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论文

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帅 敏a,b,尚道文b

(吉首大学 a.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b.张家界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 要: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紧依靠生态文化来引领和支撑.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建设要从崇尚生态文明理念、建构丰富的生态文化载体、着力提升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发展能力等方面系统发力.

关键词: 整体构建;生态文明理念;区域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紧紧依靠生态文化来引领和支撑.生态文化建设是指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培养出来的一种关于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和自然界关系的认识、理念、态度、感受等观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所采取的生态行为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呼唤和时代的要求.”[1]我们要崇尚并从根本上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切实加强和改进生态文化建设.

1 崇尚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人民福祉,而且关乎民族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提出要“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这从战略层面、价值观层面指明了武陵山片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方向.

1.1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李克强总理指出:“生态环境美好的家园是人民共同的家园,也需要人民共同来建设.全社会都要增强生态意识、营造良好氛围,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点点滴滴的保护行动就可以汇成蓬蓬勃勃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3]可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协同推进,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主体作用的全面发挥,需要人民群众牢牢树立生态意识、大力践行生态道德、忠实履行好生态责任,需要富有成效的生态文明教育来全力支撑,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并实现“思想观念、思路出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的根本转变.痛定思痛,要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娃娃抓起,崇尚并牢固树立生态危机与忧患意识、生态道德与责任意识、生态科学与价值意识、生态法治与自律意识、生态保护与竞争意识,切实让“坚持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深入人心,并外化于行,使“节约资源、珍爱生态、珍重环境、注重环保”成为全社会和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取向.当前,片区生态问题能否得到真正解决,其关键之处在于人民群众生态危机意识、生态道德意识与生态道德素质的广泛提高与否.特别是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道德和生态责任素质,将生态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生态伦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相结合,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规范人与自然的一切行为,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生态道德的善恶感、美丑感、良知感、正义感和责任感、义务感、获得感,真正把保护生态环境视为行善积德、爱及他人,有利于自身、他人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快乐长寿的道德行为,视为自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2 注重多元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化建设迫切需要教育予以人化支撑.生态文明教育理应纳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和全民的终身教育来抓,纳入到片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知识体系和布局中来抓,必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理应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与此同时,教育使人感受教化,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意识和能力一致提高,进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生态文明教育理应在它的普及过程中切实激发人类的生态觉悟,主动地自觉自发投身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通过富有成效的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人人参与创建,人人来做贡献,切实改善片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现状,共建和谐幸福家园.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迫切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共同努力,重视和强化包括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知识、生态心理和生态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全民生态教育,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生态心理,丰富充盈人的精神世界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表3可以看出,亚太地区已生效实施的46个RTA在传统WTO+领域的协议覆盖范围及法律承诺率明显高于新一代WTO-X领域。WTO+条款覆盖率达到了76%,同时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法定承诺率超过了70%),而在WTO-X领域,46个RTA的覆盖率和承诺率均不高,总体条款覆盖率仅为31.9%,法定承诺率不超过15%。

1.3 大力培育生态消费模式

2)退出控制电源、储能电源后,继保人员手动复归,两信号消失。投分一次控制电源后,“告警”信号又出现,且无法复归。保护装置掉电重启后,告警信号可手动复归。再次分投一次控制电源,告警信号再次无法手动复归。

2 构建多样化的生态文化载体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系,是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片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并强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稳步提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文化发展能力,着力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留住民族的根,既保护民族的特质,又保持民族的气质.

2.1 构建独特民族民俗文化感知体系

4.4 平均句长。徐欣(2010)认为,一般人根据自己阅读经验的直观感觉是,汉语小说原文与翻译的译文相比,其句子和段落一般要短一些,而翻译小说在句子和段落两个层面上都要长于原文。在这方面,Baker(1996)进行了研究,曾对Peter Bush和Peter Clark的多部译著进行了比较,并把平均句长作为一个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平均句长也是一般的译者风格标记”(Baker,1996)。此外,Laviosa通过双语对比语料库比较了作为语料的英语原语和英语译语,研究的结论是,译语的平均句长明显高于原语(Laviosa,1998:568)。那么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又是如何呢?

