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就业市场:结构新变化、新问题与新工业革命机遇论文

·国 际 经 济·

全球就业市场:结构新变化、新问题与新工业革命机遇

赵 瑾

摘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就业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问题和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未来就业”也成为2018年G20峰会三大议题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国际化,全球就业市场格局已发生重要变化:就业的产业分布从农业和工业转向服务业;就业的技能结构出现两极分化,中等技能工作的数量相对减少;就业的性别结构中,服务业成为女性就业的主要选择;就业模式出现从标准就业向非标准就业转变等新现象。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对全球劳动力市场带来新挑战,同时也将带来重大机遇,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应携手共同应对。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就业模式 就业不平等 劳动力国际化 新工业革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失业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问题,创造和提高就业成为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就业与宏观经济、就业与贸易、就业与包容性发展成为二十国集团(G20)、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劳工组织关注的议题。新工业革命对“未来就业”的影响也成为2018年阿根廷G20峰会三大主题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劳动力市场在部门结构、技能结构、性别和就业模式上已发生重要变化,同时也带来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冲击、劳动力市场不公平等问题。研究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规律,把握全球就业发展大势,对于抓住机遇,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我国就业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大医院的责任担当。”盛京医院护理部主任范玲告诉记者,医院在2013年成立了延伸护理管理委员会,并设立了出院随访组、网络信息管理组和社区服务组,旨在将更为全面深入的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直至每个家庭。

一、全球劳动力市场:参与率、失业与失业率

(一 )劳动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是指适龄劳动人口愿意工作的比例。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过去的20年,高收入和低收入经济体劳动参与率相对稳定,中等收入经济体劳动参与率平均有所下降,但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以及同一区域或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经济体之间也具有明显差异。

目前,课程教材大多侧重于理论知识介绍,且教学中的案例趋于陈旧,再加上课时有限,在案例教学时缺乏对案例背景、案例因果关系、发展过程、应用效果的深入剖析,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1.从不同地区看,1990—2016年,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幅度最大。例如,中国的参与率从77%降至71%,印度的参与率从59%降至53%。相反,在中东、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数国家,劳动力参与率平均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上升。拉丁美洲国家劳动力参与率的相对增长率最高。[注] WTO.World Trade Report 2017trade ,technology and jobs .

2.从不同收入经济体看,发达国家内部不同经济体劳动力参与率呈现不同特点。日本和美国的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下降,其中,日本1997年开始下降,美国从2000年开始下降,全球金融危机后两国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而许多欧洲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劳动力参与率则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增加。[注] WTO.World Trade Report 2017trade ,technology and jobs .

(二 )失业与失业率

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近年来全球失业状况有所好转。根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2017—2019年,所有经济体的失业率保持在5.5%左右,但不同经济体、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其失业状况具有明显差异。

第四,实行绿色生产:推广生物肥料,施用农家肥;使用治标又治本的植物农药;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减轻对化肥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1.从不同经济体看,发达国家失业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失业人口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如图1所示,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预测,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在大衰退期间急剧上升,随后逐渐下降。到2015年,某些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已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如2016年的日本(3.4%)、美国(4.8%)。相反,受债务危机打击最严重的欧盟国家失业率较高,其中,2016年希腊为23%、西班牙为19.6%。如表1所示,2018年,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失业率0.2个百分点。

但新兴经济体的失业人口远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如表1所示,2017年全球失业人口达1.93亿人。其中,新兴经济体失业人口占比最高74.2%,达1.43亿人。其次是发达国家,失业人口占比17.7%,达3410万人。最后是发展中国家,失业人口占比8.1%,为1560万人。2018—2019年,随着发达国家失业率下降,由2017年的5.7%下降到2019年的5.4%,失业人口将减少170万人。但同期,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失业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失业人口将增加160万人,2019年失业人口规模达1.45亿人;发展中国家失业人口将增加100万人,2019年失业人口将增加到1660万人。这意味着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来说,就业仍将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注] ILO.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Trends 2016.

