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新阶段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思想体系。坚持这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科学思想体系,必须端正学风,不能割裂和对立,既不能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又不能孤立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列宁的只言片语来裁判现实生活。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新的科学论断,更加明确地确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由于中国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历史地位,中国的新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世界的新阶段。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构成发展新阶段,都必须回答新课题,解决新任务。本文从这个角度说明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一、科学地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整个一生中,在提出“两个必然”的基础上,思索未来的社会主义将在哪里突破时,把注意力和着眼点始终放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那些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恩格斯甚至点出了英、美、法、德四国首先和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把他们的理论置于一端,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从7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和俄国革命家的频繁通信来往,特别是对俄国等东方社会国家的深入了解与思考,逐渐把视线从西往东移,并进而提出了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俄国这样的东方国家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就是常常被人遗忘的、鲜为人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这是不同于前一种方案的另一种方案,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方案。发生在1871年的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是19世纪唯一向资本主义制度勇敢冲击的无产阶级革命,由于历史条件不成熟,只坚持了72天就失败了。

如果说,19世纪是社会主义的准备时期,20世纪则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时期。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面对着两方面的重大课题。一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本世纪,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一直坚持进行这种探索。但是,无论是20年代前后的暴力夺取政权,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过和平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的尝试,都没有取得任何重大成果和进展。这是20世纪没有解决而留给后世后人继续探索的问题。二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怎样领导广大群众夺取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这里所说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包括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苏东类型的国家,他们比西欧落后,比东方国家发达;另一种就是中国、朝鲜、越南等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文化更为落后。本世纪前半期,先后发生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被突破了。这个问题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实践说明,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第一种设想而是按照他们的第二种设想发展。这是文章的上篇。下篇是: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是从总体上并未作出回答和解决,因而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处在徘徊、困惑和困难的境地。这说明,跨越“卡夫丁峡谷”绝非易事。正如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多次指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列宁全集》第34卷第343页)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

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新课题。他的回答和前人相比,第一系统,第二正确,从而填补了这项空白。

二、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划时代的新贡献。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搞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他指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 页)他还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16页)这是他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本思路。这是主线, 其他一切问题都是由此而派生和展开。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正确把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社会主义者们搞清楚的问题主要是如下四个问题:

1、关于所有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决定性条件,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特征。

2、关于政权问题。马克思认为,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国家政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随着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国家将逐渐消亡,列宁认为:国家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还不能消亡,这是他在本世纪初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我们党总结了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坚持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3、关于工人阶级政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无产阶级要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必须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和领导力量。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任何社会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上述四条,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比较清楚和清醒的。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不够清楚和清醒,致使工作中不断发生失误。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贯重视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用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充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总起来说,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没有“丢老祖宗”,又讲了一些老祖宗没讲过的“新话”,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过去没有搞清楚、现在搞清楚了的有如下五个问题: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面临诸方面任务, 但根本任务是什么,过去不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强调发展生产力的论述;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也有离开生产力,把完善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作为首要任务;还有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摆在头等重要地位;甚至还有把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作为压倒一切的社会思潮。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一向关注事物的本质,重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他在坚持社会主义特征即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述,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解。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预测未来社会大体上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后来将其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列宁由于有了初步的社会主义实践,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多级发展过程,即大阶段中有小阶段。他曾使用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失误,一是把社会主义阶段看得短暂,因而不去划分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是当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历史阶段后,又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估计偏高,从而导致搞高指标,做出一些超越阶段的事情。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指出,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要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最准确的认识和估计。

3、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和经济体制。很长一个时期, 社会主义者们对商品经济和市场有一种偏见,把它视为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和社会主义的异己物,在实践中坚持搞计划产品经济。我们党通过长期探索,提出两个重要论断,一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二是社会制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逾越,但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不能逾越,否则生产力就发展不起来。既然要发展商品经济,就需要有完备的市场体系。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指出,计划和市场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48页)在探索中, 我们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选择了最佳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对加速发展生产力至关重要。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怎样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长期没有解决的历史性课题。苏联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影响,把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模式看成是尽善尽美的,拒绝和讳言改革,致使问题成堆,积重难返。通过长期探索,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作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强大动力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就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

5、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一个世界、 两种制度”是当代世界的重要格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既有相互矛盾、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联系、协作的一面。社会主义是在吸取资本主义好的方面、扬弃资本主义坏的方面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更高的社会形态。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以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矛盾、对立的一面,甚至把二者看成是绝对对立的,从而忽略了借鉴、利用资本主义好的东西。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资本、科学技术、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应变能力强、劳动者素质较高等优势下,这样做对社会主义事业极为不利、极其有害。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上述五个问题,过去不够清楚,现在搞清楚了。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划时代的新贡献。

三、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科学新判断

邓小平作为大战略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变化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判断。并在这个基础上相应地调整了我国的对外政策。