2.2 构建独特的生态文化提升与振兴体系

要找准自身短板、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摒弃“山头主义”、“本位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观念,纠正以前“各自为政、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自我感觉良好、自我封闭发展”的方式,牢牢树立“互利共赢、协作共赢”的观念,坚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广阔的胸襟,着力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与周边县市区、周边市州、周边省市和全国各地乃至于全球市场主体牵手,大力推进片区的文化产业逐步由原来的“资源导向型”转向“结构与发展质量导向型”,以大力促进区域的文化产业的“积极对接、深度协作、多方联动”,做大、做强、做精所在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的合力、能力与实力、综合竞争力,努力促进“优势互补、优点互学、良性互动”,切实有效推动“抱团发展、和谐发展、协同发展”.

2.3 优化路径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协作与大联动

将生态文明与“武陵文化”深度融合并予以提升,梳理定位,着力打造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深厚民族底蕴、民俗风情的文化产业.首先,努力构建生态文化节庆活动体系.在湖南大湘西地区办好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节、湘西龙山土家族舍巴节、吉首国际鼓文化节、湘西苗族“四月八”节、湘西苗族赶秋节、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张家界黄龙音乐季、张家界白族“三月三”、张家界国际诗歌节、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怀化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怀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怀化沅陵传统龙舟赛、怀化通道·中国侗族大戊梁歌会、怀化“天下第一合拢宴”、怀化美丽乡村文化艺术节、湖南邵阳城步(南山)六月六山歌节,在湖北恩施地区办好恩施土家族社巴节、恩施生态文化旅游节、恩施土家女儿会,在重庆渝东南地区办好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重庆·武隆)、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节,在贵州铜仁地区办好苗族跳花节、“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主题活动、铜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梵净山文化旅游节等重要节庆日,牢记历史、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旅游,既要搭好文化台,又要唱好经济戏.其次,努力构建生态文化演艺产品体系.在湖南大湘西地区打造《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烟雨张家界》《凤凰·边城》《吉首·德夯玛汝》,在湖北恩施地区打造《恩施·夷水丽川》,在重庆渝东南地区打造《印象武隆》《酉阳·梦幻桃源》等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民俗风情的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演艺产业品牌及其体系.再次,努力构建民俗文化旅游博物馆体系.在武陵山片区的张家界、吉首、怀化、恩施、黔江、铜仁等区域中心城市建立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博物馆.通过运用高科技等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情景交融的方式将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工艺、建筑、起居、服饰、饮食、歌舞、戏剧、传说、禁忌等予以集中展示.只是湘、鄂、渝、黔四省市应科学定位、互通有无,实施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做好各自区域内的主打产品,力求做到民族民俗文化不重复、不走样,以便让游客到一个地方后能深度体验、感受到一个地方独特的民俗和民族文化,让广大游客不仅流连忘返、而且如痴如醉.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而旅游则是文化的载体.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5].我们要让文化物化、生动化,积极推进文化同旅游、经济的深度融合,坚持以“武陵文化”为基础,突出生态文化建设,为老百姓和中外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文化产品,使“大美武陵”更具文化魅力和个性,满足各方需求和不同的诉求.首先,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把富有魅力、经得起打磨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手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集合性的品牌效应,随之产生较强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与此同时,扩大、深化文化生产力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产业链条中的效应、效益,做大、做强、做好文化旅游产业.其次,着力于产业链的融合,努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要紧密结合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等等,深入、全面、系统挖掘原生态文化,注重生产要素融合,强化产品生产融合深度,拓展内涵,予以正向创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的文化旅游服务产品,加速促进文化产业同旅游产业融为一体(如表1所示),强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品牌,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精品化”发展,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增长、两促进.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生生不息,有着少数民族这一群体的共同记忆.必须大力彰显特色,“在自然景观中注入文化内涵,对本地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民族风情、节庆活动、宗教信仰、故事传说等人文资源进行整合,突出文化因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力,”[4]坚决避免建设性破坏,努力凸显民族民俗文化的独特感知.首先,突出古城古镇的精心保护与适度开发.对张家界的溪口镇、沅古坪镇等,对湘西的凤凰古城、芙蓉古镇、里耶古城、乾州古城、边城茶峒、浦市镇、洗车河镇、永顺老司城等,对怀化的洪江古商城、新晃龙溪古镇、麻阳锦和古镇、洪江罗翁古镇等,对恩施古城、利川白杨坝镇、鹤峰五里坪、咸丰唐崖等,对渝东南的酉阳龚滩古镇、黔江濯水古镇、酉阳龙潭古镇、秀山石堤古镇等,对铜仁的松桃寨英古镇、铜仁古城等,这些都要重点保护、精心保护、适度开发,把这些历史与文化遗产作为基准点,把积极凸显民族民俗文化作为核心内涵,把运用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手段,把创新产品作为一种载体,大力振兴、复兴古城古镇文化,积极彰显这些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遗产独有的个性符号.其次,突出民族风情园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对张家界土司城、张家界老院子、恩施土司城、重庆彭水蚩尤“九黎城”、铜仁苗王城等富有浓郁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风情园,既要保护好又要经营好,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促进其健康发展.再次,突出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的精心保护与适度开发.对利川市鱼木寨、恩施市金龙坝村、建始县耍操门村、来凤县兴安村、龙山县洗车河土家寨、永顺县双凤土家寨、保靖县吕洞村、花垣县十八洞村、吉首市德夯苗寨、泸溪县黄家桥村、凤凰县山江苗寨、通道县横岭村、通道县芋头侗寨、靖州县太阳坪村、新晃县天井村、麻阳县豪侠坪村等特色村寨、传统村落要重点保护、精心保护,让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原汁原味,充分展现其魅力.第四,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传承与适度开发.在精心保护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重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含的人文底蕴深入挖掘,诸如特色非遗手工艺品土家织锦、苗族刺绣、苗族蜡染、苗族银饰、花瑶手工挑花、宝庆竹刻、侗织锦、木雕、根雕、石雕、民间剪纸、傩面具、竹编,可逐一开发,把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个性化生产”积极转化,进而形成“富有特色、具有竞争优势”的少数民族工艺品产业品牌,成为外界识别“武陵文化”的“条形码”.

