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静[1]2001年在《应用文体常用体裁的汉英翻译》文中指出语言的研究,需要面向社会需求和实际。全球信息化和涉外活动的频繁使应用文体翻译方兴未艾,然而,大量的不规范翻译问题触目可见,这严重影响着我国外宣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同时,文体学理论的发展为翻译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因此,运用文体学理论来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实践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论文正是通过对应用文几种主要体裁的文体分析,探讨了其汉英翻译技巧及对策,并对信息时代翻译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出了几点体会,希冀在翻译实践研究中增砖添瓦。论文论述了应用文体的范畴、应用文汉英翻译的研究意义、文体学理论在翻译领域中的研究途径、外宣材料体裁,招聘和招商体裁以及合同体裁的翻译技巧和对策、翻译人员素质培养等主要内容。总结出只有使用适合的语言和同原文一致的文体风格才能得到合适的译文并使其获得预计的积极影响和经济效益。
吴建[2]2013年在《文学翻译的文体学评估框架》文中研究说明翻译批评及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自有翻译实践以来就始终由翻译用户、翻译活动发起人、翻译研究者等翻译行为主体实践着。早期的翻译理论很大程度上均为针对翻译批评及其衍伸而来的翻译方法的讨论,到近代以来形成更加成熟的观点。在翻译历史长河中,文学翻译一直占据主流。文学翻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自然也需要一个解释力强的翻译评估体系。但可惜的是,译界迄今缺乏一个系统、操作性强、且抓住文学翻译根本属性的评估模式。中国传统译论是主要基于文学翻译的,其重视风格或美学维度的翻译标准也多直切文学翻译的本质。这可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路线不难看出。从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美译”、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到许渊冲的“叁美论”、再到刘重德的“信、达、切”,无不重视美学、风格的翻译。王宏印(2006)等人现代文学翻译批评较之前人系统,但也都专门将风格列为独立的评判标准。西方的早期论述如泰特勒(Tytler:1791)也提出了旨趣相当的叁原则:相同的思想、相同的风格/笔调、相同的流畅性。可见,中西传统译论向来重视美学维度。但受制于其“不重立论”、“不成系统”、“不求‘甚解’”的传统(杨晓荣,2001),不仅操作性较差,且对文学作品主题意义的探讨有所欠缺。其重整体作家风格的批评方式在面对现代文学精细复杂的文体之网时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未形成一个系统而行之有效的评估模式,只能作为宏观的参考原则。当代学者借助西方语言学模式建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多以某一或多个语言学模式为评估依据,鲜以文学翻译为主要评估对象,更不能充分满足文学文本文体意义(美学意义和主题意义)的挖掘。由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构成的文体意义乃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也是文学翻译批评与质量评估的核心要素。如上所述,传统译论太粗犷,而现代译论多偏离文学翻译本质。因此,翻译界亟需一个既契合文学翻译本质属性、又成体系的文学翻译评估框架。而现代文体学的兴起为系统地考量文学翻译的文体之维提供了条件。现代文体学借助传统和现代语言学视角可对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进行较为充分、全面的挖掘,在提供文学文本意义解读的同时,给文学文本翻译的评估提供较为完善的指导。本文的宗旨,即借助现代文体学为文学翻译量身定做一个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翻译评估框架。本文将整合传统修辞学、功能文体学、语用文体学、认知文体学、以及叙事文体学几大视角、充分考虑双语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各文学文体的主题建构与审美特点、从语音-语形-词-句-篇层面构造一个系统的文学翻译文体评估框架。本文写作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简要地介绍本研究的目标、研究价值、研究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西方文体学发展纵览。本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体学逾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将西方文体学迄今的发展用四个转变加以概括:从印象到系统、从形式到功能、从作者到读者、从文本到多模态。第叁章:文学翻译评估理论回顾。本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文学翻译评估的相关概念、传统与当代路径,并回顾了翻译界从文体学视角对文学翻译进行的相关研究。第四章:传统修辞学与文学翻译评估。本章探讨了传统修辞学的若干方面对文学翻译评估的启发。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语音修辞(音乐性、像似性)、语相修辞(像似性)、词语修辞、句法修辞、修辞格等。第五章:现代文体学与文学翻译评估。本章选择了四个和文学翻译相关性最强、且互相补充的文体学流派:功能文体学、语用文体学、认知文体学、叙事文体学,讨论其对文学翻译评估的启发。第六章:文学翻译的文体学评估框架。本章为本研究核心理论框架部分。本章列举了五个文体学视角和文学翻译评估相关的参数,并基于该参数、围绕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然后,根据叙事型文本和抒情型文本两大类文学体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特征进行更为详细的评估说明。本章还讨论了评估原则和方法。第七章:案例分析。本章根据第六章的框架和说明,分别进行了英语小说汉译、汉语小说英译、英语诗歌汉译和汉语诗歌英译四种类型的案例分析。第八章:本章为结论。回顾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对研究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银泉[3]2009年在《非文学翻译:翻译教材建设和翻译教学的思维转向——对国内近年来相关翻译研究的解读》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注重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和翻译教学的实用性日渐成为翻译界的强烈呼声。这两大呼声是基于社会现实和市场需求的。本文集成了近年来关于翻译教材、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的学术观点,以期对相关问题展开综合思考,从而推动翻译教材建设,促进翻译课程与教学改革,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使翻译教学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翻译人才。
