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来源_农业论文

中国农户经济收入增长、结构变迁及根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中国论文,根源论文,收入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农”经济有了较大的 增长与发展,特别是“三农”的焦点——农户经济——有了质的飞跃。在农户的收入水平稳 定增长的同时,农户的收入结构、经营效益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1995~1999年全国 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东、中、西部农户经济收入增长、 结构转换以及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一些实证分析。

一、收入增长及结构变迁

1.农户经济收入水平的比较。进入“九五”期间,中国农户家庭全年收入水平总体呈上升 趋 势(表1),但这一上升到1998年则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直到1999年才有所回升。事实上, 在以往的研究中[1],我们对这一问题已有所关注。认定中国农户进入“九五”后经济 增长呈徘徊趋势,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则是主要 根源。在区域上,各区农户经济增长均呈徘徊状态,受发展阶段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同影响, 出现时间略有差异。中部地区农户经济最先进入徘徊期,其次是东部,再次西部。从收入水 平看,传统的东中西梯度格局尽管在个别年份有所变化,但就整个“九五”看这种格局则依 然存在,东部农户的整体收入水平仍是最高的,其次是中部,再次是西部。在东部已开始跳 出徘徊状态时,中西部却越陷越深,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呈显著扩大趋势,而中部与西部之 间的差异则呈缩小趋势。可见,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俱乐部趋同效应”[2]非常明显。东 部是富人的俱乐部,而中西部则是穷人的俱乐部。俱乐部间经济发展两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

在农户收入增长进入徘徊阶段的同时,农户家庭经济结构也进入了微调整阶段。从家庭收 入构成看,家庭经营是农户经济收入的主体,其份额在农户经济总收入中一直占到70%以上 。其变化趋势虽呈持续下降趋势,但下降明显趋缓。相对1995年,1999年份额下降了3.09个 百分点,其中1996~1998年期间仅下降了0.22个百分点。外出劳务收入是农户经济收入的第 二大来源项,其份额变化明显地呈上升趋势,相对1995年份额上升了3.58个百分点,其中相 对1998年就上升了1.57个百分点。非家庭性企业收入是农户经济增长的第三大源泉,但其份 额总体也呈下降趋势。其它非借贷性收入也是农户经济收入增长一个重要来源,其份额已由 1995年的6.54%上升到1999年的7.54%,4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其中较1998年上升了0.28个百 分点。在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呈徘徊增长趋势的情形下,家庭年末人均粮食储备量则呈 持续上升趋势,这意味着农户对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正应了一条俗语:“仓里有粮, 心里不慌。”换言之,农户经济运行总体看已过了温饱期,正在向增收方向发展。收入提高 将是“十五”乃至未来中国农户经济发展的主题。

从区域分布看,各地区农户经济结构及变化趋势总体同全国情况一致,但也有微小差异。 东 部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尽管主体也是家庭经营,但其在农户家庭总收入中的份额明显低于中西 部 ,份额已不足70%。非家庭性企业经营收入和外出劳务收入这两类收入均分别占到农户经济 总收入的10%左右。其它非借贷性收入在东部地区农户经济结构中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只有7 %左右。中西部的农户收入主要来源同全国情况一样,为农户家庭经营,但相对东部地区来 说,其份额明显高出很多,其发展趋势尽管也呈下降势,但份额数仍高达70%以上。外出劳 务是中西部农户经济增长的第二大源泉,其份额已由1995年的8%左右上升到1999年13%左右 ,分别上升了5.63和5.36个百分点。其它非借贷性收入是第三大收入源,其发展趋势同样呈 上升势。非家庭经济性企业收入加然也是这一地区农户经济增长的一个来源,但与东部地区 相比,其来源力度相对要小的多。非家庭经营性企业收入份额差异的显著梯度化格局可能是 造成东部、中西农户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要想实现农户 经济区域均衡发展,单纯地依靠农户家庭经营来实现农户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很难的,而通 过发展家庭外或社区性企业,走家庭经营与社区经营相结合之路则是实现农户经济持续增长 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2.农户经济收入水平的徘徊可以说主要是由家庭经营收入水平的徘徊引起的(表2)。在进入 90年代中期以来,家庭经营收入同样在经历一个低增长后出现下降,相对1997年,1999年的 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下降了293.94元,下降幅度达2.46%,但相对1995年的水平仍是增长的, 绝对增长795.36元,增长幅度为7.33%,年均增长速度为1.78%。从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构成看 ,农业收入份额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对1995年,1999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农业收入份额 的下降主要来自粮、经、果等种植业;相对1998年,农业收入份额下降了3.43个百分点。而 这下降主要来自农作物种植业。非农业收入份额的增长主要来自农户家庭商业饮食服务业以 及工业。

