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
——以《人间失格》原文、中译本、英译本为例
白雪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翻译的“对等性”作为翻译中重要的一环在各个年代均作为不同学派学者讨论的焦点而存在。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到卡特福特的“等值替换”学说,学者们在翻译过程中均着眼于翻译文本,而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译者却不被重视。现代学者安东尼•皮姆提出了以译者为出发点的“自然对等”及“方向对等”理论,本文将从这两个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自然对等;方向对等;《人间失格》;翻译
一、翻译中的对等理论
“译”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传译四夷之言者”,现代汉语将“翻译”解释为“将一种语言文字改变为相同意义的另一种语言文字”,英文维基百科中对于“translation(翻译)”的定义为“Translation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ource-language text by means of an equivalent target-language text.”(翻译是通过对等的目标语言文本来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日本维基百科对于“翻訳”做出了如下的释义:(所谓翻译,就是从以A的形式来进行记录表现的东西,转换成与A意义对应的B的形式)。
无论是尤金•奈达还是其追随者萨尔学派,抑或是卡特福特,这些理论家提出的对等理论均以翻译文本作为出发点,竭力追求文本上的功能对等,却忽视了“译者”这个在翻译中时时刻刻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群体。
使用SPSS 17.0软件,利用卡方检验法对2个班的总评成绩以及期末考试试题中每种题型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0.05显著性水平.
源语言及目的语之间的翻译由译者来完成,为实现目的语文本对于源语言文本最大程度上的意义对等,译者应在最大程度上了解原文内容及风格等,此时翻译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方向性。国际知名学者安东尼•皮姆在论文《Natural and dire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中的自然与方向对等)(2007)中明确提出了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之后又在《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翻译理论探索)(2010)中对于自然对等及方向对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皮姆认为,在译者介入翻译之前就存在于源语言及目的语之间的对等是为“自然对等”;而译者介入翻译之后,经由译者根据主客观情况进行干预所产生的语言间的对等则是“方向对等”。
二、自然对等及方向对等理论
(一)自然对等理论
安东尼•皮姆在《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翻译理论探索)(2010)中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介入之前从基础开始原本就存在于源语言及目的语之间的对等,即为“自然对等”。例如:
例句①~③中,从中译和英译来看,两种翻译都完整的表达了日文原文的意思,且其中“私”、“”、“写真”、“三葉”等词语在译者进行翻译之前在中日英三种语言之中已经客观存在对应,如“私”对应汉语中的“我”和英语中的“I”,“”对应汉语中的“那男人”及英语中的“the man”等等,译者直接在目的语中选取与源语言对应的词语即可。因此,以上三句话可以被称为是典型的“自然对等”理论的运用。
自然对等理论中的对等是客观存在的对等,译者可以通过既存和既知信息来进行翻译的选择。
④(《人間失格》)
①(《人間失格》)
自然对等具有可逆性,也可以说是具有对称性,即源语言目的语。在自然对等原则存在的翻译中,目的语既可以完成对于源语言的转换与替代,也可以进行回译,即逆向翻译,目的语也可以由源语言进行无差别替代,自然对等理论完成了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词汇等的平移。然而这种词汇等的平移又与逐字逐句的直译有所区别。例如:
③ I have seen three pictures of the man.(《No longer human》)
⑤顺路去了之前那家咖啡馆。(《人间失格》烨伊译)
⑥ And stopped by the coffee shop.(《No longer human》)
其实在《文》中能体现道家思想的地方并不仅仅上面两个表格中所列举的那些表层内容那么简单,只是上面表格列举的内容更为明显和深层化。《文》中每一处的引用(化用),包括对名字、典籍和名词的引用(化用)都有深刻的用意,都能略见一斑《文》中的观点立场和价值标准。下面本文将分类进行简略分析:
方向对等亦称为单向对等,与自然对等不同,方向对等不存在可逆性。方向对等是由译者介入翻译后所达成的目的语与源语言的对等,即为源语言目的语,但是目的语源语言
②我曾见过三张那男人的照片。(《人间失格》烨伊译)
在进行洋葱种子播种之后,应及时进行浇水,更好的帮助幼苗顺利出土。在幼苗高度达到10cm左右的时候,应及时进行间苗并腐熟粪尿。通常情况下每亩载苗数应该控制在2.7w株左右并采取挖穴定植。在这个过程中,农户应该在洋葱定植之后立即进行一次缓苗水的浇灌,从而更好的帮助洋葱苗的根系回复生长,达到缩短缓苗期的作用。