表1 2017—2019年全球不同经济体失业率和失业人口

2.4 婴幼儿看护人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对婴幼儿看护人进行婴幼儿营养知识问题调查,看护人中总知晓率为36.5%,其中最适合给婴儿补充铁的食物知晓率为24.6%(504例),贫血与哪种营养素缺乏有关知晓率为57.8%(1 183例),母乳喂养至儿童满24月龄为27.5%(557例)。

表2 2017—2019年全球失业的地区构成

3.从失业的年龄结构看,青年失业问题比较严重。过去25年,15~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初有所下降,但在金融危机期间则再次上升。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年轻人的失业率平均要比成年人高出2~3倍,在东南亚、南亚和中东的一些国家,高出4倍甚至更高。2016年,青年失业率在北非和中东(29.7%)、太平洋岛国小国(26.3%)、加勒比小国(25.7%)和欧洲(20.9%)较高,就业危机尤为严重。[注] WTO.World Trade Report 2017trade ,technology and jobs .

技能是指与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及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特殊能力。根据职业和资格分为三种:低技能、中等技能和高技能工人。如图3所示,低技能和高技能工人在就业中的占比随经济发展而变化。因发达国家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高收入国家中从事高技能职业的工人占比较大,如2016年的以色列(52%)、卢森堡(63%)、新加坡(56%)和瑞士(52%)。几个中高收入国家,如古巴(43%)和俄罗斯(44%)的占比也相对较高。相反,在中低收入国家,中低技能和中等技能工人占比相对较高,高技能工人占比较低。2016年,从几内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1%和4%到孟加拉国和埃及的22%和34%不等。

2.从失业的地区结构看,中东和南非地区失业率最高,但亚太地区失业人口最多。如图1所示,1991—2016年,中东和南非地区失业率最高,一直高于其他地区。但从失业人口看,亚太地区最多。如表2所示,2017年,在全球1.9亿失业人口中,亚太地区失业率虽然不高(4.2%),但失业人口最多(8290万人),全球占比高达43%。其次是非洲,失业率较高(7.9%),同时失业人口也较多(3780万人),全球占比近20%。再次是美洲(17.6%)、欧洲与中亚地区(17.3%)。亚太地区内部,东亚地区失业率最高(4.5%),其失业人口也最多(4180万人);美洲地区内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失业率(8.2%)高于北美(4.7%),同时,失业人口(2550万人)也远高于北美(850万人);欧洲和中亚地区,东欧的失业率(5.5%)低于北欧、南欧和西欧(8.5%),以及中亚、西亚(8.6%),但失业人口(810万人)高于中亚、西亚(670万人),北欧、南欧和西欧失业人口最高,达到1860万人。

图1 1991—2016年平均失业率:国家与地区的变化
资料来源:ILO.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Trends 2018.

二、全球就业市场结构新变化

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就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就业水平相比,劳动力在部门、技能、性别和就业模式上发生的结构变化比较明显。

(一 )就业的部门结构:从农业和工业转向服务业

过去几十年间,农业、工业和服务部门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总体来说,随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提升,在总就业中,农业和工业的占比下降或停滞,服务业占比稳步增加,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从农业、工业转向服务业。

从农业的就业结构看,过去的40多年来,如图2 所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就业在总就业中的占比均稳步下降。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世界农业就业在总就业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39.6%降至2016年的29.1%。其中,发达国家农业就业在总就业中占比最低(2016年平均为3.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15.6%)和太平洋岛屿小国(16.2%)的占比相对较低,但非洲的许多经济体,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55.7%)和南亚(44.2%)地区农业就业占比仍较高;某些低收入经济体的农业就业占比特别高,如老挝(79%)和巴布亚新几内亚(68.4%)。

图2 1970—2012年GDP与不同部门就业结构占比的演变
资料来源:WTO.World Trade Report 2017trade ,technology and jobs 。