范勇[4]2009年在《从“目的论”看“平行文本”分析在应用翻译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平行文本"指不同语言中话题、体裁和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本土文本。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的框架内,系统探讨"平行文本"分析在应用翻译,特别是汉英应用翻译中的作用,并列举例证分别阐述在翻译过程、译文评价和翻译教学/培训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平行文本",发挥"平行文本"的参照指导作用,可以使译文实现设定的功能,使译文评价客观而有说服力并且使应用翻译教学卓有成效。
韦娟[5]2013年在《传播学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翻译与传播的目的都在于信息的传播,将传播学的理论运用到翻译活动中可以为完成翻译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并进而提供实践指导。文章围绕传播学的传播主体论与传播客体论,结合旅游文本的功能和特点,探讨了旅游文本汉英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
刘晓蕾[6]2008年在《从德国功能派翻译观看公示语汉英翻译》文中提出公示语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作为对传统"等值论"的重大突破,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为翻译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解决了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及其翻译策略越来越无法解决的公示语翻译问题。本文在对功能派翻译理论归纳总结基础上,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公示语的英语翻译功能进行分析,归纳了我国公示语英语翻译中常出现的失误及纠正方法,总结了公示语的翻译规律和翻译策略。对提升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吟[7]2017年在《功能目的论视角下平行文本在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众消费观念不断改变,旅游业也迅速崛起,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福州是福建省省会,也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濒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同时,福州还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受到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旅游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选择福州作为旅游目的地,前来观光游玩。福州旅游景点的英译资料承担起了推介旅游资源、传播传统文化以及提供咨询帮助的作用,旅游资料的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福州旅游翻译质量有些不尽人意,导致福州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未能为国外游客所熟知。多层次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因而,进一步提升福州旅游文化品牌形象,提高旅游资料翻译水平的任务迫在眉睫。近年来,国内外专门针对旅游翻译进行的研究方兴未艾,引入了语言学、文学、文化等众多学科的理论,让旅游翻译研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因特网和语料库的发展也大大推动了实证研究的探索进程。虽然旅游翻译研究硕果累累,但是译者,特别是初级译者在实践中遇到复杂的语言或语言外的问题时,仍会时时觉得无从下手。因此,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指导福州旅游文本的英译研究。并以平行文本为工具,解决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中所述平行文本是指真实来源于目标语言文本库,未经翻译的文本。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功能目的论为旅游文本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以作为福州旅游文本翻译的指导原则;可通过运用平行文本,对汉语旅游文本和英语旅游文本的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中英旅游文本各自的语言及文化特征,对存在问题的翻译文本进行修正;借鉴平行文本在词汇、句子、篇章上的特点,结合目标文本的目的和功能,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翻译出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并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文本,证明平行文本的可以运用于旅游翻译实践之中。同时,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提供具有一定成效的翻译策略,对初级译者在翻译中遇到的语言文化方面障碍时能够有所启发。
