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闽西)学校教育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论文

中央苏区(闽西)学校教育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论文

中央苏区(闽西)学校教育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石玉昌1,2,吕嘉兴2,3

(1.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福建 龙岩364012; 2.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3.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广西 桂林541001)

摘 要: 中央苏区 (闽西) 的学校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 在经济条件艰苦、 政治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开展的, 具有教育目标明确、 办学形式灵活、 教员选拔制度严格、 教育制度规范等鲜明特点。 苏维埃政府始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时至今日, 这些做法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中央苏区(闽西);学校教育;历史经验;现实意义

1928 年3 月至6 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人在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永定湖雷、溪南、金丰等地先后策划、开展游击运动,领导农民暴动,建立地方武装。 当年的7 月15日,中共闽西特委和闽西暴动委员会成立,标志着闽西红色政权的建立。1930 年3 月18 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 大会选举了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等35 人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邓子恢为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1929 年3 月—6 月,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的领导下,红四军三次入闽,先后解放的县城包括长汀、连城、上杭、龙岩和永定等地,各县的苏维埃政府陆续成立。 随着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中央苏区(闽西)各地的新式教育活动陆续开展起来。

中央苏区(闽西),起始时间为1928 年红色政权的建立,直至1934 年10 月红军长征开始。所讲的中央苏区(闽西)教育(以下简称“苏区教育”),侧重于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再进一步讲,则主要指小学(含高小)教育。 干部教育(如红军学校)和社会教育(如夜校)等其他教育形式,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选择新鲜、无机械伤、无病害、根茎结实粗壮且大小均匀的莲藕,表皮颜色白嫩略带黄褐色,没有明显黑色斑块[14]。

一、鲜明的教育主张

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是中国共产党办教育的一贯主张, 是苏维埃政府教育政策的鲜明特征。

一是鲜明的教育方针。 “共产主义的教育,目前实际斗争的教育,两者要密切联系起来。 ”[1](P94)苏区自成立之初, 便明确自己的教育性质是共产主义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这一远大目标的定位, 为苏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纵观闽西苏区整个教育史,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实施的教育同共产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这一主张”自办学之初就是明确的,而且自始至终都是一致的。

二是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鄙视劳动, 将知识分子同劳动人民对立起来。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此相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从现实的角度看,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1930 年7 月23 日,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教育计划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 提出了明确的施教主张:“以养成智力和劳力作均衡之发展的原则, 并与劳动统一的教育之前途。”[1](P97)1930 年8 月2 日,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委会第八次会议召开, 决定将各地小学的名称改为劳动小学(后又改名为列宁小学),凸显劳动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934 年4 月,教育人民委员部修正了《教育行政纲要》,明确指出“消灭过去把政治斗争和教育工作对立起来的错误”“消灭过去生产工作和教育工作对立起来的错误: 在农忙的时候,要有计划的有定期的休业,使儿童参加生产;除规定参加生产时间外,不得借口儿童无时间求学而缺课。 ”[1](P103)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教学质量的保障,既需要一支能落实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教师队伍,同时也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巡视和督查。

④Mcevily S.,Eisenhardt K.,Prescott J.,“The global acquisition,leverage and protection of 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pp.713 ~722.

三是坚决反对旧式教育。 历史上的封建思想长期存在,加之国民党的教育干扰,使得旧式教育在经济落后的闽西人民头脑中短时间内还不能去除掉。 一方面,表明了反对封建教育的鲜明态度。苏维埃政府针对部分地区维护封建教育的状况,给予了通报批评, 对于开办学校教育较好的地区则给予通报表彰。 《红色中华》第86 期曾通报,汀州市内使用旧教材的私塾有31 所,涉及学生273人。相比之下,列宁小学只有1 所,学生仅有3 人。《红色中华》第131 期则赞扬了宁化县淮阳区淮阳乡列宁小学的办学成绩,称它是“一所值得学习的模范学校”,上杭才溪区还组织了学生到该校参观和交流。 另一方面,切实采取行动,对旧式教育予以取缔。1931 年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规定“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教育。 ”[2](P27)旧塾学的《四书》《五经》等内容在新式学校里全部废止。苏维埃政府的教育主张和实际行动,减少了旧式教育长期以来对苏区的不利影响, 客观上宣传了共产党的教育主张。