1、对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

什么是当代世界主题?就是指在一个时期内世界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小平同志在80年代中期接见外宾谈话中多次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这是对当代世界主题的一个新的科学判断。这个判断改变和突破了过去我们在五、六十年代曾作的两个判断,即:“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甚至迫在眉睫”;“当代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用革命制止战争”。综观本世纪的发展,世界主题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换。大体上可以说,以70年代为界线,前一阶段的趋势是战争与革命,后一阶段的潮流是和平与发展。当然,这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从本世纪初到70年代,这个阶段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这个期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革命。这是一个风暴的时期。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在不到30年中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战争惨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亚一系列国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先后有90多个国家宣告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体系彻底崩溃了。进入70年代以后,战争与革命的风暴过去了,世界大潮转向和平与发展。

和平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第一个主题。和平问题,主要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发生新的世界大战问题。这是当代人们最为关切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战后科学技术首先在军事领域里发生重大突破,出现了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和先进的运载工具——各种射程的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奉行实力政策,进行核军备竞赛和冷战共处,世界上空笼罩着核战争乌云。80年代,世界上一共有5 万多颗核弹头,爆炸力相当于一万五千米加(百万吨)。如果打起核大战来,将是人类的一场浩劫。世界人民把防止核大战看成是生命攸关的头等大事。过去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认识,即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甚至迫在眉睫,我们要立足于大打、早打、打核大战。经过实践检验和重新认识,小平同志改变了这种观点,作出了符合实际的估计,即认为,由于世界上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在发展,只要世界人民与和平力量共同努力,世界大战是有可能避免的。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小平同志作出这个论断的依据有二。一是和平力量在不断发展,和平力量已超过了战争力量,中国、第三世界国家、东西欧各国、大洋洲国家都属于和平力量。二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军事上势均力敌,他们掌握了全世界核武器库中95%以上的核武器,都有毁灭对方40—60次的能力,打起核大战来,不会有胜利者,这就使得双方谁也不敢轻易动手。通过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和平力量的增长,美苏从对抗到对话的转变,以及苏联的解体,一直笼罩全球的军事抗衡和紧张气氛大为缓解。世界大战不再是不可避免的了,世界出现了和平的现实前景。

当代世界的另一个主题是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之后,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几百年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结果,世界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是,南北之间,即南半球广大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与北半球发达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间,也就是穷国和富国之间,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这是世界范围的一种不公平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小平同志指出,第一,靠自力更生。发展中国家为振兴民族经济和文化,要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之上。第二,靠南北对话。发达国家的政治领导人要有政治远见,伸出友谊之手,去援助发展中国家,这样做不仅对发展国家,而且对自身也有好处。不可能设想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能够建立在发展中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第三,靠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在各个领域里进行广泛合作,扩大经济和科学技术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苏东剧变以后,主题未变,但一个也没有解决。就和平问题来说,“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4页)“一个冷战结束了”,是指由于苏联的衰落和解体,美苏之间的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是指在苏东剧变之后,某些西方国家加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内政的干涉,插手这些国家的内部事务,妄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给这些国家。就发展问题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国际经济旧秩序,垄断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通过压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抬高发达国家制成品和高精尖产品的出口价格,进行不等价交换,同时并进一步加强了资本输出,从而使南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原来的几倍扩大到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是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标志。

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说明时代特征即世界主题发生重大变化,它要求我们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和确立新形势下的国际战略。与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相适应,我们必须坚持稳定与发展,抓住机遇,在社会稳定中取得大发展,以争取在下一个世纪居于有利地位。

2、对世界格局变化的精辟分析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一个时期在一定力量对比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结构。 从历史上看, 世界格局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 1648年威斯特伐尼亚格局持续了150年的和平秩序。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形成的世界格局维持了10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1945 年雅尔塔会议所确立的雅尔塔格局,即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经历了45年以后,由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的动荡、衰落和解体,已经被打破。“两极对峙”结束后,国际形势的明显特征是: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更加有恃无恐地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妄图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但由于自身衰落,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日本、德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长,加速从经济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过渡,急欲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成员;东西方对峙结束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即西西矛盾突出出来,美国、日本、西欧共同体之间的经济战、贸易战愈演愈烈,有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的主要矛盾;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涌现出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亚洲的“四小龙”、南美的墨西哥,还有一些人口大国,如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巴西等,正在崛起,它们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顶住和打破了西方国家制裁我国的逆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苏东的动荡、衰落和西方国家的萧条、不景气相对照,中国一派繁荣,成为世界的“一枝独秀”,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称赞和重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处于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之中,但仍不失为一个大国,是唯一能够摧毁美国的国家,它在世界事务中继续保持一定的影响。总括起来可以说,旧的世界格局已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正处在世界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总之,双极已被打破,单极也不可能,多极是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是一个积极的发展。本世纪20年代前夕,世界仅有60个国家,现在世界有190 多个国家, 有人预测再过30 年世界将有300个国家。这么大的一个多样化的世界,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不好, 由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说了算也不好。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协商解决才好。不管世界怎样多极化,中国都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小平同志指出:“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级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中国算一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3页)世界各国有识之士,都在重新认识中国和重新估量中国崛起的意义。我们在世界上有自己的份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当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作为。世界格局从两极对峙走向多极化,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有利的。

