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父母可以为孩子撑起一个灿烂的一天--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专访_亲子成长论文

聪明的父母可以为孩子撑起一个灿烂的一天--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专访_亲子成长论文

智慧型父母,能为孩子撑起一片灿烂的天——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访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为论文,撑起论文,灿烂论文,教授论文,首都师范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一辈子甘愿为儿女付出,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 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是许 多家长都有的感受。然而,许多做子女的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能是 歌星、影星或政界、商界的巨头,而很少是父母。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 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有颇多抱怨。于是,许多家长都这样感叹:“好心 没有好报啊!”

那么,“好心没有好报”的原因在哪里,究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专门研究提高“父 母效能”,指导培养“智慧型父母”的胡玉顺教授对此具有独到见解。请看记者对她的 访谈: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您多年进行“父母效能训练”,专门研究如何提高“父母效能 ”、培养智慧型父母这一问题。请问“智慧型父母”是一个什么概念?

胡玉顺教授答(以下简称答):智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 的能力。顾名思义,智慧型父母就是指具有一定教子智慧的父母。相对而言,智慧型父 母具备较强的辨析、判断孩子行为表现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孩子 的洞察力,能睿智地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对孩子行为的辨析、判断,在孩子 成长的特定环节,用符合孩子年龄特征和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教育策略,来 培养快乐、幸福的儿童健康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提倡做智慧型的父母,目的在于提高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辨析、判 断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父母的教育行为,然后再用父母的行为去影响 孩子,教育孩子;使父母的良好愿望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和教育效果——“ 好心得到好报”;使父母掌握有效能的沟通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感 受到孩子的童真。其实,父母影响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也就 是做一个智慧型父母的过程。我们提倡智慧型的父母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感受 到父母所施的爱,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期望——而这些恰好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 样,家长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问:根据这个概念,您认为“智慧型父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答:记得有一位母亲曾对我说:“教育孩子的问题,正在成为我的心病,我不知该怎 么办。”一位父亲也曾对我说:“什么‘长’都好当,惟独家长不好当。”父母们的这 种感觉甚至让孩子都深有体会,有一位少年就曾经非常严肃地对父母说:“我要说一件 事情,你们别嘲笑我,将来我结婚后不生小孩,因为我受不了负担一个小孩长大的责任 ,做父母太难、太累、压力太大。”可以说,烦恼、困惑纠缠着今天的父母;子女教育 中存在太多的问题。

因此,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当今的父母应该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树 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能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智慧,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也就是做一个智慧型的父母。我所说的学习,不仅包括教育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做人 的学习。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给孩子起到楷模的作用。父母应 学会激励、学会鼓励,恰到好处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因为对于孩子成绩的肯定,会 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会不断地做好,这样在家庭教 育环节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此外,要多参与孩子的活动,不仅要参与孩子的学习,还 应更多地与孩子一起进行其他活动。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 ,从中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作为智慧型的父母,应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 地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让孩子体会到爱 的滋润和美的熏陶。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 表现力,激励孩子发展自我,鼓励孩子自信。孩子之间只有个体差异,没有好坏之分。 把孩子的梦想当作令人欣赏的志向,当作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只要孩子努力去做,父母都应该说:“好,非常好。”因为,孩子只有对自己充满信 心,长大后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一个人连自己的能力都不相信,怎能借助别人 的力量来推动自己?

作为智慧型父母,重要的是在孩子茫然时给予正确地指引,当孩子需要时给予及时的 帮助,使他们感到父母是最可信任的人,是最能理解他们的人,是心理上的朋友,父母 和他们只有年龄的差异,但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心灵上是相通的。对孩子来说,父母不 仅仅是保护者与抚养者,同时也是活生生的人,是榜样,甚至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英雄。正因为如此,智慧型的父母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以身作则。

问:您所说的智慧型父母,应善于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地融为一 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是有一些父母不但做不到这一点,甚至对孩子的爱都 缺乏理智,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当然,目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比如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许多 家长多是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还有的父母缺乏理智—— 把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看成是对孩子的爱。比如我曾接待过一个很伤心的妈妈,说到孩 子两门功课只得了197分时,这位妈妈难过得直流泪。站在一边的女儿看着妈妈感到十 分困惑,她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如此痛苦。此时,这位妈妈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妈 妈的价值标准是要得双百,孩子没有满足她的要求,她就感到伤心。再换个位置看看孩 子,她努力了,得了197分,她感到高兴。而妈妈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 感受。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体验不相吻合,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于是幼小的心里就 会产生疑问:妈妈这就是爱我吗?父母的做法一而再,再而三,在孩子内心留下了深深 的印记,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关于爱的不准确的概念。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映大学生冷漠 ,不懂得爱,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体验。父母只有学会施爱,让孩子体 会到爱,并学会爱别人、爱父母,才能成为智慧型的父母,你的投入才能有理想的产出 。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美好的经验带领我们走向美好,所以智慧型父母还要善于利用别 人的经验和智慧,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用父母的“过度好 心”越俎代庖,其实,那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在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手的动作是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孩子的观察、 注意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观察、注 意等能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灵手巧”。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基 础,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基础。