从工业的就业结构看,过去25年,虽然全球工业就业稳步增长,但总体来看,金融危机以后,工业就业增长一直在放缓。如图2 所示,世界工业就业在总就业中的占比下降或停滞,从1991年的14.4%下降到2014年的11.5%。其中,(1)高收入国家的占比一直下降,特别是在过去的20年间急速下降。例如,德国和美国分别从1991年的30.6%和17.7%下降到2014年的19.4%和9.8%。日本从1991年的24.3%降至2014年的17%。(2)新兴经济体的占比出现分化。有些国家占比下降,例如韩国从1991年的26.7%下降到2014年的16.4%;有些趋势较为稳定,如巴西(1991年和2014年均为12.9%)和墨西哥(1991年为16.1%,2014年为15.7%);有些国家占比增加,如中国和印度等少数新兴经济体。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内部的就业结构下降具有明显的行业差异:纺织品和鞋类、木材、纸浆和纸张等行业的就业结构占比下降幅度较大,而运输设备和食品等其他行业就业结构占比有所增加,但工业就业结构占比的下降并没有带来产出的下降。

从服务业的就业结构看,因全球价值链生产和“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大多数国家的服务业就业水平和占比均在增加。如图2 所示,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00—2016年,全球服务业就业以年均3%的速度稳步增长。2016年,服务业占全球就业增长的50%以上,是全球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与此同时,服务就业在总就业中占比2017年已达51%。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的GDP创造主要来源于服务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就业模式的重大变化是人们日渐放弃传统的标准就业模式,开始从事非标准就业。标准就业是指从事全日制、无固定期限、具有双方从属雇佣关系的工作。非标准就业与此相反,主要包括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工作、临时介绍所工作和其他多方雇佣关系,以及隐蔽性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各种形式。[注] ILO.Non -Standard Employment Around the World :Understanding Challenges ,Shaping Prospects ,2016.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从标准就业到非标准就业的巨大转变。如图4所示,根据对可得数据的90个国家统计(13个低收入国家、42个中等收入国家和35个高收入国家),全球只有大约1/4(26.4%)的工人是按长期合同工作就业的,绝大多数(60.7%)工作没有任何合同。其中:(1)在高收入国家中,超过3/4的工人有长期合同(其中不到2/3是全职),另有9.3%是临时合同,只有14%没有合同。发达经济体中,传统就业模式的主导地位开始削弱。据统计,1995—2013年,高收入国家创造的就业岗位中有50%以上是非标准工作。2013年,非标准工作约占高收入国家总就业人数的1/3,这些人从事长期兼职工作、临时工和自谋职业。[注] WTO.World Trade Report 2017trade ,technology and jobs .(2)中等收入国家(涵盖中等收入国家所有就业人数的88%)中,只有13.7%的工人根据长期合同工作,近72%的工人没有合同就业。(3)在13个低收入国家(涵盖低收入国家总就业人数的49%)中,只有5.7%的工人持有长期合同,近87%的工人根本没有任何合同。

(二 )就业的技能结构:与低技能/低薪和高技能/高薪工作的数量相比,中等技能/中薪工作的数量相对减少,工作出现两极分化

如何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引导全球化惠及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使全人类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福祉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决策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共享经济是信息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新商业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界限,产生了共享经济下多种就业模式:以众创空间为载体的创客模式、以知识技能为主的分享模式、以生活服务为主的线下服务模式等。共享经济为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提供了进入全球经济的机会,也降低了劳动者进入就业市场的成本。共享经济下工作的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不仅为不同技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问题。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最新预测,2018年全球失业率略有下降,从2017年的5.6%降至5.5%,出现三年失业率上升之后首次好转的迹象。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预计2019年全球失业率基本保持不变,但失业人口将增加,并达到1.93亿人。[注] ILO.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Trends 2018.

