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论文_高强

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论文_高强

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各专业人员能够相互协调,所以还要加强施工过程的严格化和精细化管理。而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可以发挥多项作用,不仅能够协助施工人员实现施工过程的管理,还能发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功能,所以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施工人员还应加强该技术的研究,以便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较好应用该技术。本文主要对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BIM 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

1 BIM技术

所谓的BIM技术,其实就是一种构建和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的数字信息技术。通过参数模型,BIM技术能够完成各种建筑工程数据信息的整合,并完成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数据的分析,从而完成数字信息化立体模型的构建。作为一种仿真模拟建筑物的模型,该模型以建筑、施工、水暖、结构等全生命周期的各项信息数据为依据,可实现建筑物的仿真模拟,所以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优化性和可视性,能够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管理中得到应用。

2 预制装配式建筑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建筑,采取的是全新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可持续技术,将采用新型绿色优质材料进行建筑构件生产和装配,不仅符合国家住宅产业化与节能减排要求,还能解决建筑空间无法灵活分割的问题。相较于传统建筑,预制装配式建筑自重仅为建筑的一半,在实际施工时会将工程预制好的建筑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安装与施工。在实际施工时,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还要使预制装配式构件拥有良好弹性工作状态,并且各构件浇筑连接位置不会出现严重裂缝损伤。因此,还要加强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以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

3 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分析

3.1 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中的应用

因为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中需要对预制构件进行预埋和预留的设计,而且一般情况下一个建筑的设计工作量十分繁杂各专业之间容易产生设计冲突导致建筑设计效率低下,所以预制装配式建筑比非预制装配式建筑更需要各个专业的紧密配合。借助 BIM技术与“云端”技术,建筑的各专业设计人员可以将包含有各自专业的设计信息的BIM模型统一上传至 BIM设计平台,通过碰撞与自动纠错功能,自动筛选出各专业之间的设计冲突,帮助各专业设计人员及时找出专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各专业之间的沟通,降低设计误差,节省设计时间,提高设计效率。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基础,而建筑设计标准化是以模数协调为基础,但我国目前缺少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的模数协调指导,而 BIM技术可实现建筑设计信息的开放与共享,这就为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与标准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并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平台。设计人员可以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方案上传到项目的“云端”服务器上,在云端中进行尺寸、样式等信息的整合,并构建装配式建筑各类预制构件(例如门、窗等)的“族”库。随着云端服务器中“族”的不断积累与丰富,设计人员可以将同类型“族”进行对比优化,以形成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标准形状和模数尺寸。

3.2 BIM 技术在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的应用

目前我过预制构件生产技术、生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极易产生由于尺寸误差所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现在预制构件生产厂家可从 BIM模型中直接调取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信息,还可以通过 3D 打印的方式直接将 BIM模型打印出来,尽可能的减少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构件尺寸误差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3.3 BIM 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应用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也可以运用 BIM 技术的可视化特点确保施工准确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预制装配结构施工过程中,有着较高的节点连接要求,构件容易因个别小位移的存在而出现无法定位施工的情况。运用 BIM 技术对施工节点进行放大展示,则能准确实现节点连接。

在材料管理方面,也可以运用 BIM 技术实现科学管理。一方面,利用该技术完成施工现场场地分析,并制定事前计划,则能完成构件采购量上限的准确设定。而结合现场实际需求,则能完成不同施工阶段预制构件需求量的快速测算,并做好材料准备工作,以免出现材料二次搬运和构件进场过多等问题。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需要修改施工进度,也可以运用 BIM 技术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察看,并对材料进场计划进行及时调整,以确保各区域构件需求量得到精确控制。在事后,也可以运用 BIM 技术完成构件与建材等耗材的盘点,并对计划用量与实际用量的差异进行分析,以便在后续施工中采取管理措施进行材料浪费点的管控。

在构件现场吊装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在施工计划中写入构件属性完成现场吊装管理模型的建设。在施工方案确定后,可以运用带有吊装位置信息及施工时序等信息的模型导入平板手持设备,然后结合模型检验施工计划实现吊装可视化辅助管理。在构件吊装前,需先进行检验确认,并进行当日施工计划的更新和堆场构件扫描,以确保构件信息能够被正确识别,然后进行构件吊装。在安装就位后,需要对构件位置及施工细节进行校核,并利用手持机完成在现场完成构件芯片扫描,以确保施工过程及安装位置都被记录下来。而采取该种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减少错误的发生概率,还能使施工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在施工进度管理上,运用 BIM 技术能够实现与 MS Project 的无缝链接,并进行工程计划的导入和导出。经过软件处理,施工人员则能得到甘特图,并利用该图纸加强对工程进度中各项目数据的观察。结合工程状态,施工人员可实现施工范围的确定,并进行施工计划的调整和相应设置,从而实现对施工进度的科学管理。而运用 BIM 技术完成工程量的精准统计,并借助各种数据统计图表进行工程量汇总表达,也能使施工人员更精准的把握施工进度。

3.4 BIM 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

因为一个建设项目并不是设计完成或者施工完成项目就结束了,设计及施工的完成只是建设项目使用阶段的开始,而使用阶段相较于设计和施工阶段是更为漫长的一个过程,所以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营和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相较于现场浇筑一体成型建筑而言预制构件多、构件类型复杂,要想发现是建筑哪个部位出问题了或者具体到哪个构件有问题依靠传统的方法耗费时间较长,这时就需要 BIM技术和 RFID(射频识别)技术所共同搭建的建筑信息平台来进行运营维护阶段的管理。

BIM技术可以实现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管理,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本质上是其信息的管理,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可以利用预制构件中的 RFID 芯片,获取保存在芯片中预制构件生产厂家、安装人员、运输人员等重要信息,一旦发生后期质量问题,可以将问题从运行维护阶段追溯至生产阶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和解决问题并且明确责任归属。

结束语

通过使用BIM技术能最大程度将施工工期缩短,提高施工效率,从而减少甚至排除关键节点由于模型的失误而造成的返工和错误,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针对BIM技术的特性,有效地对现场施工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和调整,让施工的每个环节都变得精细化,促进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施工有效进行。同时使用BIM技术有效提高装配式的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紧密联系各个生产阶段的技术信息、人员设备,将“用信息化促进产业化”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常春光,吴飞飞.基于BIM和RFID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管理[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70-174.

[2]陈新.新型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施工,2016(04):464-465,468.

[3]康顺年.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分析[J].门窗,2016(08):471

论文作者:高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论文_高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