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编辑永恒的主题_知识经济论文

创新:编辑永恒的主题_知识经济论文

创新:编辑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8 -210)(1999)06-0087-06

创新是组织财富和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源泉,实现创新和利用知识力量是国家、社会和编辑出版行业及其他所有行业成功进入21世纪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迅速上升,参与知识经济生产、传播的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对创新活动及其过程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的最大区别是创新的核心已经从“技术”或“组织”、“制度”等拓展到了“知识”。“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商业知识和工作中的经验知识等。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讨论创新的重点,它是新时代所有创新活动的共同实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已经超越了工业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表现为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的核心。促进和引导知识的流动将是竞争成功的关键。

正因为如此,作为促进和引导知识流动的重要中介之一,编辑出版业的创新在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知识经济发展中将是重中之重。

一 创新:编辑的实质

编辑的发生发展史表明,虽然编辑有传播思想、传递信息之功用,但编辑的这种传播和传递工作必须与时代同步,着力反映和传播代表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新信息;同时,编辑的文化积累功能也要求编辑主体必须及时反映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出来的新型优秀文化成果,为人类已有的文化财富追加新的财富;另一方面,编辑还担负着普及知识的历史重任,但这种普及知识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视野的扩大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这种普及工作也不断更新形式改造内容,必须有新起点、新角度、新语言、新内容、新形式。从此意义上说,编辑工作带有创新的实质,编辑活动是一种创新的活动。可以认为,编辑,源于创新,发展于创新。

17世纪中叶,科学在欧洲的土壤中酝酿着重大突破。从天文学、生理学到物理学,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科学的发展需要交流、切磋。当时,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方式主要是通信。例如,在法国巴黎,科学家们要将自己的学术心得体会与朋友们交流,就要出钱找人印刷,把几百封信发出去。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就是靠着这种书信方式来进行学术交流的。科学家的学术论文往往就是这些通信。显然,这种“论文”具有不完整和非正式的特点,并且由于它是以私人通信的形式出现,因此它不利于科学成果的传播。很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通信方式已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通信方式已不适应科学交流的需要了。此时,如果有一种新的、能够快速、广泛的传播科学成果的载体,对科学的进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意义可以说,这种传播方式也是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17世纪中叶的欧洲,在呼唤着新的科学传播载体。

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享利·奥尔登堡脱颖而出。他敏锐地意识到了科学界应该发生什么事情,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于1665年3月6日编辑出版了第1 期《哲学汇刊: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前进行的研究和工作》。这被称为“开创了科学的新纪元”。他在引言中宣称:“促进哲学研究之提高所必需者,莫过于将他人已发现或已付之实践的东西公诸于在同一领域内进行研究或努力的人们,因此宜用出版这一最合适的途径,以满足从事同类课题、乐于促进学术研究、推广有用的新发明,因而有权了解本王国及世界其他各地情况的人使之时时了解科学的进展,了解博学好问的那些人的劳动和尝试及其全部发现和实践。”在奥尔登堡的精心努力下,《哲学汇刊》成为近代科学出版物的楷模,为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托马斯·享利·赫胥黎满怀崇敬地说:“即使普天下所有的书籍都遭毁坏,只要有《哲学汇刊》尚在,我敢说自然科学的根基仍然不会动摇,因为近两百年来的学术界的巨大进步,大部分都已记载在内,尽管不是全部。”

中国是文明古国,编辑创新对中国历史文明的积累、传播、延续和发扬,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灭。国际上研究人类文化史的学者认为,人类文明最早可能分别为若干个实体。但直接从原始社会产生的文明只有六个,即古代埃及、苏末、米诺斯、马雅、安第斯及古代的中国文明。至于其他文明,包括古希腊,都是在这六个社会文明以后的事情。可是在这六个当中,苏末、米诺斯、马雅、安第斯文明早已消失,只留下一些建筑遗迹和稀有文物。近代埃及的文明,也并非古埃及文明的继续。认为远古以来的一切文明中,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包括战火纷飞,改朝换代,能够维持文明性格一贯性的,唯有中国文化。

