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家族谱系的新发现--论林则徐的“西和县家史序”及其考证_林则徐论文

林则徐家族世系的新发现——论署名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及其考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林则徐论文,世系论文,新发现论文,西河论文,家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823(2006)01-0015-05

近年湖南常德发现的署名林则徐敬录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下简称“林序”),明确写上林则徐的祖居地在闽西龙岩龙门里陈邦洋,即今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石牌前村,三十六郎圣联公是林则徐家族的开基祖。这与龙岩龙门石牌前旧族谱所述不谋而合。这是林则徐家族谱系的新发现,它不但是林则徐家族谱系及其开基祖的重要补缺和补正,也是现存林则徐文集的拾遗补缺,这对于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事迹研究有重大意义。然而该序落款的两处错失,却使研究者产生了林序的真伪问题,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予以考证。

林序的发现

署名林则徐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首次出现于常德前乡金鸡堤十德堂四修《林氏族谱》,该四修谱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出版。金鸡堤《林氏族谱》创修于清道光八年岁次戊子(1828),续修于清同治元年岁次壬戌(1862),三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1908)。三修、四修族谱的主纂者是湖南常德清附贡生林炳荣(字豫三)。金鸡堤林氏族谱,前一、二、三修本已佚,我们找到的是四修本。该谱系木刻本,版心(书口)镌《林氏族谱》,单鱼尾,鱼尾下注卷数、页数和篇名及出版者“十德堂”名。林序刊于该谱卷二第四四页至四七页,版心题“清则徐公序谱”。

据四修本载林炳荣主纂的三修本自序云:“族祖林中权公……因出手抄闽谱授荣。先是,光绪丁亥(1887),闽同宗某,携谱来常,谋联天下大宗,族众以欹故辞。公(按,指林中权)独留数日,瘁昼夜心力,录其世系以备参考,其用心最为深远,荣谨受而珍藏之。”“爱商镌闽谱于牒端,疑以传疑,信以传信,俟后起贤能,或别有所得,参其疑信而考正之,庶权公之成绩不没,并其心亦可以不没也。”林炳荣的三修谱自序透露如下信息:一、光绪十三年(1887)福建林姓曾派人到湖南常德金鸡堤,拟与常德林姓联谱,并提供了福建林氏族谱,其中林则徐谱序极有可能也附于闽谱中。二、林炳荣三修金鸡堤族谱时,已将福建林氏族谱的世系等内容录入族谱中,以备考正。

虽然我们找不到三修版常德金鸡堤林氏族谱,但由三修本自序可以推测,林则徐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早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即已刊刻于湖南常德金鸡堤三修《林氏族谱》中,但未引起时人的注意。

直至二十世纪末,湖南常德市金鸡堤村一位85岁的族谱编纂者林世琨先生将林氏族谱中的林序和林则徐《闽楚同源序》郑重推荐并刊载于《中华姓氏源流丛书.海内外林姓源流》。此书1999年由中国华侨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后两文又收编于林伟功编著的《中华林氏》一书,此书于2001年9月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林氏委员会刊行。两文引起了海内外林氏宗亲的重视。2003年,龙岩龙门镇石牌前村德春户圣联公子孙六修族谱,上杭宗亲林明星先生热情地向编委推荐上述两文,引起龙岩龙门石牌前林姓宗亲的高度关注,他们派专人走访南靖、福清岑兜、福州等地宗亲和则徐后裔,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2005年6月,又专程赴湖南常德拜访供稿者林世琨先生,借回了民国二十年出版的四修本《林氏族谱》卷首、卷一、卷二。并把林序收进2003年12月出版的《石牌前林氏族谱》卷首。

林序的写作背景

林序一文虽首刊于常德金鸡堤十德堂林氏族谱中,但并非为该谱写序。林序一文末尾道出该序的写作背景:“家族谱据,关系甚大。然数阅我德春公之谱,条例虽明,而叩其来历根源,尚有未明之处。余也不敏,浪迹江湖,闻亦政堂得有旧谱,寝食不忘,今幸得诵悉而录之,按图像而绘之,而前此数千年之纪述源流,皆所以昭世系,记行实,定尊卑,分长幼,载房脉,别亲疏,叙婚姻,木本水源,有自一家,雁序有秩,明如指掌,所谓郁郁菁菁,尽善尽美者也。”原来,林则徐嫌德春堂旧谱“条例虽明”,但来历根源“尚有未明之处”,他听说有亦政堂旧谱,所以寝食不忘,到处寻找,既然有幸得到了,十分珍贵,不但看,而且诵;不但诵,而且抄录下来。甚至连亦政堂旧谱中的先祖图像等也一一照画不误,并赞颂亦政堂旧谱,述其祖宗来历根源,明如指掌,尽善尽美。林序作者正是在一赞三叹之中写下这篇序文的。