薛美玲[8]2014年在《黑龙江省高校网页“学校概况”的英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实现高校的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战略,黑龙江省高校也纷纷设立了英文网页。网页中的“学校概况”在介绍高校信息、展示高校形象、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英文网页的质量不容乐观。因此,本文选取黑龙江省18所高校的中英文网页“学校概况”作为研究语料,以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同时将英美国家高校网页作为译语平行文本,来探究黑龙江省高校“学校概况”的英译情况,并针对其中的翻译不规范现象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及改进方法。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黑龙江省高校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增强其对外宣传效果;同时可以为日后同类相关文本的英译提供借鉴和启示。
黎昌抱[9]2008年在《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文中指出王佐良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多才多艺,着述等身,成就卓着,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本研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析出和廓清王佐良践行自身翻译主张的翻译风格,另一方面,更在于揭示王佐良的翻译风格和翻译成就在我国翻译理论建设与翻译实践发展,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事业中的价值和意义。但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王佐良的翻译成就,尤其是对其翻译风格的研究,却仅仅是一些尝试性的浅探,或是感性的零星分析,似乎有失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有鉴于此,本研究在全面综述王佐良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基础上,以翻译的基本属性、文本类型理论和风格标记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诗歌、散文和戏剧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特点,并以王佐良的诗歌、散文和剧本译作为依据,采用对比分析、定性定量分析等方法,对王佐良的翻译风格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研究。第一章是绪论。论文首先对风格和翻译风格的内涵进行了探析,认为风格可包含叁方面内容:一是作品的题材和体裁以及作家对它们的处理手法;二是作家文章的风采(即作家的文笔,如清新、华丽、细腻或者粗犷等)和作品的基调(即指作家表达手法的一致性,如严肃、欢乐、沉闷或者悲哀等);叁是作家驾驭语言的本领,遣词造句的特色,作家对语言的习惯用法、句型结构的特点以及贯穿作品始终的作家自己的语言“个性”等。据此,论文指出,翻译风格,又称“译文风格”(有时亦指“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具体体现为译者选择题材的口味、所遵循的翻译标准、采用的翻译方法以及译文语言的表现手法等特点。翻译风格是由译者的翻译观、创作个性、艺术偏好和语言习惯所决定,并在翻译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译者,由于其翻译标准和方法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翻译风格。即使翻译标准和方法相同,译者遣词造句的习惯也会有很大差别。因此,翻译风格应具备两个不容或缺的特性——独异性和一贯性。如果说独异性是风格的质的体现,那么作为量的积聚的一贯性,无疑是质的构成的一个不能没有的前提。因此,译者在保持一贯性的前提下,由于所选择的翻译对象的体裁和题材等丰富多样,其翻译风格似又可呈现为多样性的特点,如诗歌翻译风格、散文翻译风格、小说翻译风格、戏剧翻译风格,等等。此外,本章还对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范围进行了概述。在第二章里,论文首先对王佐良其人其事进行了概述,并指出王佐良是着名教育家、英国文学研究界权威、比较文学研究开创者、卓越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杰出语言学家、出色作家兼诗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艺复兴式”人物。然后对王佐良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探究,通过宏观梳理,首次提出了由文体翻译观、文化翻译观、译诗观、译者观、理论与实践统一观以及新时期翻译观等六大方面构成的王佐良翻译思想体系。此外,王佐良一生译作甚丰,其中以数量可观的经典诗歌和散文为主,也有小说(短篇)和戏剧;既有英译汉,也有汉译英。他的译作语言清新隽永,译艺精湛。特别是他的英诗译作,因为这是他的最爱,所以英诗译作颇丰,所译作品几乎涵盖了密尔顿、彭斯、拜伦、雪莱、蒲柏等一大批英国诗坛有影响力的诗人作品,以及爱尔兰诗人叶芝等人的诗歌。可以说,王佐良为中国的广大读者译介英语文学的大量优秀着作,特别是诗歌和散文,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叁章主要回顾了风格翻译论和王佐良翻译研究两部分文献。在对风格翻译论文献综述中,论文认为目前学界主要存有叁种倾向性意见:即可译论、不可译论和“顺其自然”论,并分别加以充分细致阐述,据此辩证指出:一方面,原作风格是可译的,另一方面,译作会在所难免地烙上译者一定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印记,体现了风格的独异性和一贯性。译者应善于淡化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的个性与原作的个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努力使译文最后统一到作者风格上来。在对王佐良翻译研究现状分析时,论文认为学界主要在四个方面对王佐良的翻译成就做了一些研究:1)价值判断型研究,即从作者个人的直观经验角度对译品进行举例式赏析或多译本对比研究。2)文体特征研究,即以原作的文体特征为基础,研究其在译作中的再现。3)理论应用性研究,即将现代语言学理论(如语用学)检验或应用于译本或译文质量分析。