原因在哪里?学者们有许多看法:一种叫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中国西有高山峻岭,浩瀚大漠,东临沧海汪洋,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环境;一种是田园经济论,认为中国长期以来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靠自我调节和内聚力来维系这种文明性格的一贯性;再一种叫做融合论,认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文化是多元多维的,是经过长期的事例而成为多民族文化的集合体。还有方块文字论,认为别的文字无法渗透进来,改造中国文化。当然也还有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作分析的其他看法。但也有学者认为,考察中国文化,不能不看到中国有大量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文化典籍的存在。这些书籍是中国文化不灭的载体,它不因王朝更迭、战乱,而全然中断,是维系和促进中国文明连续性与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持续性是依靠编辑来维系的。编出来的书,一旦广为流传,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历代先民在思想、文化、科学等方面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无不通过图书或主要依靠图书记录下来,流传下来。最古的文献、书籍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就是靠最早的编辑创新。龙山文化中十六块钻了眼的卜骨,殷商的大批甲骨和以后的竹简、木牍、帛书直至印品书,都是文明的重要传播和积累的工具,直到现代的音像电子出版物,编辑创新在文化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如《周易》最早就是侍奉周王的太史太祝太卜太士这些文化和宗教官吏,把朝廷的诰辞训令、历代史官收藏的重要文件,参照周代的礼乐制度,陆续汇集、厘订、增补,或以档案查存,或当法定制度加以执行的东西,这些在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编辑创新,但都使成果保存流传了下来,又经过许多人的增订编纂,其中有些典册就成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的原始依据,如果没有早期的编辑创新,也就没有《周易》等的流传下来了。

春秋的诸子百家,并非都是本人的著作,许多是依赖门人、子弟、亲朋、仰慕者、研究者记录、收集、汇合、编订起来的听讲笔记,或论学的言论积累而成的。孔子自己编选《诗经》,他的弟子记录他的主张观点,又成《论语》,就是最好的证明。吕不韦要三千门客各著所闻,编成体例严谨、丰富的《吕氏春秋》,更是依靠编辑不断创新才得以保存、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否则,三千作者的稿件难免失散,如何能够保存流传下来呢?

二 编辑主体劳动是一种创新性劳动

编辑活动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繁荣而不断发展的,编辑主体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综合与创新,它推动着编辑出版业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兴衰。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编辑主体劳动促进人们不断开拓新知识领域,催生新的成果,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编辑主体是出版物的策划者、组织者、生产者,决定了编辑主体劳动是一种创新性的劳动。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编辑工作“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应当肯定编辑人员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尊重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前苏联《图书学百科词典》“编辑”条说“编辑工作始终是创造性的过程,这是由每一部作品的内容、结构的新颖性、作者思想的独特性,他的行文的风格特点,未来出版物的风格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决定的”。说得简单一点,一个玻璃杯,模型一旦形成,可以生产许多次。但编辑碰到的稿子每一本都不一样,他们对每本书稿的处理方式不可能一样,付出的劳动也不一样,他们在每本书稿上都会碰到新问题。所以编辑主体的劳动就不能不是创新性的。

