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动”的语文课堂特征及其操作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策略论文,语文课堂论文,生命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载于《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可谓是“生命课堂”的开山之篇。文章明确指出:“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实事求是地讲,过去的语文课堂,只有前面的“一方面”,后面的“另一方面”几乎是空白。在新课程下的今天,这“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行为上也远远没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毫无疑问,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动”理念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应努力外化和演变这种理念。本文拟就“生命活动”的语文课堂特征及其实施策略做一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生命活动”的语文课堂是寓“思”于学的课堂
“生命活动”就一般的理解,是“肢体(或身体)运动”与“非肢体运动”的合成。非肢体运动虽然牵涉到大脑与内心的众多方面,但思维运动是根本性的。一个人是否真的衰老,从某种程度上讲,不是肢体运动已经不便,而是思维运动的迟缓与呆滞。所以说,要保持人的“年轻态”,必须保持思维运动的迅速与持久。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活动”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寓“思”于学的课堂。①从教师“教”的角度讲,程序的设置、过程的安排、环节的处理、方法的采用、问题的设计、媒体的展示等都要做精心的考虑,应能够提供给学生以大量的思考的“信息”,甚至包括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应能使学生产生“思”的涌动。②从学生“学”的角度讲,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无思便不学,有学必有思;课中脑不闲,多问“为什么”。③从课堂“活动”的角度讲,要做到口脑并用、眼脑并用、手脑并用、身脑并用,在课堂的所有时空中,都能让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不断产生碰撞。那么,寓“思”于学的课堂如何操作呢?
1.倡导发现学习。发现学习的意义不单单在于完成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而在于发现的过程便是思维的过程。这种学习,必然带来学生思维的活跃与高质。如在生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比较“乘”和“乖”的字形,学生A说:“‘乘’比‘乖’多了撇、捺两笔。”学生B说:“‘乘’与‘乖’好像是一对双胞胎,而且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老师问:“谁是男孩,谁是女孩呢?”学生C说:“‘乘’是女孩,‘乖’是男孩,因为‘乘’穿着裙子呢。”三个学生的发言,虽然可以说都有“发现”,但学生C是真正的发现学习,因为在她的发言中有更多的思维成分。
2.鼓励质疑问难。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疑”,有了“难”,说明学生动了“脑”,动脑就是思维。所以,鼓励质疑问难是有效的寓“思”于学。目前的课堂,学生有质疑问难,但是很被动,往往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学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而不是学生的“不由自主”,这就缺乏了“思”的主动性。另外的问题是,质疑问难大都往往安排在课始、课尾,课中往往没有这样的环节,这也使得学生的“思”缺少了足够的容量。
3.增强否定意识。要否定必然要使大脑对否定对象产生强烈的刺激,以至于进行彻底的批判。这个思考过程是很深刻、很全面,更是很投入的。可以否定同学,否定老师,否定文本,甚至否定自己。在否定中建立肯定,在肯定中排除否定,让肯定与否定之间搭建起“思”的桥梁。
二、“生命活动”的语文课堂是以“情”贯穿的课堂
人,与其说是血肉之躯,不如说是情感之体,因为情感性(当然还有思维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因此,“生命活动”就不可避免地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情感的丰富性是“生命活动”的质量指标。喜怒哀乐,爱与恨,悲与痛,友与敌……如此者,情感丰富也。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师与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情感动物”,他们的交流、对话以及相视、相携等都不乏“情”的流露。作为课堂活动的凭借物——“文本”来说,更是“情”的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附依着情、浓缩着情、洋溢着情。既有崇高的“颂情”,又有痛斥的“贬情”;既有浓烈的“亲情”,又有炽热的“友情”;既有澎湃的“激情”,又有温润的“柔情”;既有欢悦的“喜情”,又有凄惨的“悲情”……对文本的研读,恰似在聆听一声声“情”的述说。语文课堂应该是有“情”的,但如何才能达到以“情”贯穿呢?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
1.教师应该是“情”的表达者。教师要能够很好地领会作者和编者的情感,变“他情”为“我情”,并在教学中加以自然的流露。
2.教师应该是“情”的保持者。教师所表达出来的与文本相一致的情感,并非稍纵即逝的,而要与课堂教学过程“相伴”始终。
3.教师应该是“情”的传递者。前面两点讲的是教师要善于“领情”和“持情”,这里说的是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情“移交”到学生身上,令学生因教师的欢而欢、喜而喜、乐而乐、悲而悲、怒而怒、愁而愁……
4.教师应该是“情”的激发者。小学生的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情绪的维持又缺乏恒定性,所以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教师要善于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包括体态语)、形象而有效的电教媒体和多样化的情境创设等,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情”“深情”和“用情”。
5.教师应该是“情”的调适者。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难免会出现“情”的偏差(与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不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发挥教学机智,敏锐而又自然地做出“反应”,掌握好课堂的“情调”,以使学生的学习“情归原位”。
