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怎么发展,社会怎么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全民族和每个人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党和国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物质丰裕、推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提出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一科学发展观,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自身改革和发展,又要引导和帮助人们结合实际学习、运用科学发展观,为各项工作改革和人的发展提供正确思想指导。
一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以人为本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首先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根本目标,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归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就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一切为了群众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本观。其次,要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和历史发展动力的唯物史观,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首创精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承和弘扬党的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再次,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认识、开发和管理,努力使我国由传统的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形成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群众和调动群众积极性作为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本发展观是与文本发展观相对应的。所谓文本发展观,就是以书为本、从理论出发的发展观,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只重备课,忽视“备人”;只讲抽象理论,忽视人的具体实践;注重文本逻辑性,忽视人的发展需要;强调文本意义阐释,忽视社会实践发展,等等。概括起来就是只重书本,不重人本。这种文本发展观是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抽象化、概念化的形式主义,经院式、学究式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在党的历史上和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曾多次出现,它的基本特征是理论脱离实际,既窒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又导致实践发展的模式化,从而使人思想僵化保守,给我国革命和建设曾多次造成重大危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虽然进行了批判并有很大的克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学习、生活实际的现象依然存在:满足人们在竞争、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发展需要的理论、价值、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业务学习和业务工作分离的“两张皮”状况还没有很好解决;一些教育工作者、领导者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自身现实利益和提升职级而简单应付教育的倾向比较明显;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产生矛盾,等等。这些现象的特征仍然是理论脱离实际,是忽视人的需要与发展的教育倾向。人们在这种针对性不强的教育倾向中往往难以感受到教育的价值而产生质疑与疏离,使教育有效性下降,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责怪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而应当以人本发展观反省教育的文本发展观,改革教育脱离社会和人们实际的倾向,真正使教育成为人们的发展需要。
二
坚持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也是党的全部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保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页)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既要拥有生存与发展的物资条件,又要不断丰富社会关系,还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发展取向上既坚持全面又有所侧重,既发展特色又互不替代,以物质、社会、精神的全面方式发展自己,才能坚持全面发展。
在不同历史时期,全面发展观的内涵是不同的,全面发展观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观而言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生产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人往往呈现片面发展状态,并在不断克服片面发展过程中走向全面。在我国古代,人的发展侧重于道德发展,即所谓“道德人”。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政治运动为中心,把人变成单一的“政治人”。西方中世纪的神本价值主导,使人成为在神面前的“否定人”。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使人成为“经济人”。现代社会一些人对科技的顶礼膜拜,又使一些人成为“工具人”。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主导价值取向,形成了人不同侧重的发展趋向,而社会和人在发展价值取向上的替代,则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曾经系统分析了古代人在“人的依赖关系”状况下的片面发展,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在“物的依赖”状况下的片面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我们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要避免以往社会人的片面发展状况,克服“道德人”、“政治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按照人的本质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全面人”。
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归根结底是人的本质要求和体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都是人的本质特性。过去,我们在人的发展上过分强调社会性,忽视物质性,产生了一大批热衷于政治运动和政治革命的“政治人”,结果,由于人们物质追求动力不足,社会生产缺乏拉动,不仅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而且缺少接受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物质条件。当人们可以追求物质利益后,又有一些人忽视政治与道德,表现为“经济人”、“工具人”,结果在社会上和学校里引发出许多社会问题。如一些人将物质交换原则引入政治活动,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玩弄政治权术,以权谋私,大搞钱权交易;一些人滋长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迷信金钱至上,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哲学;一些人为了私利丧失良心大搞欺骗活动;一些人营私舞弊、剽窃他人成果,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物本价值取向对社会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的冲击,也是经济主导价值观单一化而导致的对其它社会价值观的替代性现象。物本价值取向的实质是将物质的满足作为人的最高目的,把物质价值置于价值体系的最高点,是一种典型的片面认识与片面发展。这种物本价值取向与科技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引发的替代性现象的后果是堪忧的。无论是物质替代精神,还是科技替代道德,都会引起人们以物质、科技作为唯一衡量价值的准绳,忽视自身内在精神世界的耕耘与和谐,于是一些人思想上存在着迷惘与困惑,不愿意从精神和理论的层面求解;一些人不自觉表现的急躁、浮躁、焦躁、烦躁,不明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古训;一些人拥有现代化生活的物质条件,但烦恼不断和幸福感缺乏;一些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稍有不顺就怨天尤人和动力不足;还有一些人内在精神缺乏支撑,患上各种精神疾病而遭受精神折磨。所有这些我们可以大量感受到的事实,不仅给社会和个人发展增加了阻抗,而且还要社会对其所造成的损失作出补偿。对此,我们只能理解为是社会和一些人忽视和轻视精神与道德生活所遭致的应有报复。