1.编辑主体是出版文化的策划者。编辑主体生产的产品是出版物。出版物是一种广泛的概念,包括书、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从出版实践看,每一件出版物,除了作者已经写好的原稿外,一般都有编辑策划。对作者已经定稿的稿件,编辑也要审核原稿的构思与设计,包括原稿中应突出的重点,应增加的,必要的辅文、附录、注释等,提出增加或修改的方案。编辑主体每天面对的作者层次参差不齐,原稿也难以尽善尽美,对很多有思想、有意义但写作上不成熟的原稿,编辑主体的策划尤显重要,有时甚至成为一部优秀的传世作品诞生的关键因素。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这个构思,最早是姜椿芳先生在“文革”中被诬入狱,在监牢中形成的。他一出狱就给中央写报告。后来,才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大百科全书的每一卷,都有一个框架策划。有的卷可能还有两个学科的框架策划。正是姜先生“偶然”的灵感与精心的策划,催生了中国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又如影响了几代人成长的优秀作品《红岩》,这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长篇小说,是在《在烈火中永生》这个回忆录基础上铺设丰富起来的,编辑自始至终和作者一起参加了策划和构思。其中,重庆地下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小说第四稿的校样中,还把重要人物的党内职务作了调整,把李敬原作为党的领导人,放在监狱之外,强调了李敬原识别叛徒,判断形势的能力,而使第二把手许云峰被捕。许入狱后,坚贞不屈,继续领导监狱内的斗争。这样,把监狱内外两位党的领导人的思想,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这一构思得到作者的积极赞同,认为是增加了“党的领导形象和领导力量”。正是在作者深入体验生活、编辑主体过人的策划智慧相结合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红岩》。世纪之交的编辑主体,对每一部待出版的作品,每一篇待发表的文章,都要细致入微的编辑策划,主要内容包括读者和市场的调查,同类出版物的比较,编辑指导思想的确定,总体结构的形成,作者的选择,出版发行的预计;各种规划、计划,如宏观的有长期规划、年度计划,中观的有季度或月的发稿计划,微观的有一本书、一期刊物等的发稿计划;对书报刊内容的策划。如对书稿中章节篇目的策划或调整;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的修改与调整,这种策划,虽然主要由作者做,但编辑有时也要做,至少要补充、润色。

2.编辑主体是出版文化的生产者。出版物的生产离不开作者的原稿,也离不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编辑主体劳动贯穿于出版文化的生产过程。以书为例,每一种书,都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创造的。任何一种书的出版,都包括着编辑的作用。古代编辑的活动内容是相当庞杂的,诸如校勘、整理、辑佚、修订、注释、抄纂、汇辑等等,都是编辑要做的工作。随着历史的推移,编辑活动也是演变的。现在的编辑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调查研究、收信信息、制订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发排、读校等,没有这些工作书是出不来的。还有宣传评介,书出来了,读者不知道,就要搞图书评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编辑还要抓经营。所以说,编辑是书刊的重要生产者,也是出版文化的生产者。

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着出版文化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也决定着出版物的生产有别于普通产品的生产。编辑出版工作的各环节都需要编辑主体的创新性劳动。社会需要出版界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需要编辑主体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好选题、组稿、审稿关。一部优秀出版物的诞生,选题科学是前提。选题的开拓,既要靠编辑主体的文化素质、科学的预见,又要靠辩证的思想方法,需要编辑主体坚持正确的导向,广泛进行社会读者调查,深入分析文化学术领域的历史与现状。选题正确,有创新,对出版物的时代性与创新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稿与审稿,也需要编辑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选择能力,物色合适的作者,正确把握稿件价值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可以说,编辑主体的创新性在日常编辑工作的每个细节,在出版文化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出版物其实就是作者与编辑主体的共同劳动、协同创新的产物。

编辑主体的创新性是确保出版文化高质量生产的重要条件,编辑主体的劳动可大大提高出版物的层次与水平。20世纪60年代,出过一部长篇小说,是反映一个民族地区的人民革命斗争的。作者是一个少数民族青年,是一个地区的宣传干事,文化水平不高,但掌握许多材料。作者是挑了两麻袋稿子,到一个出版社投稿,所谓稿子,大部分是原始材料,断断续续,错别字不说,还有许多记号和空白。出版社一看素材很好,作者生活底子很厚,就让他住下,派了一个老编辑和他生活在一起,日日夜夜,听他讲故事。然后逐步把他的稿子进行整理、修改、充实、调整,终于出版了一本比较好的反映某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政治上也不错,文字上也过得去,作者通过这本书的出版,文字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后来成为一名作家。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编辑主体不仅可以生产优秀的出版物,而且还可以“生产”优秀的作家、作者。编辑主体的创新性劳动繁荣了我国的出版事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3.编辑主体是新知识领域的开拓者和新成果的催生者。世纪之交,人类文明正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造发明层出不穷,信息量急剧增加,既为编辑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又为编辑工作增加了极大的责任。首先,编辑主体的职责决定了他们要组织、收集以个体生产为特征的精神生产者的成果,并且通过出版物引导他们向新的目标、新的领域推进,这就是开拓;其次,发现、扶植那些不处在萌芽状态的精神产品,使之成长成熟;再次,是积极鼓励、支持有创造精神的新人,使他们脱颖而出,这都是开拓。

