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就业比重与失业率的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失业率论文,比重论文,服务业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当前中国沉重的就业压力,流行的观点认为,发展服务业能够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相关经验数据,对服务业就业比重与就业总量、失业率等方面的关系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发现了几个重要关系:就业总量与服务业就业比重存在显著正相关;劳动力总供给和女性劳动参与率与服务业就业比重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一发现有力地解释了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现象:服务业就业比重的上升尽管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但失业率却没有因此而下降。因此,不能把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作为降低失业率的手段。
服务业的发展的确能够增加就业总量,吸收二、三产业转移过来的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变量干预服务业的发展,达到增加就业总量转移劳动力的目的,因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不是可由政府政策控制的外生变量。大量研究表明,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产出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一般说来,后者是前者的原因。这表明服务业就业比重是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是不能依靠政策变量加以改变的。
尽管中国目前服务业就业比重相对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甚至相对于同等人均GDP条件下各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也有很大差距,但是,人为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政策仍然是难以奏效的。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人均GDP是一个总量指标,它不能反映中国独特的结构特征,尤其是不能反映中国收入分配的结构特征。中国目前的收入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差距,如此复杂而巨大的差距必然严重制约服务业的需求,因为大多数服务业都是面向较高收入阶层的,刚刚解决温饱的人群对服务业的需求显然不会太大。因此,尽管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服务业发展水平却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在这种状况下,单靠政策鼓励服务业的发展是难以收到很大成效的。
总之,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首先,从国际经验看,服务业就业比重的上升,至多只能吸收农业或工业部门转移的劳动力和新增就业人口,但不能降低失业率。原因在于,一方面,服务业就业比重的上升促进了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上升,从而增加了劳动力总供给;另一方面,男性劳动力总供给也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而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与服务业就业比重的上升基本上是同步发生的(尽管二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这就导致服务业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尽管增加了就业总量,但不能有效降低失业率。其次,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一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经济结构等因素有关,不能靠政策鼓励人为加以提高;最后,中国目前服务业就业比重过低的原因在于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果不调整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服务业就业比重短期内难以提高。
摘自《中国软科学》(京),2005.2.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