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对象、学科功能与学科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学科建设论文,几点思考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置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建立,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学科平台,必将把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但是,要真正把这个学科建设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和发展,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任重而道远。当前,应当对学科建设中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创新性梳理与建构,尽快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研究对象、功能定位及学科建设意识等问题形成基本共识,为其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
明确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对于一个学科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科生存发展及其合理性的根据与前提,其相对确定性程度是学科完善与成熟水平的重要标志。因为,当人们还不清楚本学科的研究对象、领域与范围时,系统自觉的学科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问题,除具有如其他学科一样的重要意义外,还不能不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一,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说体系,它几乎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且,在我国,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了在其指导下必然会形成很多分支研究领域。这是其有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独有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这些分支研究领域“学科研究对象”的相对区分,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种划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就会视界模糊,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问题视域整体化、资源力量集约化和研究方向上的凝炼化。其二,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本身而言,以前,我们一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去进行分别研究,并形成了相对稳定在一定一级学科内的学科划分体系;那么,新一级学科建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与这些分属于其他一级学科的分支研究学科的“划界”和关联,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也必须加以充分研讨的重大学科建设问题。因为它既关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的根据及合理性,也关系到本学科建设的基本走向。其三,就已有的学界学科意识而言,一些同志尚未充分认识到在我国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大学科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甚或认为已有以往的分门别类研究,没必要再单设一个一级学科;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提升扩展为一级学科,已有的学术研究队伍是否能够胜任本学科建设的任务,持怀疑态度。凡此种种,说明很有必要从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维度讨论清楚本一级学科设立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要划定本一级学科的研究对象,首先应搞清这样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从一个学说体系之所以成立的客观性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是一个完整的、各个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整体性的科学体系。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有机性、发展性,是其基本特征。
第二,就一个学说体系的内部构成而言,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既有一以贯之的整体建构,又客观上呈现出各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因而既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以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两个不同视角的研究既相互补充,又不能相互替代。
第三,就一个学说体系的内在价值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及其条件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体系和行动指南(或指导思想)。因此,在共产党内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就在于用这个思想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共产党人的事业而组织主观力量,以赢得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故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从研究对象的维度上看,当前本一级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
(1)一级学科建构的一体化。这就需要搞清本一级学科内二级学科设置的基本关系与基本结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以实现其系统化与体系化的研究与把握。我们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结构中,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教育的研究,具有纽带与整合作用,贯彻于学科建设过程的始终。因此,在现有的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地位自不待言,它本身内含着思想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要求。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其对象是运动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质上也即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掌握群众、武装群众而不断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的历史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形态的标志。即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它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背景,其研究目的也在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视野,以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发展。这实质为其研究划定了大致的相应研究范围。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基本内容的,着重研究这种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等。
(2)理论内容的整体化。这里主要是指,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主干研究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构的整体化。如前所述,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说体系,同时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它必然要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诸多领域都纳入这一学科,而是可以划分出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对象范围。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构的整体化,我们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事实上已作为单独建制的学科或领域,例如,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法学理论、政治学理论、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学原理、文艺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等等,显然不能纳入本学科。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等等,也不能以原型的独立形态纳入本学科。这除了因为它们在学科目录中已有自己的位置之外,还在于系统的“非简单加合性”,即对系统各要素认识的简单相加不等于对系统的整体认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基本”的原理,并不能包括上述各个学科的全部内容;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严整而完备”的科学体系和学科体系,是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的,应当是整体化的、内部各方面有着有机联系的、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群”体系。这是通常所说的那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性“加起来”所做不到的。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疑有其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但这种理论体系究竟是怎样的。许多专家学者在思考、在讨论,在提出各种见解;但问题在于,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无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还有一些同志是模糊的、摇摆的,甚至是不赞成的。所以,最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尽快取得共识。我们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问题上,当前最值得预警的是学科构成“泛化”。如果将这个学科看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那么,看起来很“繁荣”,实则弊端很大,甚至导致学科资源流失。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定位
所谓学科功能定位,也就是学科建设、发展的目标与价值定位。它对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样极为重要。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功能定位问题,我们认为应有三个基本层面:学理层面、人才培养层面、社会实践层面。
所谓学理层面的功能定位,意在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基础性概念的本质及其所蕴含的学科意义上的根本功能和价值。