二、保障学生的入学权利

三是对特殊群体主要是红军子弟的照顾。1932 年2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训令(第九号)规定:“凡设立学校的地方,红军子女有免费入学的权利。”[1](P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优待条例规定:“红军在服务期间, 子弟读书,免纳一切用费”,“凡红军死亡或残废者其家属优待办法如下:一、子女弟妹幼小的由国家设立革命纪念学校专门教育他们,并由国家维持其生活,直到年满十八岁,由国家介绍职业为止。 ”[1](P12)对入学的红军子女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凡是在服务期间的红军子弟入校读书的, 由乡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于优待红军家属的基金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津贴纸张、笔墨、书籍等费,每名每学期津贴大洋二角五分到三角。 ”[5]同时,苏区开展“优待红军家属礼拜六”活动,从中央到乡政府乡支部,全体人员必须全部参加, 将优待红军家属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群众活动。

丙烷R290在标准大气压力下,沸点-42.07℃、凝固点-187.7℃,临界温度96.8℃,临界压力4.254MPa,潜热值427.8 kJ/kg,属于碳氢化合物的一种,其分子式是C3H8,分子量为44且不含氯原子。丙烷的ODP值为零,且不含氟原子,其GWP潜能值小于0.01,但是丙烷有易燃、易爆炸得性质,并具有麻醉的作用,所以是一种微毒冷媒。丙烷能吸收少量的水蒸汽,因此如果系统中含有水蒸汽,则以自由水分的形式出现并在浓度,控制元件上出现结冰现象。为维持系统正常运行须将系统中的水蒸气除去,系统也不存在水汽腐蚀问题。

一是法律和制度保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进行革命战争许可的范围内,应开始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实行, 应该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十七号)规定:“在可能的范围内,必须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免费与小学教育的优待, 至少需要做到由政府供给小学学生的书籍与文具费用,和小学教员的伙食”。1930 年,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规定:“招收男女学生读书,免除学杂费及书籍费”“六岁以上及十四岁以下之男女应入学校读书, 父母不得阻止。 ”[1](P89)1930年, 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教育计划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 会议提出 “采取强迫性的教育,凡6—11 岁的儿童有受小学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会还出台了系列教育法规和训令,保障了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主要有《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建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议案》(1930 年8 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工作大纲》(1930 年11 月),《闽西各县、区文委联席会议议案》(1931 年7 月)。 此外,各区、县也出台了相关议案,包括《上杭县政府第二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1930 年9 月),《永定县第二次工农代表大会决议案》(1930 年2 月),《龙岩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文化教育问题的决议》(1930 年2月)等。

三是建立巡视制度。巡视制度的建立,旨在掌握各地教育的实际,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苏维埃政府教育措施的落地。首先,健全巡视法规。1934 年4 月,教育人民委员部修正的《教育行政纲要》 中对巡视与报告的办法单独设了一章,详细规定了巡视的目的、巡视的具体方法、报告方法,对乡教育委员、区教育部、县教育部、省教育部的巡视与报告工作做了具体的规定。其次,派专人巡视。 早在1930 年6 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委会派出工作人员到各县进行巡视, 对各县的教育情况有了整体的把握。再次,培训专门的巡视工作人员。 1930 年9 月7 日,闽西总行委发出开办巡视员训练班的通知,首期训练班共20 人。 9 月15 日, 龙岩县苏维埃政府文委会召开第八次会议,派谢啸秋、苏子尤等到各区巡视教育工作。 巡视的任务包括审查教员程度、 调查学校设备状况等15 个项目,巡视目的明确,内容详尽。

闽西苏区受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教育、文化水平落后。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的农民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中央苏区全盛时期(1930 年8 月—1931 年底)拥有250 万人口,面积约5 万平方公里, 闽西的文盲竟达总人口的90%。 [3]红色政权确立后,苏维埃政府至少从三个方面保障了穷苦大众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首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短缺,环境、氛围大大地扼制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步伐。在农村中学,尽管已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可多媒体教室往往只是摆设,学校没有真正的图书阅览室。而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意识淡薄,无钱也无意识买书订报。因此,学生所吸取到的课外知识少得可怜,仅仅依赖语文课本里那几篇文章来学习语文,如此狭窄的语文空间,又怎能适应社会对语文能力的要求。

