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写作题之题型特点、基本类型、命题趋向和答题要领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题型论文,要领论文,命题论文,类型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高考写作题正式出现是以1997年历史高考的第44题(“南唐李昪治国”题)为标志的。此题型在1998年历史高考中被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一年高考的第45题(“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外交努力”题)在加强对考生思维个性测量方面又作了新的有益的探索。诸如此类的历史高考写作题被称为“开放性试题”,又有研究者称之为“历史小论文题”,各有其道理。笔者试就这一题型的题型特点、基本类型、命题趋向和答题要领略作一综合概述,诚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一、历史高考写作题的题型特点
1.从它所选取的材料上看,具有新情境性的特点。如1997年历史高考第44题所选取的四则材料分别引自《资治通鉴》、《十国春秋》和《钓矶立谈》等三部历史著作,1998年历史高考第45题的三则材料分别出自王芸生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顾维钧回忆录》和《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这两道写作题所摘引的材料出示的历史事件及其动态运动轨迹均无法从教材微观系统中复现,都是经过精心营造的全新情境。这不仅是历史高考进行能力考查的最佳途径,也是历史高考狙击中学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中照本宣科、不求甚解和猜题押宝错误行为的有效方式。故它一登台亮相,便得到了命题研究者、中学历史教师、考生的一致首肯和好评。事实上,这一题型确实起到了在材料解析题中既考查综合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了在阅读理解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文字表达能力),使材料解析题的考查功能趋于完整。由于材料情境新,能够较充分地展现考生的思维个性,乃至导引出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品质来。
2.从它的题问设计手法上看,具有定向、定量、定性等特点。首先,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主渠道仅为材料,考察的历史时空也只能是材料所展示的时代背景,答题的方式是“评述”(即史论结合),评述的对象是材料的主体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其次,考生组织成文的文字均是对题目所出示的材料信息的归纳、整理、浓缩、提炼和评述,这是对材料有效信息提取和使用的最基本量化要求;此外,题目对文字表达的规定为“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或是“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这是对考生材料有效信息量的有效利用、阐释和评述的具体量化要求;如此考生只能设法提炼材料,既简明扼要,不须面面俱到,同时评述得体,无溢美之词,唯中肯之见,而不能下笔千言,不着边际。再次,题目均规定“表述应当成文”,这一关键句界定了试题的类型,给题目定性;另题目又规定写作方式是“评述”,考生要对材料出示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观愿望、客观效果等方面恰当定性,行文必须依据材料,不能因自己的好恶爱憎游弋于材料之外,也不能如解析传统的材料解析题一样,因袭定势思维,逐问解析说明,而无“文”味。
3.从它的命题视野和考察功能上看,具有有序性、深刻性、全面性和开放性的特点。1997年历史高考第44题从材料一至材料四依次提供了南唐李昪治国的时代背景、治国方针、措施和效果;1998年历史高考第45题从材料一至材料三也依次提供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和结果;题目所出示的材料有效信息是有序的,考生在解析材料时也应有序,史论结合、谋篇布局时有序,行文评述时有序;总之考生的思维应是有序的,不可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因为材料均为新情境,考生只能根据题目材料的微观背景与教科书中相关事件的微观背景相比较,尔后把它们放在各自所处的特定宏观大背景之下,作深入的材料透视,深刻地理解领会材料,提炼要点,权衡轻重,评述要害,落笔成文,准确周密,入木三分;此题型把知识含量极少的材料整合上升为思维含量极高的思维产品,对考生思维检测的层次来说是深刻的、创造性的,如此考查也是行之有效的。由于写作题增加了传统材料解析题所无法考查的文字表达能力,使《历史科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基本能力全面体现出来,体现了考纲的全面性特征,有助于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综观这两年的历史高考写作题,在坚持命题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适当地用粗放型代替细致型,较好地处理了指向性与考生思维整体性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把考生的思维品质正确导向开放性;在评分环节上,更多地运用“他向思维”克服单一的“我向思维”,增加加分的补充规定,使评分的开放性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试题的开放性特征更趋明朗化。
4.从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说明来看,具有简洁、明晰、合理的特点,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鲜明的导向性。1997年历史高考的第44题和1998年历史高考第45题参考答案分别只有74字和87字(均包括标点符号),表达十分简洁,步骤清楚;评分说明按层次划分档次给分,评分误差减少,考查和评分均较合理,有非常好的效度和信度。作为这一题型的领头羊,1997年历史高考第44题以唯一增加的“题型示例”入选1998年《历史科考试说明》,表明其生命力很强,今后历史高考命题将继往开来,开拓此题型考查的新领域。
二、历史高考写作题的基本类型
历史高考写作题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从题目命题设计的手法上看,可分为材料写作题和命题写作题两类。材料写作题顾名思义,就是由命题者首先出示历史材料(一则至多则不等),应试者按命题者设计的题问要求,经过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整理、浓缩、提炼和评述等处理后,表述成文的写作题;如上面提及的两道历史高考写作题就是典型的此类题目。命题写作题即不出示材料,由命题者直接命定写作内容、写作方式及写作要求的写作题,应试者只按照题问设计要求结合所学的知识写作成文:如《爱国主义究竟是什么——对希特勒之流“爱国”意识的剖析与思考》、《团结就是力量——由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所想到的》等等。