序文中的“条例”,指的是德春公旧谱的写作体例,而“来历根源”,即指林氏家族的繁衍脉络世系,德春公旧谱既然来历根源尚有未明之处,而序文作者幸得的亦政堂林氏旧谱,正好是德春公之旧谱的补充,所以这正是作者之所以慎重抄录亦政堂旧谱并欣然为之写此序文的动机。

林序的内容

林序一文据亦政堂旧谱,复述了林姓的光荣氏族史,对林氏得姓渊源及其枝繁衍派,作了简洁清晰的概括,其要点如下:

一、殷商纣王荒淫无道,纣王季父少师公比干因忠谏被纣王剖心焚面而死。比干夫人怀娠三月,避祸逃于牧野长林石室中,后产一男,名泉。周武王伐纣克商,封比干墓,召其夫人陈氏并其子泉,赐姓林,因泉生于石床上,取石节硬坚贞之义,改泉名为坚。林坚后被封为博陵侯,子孙袭爵。因博陵位于河西,故林姓郡望为西河郡,堂号为西河堂,比干为林姓原祖,而林坚则为受姓始祖。

二、林氏第二十七代裔孙林放,师孔丘,是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

三、东周显王时(前368—前321)的林皋,为赵相,生九子,皆贤,国人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故林氏堂号又有“十德堂”。

四、晋永嘉丧乱,晋元帝渡江南下,建立东晋王朝,扈从晋元帝南下的征南将军林禄被任命为晋安郡守(按,晋安郡治在今福州),后被迫封为晋安郡王。林禄为比干八十三代裔孙。林禄子孙,遂居于闽,所以林禄为林氏开闽始祖。

五、林氏比干九十七代万宠公,其子孙散居莆田、澄渚、涵头、南北螺村等地。其孙林攒,为福唐尉,母丧五日水浆不入口,担土筑庐守墓,感动天地,降白鸟甘露之祥。唐德宗降诏旌表,立双阙于墓角,其后裔称“阙下林家”。其孙林披,唐天宝中授汀州别驾,林披生九子,均为刺史,林披被誉称为九牧公,其后裔称为“九牧林家”。

六、比干第一百零七代裔孙女,宋代的林默娘,为福建总管林愿之女,生于莆田湄洲屿,能乘席渡海,救助苦难,历朝封赠为天后圣母、妈祖、天妃、南海女神,建庙享祀。

七、比干第一百二十一代裔孙九郎公,字世昌,北宋元祐二年(1087)移居龙岩,为龙岩林姓的始基祖。数传至林伟,登进士第,授汀州府教授,又传三世,而生林文德(名公玉),南宋末任汀州宁化县知县,宋亡,死于崖山之难。生九子,一郎至九郎。其中“六郎公自宁化县迁居上杭县西门。八郎公自宁化县迁居上杭、武平等县……我祖九郎公自宁化县迁居上杭县东门外”,后又“携三子自上杭县移居漳平永福,再徙于龙岩之东山佛仔岭而居焉”。

八、九郎公第二子大兴公之玄孙三十六郎公,字圣联,“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携子卜居龙门里陈邦洋聚族焉,户籍列龙一图八甲,户名德春”。林序明确写上三十六郎圣联公是“我开基祖”。“我开基祖”,毫无疑义即指序文作者林则徐家族的开基祖。“龙门里陈邦洋”,即今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石牌前(又名朝前)村。