三、 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灵活的办学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注]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1日,第1版。这一重要论述,将中国梦与新时代爱国主义联系起来,明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有助于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引领作用。

二是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一方面体现为学期设置的灵活性。 1931 年7 月,苏维埃政府常委会通过《闽西各县、区文委联席会议议案》,对学期设置进行了调整。《议案》按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从春耕到夏收到冬收,每个农忙时段放假2-4 周不等,类似于多年前北方部分学校的“农忙假”,当然这一假日并非法定。闽西苏区学校的这种做法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 也照顾到了农业生产的实际。 另一方面体现为学校设置的灵活性。 闽西地区多为山区, 人口居住分散。 闽西苏区文化教育委员会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在学儿童的数量、 离校的远近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将学校重新编制,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5]

三是注重实践课程和全面评价。 一方面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开展教学互动,反对“死读书”。闽西各县、 区文委联会规定:“教授学生绝不是死板的认几个字,而要多用启发式、表演式,使学生易于了解。 有的课程, 不一定在教室里讲授, 应实地教学, 如讲植物等可以带学生到田边去观察”。 [6]另一方面,在评定成绩时,综合考虑学生的月评分数、学期得分、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情况,体现了全方位考核的教育理念。

四、多项举措保证教学质量

1.7 其他评估 有研究认为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简易智力状态评估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可分别评价躯体功能、认知、活动能力,这相较于传统方法评估衰弱有实质性转变[21]。

苏维埃政府注重教员的质量。 一是注重遴选知识分子进入教师队伍。 首先,尊重知识分子,积极吸纳他们进入教师队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训令(第17 号)规定:“必须利用一部分愿意积极地为苏维埃服务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专门家来参加教育工作。”[1](P7)对于广大知识分子,苏维埃政府表现出极大的欢迎和鼓励的态度。“知识分子若要参加革命, 工农阶级均可收容他们, 依照他们的才干的大小, 分派他们相当的工作。 ”[1](P10)其次,坚持原则,保证教师队伍思想上的先进性。闽西苏区受条件所限,符合教员资格的人选不多, 但苏维埃政府文教部门对教员的选拔并非盲目,而是有着一套严格的规范。苏维埃政府坚决排除“社会民主党”,即便师资紧缺,仍旧选拔“工农分子比较识字的来充当”。 在开办教员培训班时“要阶级成分好的来训练”。 1930 年8 月,中共闽西特委制定关于宣传问题的草案, 明确提出文化部的教育方针,其中之一就包括“彻底肃清封建思想”,最主要的是保证教员思想的先进,对有封建思想的教员进行淘汰。 这就在学校教育的源头上杜绝了封建思想的传播, 也为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和理论的传播提供了可能。这些做法,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再次,共产党部分领导人带头垂范到小学执教。 闽西苏区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令人振奋的情景: 如毛泽东曾经在上杭县古蛟地区的苏家坡指导地方干部办了一所平民小学。毛泽东在上杭大洋坝养病期间,贺子珍曾在乡里的列宁小学当教员。 这些做法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鼓舞了闽西苏区办学的热情。

苏区学校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规律,丰富教育内容,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保障了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一是教学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实际。 闽西苏区小学课程共有14 门,分别为 《国语》《算术》《体育》《常识》《音乐》《美工》《自然》《园艺》(或 《商店》)《地理》《社会进化史》《政治》《共产主义浅说》《生理卫生》《速记术》。 尽管看起来科目繁多,但分析后可以发现,所开设的课程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理论知识与劳动(生活实践)相结合。 所学内容既有《国语》《算术》,也有《美工》《园艺》(或《商店》);②城乡学校课程并不完全一致, 部分课程因年级的不同略有差别。 如《算术》课程,在高小三年级下学期加“珠算”内容。农村小学课程为《园艺》,城镇小学课程为《商店》,充分考虑到了县城和乡村学校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 ③课程的编排体现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如同样是《自然》课,高小一年的《自然》为“植物”,高小二年级为“动物”;高小三年级上学期为《物理》,高小三年级下学期为《化学》;④增加了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开设有《政治》和《共产主义浅说》等课程。苏维埃政府还组织人员限期编写部分新教材,如郭滴人曾于1930 年亲自负责编写《共产主义浅说》,教材内容突出革命性, 读起来朗朗上口, 浅显易记, 很适合儿童学习。