基层和农村反腐拍蝇,一方面要落实中央反腐的合法性和正义性要求,严刑峻法雷霆反腐,打击黑恶势力;另一方面,还要总结改革开放之初忽略伦理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修复被基层腐败和黑恶势力腐蚀浊化的乡村道德体系。

在不同经济体劳动力市场就业技能结构出现差异的同时,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两极分化:低技能和高技能工作的数量增加,中等技能工作数量相对减少。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估计,2000年以来,中等技能(标准)工作在全球总就业中占比相对稳定(2013年为37%),而高技能(非标准)工作占比从2000年的15%增加到2013年的18%,低技能(非标准体力劳动)工作的比例从2000年的50%降至2013年的45%。其中:(1)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出现两极分化。金融危机期间,欧洲和美国的两极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近期研究进一步表明,高收入国家的大多数行业普遍存在就业两极分化现象,中等技能职业在总就业中所占比例下降。中等技能职业占比下降的行业包括:纸浆和造纸工业、化学工业、运输设备,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2)少数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工作两极分化现象。过去2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经历了工作两极分化。巴拿马中等技能职业在总就业中占比下降较大。但博茨瓦纳、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等国中等技能职业就业占比增加,而低技能就业占比下降。

图3 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技能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WTO.World Trade Report 2017trade ,technology and jobs 。
注:根据“国际职业标准分类”(职业分类)的分类,不同技能级别的就业比例:低技能和中等技能水平包括初级职业(例如清洁工和帮工、农业劳动者、食品准备助理和街头销售人员)、办事员、服务和销售人员、熟练的农业和贸易工人、工厂和机器操作员和装配工。高技能水平包括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数据涵盖2015年或最新可用年份。

(三 )就业的性别结构:服务业成为女性就业的主要选择,在服务业就业中占比较高

从世界来看,女性不仅参与劳动的可能性低于男性,而且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工作的几率也低于男性。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预测,2018年,女性全球劳动力参与率为48.5%,比男性低26.5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全球女性失业率为6%,比男性高约0.8个百分点。[注] ILO.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Trends for Women 2017,2017.服务业成为女性就业的主要选择,世界50%以上的女性在服务部门就职。如表3所示,2017年世界女性就业中57.44%的女性在服务部门就职,服务业成为女性就业的主要渠道。而从不同收入国家情况看,在中等收入国、中高收入国、高收入国,50%以上的女性选择在服务业就职。收入越高的国家,女性在服务业中的占比越高。高收入国家中,选择在服务业就业的女性占比高达87.22%。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体系。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突出特征是爱国情怀和改革精神、世界眼光相结合。

表3 2000—2017年女性就业的服务业占比(% )

(四 )就业模式的变化:从标准就业转向非标准就业

2.2.2 两组孕妇母血及脐血IGF-1水平比较 FGR组母血与脐血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GR组脐血IGF-1水平明显低于母血IGF-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母血与脐血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如图2所示,1970—2012年,随着GDP水平的提升,服务业就业占比提高,工业就业占比稳步下降,农业就业占比明显下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预测,未来在所有收入群体中,农业就业占比将处于长期下降趋势;工业就业在中高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就业比例将继续下降,在中低收入国家会略有增长;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将不断增加。[注] ILO.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Trends 2018.

非标准就业的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加深了世界各地企业通过全球价值链建立互相联系、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服务业的增长等。社会变化也是非标准就业增长的因素之一,如女性在全球劳动力中的作用提高、国际移民的增加,[注] ILO.World Employment Social Outlook 2015:The Changing Nature of Jobs ,2015.以及工人希望能实现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平衡等。

图4 就业模式的变化
资料来源:ILO.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2015:The changing nature of jobs 。
注:根据代表总就业人口84%的90个国家(13个低收入国家、42个中等收入国家和35个高收入国家)的估计。仅高收入国家提供了长期、全职和兼职的细分数据。