从题目的答题要求上看,可分为评述式写作题、立论式写作题和驳论式写作题。评述式写作题是对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的阐述以及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甚至其他学科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对其给予正确的评判和估价,评述部分一般是考生自己的见解,如上面提及的两道高考写作题就是评述式写作题。立论式写作题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学科理论去支持某一观点和结论的写作题,如《团结就是力量——由二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所想到的》。驳论式写作题就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学科理论去推翻某一观点和结论的写作题,如《爱国主义究竟是什么——对希特勒之流“爱国”意识的剖析与思考》等。立论式、驳论式写作题比较适合命题写作题设计,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和备考学生应引起足够重视。
三、历史高考写作题的命题趋向
历史高考写作题的命题尚处在尝试摸索阶段,它将逐步被高考命题专家开发和挖掘。我们或能从历史高考已出现的两道写作题表露出的各种特征和功能,对这一题型的命题趋向作出宏观预测。
1.材料选取趋向。主要是指材料写作题。1997年历史高考第44题和1998年历史高考第45题摘引的材料均为正面材料,所以今后的材料写作题将不会始终拘泥于正面材料的叠合,而有可能出现正面和反面材料的混合编排或完全由反面材料并列的题目设计。在写作题的情境营造上,将继续选取以历史教材的主体内容为主要对象、又属于教材隐性范围且能反映历史阶段性特征和社会发展规律并体现历史教学三大任务的材料。为使命题综合化、立体化,所选取的材料也不会仅限于单一的文字材料,可能运用古今结合、中外互补、文史联袂、叙论一体、图文并茂的手法,以营造综合化、立体化的视野,从而使考查也达到综合化和立体化的效果。最后,从历史高考所出现的二道写作题的信息包容量来看是完全适度的,因此今后的写作题仍将以适度有效为命题准绳,并将适当加大对考生的信息干扰强度。
2.材料处理趋向。也主要指材料写作题。由于历史高考所出现的两道写作题均有阅读障碍小、有效信息包容量适中的优点,故今后历史高考写作题仍将以此为命题依据,对所选取的古汉语材料或欧化译文材料,命题者都会斫其枝蔓,突出材料的中心和主题,使材料之间衔接自然紧密,使材料信息效度、考查效度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可以预见,写作题的材料处理将随着历史高考能力的要求趋高而逐步趋弱。
3.题问设计趋向。无论是材料写作题还是命题写作题,定向、定量、定性的原则将被承袭;题目的指向仍将以明确为度。随着试题选材的信息包容量扩大,题问要求的写作量将可能放大、能力要求将可能趋高,立论式、驳论式写作题将有可能取代单一的评述题,命题写作题也将应运而生,使试题的开放性特征也更趋明朗化。由于命题写作题与问答题相比在历史学科能力考查上并无质的区别,而且问答题中的一些题目类型,如评述问答题、立论问答题、驳论问答题已经具备了命题写作题的某些特征。但命题写作题“另立门户”尚有待时日。
四、历史高考写作题的答案要领
1.由表及里地审清题意
审题是答题的必要前提,审清题意乃是答题成功的第一步。首先,要审清题目的类型和写作方式,搞清题目是材料写作题还是命题写作题,它是评述式、立论式还是驳论式的。如果是材料写作题,必须深入分析、理解和领会每一则材料的表层及深层的含义,要对每一则材料进行辩证分析,确定材料的是非真伪性,弄清材料的实质,以免发生判断上的失误;此外,还要从每一则材料中探求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显性联系和隐性联系,把握材料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尽可能地透视材料,寻觅材料所折射出的现实意义,以期对命题设计的意图、写作目的、写作内容能高屋建瓴,为谋篇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是命题写作题,除可以借鉴以上切实可行的审题技巧外,应反复推敲题目的关键词,推断题目与写作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捕捉写作的“题眼”(即论点),为下一步动笔作先期准确。其次,要审清题目的要求。题目的题问设计要求,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等务必心领神会;题问设计中所列出的写作要点更是关注的焦点,要把它们分别与相关材料一一对应,明确写作内容的信息提取源。题间设计要求自拟题目的,还要针对材料,把握材料的共性和个性尤其是共性,拟定提目;其中,必须把所拟定的题目与写作的要点有机统一起来,使题目与行文自然贴切,不能有文不对题的生硬感。
2.简明扼要地谋篇布局
由于历史高考写作题有严格的字数限制,考生不存在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谋篇布局、草拟提纲必不可少。提纲应拟有以下内容:其一是立好论点。写作题有评述式、立论式、驳论式之分,也有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各种进程中不同程度的区别;要学会鉴别,从表层现象抽象出本质性的论点来。其二是选好论据。材料写作题可根据题问设计的要求,使每个要点与材料分别对应,分别浓缩提炼出其核心内容来;命题写作题应围绕中心论点选取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论据,当然,这些论据必然以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主,重点突破,全面周密,史论结合,论证一致。其三是结构严谨。按题目所列出的写作要点,依顺序排列,按步就班,步步为营,搭好文章的主体框架。
3.流畅行文,分析深刻,说理透彻。
按提纲所列出的提炼要点,逐步衔接成文;行文之间,注意锤炼语言,精益求精,又要要点俱到,准确连贯,重点突出,不可顾此失彼。在写作成文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对史学观念应取新不取旧;对内容取舍应取少不取多,取大不取小,取精不取粗;对过程描述应取实不取虚;对评述论证应取深不取浅,用理论阐释而不用史实堆砌。
4.适时检查,尽善尽美。
主要是看有无错别字,文题是否相符,标点符号使用是否得当,字数是否超出规定等等。
历史写作题新设计及练习题新编
1.阅读下列关于夏朝末期的材料
材料一 帝孔甲(夏王名),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