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及内部结构变化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相比较,东 部农户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及非农化发育程度较高,其1999年家庭经营收入水平较中西部农户 平 均高出70%左右,较中部高出67.39%,较西部高出76.69%,这一差距明显较1995年的28.54% 和36.30%扩大了很多。到1999年东部农户全年家庭经营性收入水平已达到15545.52元以上 ,而中部和西部分别仅9287.21元和8798.28元。从趋势看,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东部农户 家庭经营收入水平绝对数总体呈增长趋势,而中西部农户则相反。从家庭经营的构成看,东 部农户的非农发育程度同样显著高于中西部,其家庭经营收入的近一半来自家庭非农经营, 而 中西部只有30%~35%。东部与中西部家庭经营非农化程度差距在10~15个百分点。从农业内 部看,东部农户对粮食种植依赖程度很低,粮食收入份额在其家庭经营中仅占15%,而中西 部却高达30%左右,其中,中部最高达到35%以上。由于粮食种植比较效益持续低下,农户对 粮食种植收入过重依赖势必影响到其经济增长。事实上,从1995~1999年的农户观察情况已 清楚表明,中部农户经济发展所以接近于西部,其家庭经营过重依赖粮食作物种植不能不说 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从东、中、西结构比较还可以看出,在农地经营中,尽管土地的作 用越来越沦为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载体,但在农地利用上,东西部农户明显较中部农户要好, 其农地利用构成:东部的粮食作物播面占作物总播面的份额为79.47%,西部为76.87%,中部 却高达83.10%,分别较东、西部高出3.62个百分点和6.22百分点。园地面积在农户家庭经营 的农地总面积(耕地与园地)中所占份额,东部为20.38%,中部为12.29%,西部为7.18%。由 此可见,中西部农户经济增长滞缓或负增长与其在家庭主要经济资源配置上过重地向粮作倾 斜也有关系。

另外,作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区,东中部地区农户经济增长与国家的宏观农业发 展政策相关程度最大。从跟踪观察农户情况看,这一判断是符合实际的,1999年东、中、西 农户粮食出售量占当年生产量的比率分别为45.25%、45.76%和25.69%,而在实际出售量中, 直接售给国家的比例东、中、西分别为18.26%、27.21%和20.63%。由此可见,在推动农户经 济增长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中,政府必须充分注意到政策对农户经济增长影响的均衡性。

二、资源配置方向与根源

1.农户家庭经营人力资本利用效率。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户人力资本在家庭经营中 的利用效率变化呈“”趋势(表3)。进入1997年后则呈恶化趋势。引起这一趋 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农户经济非农化程度低,发展速度慢,而农业的资源利用比较效率又呈严 重恶化态势。在农户家庭人力资本利用上,非农业人力资本利用效率明显好于农业,非粮食 作物种植业好于粮食作物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好于种植业,种植业又好于畜牧业。这一结果 表明,在进行家庭经营时,农户将家庭人力资源更多地向非农业和非粮业配置是有其合理性 的,这一合理性就是农户的经济理性原则,也即经济学的资源利用比较效益优势原则。也正 因为如此,我们常说农户的经济或经营行为是经济理性化的,在农户家庭经营中很少有低效 率行为发生[3]。从区域比较看,无论是农业,还是非农业,东部地区农户家庭的人力资本 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在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上,东中西呈典型的梯度格局。

2.农户家庭经营物质资本利用效率。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户家庭经营的物质资本利 用效率也呈“”趋势(表4)。进入1997年后同样呈恶化趋势。这一结果表明: 在农户家庭经营中,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物质资本,其利用效率的变化是完全一致的。从 家庭经营内部业别比较看,非农业的物质资本利用效率显著好于农业,水产养殖业要好于农 林牧业,园地种植要好于作物种植,蔬菜等其它作物种植要好于粮经作物种植。正是由于这 一结果,才使得农户不仅将家庭的人才资源投向非农业和非粮业,还将物质资本投向非农业 和非粮业。由此可见,农户家庭经济资源投向的非农化与非粮化趋势是严格遵循经济学比较 优势原则,同时也表明:农户家庭经济资源配置行为是经济理性的。

从区域比较看,农户家庭经营中的物质资本利用效率同人力资本一样呈下降或恶化趋势。 相比较,东部农户的物质资本利用效率要显著好于中西部。东中西农户的物质资本利用效率 同样呈梯度变化。无论是农业,还是非农业,东部农户都较中西部好。从农业内部比较看, 中部农户在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中资本利用效率明显好于东西部农户,尽管其经营绩效受 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很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选择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业是符合比较效 率原则的。同样西部农户选择以果园生产为主的模式也符合其经济理性原则。

三、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综上所述,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户家庭经济实力确有较大提高 。但这一提高明显地出现徘徊或下降趋势。农户经济增长的徘徊或下降根源来自农户家庭经 济资源利用效率的恶化。特别是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恶化是导致农户家庭经营绩效增长缓慢 的根本原因。尽管农户经济行为始终符合经济理性原则,但受各种因素制约,特别是家庭人 力资本储备有限以及农户经济非农化政策性门槛过高等因素影响,农户经济非农化进程发展 缓慢,从而使得农户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为此,政府应当在农村教育上加大投资力度,在产 业结构调整上更加尊重农民的选择,在非农化发展方向上进一步降低资本门槛,只有这样农 村经济的发展才会得到加速。

标签:;  ;  ;  ;  ;  ;  ;  ;  ;  ;  ;  

中国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来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