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学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9)05-0070-06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民族国家,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亟待建立一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尽管没有这一称谓,但是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是由来已久的。
自从民族现象产生后,不同民族之间总是在相互交往中发展关系,而且社会愈发达,民族之间交往的范围就愈扩大。在现阶段,特别是在多民族国家,都要制定出一定的民族政策,用以处理民族事务,发展民族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民族政策要顺利实施,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既可以依靠刚性手段,又可以凭借柔性措施。刚性手段主要是依靠暴力手段或者是政治、经济等政策性影响,柔性措施则是有针对性地对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民族观教育。为什么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教育可以使民族政策顺利实施呢?这是因为,民族政策总是在一定的民族观的指导下,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情况相适应而制定的。社会成员将一定的民族观内化后,将会转化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民族政策的实施中,柔性措施促成社会成员民族观的内化,影响更为深远。依靠暴力手段,即使能够使社会稳定,但绝对不会出现社会和谐。依靠经济、政治等政策性影响,也存在对这种政策性影响的认识和实践问题。要使政策性影响深入人心,也要靠柔性措施对社会成员施以观念性影响。这种柔性措施,就是要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就当代中国而言,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的。观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就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我们党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教育社会成员,注意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毛泽东同志曾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1]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同志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江泽民同志阐述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2](P25)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共同”的思想,指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前不久,中宣部和国家民委还组织编写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详细地概括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从实践中来看,我们党一贯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重视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观念。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各民族之间的认同度不断加深,使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大大推进了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整体凝聚力。我们党对于社会成员的系统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其实也就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都充分证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要研究和建立这门学科,就必须揭示其内在的涵义。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应该将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结合起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加以揭示。
(一)从实践方面揭示
从实践方面揭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就是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自身来揭示。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看,它是一定的政权或国家有针对性地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促使该政权或国家民族政策顺利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我们党和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民族观、民族政策教育,实现中华民族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从内涵方面揭示
从内涵方面揭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就是从教育的内容上来揭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民族理论、民族观、民族政策、民族认同等方面。所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理论、民族观、民族政策和民族认同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说是以民族相关问题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现阶段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指对社会成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理论、宗教观、民族政策、中华民族认同以及“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等具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从外延方面揭示
从外延方面来揭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就是从概念确指的所反映事物的范围来揭示。从字面上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由“民族”和“思想政治教育”两部分组成。能否由此认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民族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组成呢?从现实中来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民族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由民族社会工作、民族经济工作、民族政治工作、民族文化工作、民族教育工作等子系统组成,显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政治工作的子系统。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按照不同的分类,也可以包括不同的子系统,很显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系统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民族工作的全部,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不能认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民族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组成。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视野来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态。这种形态,是以与民族相关问题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从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上揭示
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还必须从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上来揭示。所谓相关概念,就是易于在内涵和外延上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混淆的概念。这里着重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民族教育的涵义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从广义上看,民族教育是指对民族或民族共同体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对该民族或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培养,一方面使其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社会成员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是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教育范围非常广泛,从教育学的视野来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包含在民族教育之中的。也就是说,民族教育的内容比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要宽泛得多,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方面。从狭义上看,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从这个定义看,狭义民族教育的内涵不及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广泛。不管取广义还是狭义概念,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族教育。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某政权或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民族观教育,使其认同民族、民族共同体和国家的社会实践活动。透视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某政权或国家。政权或国家依靠特定的组织或人员在一定时空内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社会成员。这个社会成员的内涵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既可以是少数民族社会成员,也可以是主体民族社会成员;在单一民族国家,又可以是该单一民族国家的个体或群体社会成员。这符合中央提出的“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既要教育少数民族,更要教育汉族;既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既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4]的要求。
第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民族观教育。所谓民族观,就是社会成员对民族问题、民族现象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一定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民族现象上的表现。民族观内涵十分丰富,一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都包含其中。又由于“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2](P11)因此,民族观教育也内含着宗教观教育。
第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成员达到对民族、民族共同体和国家的认同。社会成员既要认同本民族,也要尊重民族共同体的其他民族,最终达到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的认同。
三、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实意义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长期存在的客观实在,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在新世纪新阶段,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亟待从实践形态和经验形态上升到理论形态,建立一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着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
(一)有利于揭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既有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如何揭示和分析这些特殊性,如何依据这些特殊性来揭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建立和完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等等,都需要做出理论的阐释和系统的解析。另一方面,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共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又可以更好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
(二)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
