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松滋市陈店镇陈店小学,湖北省 松滋市 434200)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重点是单词的积累,而高三的时候重点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除了一定的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材中大部分课文在实践后都有“以情读文”这样的要求。可见,朗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培养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问题;对策
小学的课文容易让学生理解,但只有通过真实的阅读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感受。[1]要求大声朗读课文,但教师不应将这些规则应用于学生。书中要求有情感朗读课文后,这样的情感不是老师教的,而是从学生的内心,用心灵去感受,用心灵去体验,从内心真正把情感融入到朗读中。
一、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体会。在朗读的时候,能够将眼、脑、口、耳同时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将语言文字重新加工,形成具有学生自己感情色彩的文字。
1.朗读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使其语言使用更加规范
小学语文教材上选择的课文都是名家名著,语言优美,修辞手法丰富,虽然是文字表述,但是充满感情色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一方面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另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积累。很多地区有方言,学生从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接触的较多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话,导致学生写作和表达的时候方言较多。通过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语言的运用。
2.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逐步形成的时期,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包含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学生进行朗读的同时,能够更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组有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讲述了发生地震后,父亲不放弃自己的儿子,连续挖了三十八个小时,最终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十四个学生。[2]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是以对话的形式开展的,所以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读出人物语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节。从父亲不顾别人劝阻,独自挖废墟寻找儿子,到终于听到儿子的声音,确定儿子活着那激动心情,都是本篇文章需要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二、现阶段小学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堂朗读时间较少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追赶教学进度,将学生的阅读时间大大缩水。平时的朗读练习也只是走个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朗读教学的要求。在预习新课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但是教师给孩子阅读课文的时间根本不充足,有的孩子连课文的一半还没有读完,教师就让学生停止阅读。
2.2朗读教学没有做到全员参与
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有的教师怕耽误上课的时间,参与课堂朗读的总是那几个读得较好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充当观众,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是缺少朗读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朗读教学质量又怎会提高呢?
2.3朗读教学模式过于生硬
这一点也是前文提到的“生搬硬套”,教师在朗读教学时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句的语气怎么读,这句话中哪个字需要重读等等,这样的生硬朗读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对文字的体会,忽略了学生的情感。
三、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3.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胜心理较强,学习一篇文章,希望拿过来就可以读得流畅,富有感情,这种心理越严重,越容易出现错误或者朗读时不流利。教师针对这种现象可以让学生提前对课文做好预习,并且对不认识的生词标注好拼音。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座位上先小声地读课文,不用刻意去拿腔拿调,只是自然地读出课文。这样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的小声朗读,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熟悉,学生朗读的时候就会充满自信,朗读的时候自然就会流利,大大减少错误读音的出现。
3.2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有的学生对朗读没有兴趣是因为他们认为朗读就是读,形式单一。其实,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很多方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小学的语文教材中,课文的题材多样化,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配乐朗读。优美的古筝琴声,高山流水般,加上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演示,很快就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有一种朗读方式是很多语文教师一直在使用的,那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扮演课文里面的角色,就像演小故事一样,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依然以《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根据文章的需要安排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父亲、儿子、群众、消防队长、警察以及空白,为了能让学生全员参与,空白可以由学生齐读。教师这样安排的时候学生会充满兴奋,都会非常用心地朗读,充分发挥对每个人物的理解:父亲的焦急,儿子听到爸爸声音时的激动等等。所以,分角色朗读也是朗读教学中重要的方式。
3.3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上多讲授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 ,其实则不然。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读,学生自身并没有亲身体会,所以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朗读教学效果。因此,我经常采用不用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精读品味阶段,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采用齐读、个别读、对比读、接读等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在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4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教师已经步入了教学的行列,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
四、结论
大声朗读是一种艺术,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美丽的大厅。让学生体验大声朗读的魅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前进,掌握语言的奥秘。[3]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要不断提升自己,带领学生达到更高的语言艺术高峰。
参考文献
[1]田金菊.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 (1).
[2]耿红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5 (28).
[3]邵正川.《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25)
论文作者:赵彩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感情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论文; 情感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