二是保障教员的待遇。 苏维埃政府对教员极为优待, 甚至把他们的生活待遇提高到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的水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命令(第九号)——小学教员优待条例》详细规定教员受照顾的类型:①小学教员的生活费要依照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生活费; ②注重生活保障,对于乡村小学教员,乡苏维埃应发动群众帮助小学教员耕田, 城市没有分到田的小学教员, 市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帮助教员家属工作或给予其他物质帮助;③特殊情况,如疾病或任课期间教员有疾病, 享受同苏维埃工作人员一样的待遇;④给予适当的奖励,按照儿童的入学率、教学质量、学生参加斗争工作等标准予以评奖。这些做法切实可行,成效明显,调动了广大教员的积极性,解决了教员们的后顾之忧,在社会上树立了尊重教师的良好形象。

二是经费上的保障。 尽管闽西苏区绝大多数地区经济落后,财政较为困难,但在对教育的投入上,苏维埃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1930 年3 月,闽西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对教育经费问题作出了“各县教育经费至少要占全县收入的20%” 的规定。7 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教育委员会对学校的经费问题也作出要求:“要照闽西工农兵代表会将土地税收入的20%充教育经费的决议案执行。 ”[4](P17)事实上,大部分县均将收入的20%作为教育经费,个别县还超出了这一比例。 可见,各县苏维埃政权对苏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在保证经费到位的情况下,苏区政府还规定“文化教育目前大多数劳苦权重最迫切的要求, 各级政府不得将这笔经费随便拿作别用。 ”[1](P87)

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 得益于闽西苏区成立之初就组建了较为健全的教育行政机构。 闽西苏区教育行政机构共分三级, 第一级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下设文化部;第二级为县级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 下设文化科和区级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联席会; 第三级为乡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各级文委会职责明确,保证了苏区教育政策在各地的推行。

五、闽西苏区学校教育的启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闽西苏区的学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地区普遍建立了小学,受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 这是闽西苏区教育取得的最大成效之一。《苏区教育的发展》指出,据不完全统计, 到1934 年3 月止, 在中央苏区的江西、福建、粤赣、瑞金等地,开办了列宁小学3199 所,学生约达10 万人。 补习学校4562 所, 学生约达88000 人。 [7]具体到闽西苏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60%左右,有些乡村在群众中的扫盲率高达90%。 如到1934 年1 月,上杭县通贤区7248 人,有约4800 人扫除了文盲。才溪全区8782 人,除小孩外的6400 余人中扫盲率达90%。 [3] 更重要的是, 闽西苏区学校为苏区培养了大批具有马列主义信仰的新型知识分子。苏区学校的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

苏区学校教育始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方针, 为红色政权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保障了红色政权的发展和壮大。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仍旧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教育的目的性是任何时期都要强调和突出的,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的学校,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始终离不开“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根本问题。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这是社会主义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原则。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上弥漫着各种社会思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青年学生。 加之目前国家实行较为开放的办学方针, 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和深化, 国外学校的办学理念、方针和政策对我国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交流越是频繁和深入, 就越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越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确的“三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尤其是在高校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8]

(二)注重办学方式的灵活性

苏区各县经济状况、 武装斗争开展的情况不同,分别采取了适合当地发展的教育形式。尤其是学校的修业年限,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地区小学分为初级阶段(三年)和高级阶段(三年),有的地区将小学分为三个阶段,即“二二二制”。 总体来说,修业年限的长短适合了当时当地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种做法为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发展思路,即学校办学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且不论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的差异较大,即便是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市,仍存在沿海和内陆、经济发展快与慢的差异。 当前, 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注重办学方式的灵活性。 这一点对我国当前的新建本科高校启示颇多:在学科设置上,既要顾及学校相关学科的历史渊源, 又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对这些学科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既要考虑学生的专业成长,又要考虑学生的创新创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又要考虑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联;在教师的选聘上,既要保证校内教师的稳定,又要积极选聘一批校外指导教师。这样的办学方式,既落实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又彰显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还照顾到了地方的实际, 这一切,最终在培养的学生上予以集中体现。