九、九郎公第三子“三十七郎公生子廿四郎公,次子小四郎公,子孙于明永乐二年(1404)徙居湖广常德府落业”。原居龙岩的三十七郎公一支成了湖南常德林姓的开基祖。

林序发现的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序文除世系序数因计算方法不同而有出入外,林序第一至第六要点内容所述林氏世系支分派衍及名人出处行藏业绩,与林姓其他族谱所述大同小异,很多历史事实如林禄、林披、林伟、林文德等在史书上和地方志书中都可以得到证实。唯第七、第八要点所述内容确是一个新发现,它为林氏谱牒研究,特别是林则徐家族世系探寻提供了新的文献依据,如林序确为林则徐所撰,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林序所述三十六郎公圣联于明永乐十二年,携子卜居龙门里陈邦洋,户籍列龙一图八甲,户名德春等史实,与今龙岩龙门镇石牌前林氏德春户旧族谱所载不谋而合。林序中明确记述“我开基祖三十六郎,字圣联”,“移入龙岩之始基祖九郎公,字世昌”,“我祖九郎(按,即宁化知县林文德之第九子,与上引始基祖九郎公异)自宁化县迁居上杭县东门外”(现九郎公墓在龙岩适中象山),“查我龙岩林氏之裔……”,显然,林序作者断然认定福建龙岩是林则徐家族的祖居地,林则徐先人林昆仑一支是圣联公的后裔。龙岩龙门德春户与民族英雄林则徐家族同脉同源。

林则徐第五代裔孙林纪焘先生曾经写道:“像林则徐这样古今中外顶天立地的好儿子,应该有一部像样的家谱。”可是林则徐上祖福清文峰林氏旧族谱早已毁于一炬。林则徐的家族世系现只能上推十代至林昆仑公,即则徐——天翰(宾日)——正澄——廷癸一启寀——学弢——存素——榕山——士杰——孟贞——昆仑。昆仑公往前世系却已付之阙如。按林氏族谱比干世系表,林则徐为比干世系第一百一十九世孙(林序中林则徐为一百三十八世裔孙,因计算方法不同,林序所述比干世系序数与林氏通行的比干世系序数刚好相差十九代),林昆仑为比干一百零九世孙,而据龙岩德春户族谱,圣联公为一百零六世孙。如按林序,德春户圣联公为林则徐家族的开基祖,按龙岩德春户旧谱,圣联公生子二,长子永崇、次子永嵩。其中永崇生三子,永嵩生四子,其中永嵩次子廷瑛、四子廷惠往下世系中断,龙岩石碑前林氏族亲口耳相传,廷瑛、廷惠是迁徙到漳州南靖、再到莆田去的,他们列比干世系一百零八世,正好与一百零九世的林昆仑衔接。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他们很可能是林昆仑的父辈。

兹依据林序和龙岩龙门德春户旧谱,排出开基祖圣联公上推六代和下推至则徐一代之世系表如下:

由此可见,林序的发现对林则徐上推十代前世系,作了天衣无缝的补充,对了解林则徐的纵向家族谱系和家族迁徙史极有参考价值。

二、林序的写作迄今已100多年。1908至迟1931年首先刊于湖南常德金鸡堤十德堂族谱,在湖南常德林氏家族中小范围传阅。林序正式公之于世,为海内外林氏宗亲广泛传阅是21世纪初之事。我们查阅了《云左山房文抄》《林则徐书简》以及中华书局版的《林则徐集·日记》和《林则徐日记补编》,福建海峡文艺版的《林则徐全集》及有关林则徐研究的权威著作如来新夏《林则徐年谱》(增订本)、杨国桢《林则徐传》(增订本)、林庆元《林则徐评传》等等,均未涉及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可以说林序的发现,是林则徐遗留文稿的补充,它丰富了林则徐著作的典藏。

林序落款的二大错失及其真实性问题

署名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已经引起世人特别是林姓宗亲的广泛关注,并已为大多数林姓宗亲所接受认同,刊载于近年出版的各地林氏族谱中。但是林序正文后的落款有二大错失,引出林序一文的真伪问题:

一、林序正文后,题款的时间写着“清咸丰元年岁次辛亥夏月谷旦”,咸丰元年辛亥是公元1851年,而林则徐逝世于道光三十年庚戌十月,即公元1850年。如果林序题款上的时间为林序的写作时间,这是明显的破绽,可以判定这篇序文是伪托,但林序落款时间也有可能是后人抄录林序的时间。