三、全球劳动力市场:新问题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机遇

劳动力全球化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加速推进将对全球劳动力市场规模和结构变化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为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创造新就业、促进新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携手共同应对将在挑战与机遇的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 )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与就业创造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很多,过去十几年,仅就贸易与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看,近期国际研究表明:失业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的变化,技术变化对失业影响的占比高达70%~80%。目前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呈指数级而非线性发展,国际最新研究显示,在未来10~20年,美国47%的就业人口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相对于此前工业革命对就业市场的改变,本次工业革命对就业市场的破坏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就业市场两级分化的趋势更严重。[注] [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工业革命 转型的力量》,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42页。 因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是资本取代劳动,律师、金融分析师、医生、记者、会计师、图书管理员等将部分实现自动化。

正如工业对农业的替代一样,机械替代人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制造业和新的就业机会。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研究报告《2018年未来工作》预测,至2022年前,虽然7500万份工作将由机械人取代,但劳动市场将因自动化技术增加1.33亿份新工作。[注]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18,2018.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大数据专家、用户体验和人机交互设计师、机器人工程师和区块链专家等。人类工作机会将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不降反升。

(二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与共享经济

劳动力市场在产业结构、技能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劳动力市场收入不平等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在:(1)行业工资差距扩大,不同部门间劳动力收入不平等,服务业的工资高于制造业。(2)不同技能结构劳动力收入不平等,高技能的工资份额提升,低技能工资份额下降。(3)男女性别工资差距扩大,相差0%~45%不等。(4)不同经济体工资差距扩大。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工资增长缓慢,发达国家的工资增长较快。研究显示,G20成员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实际工资增长率从2012年的6.6%下降到了2015年的2.5%,而同期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实际工资从0.2%增长到1.7%。施瓦布强调,第四工业革命将加剧不平等现象,不平等将成为系统性挑战。[注] [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工业革命 转型的力量》,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

在过去20年里,虽然实际工资、失业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总体趋势并没有显著变化,但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却出现了两极分化:与低技能及高技能就业数量相比,中等技能就业的数量相对减少。[注] WTO.World Trade Report 2017trade ,technology and jobs .

(三 )女性就业不平等与数字经济

女性就业参与率低、面临的失业风险比男性大、从事低收入工作、男女同工不同酬、在工作中易遭受歧视与虐待等一直是女性就业面临的问题。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妇女月工资比男子低约20%。[注] ILO.The Women at Work Initiative The Push for Equality ,2018,P1。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指出,虽然过去十年全球性别差距呈缓慢缩小趋势,但2017年全球男女平等状况首次出现倒退。报告预测,全球男性的平均年收入为2.1万美元,女性仅为1.2万美元。如果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世界需要再花100年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若单看职场上的性别平等,则要再等217年。[注]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17,2017.

从二者差异性的分析来看,地图制图数据更具丰富的数据表达形式,空间数据则对数据的内部质量有着更为广泛和严密的要求,因此,可通过地图符号化的方法将地图制图数据分解为空间数据与符号化信息,并在生产地图制图数据过程中强化数据内部质量即可得到空间数据。

“性别平等和妇女权能”是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国际劳工组织强调,“在2030 年之前实现男性和女性的体面劳动和同工同酬”是实现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增长的具体目标。[注] ILO.The Women at Work Initiative The Push for Equality ,2018,P5。数字平台不识别性别,有利于消除对妇女的歧视与偏见。远程办公和众包可使妇女兼顾工作与家庭,提高就业机会与收入。数字经济有利于为妇女与男性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将是逐步消除妇女就业歧视与虐待、扩大妇女就业,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新路径。

(四 )劳动力国际化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然人移动自由化谈判

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服务可贸易性增加,特别是1995年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后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继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后,出现了劳动力国际化的新趋势。跨国公司将非核心业务跨国外包,有利于资源的全球配置,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创造了机遇。但同时,在短期内也给国内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冲击,引发了新的贸易保护,如美国重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采取限制移民进入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等。