(二)自然对等理论的缺点
自然对等理论作为一种客观翻译理论足够客观,然而也局限于这种严格的客观性。例如日语中的米饭即有这种和语词汇用法,也音译英语的“rice”而有了这种外来语词汇用法,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这两种词汇用法应该如何进行选择?不仅仅日语会产生这种用词的问题,汉语中同样会因为多音字、同义词以及近义词的存在而产生“不自然”的自然对等。
因此笔者认为,想要做到完全自然的对等,译者不应被自然对等的客观性所束缚,应该对于源语言进行“脱语言化”,也就是记住源语言,然后忘掉源语言。即为充分理解源语言所表达的涵义,之后将源语言的框架忘记,改为目的语,当译者完全摆脱了客观框架的束缚,才能做到真正自然的对等翻译。
(三)方向对等理论
例句④~⑥中,日语原文的“喫茶店”在中文和英文译本中分别被翻译为“咖啡馆”和“co ff ee shop”。如果对原文进行直译,中文应译为“茶馆”,英文则为“tea house”,但受中英文化影响,两种文化中已经存在着“咖啡馆”和“co ff ee shop”这些与“喫茶店”意义相同,且广为人知,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因此译者选取既已存在的相应词汇翻译即可。若要进行回译,“咖啡馆”和“co ff ee shop”在日语中同样会被译“喫茶店”,此时虽然没有对原文进行逐字一一对应的翻译,但根据自然对等原则“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词汇等的平移”这一点,译者选取目的语中最适当的词语进行了翻译。
与完全客观的自然对等理论不同,方向对等中,译者掌握着翻译的主动权。译者可以通过自己所处的政治文化风俗等的不同从而因地制宜的翻译进行最佳的优化。
利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定位到文献,以“主题词=TPACK或TPCK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高校教师”不限年限进行检索,截止到2018年6月10日,共检索到34篇文献,其中硕士学位论文7篇,经文献筛选,34篇文献均符合研究主题,将这些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将29 个品种的的枣叶制备成供试品溶液,按照2.3色谱条件进样,将各个样品测试所得的HPLC色谱图的数据导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见图3,表2、3、4、5、6。
在水热预处理过程中,VDS的增加及VSS的降低表明普通小球藻生物质中的固相有机物转移到液相[10],水热预处理很可能是破坏了藻细胞的内部结构而不仅仅是细胞壁,其对藻细胞内部结构的破坏很有效[13]。在所有的水热预处理条件下,VS无明显变化,表明在水热预处理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氧化反应的发生(表1)。
(四)方向对等理论的缺点
方向对等涉及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转换过程中量的改变,这种变量是由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改变,因此,方向对等在某些程度上是无法构成“对等”的。
方向对等理论为了翻译结果具有对等性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了由译者进行直接干预而造成不可逆的单向翻译,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可以将目的语翻译结果进行完全的改写——即保留源语言的内涵或大意,译者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文学或其它方面造诣为转移,进行内容上的增减以及修辞手法等的描绘。此时的译者不再是译者,而是“再创作者”,翻译结果也成为了译者再创作的结果,鉴于方向对等翻译的不可逆性,此时目的语受众已经无法从翻译结果中得知源语言的风格特点。
因此,笔者认为,译者在进行方向对等翻译时,可以在尽量保留原文风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而非大幅改写,虽然在方向对等翻译进程中译者可以尽可能的发挥能动性,但还是点到即止就好。
三、结语
翻译中的对等理论作为一直备受学者关注的焦点,各种对等理论在收获赞赏的同时也会相应的得到批判,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霍恩比曾指出:“言语间的对等是一种幻想,这曲解了翻译的基本问题”。
安东尼•皮姆的自然对等理论以及方向对等理论打破了原有对等理论中“文本至上”的原则,提高了译者的地位和能动性,把翻译研究提高到了新的层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此二种理论中仍存在不足之处,所以,有关翻译对等性的研究在今后势必会更加深入,而自然对等理论即方向对等理论在接下来的深入研究中也会得到更好的诠释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管兴忠.安东尼•皮姆翻译思想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5(2):86-91.
[2]烨伊.人间失格[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
标签:自然对等论文; 方向对等论文; 《人间失格》论文; 翻译论文;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