二、林序正文后落款中林则徐官衔,署“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前户兵两部尚书、直隶总督”。我们遍查《清史稿》、《清史列传》、《清代人物传稿》、《林则徐传》(增订本)、《林则徐评传》、《清代碑传人物索引》、《中国人物大辞典》等历史人物传记等,知林则徐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1814)散馆授编修。道光三年(1823)十二月署江苏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七月,调江宁布政使,十月,擢河东河道总督,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擢江苏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署两江总督,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擢湖广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一月至五月,奉旨以湖广总督兼兵部尚书衔任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十二月,调任两广总督,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遣戍伊犁,道光二十五年(1845)十一月,赏三品顶戴,署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三月,授陕西巡抚,二十七年(1847),升云贵总督,二十八年(1848),得旨“加太子太保衔”,三十年(1850)十月,咸丰帝命署广西巡抚,十一月,则徐病逝。咸丰帝“著加恩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据以上履历,林则徐从未受任林序题款所云“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衔,遍查清代人物史传,也未有另外一个与林则徐同姓名的人曾受任过此职衔,所以这又是一个破绽。

因为上述两处错失,一些专家怀疑林序是伪托,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我们经仔细研究认为,林序为林则徐所作的可能性更大,这不单是我们对林则徐的感情,而是基于如下认真的思索:

一、从现存则徐文稿和日记、书信看,林则徐一向热爱乡梓,对林氏宗族有深厚感情,他完全有可能为林氏族谱写序。又林序正文条理通畅,文笔精悍平实,行文风格与林则徐类似的文稿极为相似。且内容真实可靠,特别是叙述其开基祖龙岩德春户圣联公的来龙去脉,与龙岩龙门石牌前旧谱[该族谱三修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修于道光十六年(1836)]不谋而合。

二、林序落款时间,有可能是后人抄录的时间,或抄录者的一时疏忽而误写误植。关于林序的写作时间,我们认为极有可能与公认为林则徐手笔的另一篇谱序《闽楚同源序》的写作时间相同或稍后。《闽楚同源序》云:“公退之暇,适逢宗亲执谱来署,余阅宗图,深悉公等本学士英公之后,与余上共披祖”,此序落款注明写作时间为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即是林则徐初任湖广总督期间,序文中“披祖”,即指九牧公林披,序文中“宗亲执谱来署”,宗亲呈给林则徐阅读的族谱,是否就是林序中“亦政堂旧谱”呢?要知林序正是在阅读亦政堂旧谱后写成的。

三、林序落款中注明的则徐官衔,也同样可能是后人抄录林序时加上的。由于抄录者无知,为提高谱序的声价,想当然加上一些林则徐没有的职衔。

四、上述两处错失,看来都十分幼稚,它一方面可以成为林序系伪托的证据,但另一方面,我们细读林序正文,洋洋洒洒,确为大手笔,我们不得其解的是:如果真的是有意伪托,为什么有如此高超写作能力的造假人会在文末题款中犯如此常识性的错误呢?主编湖南常德十德堂族谱的清代附贡生林炳荣学识丰富,对林序落款的明显破绽,他为什么视而不见、照刊不误呢?这点只能证明,林序抄录者将落款抄错或林序原本没有落款,落款是抄录林序的无知后人随意加上去的。正如现在出版的一些名人书序,名人的头衔职务由编者或出版者后加上去一样。

五、细读林序原文,有“我龙岩林氏之裔”等语,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龙岩林氏族人的伪托。林序所述确为龙岩林氏增了光,但是直至2003年,龙岩林氏家族才发现、阅读了此序,此前龙岩林氏从未闻知,更没有读过此序文,遍查龙岩林氏各支派的旧族谱,也从未刊载过林序。这又可以证明:为龙岩林氏增光的林序,并非龙岩人所伪托,其作者应该是湖南常德林氏所确认的林则徐。

六、有学者称落款有“则徐敬录”语,认为林序非则徐撰著,只是则徐“抄录”而已。按,录字不但有抄录之意,也有记录,记述、记载之意。古书中此义例甚多,如宋人笔记有《能改斋漫录》、《东轩笔录》、《墨庄漫录》、《闻见近录》、《春明退朝录》、《四朝闻见录》、《宾退录》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滦阳消夏录”多卷,它们均以“录”为名,但绝不是抄录,而含述、记、志之义。

综上所述,我们初步认为林序一文确为民族英雄林则徐所作,但到目前为止,尽管我们翻遍林则徐现存文稿及有关林则徐研究的学术著作、文献,我们还未能找到铁证来证明林序的作者就是林则徐。本文谨作为抛砖引玉,敬请研究林则徐的专家学者赐教。

[收稿日期]2005-11-10

[附]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及《闽楚同源序》全文(由郭义山校点注)