21世纪人类将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这对出版界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与知识更新频繁,作为编辑主体,有责任有义务投身于知识经济大潮,诱发与促进更新的出版物更快地出现。编辑主体应与科学工作者等“知识人士”密切合作,关注他们的研究动向与研究成果,同时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为他们提供研讨与交流的机会,还可以用经济手段督促他们按时完成作品或研究。编辑主体通过自身的参与及影响,可以充分调动一切精神产品及文化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推动知识经济的更快发展。

三 加速编辑创新,促进出版繁荣

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它为编辑创新提供了许多可供使用的高科技成果。目前已经看到的就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排版、印刷技术和排印系统,崭露头角的电子出版系统,各种各样的声、光、电、磁的信息载体技术等。知识经济的滚滚浪潮加速了编辑创新速度,推进了出版的繁荣。

1.编辑观念创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正处于社会变革中的当今中国,同样也不例外。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不仅蕴含了一场深刻的经济革命,而且蕴含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编辑出版业要发展,同样要求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时代或资源经济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前途和希望同在。现阶段,谁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谁就可以抓住大变革时期的宝贵机遇而迅速发展。正如我国著名老一代科学家高士其所言:“当今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是科学的竞争,同时也是教育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成长,其关键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在全球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编辑出版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实现编辑观念的创新,这对编辑出版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其他一系列创新,如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出版物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都必然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否则,观念落后、思维僵化、抱残守缺,其他任何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树立编辑创新观念,是编辑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编辑观念的创新毕竟是痛苦和艰难的。这意味着否定旧我、面向未来、重新定位。观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具有自省性的自我超越的过程。既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模式,又要超越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和习惯做法。

(1)观念创新首先应具有创新的品格。 能否摒弃惯有的思维定势,建立一种全新的思想,取决于编辑主体思想更新的程度,这就需要有不懈追求的创新品格。这种创新品格要求人们居安思危,不满足于现有成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敢于和善于寻求各种新机会,赢得企业更好发展,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2)观念创新需要突破利益格局的风险精神。 观念创新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把矛头直接指向现存的利益格局,为了长远利益,敢冒风险,敢于变更,甚至牺牲已有的利益关系。然而,由于现有的利益格局形成已久,为了维持既得利益,人们往往安于现状,不愿牺牲现有利益,部分人甚至会对创新产生抵触对抗情绪,从而对创新形成极大的阻力和障碍。所以观念创新应敢于面对一系列“麻烦”,勇于突破,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更高层次的新平衡。

(3)观念创新要有创新知识作为足够的准备。 观念创新并不是凭空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种创新必然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现为基础,是一个充分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尤其在现有的以创新新的知识产品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编辑主体要面对社会,提高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更离不开学习,应不断吸收、处理外界各种信息,以调整自己的生存结构和生存方式。

