐相当,但在改善语言能力方面,益脑护脉方明显优于多奈哌齐。2.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对于肝阳上亢、痰浊阻窍和瘀血阻络型PSCIND患者,益脑护脉方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多奈哌齐组。3.治疗后试验组PTH下降,1,25-羟维生素D、血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益脑护脉方可能通过调节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保护脑细胞,改善认知功能。
石晶晶[5](2020)在《运动训练并接纳承诺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林蔚楠,刘洁,陈梅花,李宏[6](2020)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在脊髓损伤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脊髓损伤致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应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的效果。方法:收集40例脊髓损伤致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按照不同康复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比较2组患者平衡功能(BB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QIF)以及肌张力改善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BBS、QI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评分(17.11±2.08)分高于对照组的(13.26±2.57)分,QIF评分(45.22±3.13)分高于对照组的(33.46±2.7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所致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应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可提高患者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肌张力。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韩汝宁[8](2020)在《危重症患者早期康复对ICU获得性衰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并应用预防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ICU-AW)早期康复方案,以降低ICU-AW的发生率,改善ICU患者临床护理结局,并为临床开展危重症患者早期康复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第一部分:研究小组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提取纳入文献中的相关内容初步拟订预防ICU-AW早期康复草案,然后经过讨论编制函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各领域相关专家进行函询,分析整理专家返回的意见及建议,最终确定预防ICU-AW早期康复方案。第二部分:选取于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入住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纳入患者110例,每组各55例,对照组按ICU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试验组按本研究制订的方案进行康复护理,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肌力评定法、Barthel指数评定表、ICU-AW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镇静剂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本研究提取了12篇相关文献的证据内容,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构建的预防ICU-AW早期康复方案包括早期运动、心理护理、营养支持、效果评价4方面内容,32项具体康复内容。2.在方案实践的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出ICU当天的肌力、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机械通气时间、镇静剂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ICU-AW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预防ICU-AW早期康复方案是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再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可以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也能够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和循证依据。2.本研究构建的预防ICU-AW早期康复方案能有效预防或减少ICU-AW的发生,使患者自理能力水平得以提高,从而改善ICU患者临床结局,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李宇淇[9](2020)在《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卒中是导致上肢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肢功能障碍直接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是康复的核心要素。常规康复手段可以一定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但是存在训练强度难以维持、不能即时反馈训练的效果和缺乏客观的评估数据等缺点。上肢康复机器人具有无疲劳、定量化、个体化等优点,可弥补部分常规上肢康复训练的缺点。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方面的疗效暂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机器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2.研究对象与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外科的脑卒中病人,根据入组、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恢复期受试者40例,随机分配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予以上肢机器人训练30分钟及常规上肢康复训练30分钟,对照组予以常规上肢康复训练60分钟,疗程为2周,每周7次,每天1次。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Brunnstrom量表(上肢、手)、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量表(肘屈肌群)(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中分别采集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前、中束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评估上肢肌肉激活和运动募集同步化情况。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对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组内比较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组间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3.研究结果一共有38名患者完成本试验流程(试验组20例,对照组18例),对照组脱落2例患者。治疗后两组FMA(上肢总分,肩肘部分,腕手部分)、BI、Brunnstrom分期(上肢、手)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试验组FMA(上肢总分、肩肘部分)、BI、Brunnstrom分期(上肢)分期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MA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两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前、中束的RMS值、iEMG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试验组的肱三头肌的RMS值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三角肌中束的RMS值、iEMG值优于对照组(P<0.05)。4.研究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并且可促进偏瘫上肢肌肉激活和运动单位募集同步化,可考虑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当中。