经过近30年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领域日益拓展,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独立设置的二级学科。这一契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从学科建设出发,在巩固现有学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相关分支学科的研究,为最终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群奠定良好基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亟待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群,既可以推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又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三)有利于提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是一种升华,因为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凝练。从理论形态到学科形态,又是一种升华,因为学科是对理论的归纳、整合和集成。理论是历史的回声、现实的呼唤、实践的总结和行动的指南。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推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化,有利于系统总结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有利于推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所以,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通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来推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最终将会大大提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四)有利于应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急需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实现其方式、方法和机制创新;同时还需要培养适当数量从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以充实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可以说,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央曾多次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要有回应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正是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新情况所引发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回应。
四、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时机已经成熟
有学者指出,建立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二是必须有自身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是必须着力开展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其中,特殊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能够建立的内在根据;理论基础是否坚实、科学、正确,是一门学科顺利建立和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坚持不懈地开展实际研究工作是建设好一门学科的关键。[5]这三个条件当中,前两个条件是建立一门学科的可能性条件,后一个条件则是该学科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关键条件。之所以说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时机已经成熟,除了当前国际国内民族问题出现新情况,党和国家对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高度重视外,主要是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同时具备特殊的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开展实际研究这三个条件。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
研究某学科的研究对象,就要研究该学科领域的特殊矛盾,根据其特殊矛盾来确定本学科的研究对象。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6]因此,要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就要探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不同于其他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前提,是社会成员的民族观与社会所要求的民族观存在差异,不能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只要社会成员的民族观与社会所要求的民族观存在差异,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存在的必要。因此,社会成员实际的民族观与社会所要求的民族观两者之间的差异,正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之所以这样认定,是因为:一是该矛盾贯穿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影响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只要这一矛盾不解决,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完成;这一矛盾一俟解决,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社会成员将一定的民族观内化,并外化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行动后,某次具体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便宣告完成。二是该矛盾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矛盾生成的根源,这一矛盾引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矛盾,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矛盾随着这一矛盾的解决而不复存在。三是这一矛盾规定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趋势,这一矛盾的性质、状态和水平,规定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状态和水平。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要求的民族观的性质、状态和水平不尽相同,社会成员的民族观的性质、状态和水平也不尽一致,这就使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状态和水平有不同的表现。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特殊矛盾,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开辟了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研究社会成员民族观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教育的规律。其他社会学科,尽管也涉及这一研究对象的研究,但都不是专门的研究。诸如民族工作,它既涉及这一矛盾的研究,也涉及民族问题领域其他现象的研究;又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不仅仅只是研究民族观形成与发展规律,而是要研究一切思想认识问题形成发展规律,还要研究如何将思想认识问题作为资源予以开发,从而提升社会成员的思想潜能的规律。由此可见,探寻解决社会成员对于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教育的规律,促使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探寻如何实现各个民族的社会成员对于本民族、民族共同体和国家的认同,就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正是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着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因而其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展开研究。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自身展开研究的理论基础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是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原理与方法,来研究如何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教育,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民族观的学科。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民族现象而产生和发展,不同时空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理论基础必然有差异。我们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必然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出发,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发。不仅如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还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作为其自身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和研究的深入,其基础理论将会更加丰富。
(三)相关学者已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际研究
开展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实际研究,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的关键所在,否则这门学科建设仅仅停留在可能性阶段,而不能转化为学科建设的现实性。因此,在学科建设的可能性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已有学者开始着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实际研究。
尽管还没有人明确提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但学界在科学研究中则大量涉及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直接涉及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内地民族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地区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这主要是一些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和一些高校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就专著来说,仅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概论》。[7]就涉及的研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一是民族观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涵、必要性、重要性和必须坚持的原则,民族观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西部大开发的关系,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观教育,民族地区高校民族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现状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等等。二是宗教观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内涵、意义、原则、途径和方法,宗教观教育的基本结构,民族地区宗教观教育,民族院校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宗教观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关系,等等。三是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这方面的资料相当丰富,仅学术期刊文章就有5000余篇,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硕士、博士论文和专著。
上述这些研究内容,尽管没有冠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名称,但在客观上已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从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们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基础。
笔者认为,仅仅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性研究是不够的,还应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组建合理的学术团队,搭建厚实的学术研究平台,统筹处理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蕴含的问题间性、主体间性和学科间性,回应这一领域重大现实问题,着力开展学科体系的构建研究,进而探索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群。
关于研究机构,主要是依托民族院校现有研究平台,联合其他相关的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关于研究人员,主要可以由民族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人员和民族学研究人员组成,还可以吸收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人员,在此基础上组建研究团队和学科建设梯队;关于学科体系的构建研究,主要是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应用研究等;关于学科群的构建研究,主要是组织研究人员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等研究,进而建立科学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
[收稿日期]2009-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