国外林果收获机械研究较早[4],主要以柑橘、杏子、樱桃、核桃等林果相关收获机械研究为主[5]。近年来国外韩国忠南国立大学S. W. Lee et al.对红枣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研制了一种基于树冠振动的全液压自走式红枣收获机,成熟红枣采收率达到95. 8%[6]。2013年,塔里木大学史高昆等人设计了YE3600型气吸式红枣收获机[7],主要由风机、吸管、三通管道、分选管道、集枣框组成,通过田间试验得出其收获效率是人工收获效率的5. 2倍[8]。2015年,塔里木大学鲁兵等人设计了一种牵引清扫式落地红枣捡拾收获装置[9],针对矮化密植型红枣进行了田间试验,对装置相关参数进行优化[10]。

劳动力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影响自然人移动自由化的壁垒主要是: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为了吸引国际技术人才,发达国家在针对国内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欧盟推行蓝卡计划,吸引来自非欧盟国家的高技术人才;日本实行高技能外国职业签证制度,吸引海外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我国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国际高学历高科技人才。如“千人计划”,在北京、上海推行绿卡政策等。同时,消除壁垒,促进自然人移动也成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新一轮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的议题。

(五 )劳动力市场结构新变化对各国的挑战与全球治理

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各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国际化使国内经济问题国际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面临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需要动员国际社会所有利益相关者,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注] [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工业革命 转型的力量》,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2017年G20德国峰会强调,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有利于促进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并提出各国政府、商业界和社会伙伴之间加强合作有利于促进就业;2018年G20 阿根廷峰会针对新技术对人类工作方式的改变,倡议为应对新技术给就业带来的挑战,各国以协调一致的方式采取对策,将有助于防止各国在采用技术方面存在过大的差距与不平等加剧,并呼吁应为那些找工作的人和那些有可能被自动化取代的人提供工具和技能。[注] Overiew of Argentina’s G20 presidency 2018. WTO认为,劳动力市场问题必须在国内解决,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回应,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并在《2017年世界贸易报告:技术、贸易与就业》中强调:WTO将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提供一个平台,通过研讨会、交流和谈判等方式,共同应对全球经济的挑战。国际劳工组织在《2016/17全球工资报告》中呼吁:在全球层面加强政策协调,以避免太多国家同时追求限制工资上调或竞争性工资削减以增加出口,导致区域或全球总需求减少或通货紧缩。与此同时,G20、WTO、国际劳工组织等也普遍强调,各国应综合施策,通过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财政金融政策、贸易政策、教育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加快劳动力市场调整,保证就业。

四、结论与评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劳动力国际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使就业成为G20全球经济治理关注的重大议题,也成为各国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把握全球就业发展的大势,直面全球就业市场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致力于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引导好经济全球化向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标准GB10000-88,选定老年人对应的l1为369 mm,l2为457 mm.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国际化,促使全球就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就业的部门结构从农业和工业转向服务业;就业的技能结构出现中等技能数量相对减少、低技能和高技能工作数量增加的两极分化;就业的性别结构中,服务业成为女性就业的主要选择;就业模式出现非标准就业在就业结构中占比提升等新变化。

劳动力全球化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加速推进将对全球劳动力市场规模和结构变化带来新的挑战,如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冲击、妇女与青年人就业问题突出、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劳动力国际化带来新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等。同时,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也为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创造新就业、促进新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携手共同应对将在挑战与机遇的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德]冈特·施密德、杰奎琳·奥赖利、克劳斯·朔曼:《劳动力市场政策评估国际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美]阿申费尔特、[美] 卡德编:《劳动经济学手册(第3A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美]安妮·克鲁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4.[美]戴安娜·法雷尔编:《离岸外包:理解全球新兴劳动力市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5.[美]罗伯特·C·芬斯特拉:《全球经济下的离岸外移——微观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美]罗纳德·G·伊兰伯格、[美]罗伯特·S·斯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英)迈克尔·波兰尼:《充分就业与自由贸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工业革命 转型的力量》,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9.[美]Aaditya Mattoo、[美]Antonia Carzaniga编:《人才流动与服务贸易自由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版。

10.Bernard,A.B.and Jensen,J.B.Exporters,Skill Upgrading,and the Wage Gap,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7,42(1).

11.C.Alan Garner.Offshor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Economic Impact and Policy Issues,Economic Review ,2004,89(3 3rd Quarter).

