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_政治论文

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_政治论文

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状况论文,院校论文,民族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深入研究民族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为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我们先后于1999年10月和2002年6月两次对广西右江民族师专等民族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本调查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第一次调查发放问卷940份,收回923份,回收率为98.9%,并召开各种座谈会13次。第二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60份,收回问卷651份,回收率为98.64%。两次调查按文理科分,文科占59.91%,理科占40.09%;按年级分,一年级占45.32%,二年级占30.72%,三年级占23.96%。问卷发放量合适,分布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对有关材料、数据进行了认真的统计、整理、分析和研究。

一、民族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一)具有健康、稳定的政治观,思想主流与发展趋势是向上的

第一,对四项基本原则有正确的态度。调查显示,86.2%的同学对“中国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持肯定和认可态度。其中,87.48%的同学认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54.11%的同学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55.78%的同学对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保住执政党的地位”。这充分说明了民族学生能够从中国的国情、历史来把握四项基本原则,其认识、理解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感情色彩,达到了一定的理性高度。

第二,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较为全面的认识。64.21%的同学都明确“邓小平理论是我党的指导思想”,63.44%的同学认为“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80.18%的同学认为在我校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活动“成效显著”或“较有成效”,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和专业课的渗透,70.30%的同学对“三个代表”的内涵“很了解”或“基本了解”。说明了民族院校在加强“两课”改革、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大脑”工作方面是颇有成效的。

第三,关注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学生目前较为关注的国际事件依次是:“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占52.53%)、“经济全球化”(占有51.92%)、“美国遭恐怖袭击”(占36.27%);目前较为关注的国内热点问题依次是:“大学生就业”(占64.82%)、“西部大开发”(占54.53%)、“中国加入WTO”(占50.54%)。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党风问题和社会风气问题越来越突出,公民的道德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滑坡。调查显示,82.64%的同学对“腐败问题”、72.96%的同学对“乱收费问题”、60.98%同学对“农民负担过重”、48.69%的同学对“诚信、信誉下降”等问题表示忧虑,认为应该通过加强教育和法治等途径加以治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已表现出来,但74.36%的同学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这说明民族院校学生既能关注自身的发展,又能关注社会、关注改革,对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事业有一个较为冷静的、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拥护党的民族政策,关注西部大开发。调查发现,78.58%的同学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持赞成态度,认为现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地区的各项事务,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它体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宗旨。同学们对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举措寄予厚望,68.97%的同学认为西部大开发体现了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关怀,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第五,热爱祖国,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调查显示,64.38%的同学表示在参加升国旗仪式时,会“有神圣、自豪和责任感的体会”。从1998年5月8日美国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和2001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中大学生的反应和对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男子足球队首次入围世界杯决赛圈等大事的表现看,民族学生对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重大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第六,热爱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入党动机。民族院校学生大多数都能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多数学生都愿意向党组织靠拢,67.40%的同学明确表示在大学期间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部分同学的入党动机是正确的,56.53%的同学认为入党是“思想要求进步的表现”。这跟近几年来我们开展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分不开的,也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分不开。

(二)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是积极的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院校学生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是积极、健康、充满朝气的。

第一,在对人生目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上,56.09%的同学表示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和希望“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52.21%的同学表示要“既为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又为自己获得利益”。说明民族院校学生能把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国家、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又需要社会对他的尊重和满足,人生观表现出较强的时代特征。

第二,在对人生态度的回答上,78.47%的同学认为人生应该“积极进取,勇于拼搏”,53.00%的同学表示在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百折不挠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可以看出民族院校学生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自己的前途和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在人生挫折面前,有较强的应对意识。

第三,在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上,90.85%的同学认为人生主要是“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可以看出,民族院校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定位是正确的,体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具有正确的道德观,道德认知符合社会规范

调查显示,84.33%的同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相互帮助和互相理解”,61.60%的同学认为对见义勇为的人“觉得敬佩,值得学习”,78.19%的同学表示见到别人遭不幸时会“同情并以帮助”,57.91%的同学表示“即使没有垃圾箱,也决不会抛弃废物和随地吐痰”,77.50%的同学表示“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和寝室时,决不会忘记关灯”,67.24%的同学表示“见到教师时会主动问好”,74.35%的同学表示“有客人来访时会热情接待”,83.26%的同学表示“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不会做损人的事”。这表明,民族院校学生的道德认知是正确的,是非观念比较清楚,对民族学生的道德、纪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职业观日臻成熟,能逐渐适应新的就业方式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民族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也发表了明显的变化。调查显示,在选择职业时,民族院校学生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个人发展机会”(占73.43%)、“能发挥专业特长”(占60.06%)、“经济收入”(占29.95%);在回答进入师范院校后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时,44.55%的同学表示要做“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44.09%的同学表示“当教师也行,有机会改行更好”。在就业意向上,77.60%的同学表示,大学毕业后会“到需要的地方去,哪怕是偏僻山区或偏远地区”或“到基层去,使自己得到更好的锻炼,即使苦一点也无所谓”。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民族院校学生主动就业的意识有所增强,70.97%的同学表示自己会“积极主动,走出校门,到市场竞争中去,争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在专业对口问题上,43.78%的同学表示可以“先就业,再择业”,说明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民族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专业意识在慢慢淡化。

(五)能正确对待“两课”,对“两课”的认识、评价是客观的

广大同学普遍认为“两课”对个人素质的培养有帮助,46.62%同学认为“两课”能“提高思想政治觉悟”,58.83%的同学认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7.60%的同学认为能帮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说明民族院校的“两课”建设是有成就的,民族院校“两课”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网络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