三、“生命活动”的语文课堂是立“意”其中的课堂
“生命活动”就其实质来讲,是要提高生命本身的质量。但生命质量的衡量标准,不在“长短”上,而在“价值”的体现上。刘胡兰、雷锋、张华等,年纪很轻,但他们的生命是高质量的,因为他们的生命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不可限量。由此可见,“生命活动”的语文课堂,在提升师生生命的价值上应该做出不懈的努力,应该有所作为。
立“意”是体现生命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揣摩中、在师生的交流中、在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争议中、在来之于一切课堂活动的场景中立出一些“意”来,成为立“意”的流水线和训练场。那么,“意”是什么?是意志——奋发向上,追求卓越;是意气——坚韧不拔,致力拼搏;是意念——怀揣理想,笑纳成功;是意识——坚定信念,固守信仰。一句话,“意”就是品质、品格、品行和品位。
1.目标确定要有“意”。课堂教学不但要制定具体而又明确的“意”的目标,而且要设法使这个目标能够很好地达成。
2.方法运用要适“意”。就“教”的方法来说,应该不断地出“新意”,让学生在接受这些新意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启迪;就“学”的方法来说,应该鼓励学生有“创意”,在不断地“创”的过程中,得到智慧的开发和精神的提升。
3.过程安排要着“意”。不要只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的形成,而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投入,是否满怀激情,是否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否有鲜明的个性和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4.内容把握要求“意”。这主要是针对阅读教学而言,不仅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竭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品格、精神等人文性内容,还应要求学生在对课文的品味中产生思想的飞跃,得到道德的洗礼。
5.评价反馈要示“意”。教师的评价语要能够触及学生的精神领域,要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暗示”的可能。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判断,更是一种学习动力的给予、学习方向的引领、学习目的的提示和追求人生价值的启导。
四、“生命活动”的语文课堂是用“心”交流的课堂
真正的生命活动应该是“心智”活动。心智的正常、健康和敏锐可以折射出生命活动的水平。生命活动的全部内容和方式都不能排除与“心”的联系,而“心”的青春永驻和闪亮不衰必然是生命活动的追求目标与方向。
作为语文课堂,其特点应该是众多的,但“交流”无疑是最基本的特征,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如果提到“生命活动”的层面上讲,课堂上的交流应是心的交流。因为只有用心交流,才是真诚的交流、无私的交流、和睦融合的交流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交流,才是生命的交流。这种交流活动,就是一种生命的活动;这种交流过程,就是生命的活动过程。自然,交流得越成功,生命活动的质量就越高。
1.教师必须要有“真心”。要真心地面对课堂,真心地面对学生,真心地面对与学生的交往,真心地面对自己(包括来自于自身方面的所有的言行举止)。教师有了真心,也就有了真诚,就会对课堂、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惟恐给课堂带来损失,给学生带来伤害。
2.教师必须要有“爱心”。具有一颗爱心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教师事业走向辉煌的重要基础。教育的“爱”应该是很丰富的,需要“爱学生、爱自己、爱社会、爱世界”;教师的“爱”又是非常具体的,“他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欣赏和宽容,像对待鲜花上的露珠一般呵护他,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像对待自己的错误一般宽容他”(孙双金语)。
3.教师必须要有“童心”。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课堂上师生的平等。其实,能否实现平等,关键是教师能否变为“学生”,能否与学生有一样的“思维”、一样的“言行”、一样的“顽皮”、一样的“天真”和一样的“好奇”。在课堂上做到真正用心交流,“真心”是前提,“童心”是条件,“爱心”则是关键。
五、“生命活动”的语文课堂是有“悦”承载的课堂
生命与愉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命需要愉悦作支撑,愉悦则是生命散发出来的气息。因此,要保证“生命活动”的质量,就要保证活动有“快感”,是有“质地”、有“内涵”、有“力度”、有“创造”的快感。
语文课堂应是有“悦”的课堂。没有“悦”的课堂是沉寂的课堂、黯淡的课堂、枯涩的课堂、无生机的课堂。语文课堂要追求的“悦”应该是学生“身心”的愉悦。“身”的愉悦,包括自由的坐、自由的站、自由的动、自由的看;“心”的愉悦,包括自由的想、自由的说、自由的写、自由的画和自由的听。其实,“身”与“心”的愉悦是不可分的,有“身”的愉悦,就有“心”的愉悦,“心”愉悦了,“身”自然愉悦。
语文课堂如何才能做好有“悦”承载呢?第一,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自由。如前所说的“身”与“心”的诸多自由,都是需要教师悉心体悟并着力体现的方面。但课堂的自由,不是无“度”的自由,不是无“效”的自由,更不是“自由主义”。第二,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起来。如何使学生轻松?一方面,教师要克服课堂上的“话语霸权”和师道尊严,要变板着脸孔为和颜悦色,变发号施令为合作参与,变居高临下为平起平坐;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用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调节课堂,用生动、有趣、益智的活动组织课堂,用技巧控制课堂,用智慧驾驭课堂。第三,追求课堂上有“悦”的佳境。“教育是美丽的经营”(李正火语),课堂的“愉悦”更需要经营。我们看到一些老师们的课总是那么“悦”不胜收,可你是否知道他们“经营”的功夫,“创设”的技巧?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十字诀》一文中曾对语文课堂的“乐”提出过具体要求:“语文课堂是语感的课堂,更是情感的课堂;语文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更是生动的课堂;语文课堂是人本的课堂,更是人文的课堂;语文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更是活泼的课堂。”要达到语文课堂的情感性、生动性、人文性、活泼性,是需要我们孜孜以求的。
标签:思维品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