我们认为,这应有三重规定。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学说,即它是揭示整个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规律的学说,其功能价值归根结底在于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和福祉创立一个安身立命之本。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及其条件的科学理论,这标示着在社会属性之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在此维度上,其功能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也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宏大社会政治目标。不言而喻,在我国现实条件下主要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体系和行动指南,同时,也是国家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流意识形态。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担负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这在实质上也就规定了它有别于其他学科建设的特殊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在本学科建设中应该注意而不能回避三个问题。一是,不能回避它的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域中,它的真理性、学术性与它的意识形态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们最终能够统一于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这已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所证实。因此,只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层面的明确性和明晰化就会更有利于学科建设。二是,强化它的教育性。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地内化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信仰之本,这是由于本学科建设的目的决定的。其实,一般说来,某种理论的产生或创造,都不是为了“束之高阁”,更不是为了“好看”、“好玩”,而是为了笃志践行;而要自觉实践,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教育性”是理论学科本身内在的根本要求之一,特别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它的教育性,是这个学科建设伊始就必须形成自觉意识、整体建设中突出而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其他三个二级学科也是如此。三是,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应当明确,高等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教育,其培养的人才规格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辐射作用,因此,本学科各二级学科的建设,决不能忽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并从中凝练研究方向和确定研究领域。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自觉地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从而实现国家设置这一学科的宏大目标。
所谓本学科在人才培养层面上的“功能定位”,实质上也即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和武装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组织主观力量的问题。
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会变成物质的力量。本一级学科的建立,无疑内含着这样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这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创新和发展需要后继有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需要后继有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需要后继有人。本一级学科的建立,也就是要为实现这个战略任务提供一个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理论创新、智力凝集、教育教学的学科平台。
具体而言,本学科在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上应有这样的几个层面。一是,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二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政治理论素养过硬、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质量。三是,培养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教师,为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理论支撑。四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实、政治理论素质过硬、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实践视野与时代视野开阔、信仰坚定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五是,为产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宽阔的学术研究视野、卓越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时代重大问题及人类历史发展趋向具有高度敏锐性、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培植一个宽厚的人才储备库。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社会实践层面的功能定位,实质上即是如何结合新问题、新形势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依时代条件变化而与时俱进,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化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级学科的建立和建设,整合资源、凝集力量、联合攻关,直面中国和人类社会的现实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事业的最终实现创新理论武器。
三、关于学科内在结构框架及学科建设意识
对于一个学科的内在结构框架形成科学的认识,把握其内在构成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有机性整体性,从而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自觉树立起清晰的学科意识,是一个学科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五个二级学科之内在结构关系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三个领域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基和支撑的发展演变的三个不同侧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转化为实践性物质力量的思想理论中介与桥梁、五者是一个内在联系与统一的有机性整体,由此建构一级学科的体系框架。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科意识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实现这样四个维度的统一。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有机统一的学科建设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学科,但更是—门科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敢于求索真理、坚持和捍卫真理,在探索研究中遵循科学性的原则、方法与技术路线。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然具有公开申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这又决定了它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两者统一的现实根基在于,无产阶级是当今世界最为追求真理的阶级。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学术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研究必须坚持真理原则;同样,科学性、学术性研究,也必须坚持价值原则。
第二,坚持知识理论性与思想教育性有机统一的学科建设意识。马克思主义是奠基于真理性基础上的理论学说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传授这个理论学说之知识性、真理性的体系与内容,树立理论性意识和科学知识性意识,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一个起码的基本要求。但是,只达到这个层面,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作为知识、理论的东西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人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自发地变为人们的行动指南,而只有经过若干个教育的环节,才能内化为人的心理机制、自觉意识而成为内存性的思想成果。所以,我们必须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理论知识性内容、体系的同时,自觉地有意识地研究其教育教学的规律,研究其何以能够内化为被教育者之内存性素养的教育机制与规律、心理机制与规律、环境机制与规律。
第三,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有机统一的学科建设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自然要探讨既已形成的理论体系与内容。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其理论研究,又必须面对社会实践及其未来发展,脱离实践及其未来发展而封闭与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所以,关注时代发展的大势与问题,结合各民族、国家的社会实际,开放自身、发展自身、完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又一极为重要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研究,必须形成自觉的实践意识、时代意识、开放意识,关注现民族与人类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自觉进行理论创新,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第四,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有机统一的学科建设意识。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世界历史性存在,是关乎人类命运的科学真理。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具备世界历史的高度,关注人类的现实与未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规律和前途。因为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唯有世界性的视野,才能更好地把握一个民族的根本走向。同样,马克思主义唯有结合每一国家、民族的具体实践,才能转化生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理论,否则,就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这已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所证明。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该自觉地追求这样两个目标:世界历史性的胸襟与视野,民族性的气派与风格。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气魄,那就是:在世界上创造出引领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伟大成就!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一级学科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