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即生活,教师只有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学方法
数学即生活,教师只有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笔者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有趣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知识和现象。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并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笔者先为学生展示了他们平时常见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笔者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才能持续地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不仅是使数学教学保持生机勃勃的首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测量自己使用的课本、课桌、家中客厅的面积。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你爸爸准备把家中客厅换成地板砖,每一块地板砖都是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单价21元/块,请你测算后告诉爸爸要买多少块砖,共需多少钱?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以“生活情境”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自己的生活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笔者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的哪些物体是圆的?”之后,学生答道:“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笔者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如果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了。”笔者接着又问道:“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笔者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这时,笔者就及时引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圆的特征,等学习完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了。”这样,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淡化抽象的理论复述,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领悟数学
尽管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此,笔者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来讲,笔者是这样做的: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来进行教学。例如,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四季中自然风光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笔者又从四季的更换、周而复始中让学生初步理解了“循环”的涵义。最后,笔者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同学试算:(1)21÷22,(2)1÷3,(3)0.5÷0.9。”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为循环小数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依托生活事例,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在教学“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笔者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学生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笔者向学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笔者通过这样的活动,把统计中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理论,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特殊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要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使数学知识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因此,教师要通过以下两点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教师要让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2.教师要增强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都要讲究策略。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摸球有奖游戏的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笔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于是,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的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同时,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也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上是笔者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笔者探索的流程是:“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流程旨在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懂。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也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第二中心小学 541000)
论文作者:田深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0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笔者论文; 教师论文; 正方形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测量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