构筑区域文化合作、协作平台.必须突破市州(县、市、区)区划疆界,构建跨越行政区域的“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区”、“文化发展实验区”、“文化发展示范区”、“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合作、协作、协同平台,坚决破除“地区封锁”、“条块分割”、“行政壁垒”这些不合时宜的束缚,大力培育“统一、有序、竞争有力”的文化生产与合作要素市场,积极促进跨越行政区域的“人才流、物流、资金流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凡县城文化产业必须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到张家界、吉首、怀化、恩施、黔江、铜仁、遵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之中,优化配置,借力、接力、竭力,在观念、机制、制度、管理、模式诸方面创新,切实做大、做强、做精区域文化产业的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所有统计计算均用SASv 9.13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定量数据采用t检验、ANOVA或Wilcoxon秩和检验。定性数据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连续校正χ2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考虑到中心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采用CMHχ2检验。对于生存数据采用,Log‐rank检验。主要指标的两两比较,采用95%置信区间(95%CI)法,计算双侧95%CI。全部的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取α=0.05。

2.4 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

合力布局区域文化产业.根据武陵山片区市州各自的文化资源分布情况、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基础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突出比较优势,加强资源合理产业化的工作力度.首先,片区红色文化底蕴厚重,要深入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构建以“张家界(永定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暨湘鄂川黔苏区纪念馆、武陵源区的贺龙公园和桑植县的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红军文化体验园、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恩施(鹤峰县的湘鄂边苏区革命烈士陵园·满山红纪念园、五里坪革命旧址群等,恩施市叶挺将军纪念馆等,咸丰县忠堡大捷遗址等)——湘西(龙山县茨岩塘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及其纪念馆等,永顺县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及其纪念馆等——铜仁(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周逸群故居及其陈列馆和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等)——遵义(遵义会议旧址及其纪念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等)”等作为主轴线的“红色文化产业带”,讲好红色故事.其次,片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构建以“恩施州巴楚文化、渝东南古巴蜀文化、怀化市沅水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触摸历史厚度.再次,片区民族文化历史悠久,要培养文化自信自觉,坚持构建以“恩施土家族苗族文化走廊——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走廊-怀化侗族文化走廊”等作为中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真切感受民族文化温度.最终,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与共同繁荣.