(4)观念创新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意味着对现有事物的超越。一方面缩短与先进的差距,这是跨越时空的,这一跨越就意味着对时间无限量的节约,具有可投入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是与原有事物拉开档次,必须树立出版物的精品意识、名牌意识。编辑主体具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善于在事前时刻作出创新决断,能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内外环境,发现和抓住时机,对编辑要素进新的组合,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以新制胜、以奇制胜。竞争致胜的关键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创造力,创造力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已成为编辑主体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2.编辑技术创新。10多年前,发达国家诸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新闻出版部门已经实现电脑化。电子报刊和电子图书大批出版,各种软盘、光盘和计算机软件产品大量上市。近年随着国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报纸、网络杂志等,大量的科学专业信息、工商企业信息乃至消遣娱乐信息,也都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编辑制作出来的。伏案审读、纸笔修编的方式,越来越多地被荧屏扫描、键盘操作的方式所代替;符号数码代表了往日可以直观的文字手稿;缓慢的手工编辑作业,转变为快速的编辑判断显示;用笔增删勾画的技术被电脑的自动程序取代;编辑的技术性劳作,在数量上将日益缩减。这些变化将使编辑工作由书面编辑转化为屏幕编辑,从封闭设计到开放设计,从候时校对转成即时校对,从文本检索到磁盘检索,编辑排版进一步自由化。编辑工作的内容将更加集中在审稿判断和组稿决策上。编辑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编辑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出版物创新、编辑过程创新、开发创新等技术领域的创新,同时也涉及科学、组织、金融和商业等一系列的活动,即使编辑技术转化为出版物商品并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实现其价值,并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技术创新是编辑创新的基础和推动编辑出版事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根本动力,也是编辑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编辑出版业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技术创新,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编辑知识创新。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从生产到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反映在编辑出版领域,不仅在技术手段上彻底告别“铅与火”,实现了以桌面出版系统为主体形式的崭新编辑出版模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催生了音像出版、电子出版(含网上出版)等出版物新家庭,初步形成了印刷出版、音像出版、电子出版三分天下的新格局。加之我国20余年来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等,形成了编辑出版工作一个全新的文化大背景。在这一背景下,编辑出版工作从内容对象到工作方式、技术手段以及主体素质、管理模式都已发生并且正在发生着一系列重大深刻的变化。概而言之,编辑出版工作现代化的领域在扩大,速度在加快,水平在提高,其势如破竹,不可阻拦。因此,极有必要进行编辑知识创新。编辑知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编辑主体知识创新,一是编辑理论创新。

(1)编辑主体知识创新。按Debca AmHoo于1997年出版的《面向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一书中的解释:“所谓知识创新是指为了成功、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演化、分配和应用新的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编辑知识创新是编辑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头,编辑技术创新是编辑知识创新的目标和动力,同时也是编辑知识创新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知识不会因消费而折旧,但知识本身会陈旧、老化,编辑主体应该通过外部及内部的各种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在与作者、读者、科研机构和其他相关主体包括竞争者之间信息的高速流动中,扩大市场影响,满足消费者需要,发现其未来不明确的需要,获得发展的源泉并取得未来的成功。

(2)编辑理论创新。 传统编辑学研究一般是以传统的纸质印刷出版物为其对象的,对编辑、出版等一些基本的概念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重要的遗漏,最突出的是未能包括进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出版活动,甚至有的连影视、音像等的编辑、出版工作也未能包括进去。因此,对编辑、出版的概念需要重新界定;而且,由于计算机在编辑工作中的普遍应用,使以往编辑工作各环节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甚至编辑、印刷与出版以及发行工作日益融为一体,大幅度地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样,以往的编辑过程论就有必要重新改写;加之如前所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纸介质出版物的形象,同时,也催生了出版新家族——电子出版物的问世。与传统印刷型出版物相比,电子出版物具有出版周期短,制作简单,修订再版容易,体积小,存储容量大,成本低,检索能力强,图文声并茂,传递速度快等独特功能和纸质出版物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出版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潮流。因此,应重视研究电子出版物的编辑活动特点和规律,尽快建构电子编辑学。此外,编辑管理学也要作重要改进、编辑主体素质要求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

4.编辑组织创新。组织是编辑创新的前提,组织创新意即要将刚性的组织结构,变成一个柔性的,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在信息社会,惰于学习无论对社会还是对组织都将造成危害。知识的陈旧与信息的单一化,会使人“扁平化”,变成“单向度的人”。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来临与发展,人们对个人及组织的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编辑组织是知识载体的策划者、生产者,理应走在组织创新的前列,成为最能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型组织”,即从传统的“编辑部”发展成从结构、形态、政策的设计和营运,到组织成员的思维、理念、态度和行为,都具有强烈的自我调适、适应和驾驭组织任务、技术特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特征的人与人的集合。新型的“编辑部”的诞生,是基于对低效率和病态组织的诊治,对组织的结构形态政策的改造和完善,即基于组织的锤炼,使编辑主体的潜能得到极大的激发并成为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一过程。