4)翻译思想及其相关研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研究者对王佐良的翻译思想或翻译观进行宏观梳理与分析研究;二是在分析总结王佐良翻译思想或翻译观的基础上,对其翻译实践进行例析,夹“例”夹“析”。从这些研究不难看出目前学界对王佐良的翻译研究尚有叁点不足:一是尝试性浅探型,尚待深入;二是感性分析多于理性研究,缺乏理论高度;叁是点面结合不够合理,有失系统性和全面性,尤其是对其翻译风格的研究。第四章结合翻译风格研究的特点,开拓性地归纳出翻译的五个基本属性——语言异质性、信息传递性、译者主体性、文本原创性和文体适应性,并为翻译风格的形成、发展和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文本类型理论是德国翻译理论家莱斯和英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的理论。莱斯和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虽有所不同,却也颇具相似性。于是,论文便将两者的文本功能分类通称“文本类型理论”。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风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莱斯和纽马克提倡从译文功能角度,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分类评价,试图为翻译批评建立一套客观、系统的标准。因此,文本类型不同,翻译原则与策略各异,评判翻译风格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最终都要着眼于译文能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和预期功能。翻译风格研究必须从区分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的关系开始,二者如若一致,则可以用文本类型的翻译标准,评价译文是否实现了原文的交际功能;倘若不一致,翻译风格研究就应关注译文风格改变的动机及对目的语文本的影响,要突破对等论标准,根据具体的翻译环境来判断译文是否具有特殊功能。文本类型理论至少为我们正确评判译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即翻译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文本类型的差异性,决定了翻译风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认为,风格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行文气质,而是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这种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译者认识的风格标记。即是说,原作风格是一个标记体系,是可以认识的,认识风格的手段是掌握风格标记体系。要掌握风格标记体系,只凭模糊性术语对原语的形式结构进行分析是很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对语言形式的结构分析。译者只有对原文进行结构分析并与非形式标记模糊集合的审美活动相结合,文章的风格才能显现,从而使风格意义成为可知。刘宓庆认为,风格标记体系可分为着眼于音、形变异的“形式标记”和着眼于审美效果的“非形式标记”。翻译风格标记理论不仅适用于译者对原作风格的识别和分析,也可用于人们认识和分析译作风格以及比较分析原作与译作风格之异同。有了风格标记,就可对译本风格进行更明确、更有理据的分析。第五章是关于王佐良诗歌翻译风格的研究。诗歌是特殊的文学样式,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及其形式中完全天然融合的产物。诗歌一般应具有五方面明显的文体特征:1)鲜明的音乐性;2)丰富的想象力; 3)含蓄多解的诗意;4)别具一格的语言美; 5)具体可感的意象美。鉴于此,论文认为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似乎可以说,诗歌翻译的特点尽在一个“难”字上,即1)形式:难以保全;2)诗意:难在尽传;3)诗风:难以再现。然而,译诗虽难,但译诗者仍然有所作为。译诗者只要在尊重翻译客体的前提下,以“尽量缩短与原诗的距离”为目标,充分发挥译者主体的创造力,定能有所作为。古今中外经久不衰且日趋繁荣的诗歌翻译事业以及大量的优秀诗歌译作问世(包括王佐良的大量诗歌译作问世),就是有力的明证。王佐良一生爱诗。他写诗、研究诗、编诗选、写诗论,还译诗。译诗是他翻译工作中的“最爱”,也做得最多,做得最出色。他在翻译实践中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诗歌翻译主张——“以诗译诗,诗人译诗”。在诗歌翻译方面,王佐良最为喜爱、最为倾心的当数英国诗歌,译作甚丰,如《彭斯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苏格兰诗选》。在对《我的爱人象朵红红的玫瑰》和《西风颂》原诗文体进行分析后,论文通过多译本比较,运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王佐良和他人译诗做出了细致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王佐良译诗与原诗节奏韵律相仿,内容忠实,风格相近,语言清新,处理巧妙。这正如他所提倡的“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他的诗歌翻译实践很好地实现了由他本人提出的“以诗译诗,诗人译诗”的诗歌翻译主张。在第六章,论文首先阐述了散文的五大文体特征:1)表述视角主体化;2)话语品格个性化;3)话语结构情境化;4)表述策略虚幻化;5)语言表达审美化。据此认为,散文翻译似应把握叁个特点:1)把握整体风格,再现风格美;2)置身原作情境,重构内容美;3)讲究用辞措句,再现形式美。然后对《谈读书》和《射手》原文文体进行分析,并通过多译本比较,运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王佐良和其他译文做出了细致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王佐良无论在理解原文的深度上,在辞章的运筹上,还是在传情达意的准确度上,都无不显示出过人的功夫。他的译文措词得体,简练精确;行文流畅,脉络清晰。他文体意识强,语言驾驭自如,译文忠实巧妙,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他的散文译作不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思想内容,还“巧妙”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特征和美学价值。