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穿孔患者的放射线诊断价值朱德军论文_朱德军

胃肠道穿孔患者的放射线诊断价值朱德军论文_朱德军

林口县人民医院 157600

【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胃肠穿孔患者的放射线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胃肠穿孔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腹部X线摄片的方式和CT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计算其诊断符合率。结果,立位腹部X线摄片和多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和90%,经CT诊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X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与X线相比.多层螺旋CT诊断的符合率勇高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放射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2.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13-01

前言:胃肠穿孔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肠穿孔的患者会因穿孔后的消化液的大量流出对腹腔造成伤害,引起细菌性、化学性的腹膜炎,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发中毒性休克,因而,对穿孔位置、穿孔原因等的有效诊断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对胃肠穿孔的放射线检测主要依靠腹部X线摄片进行,近年来随着螺旋CT的临床应用,CT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上有明显优势。本文就胃肠道穿孔的50个病例的X线平片、CT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讨论胃肠道穿孔的CT特征及CT在木病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0- 73岁,平均48岁。主要症状为腹痛,约2/3的病例临床体征有板状腹,近半数病例自述有胃病史。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原发病为消化性溃疡者32例,炎症8例,肿瘤4例,外伤6例。穿孔部位:胃16例,十二指肠17例,小肠7例,结肠3例,阑尾7例。

1.2方法

腹部X线摄片,患者取立位做全腹检查,对患者疼痛或者压痛位置进行重点观察,并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胃肠壁水肿或者肠壁周围合并游离液体、腹壁或者隔下合并游离气体的情况对合并腹壁下气体游离或隔下气体游离的患者,可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并对游离气体的移动变化状态进行观察。[1]

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2R层螺旋CT扫描仪对其进行常规平扫,扫描的范围是从隔面到耻骨联合扫描参数设定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 mA,层厚6 mm,层距6 mm,螺距0.625,矩阵512 x 512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RO一100 ml,注射速度在2.5 ml/一3.0 ml/之间,窗宽和窗位分别是300和40将获得的扫描数据传人到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将立位腹部X线摄片、多螺旋CT扫描的结果与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可见,经腹部X线摄片的患者符合30例,基本符合10例,漏诊10例,符合率为80%,影像学图像上可见其隔下或腹壁下存在游离气体,多呈新月状或者弧形,漏诊的10例患者中,5例为阑尾穿孔,占50%经多螺旋CT扫描后,符合患者43例,基本符合7例漏诊2例,符合率为96.2%,3例漏诊的患者也均为阑尾炎穿孔,影像学图像上可见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腹腔游离气体,部分患者还伴有腹腔积液、胃壁或者肠壁局部增厚、局限性腹膜炎、穿孔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升高等表现经多螺旋CT诊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腹部X线摄片,且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胃肠穿孔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穿孔患者多数病者有溃疡病史,急性穿孔前常有溃疡病加重的表现。临床上造成胃肠穿孔的原因较多,闭合性损伤、医源性损伤以及溃疡、炎症、肿瘤等均可致胃肠穿孔,尤以胃十二指肠溃疡致胃肠穿孔的情况最为常见。作为一种急腹症,其起病急,且病情进展快,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还可能继发腹膜炎症等严重病症临床上常表现出突发性上腹部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波及全腹的情况,多伴随腹部压痛、腹部反跳痛、肌紧张等急性腹膜刺激体征。[2]

穿孔时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痛,很快扩散到全腹;常伴有出汗、四肢冰冷、心慌、气短等体克现象;可有恶心呕吐、腹胀、发热病者呈急性病容,腹式呼吸消失或减弱,全腹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上腹部与右下腹部明显。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可有移动性浊音。腹腔感染时血象白细胞升高,腹腔穿刺可抽出含食物残渣。胃肠道穿孔的主要X线表现是气腹即腹膜腔内出现游离气体。关于气腹的显示方法,一般是采用透视与照片检查。尤其是少量气腹的显示则尤为重要,如病情允许,立位透视并转动体位观察,此时往往能显示隔下新月形的游离气体的存在,因为气体总是具有浮游到腹腔最高处去的倾向,确定了隔下游离气体后,应即时照片以供临床参考。在病情危重而不能坐或站立时,可采用仰卧侧位投照,此时气体可上升至前腹侧壁,可以见到腹壁与肝和肠之间有气层,使肝前下缘和肠外壁显示。腹部X线平片和CT扫描对腹腔内游离气体的检出比较,传统诊断胃肠道穿孔的方法为摄取腹部站立位或侧卧位X线片,以隔下或腹壁下有无游离气体作为主要判定依据。[3]

本文分别采用立位腹部x线摄片和多螺旋CT扫描的方式对5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肠穿孔患者进行了检查,X线摄片诊断胃肠穿孔具有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即隔下或腹壁下存在游离气体,诊断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差,漏诊率达到20%,如穿孔小或为含气少的阑尾、小肠,穿孔后气体溢出少或被吸收;非隔下积气,如腹膜后、小网膜囊、阑尾周各组织脏器间隙内的小气泡在X线平片上均不易显示。漏诊的原因可能在于患者在短时间内维持某个固定体位,而腹腔内散布的游离气体尚未聚集到隔下或腹壁下,造成无法探测的情况。而经多螺旋CT扫描的患者,可以直接通过管壁的形状、周围脂肪层的状态等进行观察,并结合腹腔游离气体的观察以及穿孔诱发的相关并发症影像学表现等间接匪象进行判断,相应的符合率也显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方法诊断下,都是阑尾炎穿孔的患者漏诊率较高,这可能与阑尾炎穿孔的患者合并炎性水肿,炎性组织粘连包裹管腔致气体无法溢出有关。

结果显示,经腹部X线摄片的患者符合30例,基本符合10例,漏诊10例,符合率为80%,影像学图像上可见其隔下或腹壁下存在游离气体,多呈新月状或者弧形,漏诊的10例患者中,5例为阑尾穿孔,占50%经多螺旋CT扫描后,符合患者43例,基本符合7例漏诊2例,符合率为96.2%,3例漏诊的患者也均为阑尾炎穿孔木组CT扫描。

总之,放射线检查能对大多数胃肠穿孔的患者进行诊断,但比较而言多螺旋CT诊断能提供更为有效的病因诊断和准确的穿孔部位信息,检查符合率也更高。

参考文献:

[1]郭兵文,李安松,何发清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14,26,(7):926-928

[2]郭春梅,李亭,王军等.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3,28(4):544-545

[3]李岩X线与CT在急性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应用对比[J]社区医院杂志,2014,12(11):51-52

论文作者:朱德军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胃肠道穿孔患者的放射线诊断价值朱德军论文_朱德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