倡导并重视节俭,真抓实干,坚决反对浪费,让社会各界和每一个人的消费理念、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坚定不移的向着保护生态、重视环保、理性消费、健康平和、科学客观的方向转化.对一些铺张浪费的陈旧观念要予以坚决摒弃,诸如“过度消费”、“病态消费”、“炫耀性消费”等等;坚决反对物质主义和科技万能论,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实现消费正义.多管齐下、群策群力,要在全社会和每一个人心中崇尚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和每一个人永恒的、共同的目标指向、价值追求.要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及时调整自身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前的消费方式,尤其要将生态消费模式作为片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当前,消费的主体有两大类:即以最终消费为目标的个人消费者和以生产为目的而消费的生产者.就个人消费者而言:让生态消费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生态消费方式成为自身的一种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消费品和消费能源资源时,需具有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生态道德,要选择通过环保产品、节能产品和节水产品诸方面认证,并具有能源环境认证标签的产品,消费水、电和汽油、煤气、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时,养成勤俭节约好习惯.就生产者而言:在片区农业生产消费中,坚决防止大肆砍伐森林和过度开荒,通过科技手段和改良农作物品种,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片区农业生产中,大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通过运用生态的方法来切实提高土地肥力;在工业生产消费中,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减少能源消耗,积极寻找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和清洁替代能源;在制定推进生态消费的经济政策时,大力扶持绿色产业与绿色产品的发展,结合各地实际,重点扶持生态文化旅游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表1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典型代表一览表

Tab.1 List of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deep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资料来源:深入实地社会调研整理.

3 提升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文化发展能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根和魂,而旅游是文化的形与体.片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创新理念,把生态文化建设放在优先发展、协同发展的位置来布局和推进,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武陵山片区朝着“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方向发展.

3.1 抓重点,显特色,深入探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文化发展之新路

首先,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在武陵山片区来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工程,既要对传统民居、建筑、村落保护与建设,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与传承,还要加强村寨、村落经济建设.应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的基本准则,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改善村寨、村落的生产生活条件,适宜发展旅游的,可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经常开展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切实优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着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要将村寨、传统村落山水风光宜人、民族民俗风情浓郁、人文底蕴独特的相对优势积极展示,把经济发展同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弘扬与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努力培育并做大做强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旅游.在充分考虑当地生态承载力、充分权衡村寨、传统村落游客承载量的基础上,加大旅游设施的建设力度,优化旅游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增效性;大力发展适应区域生态条件的特色产业,选择好、建设好、经营好村寨、传统村落特色优势产业,遵循“一村一品”原则,提质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发展原产地的“名、优、特”绿色无污染农产品,力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当老百姓收获实惠、共享改革成果时,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才能深入、持续、有力、有序推进.同时,要重点保护好并凸显各地的乡土文化,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其次,实事求是,彰显特色.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分布在武陵山片区的山山水水之间,其自然地理小环境迥然不同且类型各异,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既有共同点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在方式方法上就决定了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寻适合村寨、传统村落自身的保护和发展模式.特色是事物的活力,是村寨、传统村落的生命张力、个性魅力和综合竞争力之所在,村寨、传统村落在建设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都要突出特色,努力避免“千村一面”和“千寨一律”.不同类型的村寨、传统村落,其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不一样,只有因村施策,根据不同的类型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安全管护、发掘传承、改建提质”等多种方式,对传统的“营造法式、建造技艺”等予以积极保护,让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和自然环境互相协调的乡村风貌发扬光大;对于那些富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古建筑、古村落”,要积极参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方法,或以维修和部分改建为主,充分保护其原貌,或选择性地修缮加固,或通过消除火灾隐患等措施严加保护;对地处旅游区且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村寨建设,凸显其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坚持保护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乡愁有所寄托、切实丰富文化内涵的目标;对旅游区内没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村落,通过“穿衣带帽”,增添民族文化元素和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等方式进行风貌提质改造;在积极推进农村的危旧房改造和生态移民异地搬迁等项目时,聘请精通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设计专家设计图纸,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积极引导村民建设体现“民族传统风格、富有民族特色、凝聚历史文化”的新民居,要与旧民居、旧建筑、传统村落原貌风格保持一致;引导村民积极改变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有效减少日常生活带来的对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大力建设污水排放系统以及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的村寨垃圾站点.

