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科学内涵论文,习近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6)03-0011-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阶段,学术界逐渐就其规范表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逐渐形成最大公约数。①在此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探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及其理论定位。笔者综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和2016年版)等论著,以及徐光春、严书翰、韩庆祥、颜晓峰、王伟光、辛向阳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照“条式”概括的方式,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至少可以概括为目标论、道路论、方略论、理念论、治理论、依据论、保障论、本质论等,这“八论”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条逻辑主线(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论)。由此形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九论”,这彰显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性、理论性。 一、目标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目标指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中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即中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并为之进行了不懈努力;同时,反复强调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治国理政目标指向,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崭新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紧紧围绕着这个崇高奋斗目标精进展开。”[1]2中国梦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和期盼,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治国理政目标的形象而准确的表达,牵引着我们党沿着正确的方向、朝着既定的目标阔步前进。研究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阐释了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和路径的问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答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抉择和总体方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动力和发展理念;提出“新常态”思想,确立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据和客观基础;提出汲取马克思主义哲学滋养,明晰了实现中国梦的哲学基础和科学方法;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强调了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证和本质特征;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等重要思想,提供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和良好环境;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集中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共产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接力奋斗。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但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了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这就是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全部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探索都是聚焦于、着眼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崇高理想;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题中之义,还起着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定其他目标的重要功能。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2]。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核;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现阶段指引中国人民朝着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前进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武器。 二、道路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道路遵循 道路问题,涉及前进方向和具体路径,是关系治国理政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打赢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在基本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开辟治国理政新局面,致力于回答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文明型大国如何治国理政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部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治国理政的道路遵循。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接力回答的世纪性难题。对这一世纪性难题的回答,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在艰辛探索中形成、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历史和中华文明5000年的大背景中作出了深刻阐述,得出了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辩证统一的科学论断。今天回过头来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是我们创造中国奇迹、书写中国故事、铸造中国高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我们党的既定目标的根本所在。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1]28-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既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实践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要不断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就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和建议,强调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等。可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谋划治国理政方略的主题,也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治国理政的道路遵循。[4] 三、方略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方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内含着现阶段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1]44,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使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法,实质上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用好的动力之源、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生成过程中”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的。而“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着眼于当代中国所面对的时代性的和世界性的“现代化”问题,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升我国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理论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治国理政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扩展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崇高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问题导向、科学思维、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的统合,主要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和未来中国发展的要求和衔接,从治国理政新实践的高度抓住必须破解的突出问题、必须应对的综合考验、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必须化解的复杂矛盾、必须打赢的舆论斗争等,强力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打赢伟大斗争、建好伟大工程和弘扬伟大精神,科学谋划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战略突破的现实路径。这个战略布局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发展布局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一个新境界。需要指出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拎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四大主题,即发展、革命或改革、法治和管党治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创造和新发展,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时代特色,是理论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 四、理念论: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发展理念 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也是治国理政新实践对理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发展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主要有:关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关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关于尊重经济规律;关于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发展大势,尤其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把习近平关于发展的系列论述进行概括和凝练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 新发展理念既集中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把我们党关于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全新的境界;也从发展规律的高度回答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应当坚持的发展理念的重大问题。回首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理念的创新和实践与社会主义运动密切相关。习近平提出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发展思想都有新的突破,确立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是我们党因应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而作出的重大抉择,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更好治国理政的进一步反思和全方位的阐释,在治国理政中起着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作用。 新发展理念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行动指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使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发酵、铺展、验证和丰富,必将推动我国发展全局掀起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是对当下中国诸多矛盾和风险隐患的解析回答,只有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才能够摒弃、调整、纠正有违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行为,不断提升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全面提升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全党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使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质言之,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治国理政新实践。 五、治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命题和基本遵循 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核心问题,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怎么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标注了我国国家治理发展历史上新的里程碑。 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以分为前半程和后半程,二者彰显的是历史过程的因果性、整体性和连贯性。总体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我们党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并完成了“前半程”的历史任务。在“前半程”又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创造。[6]111-113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上“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7];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从全新视角思考和回答这个命题,开辟、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现代化大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如何穿越这一历史时期、实现既定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聚焦“后半程”的历史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顺推与倒退相结合的原则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并为之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努力。由于这一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固有规律,国家治理现代化展现出好的态势、好的趋势。按照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推论,到2020年必定可以达到预设的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六、依据论: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论依据 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客观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了“总依据”、“新常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等重要论断从而形成了“新常态”思想,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根本理论依据和客观现实依据。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6]13,从而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问题。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立足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的基础上展开的。然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若干相互衔接的小阶段相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若干阶段性特征,我们党将其进行理论概括,称之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形象而准确的表达,是现阶段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成为现阶段治国理政的大前提、大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新实践是与“新常态”思想的提出和形成紧密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范畴,是“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形象而准确的概括和表达。[8]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或早或迟地对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同时,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新常态也会进一步支撑和巩固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新逻辑和新趋势。[9] 七、保障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战略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卓越的才能、超凡的勇气、刚强的意志,强力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启新的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保障。在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强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根本地说,这是党中央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紧密相连的是巩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准确判断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时与势,清醒地认识到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并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保障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党的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军事战略方针、军队建设发展战略指导、强军兴军的战略举措和布局、组织保证,以及军事辩证法思想等,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有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为最大限度维护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最高利益提供了强力保障。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1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0]。总体国家安全观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家安全环境,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安全保障,也是我们党因应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空前错综复杂的形势发展需要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11] 八、本质论: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根本保证和最本质特征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雄辩地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所在。质言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精辟概括,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历史脉络。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12]338。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继续探索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有效地把发展战略目标整合到了引领先进生产力的生长和发展上,有效保障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接续实施,有效促进了全国人民共同实施发展战略目标合力的形成,有效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只要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可以说,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特征和特色所在。 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最本质的特征,实质上回答了党的领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地位,并由此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本质论。最早提出这一命题是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重大论断。从内在要求来看,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最高目标上、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从历史形成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从保证条件来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并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性质和方向上的舵手、根本保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既深刻阐释了这一重大论断,也将其融汇到自身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最本质特征,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 九、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贯穿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一条逻辑主线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前文所概括的目标论、道路论、方略论、理念论、治理论、依据论、本质论、保障论等,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从立场上来看,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的依靠力量、根本目的和核心价值,实质上确立了观察、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问题的立足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3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朴实无华的话语,表达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全部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立场。提出“人心作为最大政治”,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14];强调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15],始终做到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方向,以民之所恶为整治对象,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16],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而非失去感[17]。要言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18] 从观点上来看,自觉坚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观点推进治国理政迈上新台阶。一是坚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发展趋势的基本观点,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郑重声明“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了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12]338。二是坚持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本前提的观点,作出“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重大战略判断,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坚持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在此基础上解决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从而形成治国理政的综合效应。[19]三是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13]11,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13]46,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从方法上来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着指导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0]最主要的是实事求是、系统辩证的思想方法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抓住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找准了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时,强调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等等。工作方法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也就是说,治国理政实践中要坚持人民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人民群众来评判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13]27-28 95年来,我们党历来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不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不移地为夺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并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形成了治国理政新思想。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掌握好观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中国问题、更好治国理政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 注释: ①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韩庆祥:《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王钰鑫、周利生:《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严书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6期;李洪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求是》2015年第21期;颜晓峰:《实现中国梦的科学指南》,《求是》2016年第8期;徐光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新实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体会》,《求是》2015年第18期。标签:治国理政论文; 党的十八大论文; 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论文; 四个全面论文; 习近平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