12.Card,David &John E.DiNardo.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Rising Wage Inequality:Some Problems and Puzzles,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02,20.

13.Davis,Donald R.&James Harrigan.Good Jobs,Bad Jobs,and Trade Liberaliz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1,84.

14.Frédéric Gonzales,J.Bradford Jensen,Yunhee Kim and Hildegunn Kyvik Nordås.Globalisation of services and jobs,Policy Prioritie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Jobs,OECD,2012.

15.Helpman,E.Glob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NBER Working Paper No.22944,2016.

16.ILO.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Trends 2018.

17.ILO.Global Wage Report 2008/09:Minimum wages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Towards policy coherence.

18.ILO.Global Wage Report 2010 /11 Wage policies in times of crisis.

19.ILO.Global Wage Report 2012/ 13 Wages and Equitable Growth.

20.ILO.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Trends for Women 2018-Global snapshot.

21.ILO.Global Wage Report 2014/15:Wages and Income Inequality ,2014.

22.ILO.World Employment Social Outlook 2015:The Changing Nature of Jobs ,2015.

23.ILO.Global Wage Report 2016/17:Wage Inequality in the Workplace ,2016.

24.ILO.Non -Standard Employment Around the World :Understanding Challenges ,Shaping Prospects ,2016.

25.ILO.World Employment Social Outlook 2016:Trends for Youth ,2016.

26.ILO.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Trends for Women 2017,2017.

27.J.Bradford Jensen.Global Trade in Services :Fear ,Facts ,and Offshoring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

28.Kletzer,L.G.Trade-Related Job Loss and Wage Insurance:a Synthetic Review,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12(5).

29.M Jansen,E Lee.Trade and employment challenge for policy research,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and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07.

30.Marc Bacchetta and Marion Jansen.Making globalization socially sustainable,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and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11.

31.Marion Jansen · Ralf Peters ·José Manuel Salazar-Xirinachs.Trade and Employment From Myths to Facts/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2011.

32.Marion Jansen and José Manuel Salazar-Xirinachs,ILO,Trade and jobs:what role for multilateralism?2012.

33.Marion Jansen,Eddy Lee.Trade and employment:challenge for policy research,WTO,2007.

34.Marta Duda-Nyczak and Christian Viegelahn.Exporters,importers and employment:Firm-level evidence from Africa ILO,Research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No.18,2017.

35.Moore,M.P.and Ranjan,P.Globalisation Vs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Implications for Unemployment and Wage Inequality,The Economic Journal ,2005,115(503).

36.Munch,J.R.and Skaksen,J.R.Human Capital and Wages in Exporting Firm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75(2).

37.OECD,ILO,World Bank,WTO.Seizing the benefits of trade for employment and growth,Final report prepared for submission to the G-20 summit meeting,Seoul(Korea),11-12 Nov.2010.

38.Policy prioritie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job(ADB-ILO-OECD joint conference:trade and employment in a globalized world),10-11 December 2012.

39.Rashid A,Akram M.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ment:Job Creation or Job Destruction.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 ,2017,31(2).

40.Revenga,A.Exporting Jobs?The Impact of Import Competition on Employment and Wages in U.S.Manufacturing,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107(1).

41.Schank,T.,Schnabel,C.and Wagner,J.Do Exporters Really Pay Higher Wages?First Evidence From German Linked Employer-Employee Dat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

42.Schwellnus,C.,Kappeler,A.and Pionnier,P.-A.P.Decoupling of Wages From Productivity:Macro-Level Facts”,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No.1373,2017.

43.WTO.World Trade Report 2017trade ,technology and jobs.

44.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17,2017.

45.Yeaple,S.R.A Simple Model of Firm Heterogeneity,International Trade,and Wag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5,65(1).

作者简介: 赵瑾,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国际经贸研究室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沈家文

标签:;  ;  ;  ;  ;  ;  

全球就业市场:结构新变化、新问题与新工业革命机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