编辑组织的创新,在注重提高组织效能的基础上,更强调组织成员的思维、理念、态度和行为的更新、转变对编辑组织发展的作用。因此,要将一个编辑部改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除了在组织发展方面作出前述的努力外,还应更全面统筹地要求并推进作为人及人的集合的编辑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心智模式的改善,使每位编辑主体都能创造性地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个人的耐心、悟性、感受性、判断力、知识力与观察力的学习中去,并将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终身学习”作为“编辑部”的灵魂和精神基础。

编辑组织的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内容主要包括“硬件”与“软件”两方面。作为“硬件”,其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基本形式的发展,部门机构职责、权限的发展;集权分权的新方式,组织机构的学习性深化;组织机构中信息网络重构;组织机构中人际关系安排;部门岗位设置与编辑主体的才能发挥等等。而“软件”的创新则主要侧重于通过成员及组织的学习,促进组织与个人在变动的任务、技术与外部环境中持续成长。由内省、思考、表达为环节的个人心智模式的改善,有利于编辑主体的相互沟通、交互作用和建立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高度一致的共同目标,并以此作为编辑机构努力学习、追求卓越的根本动力,最终成为一个不断进取、不断优化,紧扣时代脉搏的“编辑部”。

5.编辑出版制度创新。编辑出版制度从广义上讲包括编辑出版业产权制度、出版企业经理制度和管理制度。出版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是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产权组织形式,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出版企业经理制度的创新是出版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管理制度新则包括:编辑出版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效用评价、管理制度的制订方式、系统化管理制度的创新等等。

6.编辑管理创新。新闻出版业能否健康发展和繁荣兴旺,与编辑管理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体制改革的深入,为编辑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对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总要求,其中管理是关键。编辑管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编辑管理创新就是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变化,重新调整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以知识创新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以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标和过程。推动管理创新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市场变化、市场竞争以及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变迁等;推动管理创新的内部因素主要有资本与成本、编辑主体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编辑主体的创新观念等。其中,资本、人才、科技是编辑管理创新的基础。科技要素与成本要素的结合,构成编辑管理创新的效益模式;科技要素与人才要素的结合构成管理创新的文化模式;而成本要素与人才要素的结合则构成管理创新的制度模式。编辑管理创新的效益最终检验标准是市场。编辑管理创新的任务,就在于不断整合各要素,使其处于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需要。

直面知识经济的编辑管理创新,应树立起正确的目标与导向:

(1)树立数字化管理的目标与导向。数字化,简单地说, 就是把复杂的事物都变成数据信息,引入计算机内进行有效处理。21世纪,整个地球都在数字化,21世纪的编辑管理理应数字化。传统的编辑管理追求效果与控制,管理者要求达到一个效果,但很少考虑工具,而数字化的编辑管理注重的是效率和速度,并提供达到效率的工具;传统的编辑管理形式是金字塔型,领导与编辑者层次分明,数字化的编辑管理形式为扁平型,管理者与普通编辑人员直接交道,编辑部的结构呈网状;传统的编辑管理认为管理者是监督者、控制者,数字化的编辑管理认为管理者是服务者、是创新者;传统编辑管理认为普通编辑人员是机械的工作者,数字化的编辑管理认为普通编辑人员是知识工作者;传统的编辑管理认为谁拥有了知识就比别人强,数字化的编辑管理认为只有分享知识,才能互动,并创造出最佳编辑效果。

(2)树立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导向。 知识管理 ( KnowledgeManagement)是对出版企业中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而不论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存在数据库中、印在纸上还是在人们的脑海里——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发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他们作出最恰当的决策。知识管理是出版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变化环境时,针对其生存和发展能力等重要方面所采取的一种迎合性措施,它贯穿于组织的发展进程之中,意在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发明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在工业经济社会转向知识经济社会和市场全球化过程中使出版企业感到,在维护人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赢得竞争优势等方面比以往面临更大的压力,而知识管理就是帮助出版企业迎接这些挑战的利器。知识管理在当今企业的运营中已经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21世纪出版企业运作的主要工具。有些出版企业已经开始把知识管理作为编辑管理的重要内容。