彭梦思[10](2020)在《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的影响 ——随机对照试验》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腰痛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终生患病率高达84%,约三分之二的人在首次腰痛发作后会转变为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并长期受其困扰。作为导致残疾的首要原因,腰痛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直接医疗负担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腰痛治疗中,运动疗法是多个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中,中国专家达成共识,将水中运动列为强推荐的运动方法。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探究水中运动训练对CLBP患者的影响,以期为水中运动训练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了67名受试者,其中53人符合纳入标准,将他们随机分为水中运动训练组(n=27)和物理因子治疗组(n=26),两组均接受为期12周,每周2次,每次60分钟的干预。水中运动训练在29±1℃的游泳池中进行,训练内容包括10分钟的准备活动,40分钟的水中运动(腹部支撑,垂直压板,侧方压板,斜向下方压板,直腿下压,水中踩板,深水跑步),和10分钟的整理活动。物理因子治疗组进行30分钟的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治疗和30分钟的红外线治疗。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完成基本信息的采集,在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填写问卷并参与测试。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过去一周最严重”、“过去一周最轻微”和“此时此刻”三个NRS评分)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次要指标包括:生活质量(SF-36),睡眠质量(PSQI),疼痛焦虑症状(SPSS),运动恐惧症状(TSK),恐惧-逃避信念问卷(FABQ),腰椎关节活动度(LROM),本体感觉,Y平衡,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整体感知疗效(GPE)和治疗方案推荐度。运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试验数据,定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初测值、后测值和改善值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显着性水平P<0.05。干预疗效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采用基线值来替换缺失值。研究结果水中运动训练组在疼痛程度(NRS最痛值P<0.001,NRS此时此刻P=0.001)、腰椎功能障碍(P=0.001)、生活质量(精神方面)(P=0.026)、睡眠质量(P=0.022)、疼痛焦虑症状(P=0.031)、运动恐惧症状(P=0.001)、恐惧回避信念(FABQ-工作P<0.001,FABQ-总分P<0.001)、腰椎关节活动度(后伸P=0.002,左侧屈P=0.013,右侧屈P=0.024,左旋转P=0.038)、动态平衡能力(左侧P<0.001,右侧P=0.002)、最小临床重要差异(NRS最痛值的MCID P=0.001,NRS此时此刻的MCID P=0.037,RMDQ的MCID P=0.041)和治疗方案推荐度(P=0.003)方面,显着优于物理因子治疗组。研究结论1)相对于TENS和红外线理疗,水中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改善CLBP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水平,疗效不仅具有统计学意义,还具有临床意义。2)相较于TENS和红外线理疗,水中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改善CLBP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方面),睡眠质量,疼痛焦虑症状,疼痛恐惧症状,恐惧回避症状,腰椎关节活动度和动态平衡能力。3)CLBP患者对水中运动训练和物理因子治疗的总体感知疗效评分无差异,但水中运动训练组的腰痛改善率较物理因子治疗组高,且水中运动训练的推荐度显着高于物理因子治疗。
二、助力运动对语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助力运动对语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手法点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软组织损伤性肩痛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1 一般治疗 |
2 药物治疗 |
3 物理治疗 |
4 运动疗法 |
5 传统中医疗法 |
6 注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肌筋膜炎性肩痛的诊断与应用 |
1 肌筋膜炎性肩痛的定义 |
2 肌筋膜触发点 |
3 对肩关节周围炎的认识 |
4 肌筋膜触发点在肩痛中的分布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选穴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数据的提取 |
1.4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筛选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评价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二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 |
3 临床研究结果 |
三 讨论与分析 |
1 对肩关节周围炎的认识及本研究的思路 |
2 肌筋膜触发点点拨与基础手法疗效差异原因分析 |
3 从肌筋膜角度阐释“开八把半锁”治疗肩周炎的机制 |
4 按动疗法的疗效分析 |
5 小结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入组情况表及筛查表 |
附录3 疗效评价 |
附录4 治疗结束情况及不良事件观察表 |
个人简历 |
(2)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脑卒中概述 |
1.1.1 脑卒中的概述与临床表现 |
1.1.2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
1.1.3 脑卒中的典型症状 |
1.1.4 脑卒中对患者的影响 |
1.1.5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
1.1.6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1.1.7 脑卒中的干预研究 |
1.2 .康复治疗手段对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1 常规康复治疗 |
1.2.2 物理康复治疗 |
1.2.3 综合康复疗法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2.3 实验法 |
1.2.4 数理统计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康复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指标的对比 |
2.2 康复治疗干预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变化 |
2.3 康复治疗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 |
2.4 康复治疗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 |
3 讨论 |
3.1 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
3.2 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3 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运动疗法对促进肾移植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最大握力比较 |
3.3 握力耐力比较 |
3.4 2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
3.5 2分钟步行后Borg评分比较 |
3.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
3.7 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日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4)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于PSCI的研究进展 |
1.1.1 PSCI的定义 |
1.1.2 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概念的比较 |
1.1.3 血管性损害、炎症反应等因素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
1.1.4 钙稳态调节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
1.1.5 PSCI的诊断标准 |
1.1.6 PSCI常用评估量表及检查 |
1.1.7 PSCI的西医治疗现状 |
1.2 中医对PSCI的研究进展 |
1.2.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1.2.2 中医对PSCI的认识 |
1.2.3 中医对PSCI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4 PSCI的中医证候分类 |
1.2.5 中医药治疗PSCI的进展 |
1.3 基于文献分析对PSCI治疗现状的思考 |
第二章 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 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部分 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认知功能评估 |
2.2.6 观察内容 |
2.2.7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
2.3.2 PSCI组 MMSE分数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3.3 PSCI组 MoCA |
2.3.4 影响MMSE分数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2.3.5 影响MoCA分数的相关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2.3.6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
2.3.7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 |
2.3.8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回归分析 |
2.3.9 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4 结论 |
2.4.1 钙稳态调节因子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2.4.2 中医证候要素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2.4.3 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关系 |
