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突出统计教学核心--以“折线统计图”课程为例_折线统计图论文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凸显统计教学核心——以“折线统计图”一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折线论文,为例论文,一课论文,观念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在统计教学中,如何凸显这一核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以“折线统计图”一课为例,开展了“卷入式”校本教研.

      一、研讨问题

      针对具体的一堂课,该如何落实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教师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数据意识、统计思维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主要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体会分析数据的一些基本方法?

      (2)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新旧经验的对接,积累和提升分析数据的经验?

      (3)如何通过数据来进行预测推断?如何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描述数据?

      二、课前思考

      史宁中教授提出:“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这个载体包括数,也包括语言、信息、信号、图像,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而统计学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的科学和艺术.”凸显统计教学的核心,要注重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帮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出发,使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活动过程,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使数据成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好伙伴.

      (一)精选素材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对数据的亲近感

      统计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想到用数据,愿意“亲近”数据,能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因此,素材的选取就显得十分重要.选择素材时,要考虑到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与他们的兴趣和年龄特征相符合.这样,学生才会充分感受到数据分析在日常生活、社会和各学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调动参与数据分析活动的积极性.

      (二)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鼓励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我们认为:首先,要重视数据分析的环节预设.其次,要切实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数据分析的方法,积累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的经验.比如,读出统计图表中能直接看见的,简单推理得到的信息,包括数据的多少、数据的比较等;读出统计图表中蕴含的信息,如数据的整体变化等.再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尝试对统计图表进行解释.比如,这个统计图表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的,为什么数据会呈现出这种情况,统计数据能否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能否解决其他问题,能否进行预测等.观念的建立是人们在不断地亲身经历之后获得的,只有不断地经历这样的分析活动,学生才会慢慢地积累起数据分析的经验,体会数据是会说话的,了解数据是怎样说话的.

      (三)引导学生依据数据进行判断和决策,感受数据分析的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关注“数据本身”逐渐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地推断”,认识到预测要基于数据,有时候为了更合理地预测,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实践

      (一)情境引入

      1.课前老师调查统计了去年1月到7月常熟某风景区的游客人数,并制成了统计表.(课件出示下表)

      

      2.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根据统计表还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出示下图),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4.小结:和统计表相比,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人数的多少.

      (设计意图:以游客人数为切入点,增加统计学习的现实性、趣味性.沟通统计表和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唤醒已有的统计经验.)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我们索性把条形的顶端部分简化成一个个的点.(出示下图)现在你还能看出每个月的人数多少吗?

      

      第一个点表示的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第二个点表示什么?……

      用点也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点的位置越高意味着这个月的游客人数怎么样?

      每月的游客人数是怎样变化的?看着这些点,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请一位同学比划一下,我们把这位同学比划的线画下来.(出示下图)

      

      观察这条线,当线上升时,意味着什么?当线下降时呢?

      小结:从线的升降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板书:增减变化)

      几月到几月人数增加得最多?几月到几月人数减少得最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整体来看,前7个月人数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点、线逐步呈现,使学生直观感知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凸显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学生读图、看图,分析折线的状态和走势,强化了对折线变化趋势的整体感知.)

      2.对比小结

      (课件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谁来说一说?

      小结:条形统计图是通过条块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通过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通过线的升降来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这正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分析制图

      (1)分析、预测

      刚才有小朋友说5月份游客人数达到了巅峰,为什么5月份人数特别多?

      结合生活实际,你能推测一下2013年后5个月游客人数的变化趋势吗?

      同学们都能有理有据地进行预测,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课件出示下表)

      

      (2)制图

      请大家根据统计表自主绘制8月~12月游客人数的折线统计图,小组内展示交流.

      谁来总结一下画图的步骤?(基本步骤:描点、标数、连线)

      (设计意图:学生描点、连线,积累了数据的“量感”,感知了数量的变化,他们自主绘制折线统计图,自己总结画图的步骤.在此过程中,学生认真细致制作折线统计图的良好学习习惯得以培养,统计素养得以提升.)

      (3)合并成全年统计图

      如果我们把前面的两张统计图合并,一幅全年游客人数的统计图就展现在你面前了.请动手画一画,说说全年游客人数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三)巩固练习

      1.自驾车数量统计图问题

      (1)根据下图,说说近几年到景区自驾车数量的变化趋势.

      (2)为什么是这样的趋势?

      (3)预测今年十一黄金周到景区的自驾车数量.

      

      小结:数据预测会存在不确定因素,但结合折线趋势、私家车增速等因素,预测的数据会有一个大致的范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出判断,初步体会数据的可预测性和随机性,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体温统计图

      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也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呢?学生交流,课件随机出示.

      我们来看一张体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出示下图)怎样调整这幅统计图,可以使体温变化情况看上去明显一点?

      

      预设1:可以根据需要,省略用不到的数据段.

