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权能理论下灾后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王 珏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时发生重大灾害,“自然反扑”现象明显增加,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给我国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同时制约了受灾当地的经济发展。作为依靠自己满足需求能力的最弱者,儿童应当优先予以关注。本文针对灾后儿童的生存与发展主题,依托增强权能理论,提出灾后儿童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关键词: 增强权能理论;灾害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介入
一、相关概念
(一)灾害社会工作
灾害社会工作即针对各种灾害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包括灾前、灾中、灾后不同阶段的应急行动。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依据,根据灾情的性质与特征,采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方式,帮助受灾群众解决最紧急的问题,为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奠定基础。救助过程包括物质上的社会援助、精神上的内在提升和恢复灾后儿童的社会功能。
(二)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儿童,依据促进儿童发展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理论,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整合社会资源,从而使儿童健康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避免儿童受到伤害,一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来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展开分析和研究。微观儿童社会工作以儿童个体需要为出发点,对儿童进行个案辅导;中观儿童社会工作主要围绕儿童的需要,对儿童及其他家庭成员或者存在同样问题的同伴及其家人开展的小组工作;宏观儿童社会工作主要以社会组织和社区为主要服务对象,对政策的完善与转变开展调查研究等社会工作。
(三)增强权能理论
本文借鉴的理论是增强权能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的压迫可能会导致个人需求的缺乏和问题的出现,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时应该着重增强服务对象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的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在个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提高对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但要帮助服务对象挖掘自身的内核力量,使其成为具有“个人自主性”的人,而且要帮助促进社会改革,使造成个体丧失权能的环境障碍逐渐消除。
二、增强权能理论对灾后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借鉴意义
增强权能理论要求社工协助服务对象为了自己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并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作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灾害发生后,灾区的儿童身心受到了惊吓,他们为失去的家人、家园和伙伴等而伤心与痛苦,心理问题严重,产生孤独、自闭和迷茫等问题。尤其是突变的社会环境会使许多灾后儿童感到不适,不能独立应对这样的心理状态。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增强权能视角社会工作介入理论、理念和技巧为灾后儿童提供帮助和服务,使受灾后的儿童化悲痛为力量,积极开展自救并且克服困难。
三、灾后儿童面临的问题
(一)生存问题
生存问题是救助对象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包括生命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灾后儿童是未成年人,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也是最不能够表达自己诉求的弱势群体,最容易受到灾害冲击,再加上灾后的疏于照顾,往往会造成二次伤害,其衣食住行等部分生理需求需要靠政府或社会给予帮助。这类帮助包括获得基本的生活照料、获得基本的养育和医疗健康照顾保健服务。社会存在需要社会认同,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对于灾后失去双亲或者临时失去家庭监护人的儿童来说,原本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在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通信、电力的中断严重影响了必要生活物资的供给,这些因素都时刻威胁着儿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基于这种问题现状,迫切需要儿童收养、家庭寄养等替代家庭监护服务,从而改变儿童的生存环境,得到社会认同,使其不至于陷入危险的境地。
(二)发展问题
灾后儿童常常出现悲伤、惊恐的情绪,产生负疚、自责的心理,甚至可能会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和性格改变。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灾后儿童需要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到任何人为的伤害,信任他人和社会,反映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发展问题是灾后儿童爱和归属感的情感问题,他们需要获得足够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基础,当灾后儿童面临重重困难时,来自家人、邻居和社会的关怀尤为重要,否则会使处于困境的儿童更加孤立无援。因此,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能帮助处于困窘境地的个人获得自信和力量。
(三)社会化问题
40年来的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农药工业国际化水平,中国农药不断走向世界。国家的开放政策促进了农药出口,形成了出口贸易的良好氛围。
客观条件对灾后儿童设限,使其处于弱势地位,此时,儿童的社会化需要更应该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理解与支持。灾害的发生改变了儿童成长原有的社会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作为社会的人,便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对成年人,儿童不具备足够的调整和适应能力,在面对重大变故时,表现出许多适应性问题。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儿童需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促进个人发展,因此,需要全社会关注其社会环境的缺失,避免个体社会化进程受到制约。
60只雄性BALB/C小鼠购自中科院生物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小鼠体重为30±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3组,采分别为治疗组、损伤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0只小鼠,