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学生中,64.36%的同学表示自己对所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上网的途径来获取的。有23.81%的同学表示自己“经常上网”,66.67%的同学表示自己“偶尔上网”,只有14.75%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上网”。调查结果显示,民族学生上网的目的又是多种多样的,82.03%的同学表示上网是“阅读有关信息”,40.86%的同学表示是“聊天”,9.98%的同学是“玩游戏”。在阅读信息的选择上,57.91%的同学是阅读“新闻”,47.77%的同学是阅读“娱乐信息”,真正阅读“专业信息”的只有44.24%。网络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民族院校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度。网络的开放性、快捷性,使不同文化、不同思想都能在网上碰撞,容易让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构建时期,分辨是非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学生产生更多的困惑。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占领网络,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人生观、价值观中不健康的因素仍然存在

调查显示,民族学生的人生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伴有功利性的一面。有51.15%的同学表示驱使自己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的动力是“利益”和“名誉”,当自己做了有利于集体和他人的事时,有4.30%的同学认为“亏了”;有5.61%的同学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会重点考虑“对自己有利”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当自己在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有30.88%的同学承认会“降低目标”或“放弃目标”。

(三)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待加强

民族院校学生从较为封闭的环境进入大学,由于文化基础差、家庭经济困难,加上竞争的加剧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容易自卑或自暴自弃。调查显示,民族院校学生认为自己最苦恼的问题依次是:就业压力(占64.82%)、感到不信任(占53.92%)、学习压力(占40.40%)、家庭经济压力(占36.87%),有25.19%的同学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太好”或“不好”,需要学校教师加以引导,有的甚至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不能坚持学习,被迫退学。因此,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应该摆到重要的议程上。

(四)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毫无疑问,民族院校的学风、校风总体上是不错的,大部分同学都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但是,在部分同学当中确实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调查中显示,7.99%的同学认为“读书无用”,20.01%的同学认为对学习成绩“及格就行”。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因而有38.83%的同学在回答“考试时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你也不会作弊”的问题时,选择“不一定”;有9.53%的同学表示在课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打游戏机、打扑克”,不想花时间、花精力在学业上。

(五)认知能力与道德行为不协调

虽然民族学生有较高的认知能力,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能正确判断现实社会中是非善恶。但是,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却表现出与认知能力相脱节、知行不一的现象。他们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但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矛盾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他们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却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意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在见到师长时,不一定会主动问好;有客人来访时,不一定会礼貌相待;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时,不一定会关灯;一个人独处时,不敢保证不做损人的事。如何把“知”化为“行”,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应更有针对性

民族院校作为社会主义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其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高校的统一要求,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武装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素质。同时,还要从民族院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应该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核心内容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我们要认真利用好民族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三观”和“三义”的教育,切实解决民族院校学生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第二,加强民族观和民族政策的教育。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民族地区,毕业后还将回到民族地区就业。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不可避免会碰到许多民族问题。调查显示,38.85%的同学对我国民族政策“不太了解”,20.74%的同学认为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教育”,32.10%同学认为应加强“少数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加强对民族学生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是民族院校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主要是引导民族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正确看待不同的民族,并在彼此尊重民族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加强交往、加强团结、合作,真正树立起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观念。加强民族政策的教育,主要是帮助民族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方法,并运用这些原则去分析国内、国际上出现的民族热点问题,处理好民族地区的各项事务。

第三,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从调查中知道,民族院校绝大多数学生的政治观是健康的,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他们虽然拥护改革开放,但由于对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对改革的长期性和艰难性认识不足,因而往往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而当改革过程中遇到困难,容易造成信心不足。调查中发现,有13.04%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前景表示“非常担忧”,11.06%同学表示“没有信心”。这些问题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相联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学生进行有事实、有分析、有比较的引导和教育。调查显示,38.14%的同学希望学校多举办“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座”,55.58%的同学希望学校多举办“国内外热点问题讲座”。因此,要在民族院校学生中大力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采取报告会和专题辅导等生动活泼的形式,通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以客观理智的态度对待在改革开放中碰到的困难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

近年来,民族院校的“两课”建设已走上了新的台阶,“两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调查显示,89.77%的同学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教学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但还有10.43%的同学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教学感到“不满意”,要真正发挥它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必须加强“两课”建设。首先,我们要充实民族院校“两课”教学的内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调查中,24.03%的同学认为“两课”改革应在充实调整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我们还要根据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的实践,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第一,要是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第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民族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同学要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民族观、宗教观和民族政策教育、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教育、科学文明的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其次,要改革“两课”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查中,53.21%同学认为“两课”改革应在改进教学方法中下功夫。我们要全面把握新时期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针对民族学生的不同需要,积极进行民族院校“两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给“两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再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两课”教师队伍。调查中,47.77%同学认为“两课”教师对自己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最大。因此,要把好“两课”教师入口关,大力提高现有“两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特别要提高他们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更新教育手段,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调查显示,64.36%的同学认为网络是自己最喜欢的传媒工具。随着网络的发展,民族院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将越来越广,网络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民族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并认真研究其特点,不断提高驾驭运用网络的能力。首先,要学会运用网上大量正面、积极健康的材料,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要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时移植到网上,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再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内容上网,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只要我们利用得好,网络的发展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组织民族院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调查显示,48.72%的同学认为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82.40%的同学认为“两课”教学应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民族院校学生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但由于条件限制,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容易在思想上产生一些偏离实际的错误看法和模糊认识,对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因此,民族院校应培育好社会实践这个新载体,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生产劳动、社区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通过了解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来感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从而在实践中受教育、长见识、增才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标签:;  ;  ;  ;  ;  ;  

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