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影印件一页

西河郡林氏族谱序①

昔原祖出自子姓,至殷少师比干遭纣无道,屡贡直言,不听,剖心而死。夫人陈氏,怀娠三月,逃于长林石室之中,生男名泉。及武王克商,封比干墓,召其夫人陈氏并其子泉,赐姓林氏,改泉名坚,取林中石上所产、节硬坚贞之义。封陈氏夫人,封坚博陵侯,食采百里,赠子孙世袭其爵。博陵乃河之西也,因此为郡名耳。自少师公后二十三代,有林雍为鲁大夫,立奇勋,《春秋》称之,事见《左传》。二十七代有林放,事先师孔子,居七十二子列,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圣庙。二十九代有不狃公,事鲁死节。迨其后晋有伯升,齐有皇后林氏。周显王时有林皋,为赵相,生九子,皆贤,国人称之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②。至秦末,子孙散居各郡。自八十一代林礼,西晋时居于下邳,生子曰颖,颖生二子,曰懋、曰禄。永嘉丧乱,晋元帝渡江南巡,禄公扈从,除征南将军,迁合浦太守、晋安郡守③,卒于官,享寿六十九,葬泉州府惠安县洞关九龙山,子孙相续,遂居于闽,自成桑梓。唐讨漳南蛮,公显灵助战,歼枭巨魁,郡守疏请特迫封晋安郡王,妣孔氏鲁国夫人。林氏之居晋安,自禄公始。禄公乃少师比干公八十三代裔孙也。禄公生子曰景,封南平侯。传至九十二代林茂,茂生孝宝,为泉州刺史。又三世而生玄泰,为瀛州刺史。(玄)泰生九十七代万宠公,即九牧公之大父也,为饶州刺史。夫人王氏,生三子,殁而仙葬于乌齐山,石曜奇异之形。其后子孙散居莆田、澄渚、涵头、前埭、南北螺村。长子曰韬,字茂万,为员外郎。三子曰昌,字松栩,生子攒,字会通,为福唐尉,母丧行孝庐墓,感动天地,降白鸟④甘露之祥,诏赐立双阙。次子曰披,字茂彦,幼具异质,目览心记,年十五,自写六经百家子史千余卷。二十以经业擢第,授临汀别驾,知州事⑤,著《无鬼论》,声闻于阙。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生九子,曰苇,端州刺史;曰藻,容州刺史,迁殿中侍御史;曰著,横州刺史;曰荐,韶州刺史;曰晔,通州刺史;曰蕴,邵州刺史;曰蒙,循州刺史;曰迈,雷州刺史;曰蔇,福唐刺史。是以号其父披公为九牧公,乃少师公九十八代裔孙也。而蕴公生愿公,明经及第。愿公传三世圉公,五代周显德时为统军兵马使。圉公生保吉公,时父弃官归,同隐于莆田县湄州屿,生子孚,为福建总管。孚生子惟悫,讳愿,为都巡检,配王氏夫人,生天后圣母,历朝封赠建庙享祀,载在祀典,乃少师公之一百零七代之孙女也。盖西河林氏,今而籍居闽中、莆田等处,皆禄公之苗裔也。但世远人繁,或在祖居,或徙外邑,或隐居山林,或分居乡村市镇,支派虽异,其实一宗。厥后元祐二年,移入龙岩之始基祖九郎公,字世昌,乃少师公一百二十一代之裔孙也。系出九牧蕴公之后,数传至伟公,登进士第,授汀州教授⑥。又传三世,而生文德公⑦,登进士第,知宁化县事,宋亡,死于崖门⑧之难。生九子,名为九龙兄弟,俱登进士第。曰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郎、九郎。彼时世异事殊,兄弟散居各处,今惟知六郎公自宁化县迁居上杭县西门。八郎公自宁化县迁居上杭、武平等县。子孙众多,又分徙于白沙村、斧光、灌洋、西陂岭、清山塘、安乡村等处。我祖九郎公,自宁化县迁居上杭县东门外。幼而聪敏,弱冠蜚声,而性好山水之乐,因世异以埋名,携三子自上杭县移居于漳平、永福,再徙于龙岩之东山佛仔岭而居焉。长子三十五郎公,其后居缘岭庵边和溪林仔及广东之连平州始兴县等处。三子满一郎公之裔,有迁于江西吉水县等处。次子四十二郎大兴公,居东山上坪村私墘圭洋垅头林赤岭。及我开基祖三十六郎公,字圣联,大兴公之玄孙也,于明永乐十二年携子卜居龙门里陈邦洋聚族焉,户籍列龙一图八甲,户名德春。三子三十七郎公,生子念四郎公,次子小四郎公,子孙于明永乐二年徙居湖广常德府落业。子孙众多,散居各处,未再详细。查我龙岩林氏之裔,厥后徙于异省异乡又不知其几何也。(此段原版复印件见封三)