(3)树立人本管理的目标与导向。21世纪是交互网络社会。 由于网络的存在,人们以往的时空观必将发生质的变化,进而导致人们的行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巨变,人的因素在21世纪将成为决定编辑水平高低、出版事业繁荣的重要因素,人本管理将成为编辑管理的重要内容。编辑人本管理,即以谋求编辑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管理,在编辑工作中使编辑主体自身得到素质、身心、能力、知识的发展,从而促进编辑主体的创新性潜能得到极大地发挥。

7.编辑市场创新。编辑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系列创新的综合体。各项创新包括观念、技术、知识、环境、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等项创新,都以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为最终落脚点,编辑创新的效果也必须由市场来检验。因此,编辑市场创新是编辑创新的归宿。

编辑市场创新是指编辑部门促进出版物市场构成的变动,开发新产品及对市场的开拓与占领,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之需要,从而达到繁荣编辑出版事业,提高两个效益目标的行为与过程。编辑市场创新包括开发新出版物产品、出版物审美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编辑出版技术的创新和新出版物产品的开发,随着过剩经济的出现与买方市场的形成,必然带来编辑出版部门对新的出版物市场的开拓与占领。

8.编辑文化创新。编辑文化创新包括编辑出版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监测、文化环境等的创新,由此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使编辑主体思想活跃,创新主意不断涌现。法国前文化部长郎哥有句名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人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经济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文化支持和支撑的经济,是没有明天的经济。编辑文化是编辑出版业的“软”财富和巨大的内在潜能源。编辑文化与编辑出版业的生产经营相结合,是促进编辑出版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子。无数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编辑理念、发展观念,就难以达到编辑创新的目的。加强编辑文化建设,目的就在于提高编辑主体素质、企业素质,促进编辑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为此,在知识经济下,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更应注重树立自己的编辑文化观念,这种文化观念集中在两个方面:

(1)应致力于编辑价值观塑造。 编辑价值观是编辑主体从事相关活动中所共有的信念规范和信条。这些常常被概括为一定的出版部门理念,甚至成为本出版部门的座右铭。如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积累文化,繁荣学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为建立一个书香的社会而奠基”等。所有这些,对构成编辑文化诸要素,即出版企业的编辑宗旨、编辑方针、经营战略和编辑主体行为规范等起着导向和决定作用。价值观是编辑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出版企业发展的指南,出版企业的兴衰成败、发展趋向均与它密切相关。

(2)应突出编辑特质。特色是出版物的生命。 在未来国内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自身的出版物如果没有特色、缺乏特性、管理没有档次,不能使广大消费者感到与其他出版单位的出版物的差别,则很难有自立于国内外出版市场之林的成功。因此,为应付未来的市场竞争必须注意突出特色。

9.编辑教育创新。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中指出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而知识的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又依赖于掌握现代知识的人。美国微软公司拥有一流的软件研究与开发人员4000多名,我国印刷业的华光电子照排系统不是在华光集团而是在北大方正得到不断升级。这些都预示着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新世纪编辑出版业的竞争,是编辑人才的竞争,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必须加速培养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关键是要培养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具有出色的创新能力,掌握一流的创新方法的编辑主体。所以,必须进行编辑教育创新。在教育方向上必须实行两个转变:其一,不能仅仅沿袭“传、帮、带”的传统教育模式,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教育内容,采用新的教育方法。即运用当代科技成果,利用现代化的知识传播手段,培养现代化的面向未来的具有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编辑人才。其二,从偏重专业性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育转向整体素质教育;从单一的学科性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知识经济下的编辑主体应具备以下知识结构,即具备本体性知识、外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总之,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对编辑教育进行创新,从编辑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到教育的时间和教育的空间,需要加强对受学者的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管理教育,提高编辑主体素质,培养编辑主体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10.编辑创新环境。 环境是编辑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必要条件,包括自然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提供编辑出版业进行编辑活动的物质载体。社会系统包括人力、文化和体制。编辑创新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二是充分利用社会有效资源,为编辑出版业发展创造局部优化的外部社会环境。

收稿日期:1999-08-10

标签:;  ;  ;  ;  ;  ;  ;  

创新:编辑永恒的主题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