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课程 实力阶层的俱乐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俱乐部论文,阶层论文,实力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企业家中,有的受过良好教育,握有专业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文凭,不少人也以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经历见长,如搜狐的张朝阳、海鑫集团董事长李兆会等。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并非“科班”出身,于是,在这个一定程度上教育“出身”决定身价的年代,企业家乐于选择有名望的、声誉好的学院去选读课程。
在“充电”的过程中,学习世界商业规则、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建立非常有效、有用的关系网,这些都会给企业家们带来良好的商业回报。校友资源、专家、母校也将成为企业及个人长期的智囊团、脑库,MBA、EMBA等逐渐成为企业精英青睐的“高端充电”方式。
求学原来如此奢华
在中国,许多MBA、尤其是EMBA班被称为总裁班、大款班,因为能到这里,不但要需要付出昂贵的学费,还必须身处企业的管理层,甚至决策层。共同的财富背景、相似的社会地位、共有的发展愿望,使他们彼此间很容易在心理上相互认同。一起就读这些课程,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拓展公关关系的绝妙机会。
一位商学院的院长曾笑称,他们一个EMBA班的学员手中所掌握的资产,加起来就可达2000个亿。于是,人人毕业后都想得到一本同学通讯录,人人想更深入的了解对方,更持久地保持同学间的友谊。而且有的EMBA俱乐部经常举办交流活动,每次都像是一场商业嘉年华,会费也超出一般的商业聚会,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企业家们选择名校的课程,大多数有三个目的:学历、人脉、知识,“高端充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CEO们,当然其中的花费自然不菲。以EMBA为例,1943年首创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目的是为那些没有受到正规商业教育的企业高管提供培训。2002年8月,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大陆30家重点院校开展EMBA教育工作,指导价格为20万元,招生对象为大学本科毕业后有8年或8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现职高级管理人员。从此以后,在“让富者更富、成功者更成功”的口号吸引下,众多企业高层和CEO们为了EMBA课程,开着豪华轿车往返于高校与公司,乘飞机辗转于东西南北各大城市,甚至跨越海峡……
虽然与已近百年的西方EMBA教育历史相比,中国的EMBA教育还是略显稚嫩,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激情四溢。如今已成为管理界最火热最时髦的名词,成为众多企业家竞相追逐的时尚。
据统计,北大清华、交大南洋等国内知名商学院,从学员职务分布来看,董事长、总经理和CEO的头衔占57%,副总占19%,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了商贸、制造、信息、地产和医药等所有支柱产业。
中国EMBA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最早开办EMBA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费已从最初的6万元左右升至目前的20多万元,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费同样也在这个水平。这些费用中并不包括学员乘机、星级饭店的开销以及出国接受培训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原来,求学也可以如此奢侈。除了可量化的金钱外,还有不可量化的时间,这些高端课程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打造一个阶层的生活方式
面对这样高昂的代价,那些企业家和企业高层管理者们仍然挡不住EMBA的强大诱惑,它到底有什么魅力?
学校一流、师资一流、学员一流——不仅学知识,还能交朋友;不仅熏陶名校学风,还能掌握实战技能!当然对文化、对知识的崇拜也是他们走进课堂的重要一步,为了按时听课,他们要耽误多少生意的谈判,但是,他们对EMBA乐而不疲,甘作牺牲,流连忘返于课堂书桌。
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功利色彩的社会,对这些职业习惯赋予于天然功利色彩的人们来说,知识的魅力真的如此之大吗?也有人说,企业家们可以借MBA、EMBA等课程印证自己的身价。
对这些EMBA学员来说,多数已经事业有成,企业中的位置稳定,在企业中的地位靠的是实践经验和现实业绩,一张文凭对个人职位升迁所能起到的作用实际上微乎其微。但他们随后便发现,还有跟工商管理知识同等重要的收获。
曾经有一位MBA毕业的企业CEO这样说过:“MBA不是学出来的,是泡出来的。你就得去花时间,我们觉得,跟大家去交流,我觉得这个过程是特别好的一个过程,多聊天,多接触。”的确,而更让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已经变成了死党,时不时地要搞各种聚会,欢声笑语不断。那么,同学间的感情,便是他们淘到的另一块闪光的金子。
国内某EMBA班开学典礼上有一句口号叫:“放下身份,心态归零”。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管学员来读EMBA之前有那么显赫的经历,不管你指挥着千军万马,不管你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老总,一旦走进EMBA课堂就只有一种身份:学员。”
这样的学习可以让企业高层们找到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他们学会微笑、欣赏、谦让和放松,学会尊重与被尊重。平日已经习惯于在高处享受孤独的老板们,在久别的校园中可以找回他们久违的快乐和笑声,可以放飞心灵,体验自我。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EMBA教育把这样一群带“总”的人聚在了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渴望,也担负着共同的责任。
同窗之情是世界上最为单纯最为真挚的感情之一,企业家们闻着高雅同一的书香,共同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极易产生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爱好,极易建立深厚的友情。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处在一个非常类似的社会地位,有着非常类似的生活境况和欲望空间。他们都是成长型的企业家群体,都不再满足于物质财富的追求,都渴望提高“品味”,渴望得到社会的进一步尊重和认可,渴望有一天跨入“贵族”阶层。“打造一个阶层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这些高端课程的追求。
在“富人俱乐部”积聚人脉
多年前,胡雪岩因为擅于经营人脉,而得以从一个小差,翻身成为清朝的红顶商人。今天,检视政商界成功人物的成长轨迹,也都因为拥有一本雄厚的“人脉存折”,才有之后的“成就存折”。
很多的商界人士也在逐渐地达成共识:现在已经进入了“关系营销时代”,关系就是生产力,在中国,关系就是资源。
有人说,EMBA是总经理结交董事长的“富人俱乐部”,是“实力阶层的俱乐部”。张维迎说:“EMBA是最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的俱乐部。”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一个当然是学习充实,另外一个就是建立一个网络,给MBA的学生们形成一个群体以后,碰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一起来研究怎么解决,碰到机会的时候也可以依赖这个前提共同来开发。”
人脉关系,在很多MBA们看来,是一笔潜在的财富。读MBA,无疑是一条能迅速认识各路精英的绝佳途径。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身份,其中就蕴藏着许多未知的信息和机会。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心主任王亚兰说:“这在华尔街,英国邦德街,这些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你可以看到大量的圈子,这是哈佛班的,这是沃顿商学院的,这是伦敦商学院的,那就像现在北京,北大的,中欧的,清华的,他都会形成自己的圈子。”
而在精英聚焦的各大高校MBA班、EMBA班,旨在扩大人脉圈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求学者,也是大有人在。近来,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MBA、EMBA求学者变着法子“赖”在学校不毕业,其目的是留下来结交更多的朋友。
有些学生还借故休学,而在休学期间仍然跟班上课。当然,此类“赖”在学校蓄人脉的情况,人们都表示理解:“为丰富人脉如此甘当‘落后差生’。”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拿出了他的EMBA班同学录,指着上面的名字说:“看看都是些什么人!”那上面的单位和企业都在中国赫赫有名,有些在世界都是名声显赫,而那些人名的后面带着一长串“总”字头衔,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都是些实权人物,而且都很年轻,成长性不可估量。
或许,这才是EMBA等高端课程的最大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