3、对苏东剧变后国际形势的深刻思考

1989年底至1991年底,国际形势逆转,先后发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致严重挫折。这是战后40多年国际形势所发生的最重大最深刻的变化。小平同志对苏东剧变后的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观察和深刻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极为重要的论断。

警惕西方敌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在80年代,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困难,加强了和平演变的攻势。小平同志指出:“美国,还有西方其它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美国现在有一种提法: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我们要警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5—326页)所谓没有硝烟, 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苏东问题“首先出自内部”。苏东剧变和演变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远因,又有近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相比较,远因与近因,近因为主;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观原因为主;外因与内因,内因为主。其中最根本的是在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攻势和压力下,执政的共产党内尤其是最上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导致共产党蜕化变质,丧失执政地位,社会主义一步步演变为资本主义,是党的危机导致社会危机。

中国社会主义的旗帜不会倒。苏东剧变后,苏东的社会主义旗帜倒了。问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旗帜会不会倒,这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当时,西方敌对势力欢喜若狂,得意忘形,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死亡论”,叫嚷要“每天敲打中国的大门”。我们有的一些同志和朋友也困惑不解。但是,邓小平同志这位大战略家却泰然自若,坚信中国不会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旗帜不会倒。他的信心来自于,一方面,我们的基础好,是几十年打出来的,这个优势一直要传到后代;另一方面,我们的现行路线正确,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他指出:“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只讲一个道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321页)只要中国不垮, 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我们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

苏东剧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深刻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压力加大。他们为攻克中国这个“共产主义的最后堡垒”,对我实施既搞“西化”、又搞“分化”,既保持“压力”、又保持“联系”,“两手促变”的战略,妄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十二字的战略对策。他指出:“对于国际形势,概括起来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

在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新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调整了我国的对外政策。(1)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总政策,包括把国家的主权、 安全放在首位,不打牌,既不打别国的牌,也不许别国打中国牌;不结盟,国家关系再好也不结盟,但是支持不结盟运动;和平外交政策。(2 )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包括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注意搞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综上所述,正如小平同志所说:“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这是我们的两个大变化。现在看来,这两个变化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益的,我们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立足点还是自力更生,但是我们搞开放政策,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更多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对加速我们的发展比较有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8页)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这样做,既能生存,又能发展。

4、开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如果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可以归结为主要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问题,那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发展道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至关重要。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63页)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目的、任务和途径。

过去的发展道路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的说并不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认真总结了20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可以说,社会主义究竟怎么搞,走什么发展道路,首先是个思想路线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全面纠正“左”的错误,正确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重新探索和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条道路始(开始)于毛泽东,成(形成)于邓小平。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我们只能有一个中心,而不能搞两个中心或多中心。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牢牢把握这个中心,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推动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加快发展和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程,悠悠万事,唯发展经济为大。

——坚持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顺者昌,逆者亡。中国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前途,系于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坚持对外开放,大胆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一日千里的前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都不能实现现代化。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成果,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发展自己。

——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社会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两大领域。邓小平同志指出,搞不好物质文明建设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后要落实到人的建设上,它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目的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赞赏“综合发展观”、“社会全面进步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是社会主义的。为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必须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为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不同时期,可以侧重强调某一两项,但不能削弱和动摇任何一项。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7页)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在现代化的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任何时候都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使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要失掉。我们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建设,关键是稳定。中国不能乱,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只有社会政治稳定,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才能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坚持正确估计国际形势与实行和平对外政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部需要社会稳定条件,外部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苏东剧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双极已被打破,单极也不可能,多极是发展趋势。时代特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我有利。我们必须坚持和平外交政策,调整对美、对日、对俄关系,发展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打开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自力更生”是坚持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强调中国的事情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对外开放和争取外援也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艰苦创业”是要求人们在我国创业时期具有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去干事业,不要热衷于讲排场、比阔气,搞超前消费。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的选择。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依靠力量越来越广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三个层次的依靠力量:(1)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充分发挥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2)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3 )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坚持把执政的共产党建设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社会主义的兴旺或衰败,根源主要在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是把共产党建设好。振兴中华,振兴社会主义,必须在国内外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伟大的工程”。

上述十条,就是邓小平同志开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邓小平同志在探索中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些都是我们的无价之宝。坚持这条发展道路,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社会主义重振雄风、再造辉煌开辟一条希望和成功之路,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