面对现代社会人的发展的复杂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理论上启发人们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理论,克服实用主义倾向与片面性理解,切实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并确立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实践中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与丰富性,改变过去非此及彼和抑此扬彼的简单化方式,切实在坚持全面发展中形成重点与特色;在比较中引导人们认识人类的全面发展趋势和片面发展的危害,避免盲目发展倾向,正确吸取发展上的经验教训。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从历史上看,以往人的发展取向,由于受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存在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不成熟性,要克服这种片面性或不成熟性要有一个过程。有些人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政治替代其他价值取向的错误之后,转向了对政治本身的否定而陷于经济、科技价值取向,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这仍然是不成熟的表现。从现实来看,科技进步、市场体制所引发的社会竞争力量强大。在竞争中,经济与科技由于直接与人们的物质利益相关,并且可以物化、量化和指标化进行比较而显示价值优势,受到重视,精神、道德往往难以直接比较而常常被忽视,这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现实原因。针对历史与现实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通过改革,强化理论说服力和精神、道德上的影响力,为人们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
坚持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所谓协调发展,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条件的互动与和谐;而不是分裂与对抗。人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无法进行各方面素质的协调,而协调发展,则是全面发展的保证,没有协调发展,无法坚持全面发展。因而,人的协调发展,是人应有的科学、合理发展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追求的工作目标。人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自身发展的协调。
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关系。古代社会“人的依赖关系”把人进行等级分裂,造成人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使人陷于物质价值的追求而相互争夺,都不可能实现协调发展。为了解决人与社会的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即在这样一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3页)这一思想既是对单纯群体本位,又是对极端个人本位的扬弃与超越,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割裂的否定与克服。它既肯定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又把一切自由发展的个体从本质上统一为整体的社会联合体,即人的“类存在”。这样,人再不是“单子式”的相互矛盾的存在,而是有着共同利益的联合体。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目标,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只能向这一目标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存在诸多矛盾,既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际依附关系,以及血缘、地缘、业缘裙带关系,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本位、个人中心的倾向,前者表现为主体性不强,后者表现为社会化程度不高。因此,增强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社会化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双重任务。人的主体性发展,实际上是人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人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掘,它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与源泉。同时,人的社会化发展,实际上是人与社会的协调和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是人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途经,它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与条件。人的主体性与人的社会化发展辩证统一,实质上是个体与社会、人的内在与外在、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然而,对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不是每个人都能自觉认识和把握的。有的人只看到市场经济体制自主性与竞争性的一面,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高度社会化与合作性的一面;只看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性的一面,忽视了社会主义法制规约性的一面。为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展人的自主性、竞争性,克服依赖性;又要发展提高人的社会化、合作性,克服自由化,要探索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化相结合发展的协调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所面临的基本关系。古代社会“人的依赖关系”,实际上根源于人对自然的依赖,即人从属、顺从自然而“听天由命”。资本主义社会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导致人为了物质追求而对自然的任意宰割与对立。为了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一方面要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自己,超越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另一方面,人要从私有制和个人本位状态下解放出来,克服孤立个人的偏狭,寻求类主体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即“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科学技术落后,人对自然的开发还不充分,许多人还处在对自然的依赖状态。因此,动员人们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人认识和开发自然的能力,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不完成,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只会停留在低层面上。同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为一些人在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工业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过分开发稀有资源并造成污染,使环境恶化,危及人的生命安全;一些人物欲膨胀,无节制地享用自然珍稀资源和现代物资条件,加速物种灭绝和垃圾遗弃,破坏生态平衡;一些人为了眼前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盲目甚至掠夺性开发,违背自然规律,已经并还将遭受自然的严厉报复和惩罚。人与自然的这些矛盾与冲突,已经威胁到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予正视和引导,人们的发展就会陷于片面,根本利益将遭受损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鼓励人们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强调统筹发展和对自然的责任,反对物质享乐主义,不断抑制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探索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格局。
除了人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之外,还有人自身协调发展的问题。人自身的协调发展,亦可称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实现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结合,并坚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状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样,也存在着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持续发展与间断发展、缓慢发展与快速发展的状态。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信息传播的千变万化,以及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都要求每个人持续发展,也为每个人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在谋求发展过程中,人们由于受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和局限,往往只重视个人的眼前发展而忽视长远发展,结果导致发展间断和缓慢,甚至发生倒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人们在注重竞争发展的同时,立足长远发展;在关注现实利益的同时,树立远大目标,坚持眼前与长远、现实与理想的协调统一,防止只图眼前,不顾长远,只求实利,忽视理想的发展取向。
标签: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教育本质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