第七章是关于王佐良戏剧翻译风格的研究。戏剧的文体特征是由戏剧的两个显着特点决定的。特点之一是戏剧在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等方面主要依靠对白(即台词);特点之二是对白写出来首先或主要是让人们朗读的(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通常是被人默读的)。冯庆华将戏剧的语言风格,较为全面地概括为“注重诗意”、“讲究修辞”、“还原真实”和“突出个性”等四大特点。戏剧艺术的舞台性决定了戏剧翻译的一个显着特点:译者应尽量再现戏剧原作的舞台口语化风格,即台词的诗意化、艺术化、生活化和性格化特征。要再现这些特征,译者不仅要忠实于原作者,更应考虑到功能对等,即让受众从译语获得如同原语同样的反应。为此,论文认为戏剧翻译似乎应特别注意四点:1)尽量为受众着想;2)应突出视听效果;3)语言须通俗易懂;4)译本宜实现无注。《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是中国现代最着名的剧本之一。由于《雷雨》的突出艺术成就以及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显着地位,王佐良于1958年翻译并出版了《雷雨》英译本(合作者为巴恩斯)。本章以风格标记理论为框架,对照原作,结合戏剧的文体特征,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大方面对《雷雨》的翻译风格加以探析。通过分析发现,英译本的整体风格可概括为:紧扣原作情节,不失原作之曲折生动、紧张激荡;语言朴实晓畅、灵活自然、简洁含蓄,成功地再现了戏剧语言口语化、性格化和诗剧化之特点;准确把握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十分有效地“还原”了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审美效果。即是说,王佐良忠实而巧妙地传达了原作的风格标记系统。第八章对王佐良的翻译风格作了概述,并论及本研究的价值、局限性、发展空间等问题。论文指出,王佐良总体翻译风格是“忠实达意,巧妙灵活”。“忠实”是其“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等翻译主张在翻译实践中的最直接体现;“达意”是他践行“译语要活跃、清新”、“译文要讲究文体适合性”、“译语要体现社会场合适合性”等一系列翻译主张的结果;“巧妙灵活”则有效地反映了他所倡导和强调的译者翻译方法——因作者而异,因作品而异,因接受者而异。本研究对翻译研究不乏启示。其一,翻译理论和实践是翻译学科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内涵。学科发展需要辩证的科学态度,只有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才能有效推动翻译学科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其二,王佐良的许多佳译,一般都有其之所以产生的叁个背景条件:一是原作都是绝好文章;二是他自己喜欢;叁是出于学术研究需要。因此,译者若想译出佳作,除了选材之外,更为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译者从事翻译背后的动机或意图。其叁,一个人如果要真正做好文学翻译,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他本人最好也是位优秀的作家或者诗人。只要他是位优秀作家或者诗人,他就有可能做到透彻理解并巧妙表达原作意义,译诗象诗,译散文是散文,既能传出原作风格,又不失灵活变通。最后,论文指出在本研究基础上,今后还可从理论上对王佐良的翻译思想体系以及翻译实践做出更加深入、更为全面的研究。此外,如能对译本对比的内涵、原则、方法、意义等做出进一步理性梳理和宏观描述,恐怕就是对译界展望中的“译文对比学”的理论构建所作的积极努力。
赵俭[10]2010年在《旅游景点英译公示语规范化研究——以南京玄武湖景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景区景点的英语公示语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戴宪宗、吕和发根据国际旅游者和国际公民对信息服务的要求,重新界定了公示语的内涵和外延;[1]金龙以北京北海公园为例,剖析公示语翻译中出现的错误并指出由此产生的危害。[2]相较于其它类型翻译来说,公示语的翻译在篇幅上略短,在功能上更讲究实用性。本文将从南京玄武湖景区英译公示语现状出发,剖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整理出一条旅游景点英译公示语规范化的道路,希望对于提升南京
参考文献:
[1]. 应用文体常用体裁的汉英翻译[D]. 范静. 广西大学. 2001
[2]. 文学翻译的文体学评估框架[D]. 吴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3]. 非文学翻译:翻译教材建设和翻译教学的思维转向——对国内近年来相关翻译研究的解读[J]. 王银泉. 外语界. 2009
[4]. 从“目的论”看“平行文本”分析在应用翻译中的作用[J]. 范勇. 阅江学刊. 2009
[5]. 传播学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J]. 韦娟. 海外英语. 2013
[6].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观看公示语汉英翻译[J]. 刘晓蕾.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8
[7].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平行文本在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应用研究[D]. 高吟. 福州大学. 2017
[8]. 黑龙江省高校网页“学校概况”的英译研究[D]. 薛美玲. 黑龙江大学. 2014
[9].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 黎昌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10]. 旅游景点英译公示语规范化研究——以南京玄武湖景区为例[J]. 赵俭.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文学论文; 王佐良论文; 平行文本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文学论文; 文本分类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语言风格论文; 雷雨论文; 散文论文; 诗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