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可是他们不明白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 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回到家里,孩子应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做一 些使用手指的细活。例如让孩子剥圆白菜、洋葱皮,去掉豌豆荚的筋,这种细微的手指 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可以说手是头的一部分,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孩子 手的活动越灵活,其头脑的活动越灵活,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

做父母难,做个智慧型父母更难。孩子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 、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如果真正爱孩子,就要创造条件满足孩子“想自己做事”的需 要,多给孩子动手做事的机会,不要用“过度好心”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问:理念、智慧、行为是“父母效能训练”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中“理念”是第一个 环节。您主张父母应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智慧, 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请问应该怎样界定正确的教育理念呢?

答:有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 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 ,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好相反!在培养孩 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 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这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教育理念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孩子。首先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 。是人,就要尊重他的人格。这样说,有的家长不能接受,觉得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 ,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怎么能说没有把孩子当成人来看待呢?可是回过头来看看 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往往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主体,一个有思想 的人。比如有些家长打孩子,训斥孩子,对孩子冷言恶语。如果真把孩子当成了一个与 父母同样的人,下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能与孩子平等地交谈,你的眼神、语调、用词 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

其次,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孩子既是与我们一样的大写的人,又是与我们不一样的 ——他是发展中的人,他还不完善,不成熟,但他具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更需要 关心、关注和爱护,但并不是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孩子伴随着问题、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成长。而且有时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长或学校。我们要 客观地认识和处理孩子的问题。教育者需要引导,指导,严格要求。现在不少家长一谈 尊重就没有要求了;一说民主,就不要威严了。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认为西方的父母对 孩子非常放纵,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然。西方的许多父母都是极为重视孩子 家庭教育的,从生活到学习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在对孩子的期望值方面从不强加于孩 子,中国家长关心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美国家长关注孩子适合干什么。

问:记得有一项对50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其中44.5%的学生认为父母不 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他们说,父母的观念和我们的观念有很大差异,我们穿的、用的 他们看不惯;我们说的、唱的他们听不惯,觉得我们变坏了,弄得我们什么都不愿对父 母讲。就家庭教育的实际而言,孩子与父母之间就是有“代沟”,两代人在认识问题上 确实存在“差异”,那么,“智慧型父母”能否填平这个“代沟”?孩子们是否欢迎这 样的父母?

答: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还有的父 母不善于与孩子交流,也有的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好话不会好说”,当然也就没有好的 效果。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缺少同龄伙伴,他们经常感到很孤独,一位读初中一年级 的男生曾对我说,他很害怕放假。“放假在家里,父母都上班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 我很孤独也很害怕,没有人和我说话。爸爸妈妈回到家里,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作业 写完了吗?’‘这一天你都干什么了?’他们从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晚上睡觉我从不拉上 窗帘,因为我要和星星、月亮说话。我很想上学,因为学校里有同学,和同学在一起我 感到很开心。”我问他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爸爸妈妈,他说:“我不敢。”听到他 的回答,我心中很酸楚,既为孩子难过,又为孩子的父母伤心。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 子,可是,孩子连想法都不敢和父母讲,这就是父母爱的结果吗?后来,在我们的帮助 下,经过父母教育效能的指导培养,孩子的父母学做智慧型的父母,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

那么,孩子们喜欢父母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呢?他们普遍希望父母具有多重角色,既是长 辈,又是朋友;允许孩子犯点小毛病,尽量不发脾气;能多抽出些时间陪孩子一起学习 一起玩;经常讲述一些过去的经历,平等地和孩子交流;特别是在决定有关孩子的事情 之前,能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等等。孩子们对父母的希望不是苛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 的需求,父母应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这个客观事实,两代人之间确实存在某些“差异”,不然怎么是“两代人”呢。但是,“代沟”不是不可以填平,“差异”不是不可以缩小,这需要父母有智慧,通过与孩子智慧的交流与沟通,达到相互认同,相互理解。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教育才能产生正效应,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为了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愉快的童年、金色的青春和幸福而有价值的人生,希望家长们都学做智慧型的父母。

标签:;  ;  ;  ;  ;  

聪明的父母可以为孩子撑起一个灿烂的一天--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专访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