(三)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治能力,从学生自身来说,有利于个体成长;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便于学校顺利开展各项活动;从教育目标来看,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 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委会出于民主和锻炼学生自治能力的考虑出发, 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小学成立学生会, 后来改称学生公社。龙岩县龙池区的区、乡小学是闽西苏区最早成立学生会的小学。 《小学管理法大纲》(1934 年4月)指出:“苏维埃的小学管理法,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儿童的自治能力, 养成学生自觉地遵守团体纪律的习惯,确立整个学校(校长教员学生)的集体生活。 ”[1](P112)学生会选举规范,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会先由全体学生选举产生代表,代表再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再由执行委员会选举出常委会。学生会运作规范,全体学生会成员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代表会半月召开一次,执行委员会每周召开一次,常委会三天召开一次。学生会职能明晰,除了管理好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外,还可以对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改善师生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在优待军属、募捐支前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青年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让自己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的要求, 这是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 因此, 要对学生机构进行改革。2017 年3 月,《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 发布,明确了学生会组织的基本定位和职能, 明晰了学生会的定位。 “学生组织是党领导下、团指导下的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形成了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即在党的领导下,以团委为团学组织的中心和枢纽,以学生组织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主要学生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在这种格局下,学生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 学生的权利能够得到最大范围的代表,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也将得到最大的体现。 此外,《方案》还在学生的组织体系、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学生组织机构、学生权益代表和维护集中、创新工作机制、学生干部选拔、考核和培养的规范性、 学生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和规范。总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代表性和服务性, 团结和凝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安装2台高频筛取代弧形筛,用于处理水力分级旋流器的底流;同时对2台FC1200离心机筛篮缝隙进行调整,使用0.27 mm筛缝的筛篮,发挥设备效能,实现粗煤泥在厂房内回收,尽可能减少进入浓缩池的煤泥量。

闽西苏区的学校教育是在经济条件艰苦、政治环境严峻的情况下,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在短短的6 年时间里,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略的, 那就是由于战争形势的发展造成了国共边界的不固定性, 由此造成了闽西苏区大部分时间处于国共统治的犬牙交错状态。 国共双方的拉锯战, 势必影响苏区教育政策的持续性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尽管如此,闽西苏区教育取得的成绩则更显得意义重大。 尤其是闽西苏区学校教育实施过程中体现的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实施, 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并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挚,张玉龙.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上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 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 傅柒生.闽西苏区的扫盲运动[J].福建党史月刊,1992,(3).

[4]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共龙岩地委员会.闽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内部资料)[M].1986.

[5] 红星报[N].1934-03-04.

[6] 钟佩君,孙海林.毛泽东中央苏区教育改革概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7] 王昌期.苏区教育的发展[N].红色中华,1934-09-29.

[8]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7-12-09.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in Minxi-Area of Central Soviet

SHI Yu-chang1,2, LYU Jia-xing2,3
(1.School of Normal Education,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12, China;2.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3. Museum of Eighth Route Army of Guilin, Guilin 541001, China)

Abstract: School education in Minxi Area of the Central Soviet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difficul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under the direct leadership of the CPC. It reflected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lear educational goals, flexible forms of running schools, strict selec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and standard education system. The Soviet government has always placed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forefront of school education, emphasizing the clos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These measures taken still induces enlightenment for school education today.

Key words: Minxi Area of Central Soviet; school educa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4-8107.2019.06.015

文章编号: 1674-8107(2019)06-0108-06

收稿日期: 2019-05-17

基金项目: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闽西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当代启示”(项目编号:FJ2017C045);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JAS170507);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青年项目)“红色标语与中央苏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编号:FJ2019C005)。

作者简介: 1.石玉昌(1985-),男,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哲学、教育学原理研究。2.吕嘉兴(1989-),男,山东齐河人,助理馆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庄暨军)

标签:;  ;  ;  ;  ;  ;  ;  

中央苏区(闽西)学校教育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