      预设2:为了使变化情况看上去更明显,可以调整纵轴的单位长度.

      (出示下图)现在,病人体温变化的趋势明显了吗?

      

      (同时出示前、后两幅图)同一个病人同一段时间的体温情况,为什么上图的折线比较平稳,下图的折线起伏明显?

      请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病人的体温在哪个时段不断上升?从几时到几时上升最快?

      (3)病人的体温从几时起开始下降?

      (4)从体温变化情况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设计意图:“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是数据分析观念的重要内涵.引导学生体验调整纵轴的单位长度,可以使折线统计图形成看似“不同”的变化趋势.)

      (1)前几天,班里有两位同学在争论这样一张不完整的统计图(如下图).同学A说:“这是体育课上小红跳绳前后每分钟的心跳情况统计图.”同学B说:“这是科学课上小红做的豆芽生长高度情况统计图.”你们觉得呢?

      

      (2)常温下加热一壶冷水,记录下水温变化的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你觉得下面哪一幅符合实际情况?

      

      (设计意图:“数据中蕴含着信息”.通过“据图选事”“据事选图”两个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生活的意识.)

      四、实践反思

      (一)在对比中实现对接,凸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在新旧经验对接时,我们运用了两次对比:第一次是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对比,这里花费笔墨不多,却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第二次是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对比,折线统计图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全新的知识,但其与条形统计图在结构、制作、读图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学中,我们将条形统计图渐变成折线统计图,在变与不变的直观对比中,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两次比较,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得轻松、扎实、有效,对折线统计图的整体感知也因为有了旧经验的支撑而变得更加清晰、到位.这样的教学也为后续学习“合理选择统计图”做好了铺垫,为学生逐步体会“同样的数据,由于所研究的问题不同、要达到的目标不同,选择的处理方法也不同”的分析观念奠定了认知基础.

      (二)在开放中实现自主,让画图为数据分析服务

      注重折线统计图画法的自主尝试和交流提炼,创设开放的空间,将画图教学巧妙地穿插于认图读图教学中.课上借助“1月~7月游客人数”折线图的认读,让学生感知图中点、线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为学生自主画图积累了“描点、连线”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开放空间,让学生自主绘制“8月~12月游客人数”的折线统计图,组织展示和评议,在尝试—交流—修改中总结画图的步骤和注意点.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聚焦点始终没有离开对“点”“线”“变化趋势”的感受,为下一环节将统计图的“直观图像趋势”梳理成“数学语言”打下了基础.由于完整的折线统计图中有一半是学生亲手绘制的,这样的参与感与自豪感也更加激发出学生对整张图的关注和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数据分析的积极性.

      (三)在经历中落实指导,让学生愿意参与数据分析活动

      数据分析不应是一堂课的点缀,在这节课中我们注重让学生经历认图—画图—读图的全过程,并且在每个环节中适时进行渗透或是重点交流,以落实方法的指导和运用,让学生切实经历数据分析的思维活动,积累起如何看图提取有用信息的经验.比如,在认图环节,我们通过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变,把学生读条形统计图的经验迁移过来(如读懂统计的内容、统计图上横轴和纵轴的信息等),然后把重点放在“点”“线”实际意义的理解上,学生除了看数据,还会发现一个新的视角,即根据“点”的位置可以直观地比较出数量的多少,根据“线”的平与陡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程度.又如,除了这些明显的、直观的、单个信息的解读,我们还注重引导学生将同一区间内或不同区间内的“点”与“点”、“线”与“线”联系起来观察,让学生去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多层次地解读.在这里,“你从图中还能知道些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样的问题不再是走过场,而真正成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个性化思考的场域.由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用折线走势表达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让学生感受这条折线的整体变化趋势,并结合问题背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直观的走势图进行“翻译”,理解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整体看,前7个月人数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5月份游客人数达到了巅峰?”“你能推测一下2013年后5个月游客人数的变化趋势吗?”“观察整张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全年游客人数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数据的角度进行思考和预测,体会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判断与决策.

      (四)在练习中实现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的价值

      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除了要创设开放的情境,给予分析方法上的指导外,还要把学习和感悟的空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素材的多样化呈现,让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更深入,从而建立起对数据的敏感性,感受数据的作用.本课的教学一共设计了三道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与理解进行迁移和拓展.第一题,“自驾车数量的变化趋势”注重让学生初步体会数据的可预测性和随机性,引导学生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预测和合理的解释,感悟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题,在“体温变化图”从“不明显”到“明显”的变化过程中经历思维波折,让学生了解到“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第三题,“心跳次数统计图”和“水温变化统计图”则通过“据图选事”“据事选图”两个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增强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生活的意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真正感受到数据分析的价值所在.

标签:;  ;  ;  ;  ;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突出统计教学核心--以“折线统计图”课程为例_折线统计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