第三,社会工作者要加强宣传教育,鼓励灾后儿童实现自身价值和自我赋权。社会工作者应当为受灾害影响的儿童设计赋权方案,在信任灾后儿童其能力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需求,寻找这类弱势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的优势,挖掘潜力,让失去亲人的儿童认识到没有父母的孩子一样可以成人成才,并从此更加坚强地生活。
四、增强权能视角下灾后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第二,社会工作者应重点关注灾后儿童基本生活及成长辅导方面,链接资源,与各机构合作,进而形成社会援助网络。充分发挥沟通政府与灾民之间的桥梁作用,为大量灾后儿童搭建临时住所,集中安置,具体落实政策,帮助灾后孤儿进入福利机构;主动出击,与医院及康复机构一起加强灾区防疫及环境维护工作,协助申请救助,协调医疗资源,提供健康医疗照顾,维持基本的医疗服务;针对灾区家长、教师和学生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的现实和学校重建复课后的许多困难,社工应组织开展矛盾协调、个案辅导、成长小组和生命教育等多样化的学校社会服务,派出驻校社工,让成长小组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走进课堂,进行师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改变人际关系,促进沟通互动并学习适应社会技巧。
第一,社会工作者运用技巧引导灾后儿童从痛苦封闭的现状中走出来,走向正常的生活状态。一些儿童在灾害发生以后存在深深的自责,认为是自己导致了灾害的发生,进而夺取了家人和伙伴的生命。此时,社会工作者需要从增强权能视角出发,与灾后儿童一起发现问题所在,让他们意识到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他们的错,然后把注意力聚焦于他们如何生活以及找到未来的希望。使灾后儿童充分认识到自己同社工之间的平等关系,信任社工。此时,社工尝试以自我暴露的方式,运用同理心技巧,与儿童分享自己的困难经历,以此理解儿童的焦虑情绪,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爱和理解激发儿童内在的抗逆力。
2.4 相关性分析 在观察组孕妇中,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阴道微生态状况异常与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呈现明显正相关性(r=0.432、0.384、0.552、0.384、0.392、0.362,P<0.05)。
第四,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帮助灾后儿童提升自我潜能以解决问题。增强权能视角认为,灾后儿童为弱势群体,个人周边的关系网络较缺乏,且根据相似性原则,儿童接触的人也是资源不丰的群体。社会工作人员应致力于协助服务对象重建过去的连结,并使关系网络中的人能够发挥支持的功能。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原生资源,如来自父母、亲戚、同伴的特别照顾会让灾后儿童比较容易接受。儿童并不懂“接受救助”的含义,社工应首先要对可利用的原生资源进行评估,然后排查人际关系,找出可以给灾后儿童带来帮助的资源,避免儿童产生负面抵触情绪。从计划的制订到实施,都要鼓励灾后儿童全程参与,落实儿童自决。
BIM技术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在对建筑的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BIM技术是建筑信息模型,该种模型的建设在近几年的建筑行业中被广泛应用,通过以三维数字技术作为建设的基础,可以模拟建筑物的信息,掌握建筑物实际的操作和建设。BIM技术可以将建筑的所有信息通过数字表达的方式进行模拟,并建立建筑的三维模型,实现对建筑信息的统计和分析。
第五,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应当构建灾害社会服务中的“公私协力机制”。首先,建立政府主导机制。在“公私协力机制”中,政府应当扮演主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由政府主导跨民间慈善组织与政府间的整合工作,统筹实际救灾业务,结合社会力量,发展出一种“正式结构之下的结构”,为灾后儿童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建立互信机制。建立非正式、常态化的互动渠道,为信任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通过政府正式行政权威或非正式的人际网络来加强彼此的互信。最后,建立紧急协调机制,避免资源重叠与浪费,从而为灾后儿童提供一站式紧急救援服务。
五、结论
本文以增强权能理论为切入点,对该理论的借鉴意义、推进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灾后儿童社会工作时生存、发展、社会的三大角度的问题与方法,也根据灾害救助的特殊性,具体描述了不同阶段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儿童阶段是一个脆弱的阶段,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当其遇到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时,仅仅靠时间愈合身体伤害和心灵创伤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社会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保护。社会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应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灾后儿童减压释放,关注儿童本身的可塑性与发展性,进而挖掘潜力,进行心理重建,构建社会价值感,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极大的热情,更需要理性思考。只有通过社会的关爱和努力,使这些有过创伤的儿童逐渐摆脱灾难的阴影,才能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兵.芦山地震灾后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郭变红,张芳芳.系统论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对流浪儿童Y的个案分析[J].中国民政,2016(7):45-46.
[3]陈涛 .灾害社会工作的概念厘清[J].中国社会工作,2018(16):16.
[4]刘红旭.灾害社会学的研究脉络与主要议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8-38.
[5]何侃.震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复杂性与长效机制[J].现代预防医学,2008(23):4625-4627,4630.
[6]毛慧.灾后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8(31):173,179.
[7]金凤芳,司汉武.灾后儿童社会工作的运行与发展——以雅安地震灾区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4):5-8.
[8]李妙艳 .灾后重建社会工作介入方法[J].智库时代,2018(31):138,140.
中图分类号: C916;D6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7-0285-03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7.123
收稿日期: 2019-07-03
作者简介: 王珏(1995—),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残疾人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陆水东)
标签:增强权能理论论文; 灾害社会工作论文; 儿童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者介入论文;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