2.5 讨论 |
2.5.1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 |
2.5.2 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
2.5.3 卒中后认知障碍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关系 |
第二部分 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 PSCIND 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及样本量估算 |
3.1.3 诊断标准 |
3.1.4 纳入标准 |
3.1.5 排除标准 |
3.1.6 剔除标准 |
3.1.7 脱落标准 |
3.1.8 中止试验标准 |
3.1.9 研究方案 |
3.1.10 观察指标 |
3.1.11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3.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估 |
3.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比较 |
3.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估 |
3.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水平比较 |
3.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电图信号分析比较 |
3.2.7 安全性探讨 |
3.3 结论 |
3.4 讨论 |
3.4.1 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 |
3.4.2 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重要病机 |
3.4.3 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因果同治” |
3.4.4 益脑护脉方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3.4.5 基于钙稳态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PSCIND患者的可能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在脊髓损伤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平衡功能比较 |
2.3 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
2.4 肌张力改善效果比较 |
3 讨论 |
(8)危重症患者早期康复对ICU获得性衰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文献回顾 |
4 研究目的 |
5 技术路线图 |
6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预防ICU-AW早期康复方案的构建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小组的成立 |
1.2 专家咨询问卷的编制 |
1.3 专家咨询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的文献及其质量评价结果 |
2.2 初步拟定的专家函询问卷 |
2.3 专家函询结果 |
第二部分 预防ICU-AW早期康复方案的应用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评价方法 |
1.4 资料收集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
2.2 干预方案实施后结果比较 |
讨论 |
1 本研究构建的预防ICU-AW早期康复方案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2 预防ICU-AW早期康复方案四方面内容的联系 |
3 预防ICU-AW早期康复方案的安全性 |
4 预防ICU-AW早期康复方案的实施效果 |
4.1 患者的肌力有所提高、ICU-AW的发生率有所降低 |
4.2 患者的自理能力有所改善 |
4.3 方案实施对患者ICU住院时间、MV时间、镇静剂使用时间的影响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1 研究的创新性 |
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缩略词比对表 |
附录B 预防ICU获得性衰弱早期康复方案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
附录D 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E 危重病人APACHEⅡ评分表 |
附录F MRC肌力评价记录表 |
附录G Barthel指数评分表 |
附录H 个人简历 |
附录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J 综述 |
参考文献 |
(9)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 |
2.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主要康复治疗技术 |
3. 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
4.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康复评估中的应用 |
第二章 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10)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的影响 ——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综述 |
1 慢性腰痛的概述 |
1.1 慢性腰痛的基本概念 |
1.2 慢性腰痛的流行病学 |
1.3 慢性腰痛的发病原因 |
2 水中运动的概述 |
3 水中运动治疗慢性腰痛的研究现状 |
3.1 水中运动训练与慢性腰痛 |
3.2 慢性腰痛的水中运动方案 |
3.2.1 水中运动对比陆地运动 |
3.2.2 水中运动对比水中运动 |
3.2.3 水中运动对比其他干预 |
3.2.4 水中运动方案的选择 |
3.3 水中运动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 |
3.3.1 降低疼痛程度 |
3.3.2 改善功能障碍 |
3.3.3 改善关节活动度 |
3.3.4 增强肌肉力量 |
3.3.5 改善心肺功能 |
3.4 水中运动治疗慢性腰痛的注意事项 |
4 文献总结 |
第三部分 试验 |
1 试验对象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研究对象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退出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受试者招募 |
2.2 试验流程图 |
2.3 干预方案 |
2.3.1 水中运动训练组 |
2.3.2 物理因子治疗组 |
2.4 测试指标 |
2.4.1 主要结局指标 |
2.4.2 次要结局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主要指标 |
3.2.1 疼痛 |
3.2.2 功能障碍 |
3.3 次要指标 |
3.3.1 生活质量 |
3.3.2 睡眠质量 |
3.3.3 疼痛心理评估 |
3.3.4 腰椎关节活动度 |
3.3.5 腰部本体感觉 |
3.3.6 Y平衡测试 |
3.3.7 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 |
3.3.8 疗效感知评价 |
4 讨论 |
4.1 主要指标的变化 |
4.1.1 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 |
4.1.2 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功能障碍的影响 |
4.2 次要指标的变化 |
4.2.1 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
4.2.2 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疼痛相关心理因素的影响 |
4.2.3 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和动态平衡的影响 |
4.2.4 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疗效感知情况 |
4.3 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附件2: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四、助力运动对语言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法点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D]. 马福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D]. 孙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运动疗法对促进肾移植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疗效观察[D]. 潘闪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翁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运动训练并接纳承诺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影响[D]. 石晶晶. 滨州医学院, 2020
- [6]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在脊髓损伤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 林蔚楠,刘洁,陈梅花,李宏.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0(03)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危重症患者早期康复对ICU获得性衰弱的影响[D]. 韩汝宁.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9]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D]. 李宇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患者的影响 ——随机对照试验[D]. 彭梦思. 上海体育学院,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