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列车中央控制单元(CCU)的绝缘耐压测试需求与日俱增。为此,设计了一套基于Qt的绝缘耐压自动测试系统,用来完成CCU的批量绝缘耐压测试任务,以节约测试成本,提高测试效率。
关键词:绝缘;耐压测试;设计
1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CCU绝缘耐压测试台主要由电源开关部件、绝缘耐压测试仪、测试小车、上位计算机等部件组成。
电源开关部件负责整个试验台的电源控制,包含总开关、应急开关、指示灯、空开等保护器件。
绝缘耐压测试仪是测试CCU的绝缘耐压的实验设备。
显示屏、工控机、键盘鼠标组成上位计算机系统。
CCU绝缘耐压测试台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
图1 CCU绝缘耐压测试台样机图
CCU绝缘耐压测试台利用程控绝缘耐压仪对CCU设备的电源、MVB、WTB等回路进行耐压和绝缘测试。将CCU设备的电源、MVB、WTB其中一个回路接到绝缘耐压仪正极,将机壳、大地、其余回路连接到一起后接到绝缘耐压仪负极,进行测试。
CCU绝缘耐压测试台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
图2 绝缘耐压测试原理图
1.1 绝缘试验
绝缘电阻应用直流500兆欧表进行测试并记录,耐压试验之前和之后,应重做该试验,产品的最低绝缘电阻按技术条件规定,从最初测量开始,其基本性能不应降低。
1.2 耐压试验
应尽可能使用50Hz的交流电,否则,应采用相对于交流电压峰值的直流电压,通过逐渐升压,将试验电压加到装置上,并在规定电压等级上保持1min。标称直流输入电压或交流电压是试验电压的决定性因素。
试验电压的正弦方均根值应为:
(1)500V,对应于72V以下的标称直流电压(或交流50V);
(2)电路隔离的电源二次电路除外,此时,试验电压可取相对较低的范围。
(3)当电子装置某处与主电路有电连接时,装置的此部分应承受与主电路同样的介电试验,试验验收要求:不产生击穿或闪烁。
2 测试系统硬件平台
2.1绝缘耐压仪
绝缘耐压测试仪HIOKI 3153可充分远程控制,可进行绝缘(500/1000V)/ 耐压(变压器容量100VA)连续测试,可以在自动测试模式下连续绝缘耐压、耐压绝缘测试,保存耐压模式、绝缘模式、各种最大8通道的测试条件,根据PWM方式,产生精准的测试电压。
2.2 测试小车
图3 测试小车样机图
测试前需将小车固定。测试过程接线均在小车的测试柱上,如图所示。
位置1:红色测试柱用于连接测试电路,通孔用于连接测量装置的正探针(红色鳄鱼夹);
位置2:大地短接片。黑色测试柱用于短接其余三个非测试电路,通孔用于连接测量装置的接地探针(黑色鳄鱼夹);
位置3:与位置2连接,此地线用于连接被测CCU箱体。
2.3 CCU测试回路
根据CCU设备各电路板的性能,将CCU设备分为4个回路进行测试。
TC1:电池电压(额定电压 110V),OV2
TC2:MVB 总线(从-8V 到最大+12.5V),OV2
TC3:WTB 总线(从+48V 到最大+65V), OV2
TC4:CCU 内部共地的电源、RS232,OV2
3 测试系统软件实现
3.1 测试软件平台的原理及组成
测试软件平台基于QT5.9.8的支持库,使用VS2015开发工具,采用串口通讯与绝缘耐压仪进行数据互传。通过绝缘耐压仪对CCU进行电压、频率、保持时间等参数的设置,采集绝缘耐压仪反馈回来的测试结果,并以图表的形式进行显示,对于数据进行实时保存,并将测试结果以PDF形式输出。
PC机通过RS232串口与绝缘耐压仪进行通信,测试软件平台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操作者可以根据界面提示,输入相关信息,完成测试任务。通过PC机的键盘操作可实现控制绝缘耐压测试仪开始或停止测试,PC机还可监视过程,显示每个步骤的测试结果及整个测试的结果,自动保存测试报告。
测试软件平台开发流程如图所示。
图4 测试软件平台设计图
测试软件平台可由软件开发人员采用更新配置文件的方式,对测试回路参数进行设置,也可由操作人员在操作界面进行测试用例选择,实现测试用例的灵活修改。
测试软件平台开发界面如图所示:
图5 测试软件平台界面
3.2 测试结果的输出
在测试软件平台执行绝缘耐压测试完成后,可选择打印报告,软件平台将自动输出一份测试报告(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PDF或word格式),详细列举所有的测试结果,实现全自动的诊断。绝缘耐压测试报告实例如图所示。
图6 测试报告
4 总结
绝缘耐压自动测试系统已进入试用阶段。基于Qt的测试软件平台运行良好,无论是操作界面还是数据交换机测试结果的处理都满足技术要求。此绝缘耐压自动测试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可维护性强。操作简单、安全,人机界面直观,极大的提高了CCU绝缘耐压测试的工作效率。
论文作者:卢益明,刘司宇,董敬超,李辉,高永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耐压论文; 测试论文; 电压论文; 软件论文; 平台论文; 回路论文; 系统论文; 《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