3.2 慎开发,护生态,着力构建个性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保护模式

生态环境如果遭受破坏,那么少数民族文化也会唇亡齿寒.可见,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一旦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这无疑是竭泽而渔.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但是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的经济永续发展,而且是弘扬、传承和光大传统民族文化.因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既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又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策性强、牵涉面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必须坚持“依法依规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协同原则、尊重民俗原则、各方参与原则、保护与发展原则、适度开发原则”,科学规划,慎重开发、理性开发.当前,我们要做好成功经验的宣传,切实让老百姓对自身村寨、村落的文化发展、长远和整体利益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既要看得见、又要摸得着、还要稳得住,充分调动大家积极保护与发展村寨、村落的特色与文化,主动、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对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热情好客、敦厚淳朴、重义轻利的古朴民风应予以传承、激励,始终坚持健康、正确的价值导向.

既可提取现有设置,也可通过手动确定线路,在对光标进行移动时,如果回车键则表示确定一个点位,而按下ESC键则表示结束此次选择。进行鼠标定位时,按下鼠标的左键表示逐点定位,按下鼠标中键表示连续选点,这一过程中,鼠标移动轨迹及时选定的公路线路。当线路选择完成后,按下右键即可停止。针对选定的线路,能对其纵断面进行显示和打印,之后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坡度范围及转角半径,并在图形上作出相应的标记。

总之,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生态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合理根基和底蕴,只有深刻的切入生态文化的内核,才能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跳动的脉搏,才能在一个根本意义之上,即用生态文化的合理建设,有力的推动武陵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竟 辉,田贵平.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我国生态文化建设[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5):11-15.

Jing H,Tian G P.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3,25(5):11-1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1).

Opinion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N].People’s Daily,2015-05-06(1).

[3] 李克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二〇一二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3(1).

Li K Q.Building a modernized eco-civilization China——a speech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012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N].People’s Daily,2012-12-13(1).

[4] 顔竹梅,田定湘.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5(5):157-160.

Yan Z M,Tian D X.Thoughts on eco-cultural tourism in ethnic areas[J].Hunan Social Sciences,2015(5):157-160.

[5]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Xi J P.Chrestomathy on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M].Beijing:Learner’s Publishing House,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4.

Routing Selection of Eco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Suai Min ab ,Shang Daowen b

(a.College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b.Zhangjiajie College,Jishou University,Zhangjiajie 427000,China)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eco-civilization must be guided and supported by ecological culture,which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Wuling Mountain Area should be carried out systematically in respect of advocating the concept of eco-civilization,constructing a rich ecological cultural carrier and striving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bility of ethnic villages.

Keywords :overall construction;concept of eco-civilization;regional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300(2019)01-0056-07

收稿日期: 2018-12-27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6YBX029)、吉首大学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研究中心开放基金招标重点项目(16JDZB050)、吉首大学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研究中心项目(17JDZB031)、吉首大学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张家界绿色发展研究”、吉首大学生态旅游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平台项目(STLV1806)

作者简介: 帅 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E-mail:hngdsdw@126.com.尚道文,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文明

引文格式: 帅 敏,尚道文.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9,6(1):56-62.

DOI: 10.3969/j.issn.2095-7300.2019.01.010

http://www.hnstkxxb.com

责任编辑:周安刚英文校对:王 芬

标签:;  ;  ;  ;  

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