吾郡西河世胄,根深源远,枝叶繁盛,所以家族谱据,关系甚大。然数阅我德春公之谱,条例虽明,而叩其来历根源,尚有未明之处。余也不敏,浪迹江湖,闻亦政堂得有旧谱,寝食不忘,今幸得诵悉而录之,按图像而绘之,而前此数千年之纪述源流,皆所以昭世系、记行实、定尊卑、分长幼、载房脉、别亲疏、叙婚姻,木本水源,有自一家,雁序有秩,明如指掌,所谓郁郁菁菁、尽善而尽美者也。则前此忠臣孝子之遗风,文经武纬之奕叶,尤望从兹而再振焉,是为序。

清咸丰年元年岁次辛亥夏月谷旦⑨。

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前户兵两部尚书、直隶总督⑩

殷少师公一百三十八代裔孙则徐敬录

(录自民国二十年湖南常德十德堂出版《常德金鸡堤林氏族谱》(木刻本)卷二“清则徐公序谱”四四至四七页,又见中国华侨出版社“中华姓氏源流丛书”《海内外林姓源流》一书,但已删弃落款的写作时间。)

注释:

①现福建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石牌前林氏第六次修谱,开基祖三十六郎圣联公,由龙岩适中象山来龙门里陈邦洋(今石牌前)卜居,为龙一图八甲林德春户。林则徐此序与龙岩德春户旧谱所述十分吻合。

②林皋以古代君子的十种美德,即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为立身之本,故称十德之门。

③原作“任晋安郡王”,据下文“迫封晋安郡王”,故依别本改作“晋安郡守”。

④白鸟,《山海经·大荒西经》:“青翼,黄尾,玄喙”。郭朴注:“奇鸟。”一作白乌,即乌之白者,古以为瑞,见《宋书·祥瑞志》。

⑤原文作“监汀别驾”,据《汀州府志》,当作“临汀别驾”。知州事,据《汀州府志》、《长汀县志》:林披唐天宝中授临汀郡曹掾、郡多山鬼淫祠,披著《无鬼论》晓之。汀州刺史樊滉奏为临汀令(按,即长汀县令),以治行迁临汀郡别驾。

⑥原文为教谕,按,府级掌文教官员,应称教授。《汀州府志》卷十六职官一,披确为教授。

⑦文德公,名公玉,宋宝祐间知宁化县事,见《汀州府志》职官志一。

⑧原文作涯门,据史书应作崖门。

⑨原文如此,按,林则徐逝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清咸丰元年(1851)林则徐已逝一年,必有误。

⑩原文如此,林则徐从未得落款所署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直隶总督三官衔,必有误。

闽楚同源序

吾族殷少师比干之裔也,蒙周赐姓,承天祖披公由唐进士肇基莆田,九子咸为刺史,确守前勋,兰桂丛发,散处遐方,迄今数千余载,蕃衍几遍天下。余初历楚藩司,阅楚省郡诸志,早知宗亲发迹楚黄者,大有人焉,思通悃慷,以叩来由,旋因入觐未果。兹幸复膺圣命,节镇楚邦,公退之暇,适逢宗亲执谱来署。余阅宗图,深悉公等本大学士英公之后,与余上共披祖,虽关山远间,未列雁行,而要知发祥自周至唐,其间孝子慈孙,代不乏人,总由相继积德,以结天心,故历久而弥光。是以我邓林之竹,发千寻总由一本;黄河之水,泻万里究出一源。千支万派,自我鼻祖视之,未尝不犹然一家人也。窃愿凡我同源之人,奋志诗书,效法圣贤,勿负忠孝仁人之后也可。

道光丁酉夏钦命兵部尚书总督湖广等处地方兼理军民粮饷部堂少穆则徐识

(甲寅岁裔孙同录,录自《问礼堂林氏宗谱》)

标签:;  ;  ;  ;  ;  ;  

林则徐家族谱系的新发现--论林则徐的“西和县家史序”及其考证_林则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