——引自《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衰亡)。
——引自《国语·周语下》
材料三 [按:夏桀继位后,诸侯有缗叛乱,桀征伐有缗,将其镇压。]桀克有缗以丧其国。
——引自《左传》昭公11年
材料四 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引自《史记·夏本纪》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夏王朝的衰亡。
要求:内容应包括夏王朝末期的政治状况、衰亡原因、衰亡过程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2.阅读下列均引自《晋书·祖逖传》的材料
材料一,逖讲说曰:“……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林杖,使行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复济者,有如大江!”……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
材料二 帝嘉逖勋,使运粮给之,而道远不至,军中大饥,……樊雅(人名)遣众夜袭逖,……直取逖幕。军中大乱。逖遣使求救于(陈)川,川将李头率众授之,逖遂克谯城。……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王)含又遣(桓)宣救逖。
材料三 ……逖遣将军卫策邀击于谷水,尽获所掠者,皆令归本军,无私焉。……逖设奇以击之。石季龙大败。……石勒将刘夜堂(人名)以驴千头运粮……逖遣韩潜、冯铁追击于汴水,尽获之。……勒又遣精骑万人距逖,复为逖所破。……逖爱人下士,虽踈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材料四 方当推锋越(黄)河,扫清冀朔(河北)。会朝廷遣戴若思(人名)为都督。逖……意甚怏怏。……逖虽内怀忧愤,而进取不辍。……本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祖逖及其北伐。
要求:内容应包括北伐的背景、战况、失败原因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200字以内。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为所收。”
——引自《太平广记》
材料二 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风翔),夹路列店肆待客,洒馔丰溢。……南至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引自杜佑《通典》
材料三 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他回答说:“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引自《太平广记》
材料四 史料记载,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郭万金等商贾“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朝廷,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各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引自《开元天宝遗事》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唐朝前期商业发展及其影响。
要求:内容应包括背景、发展表现、影响和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三 军机处“直(通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和职能演变过程,评述其实质及影响。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无需罗列材料,不得超过200字。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到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之税,洋行保险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纳定。
——引自《粤海关志》
材料二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物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引自《南京条约》
材料三 若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并准英人一体均沾。
——引自《虎门条约》
材料四 若洋商在通商口岸或华商在中国各处用机器制造成者。……规定出厂税,亦莫不相同。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关税权的变化。
要求:内容应包括变化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致通过。
——引自《张謇致袁世凯电》
材料二 黄兴致电伍廷芳:议和愈出愈奇,殊为可笑,第一条仍保存大清皇帝名称及世世相承字样,可谓无耻已极。
——引自《共和关键录》
材料三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引自《中国革命纪录》
材料四 南北议和,临时政府成立,袁公就大总统任,全国统一,大局粗安,醉心富贵之徒,乃纷纷运动,抢位置,争权力,以革命为标榜之具,视公理为虚无之谈,到禄热中,廉耻皆丧。渐乃党帜分树,竞争日急,言论各有所偏,是非因之大乱。
——引自《〈大江报〉历史记略》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
要求:内容应包括时代背景、各派政治势力的态度、影响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200字以内。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削弱富农经济上的势力,与打击他们窃取土地革命果实的企图。……没收他们多余的农具与好的田地,分给他们坏的“劳动份地”。
——引自《1933年中央局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
材料二 对于富农,我们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即没收其出租的土地,并取消其高利贷。富农所经营的土地、商业以及其它财产则不能没收。
——引自《1935年12月中央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
材料三 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
——引自《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决定(1942年1月)》
材料四 旧式富农按照平分原则所多余的土地及其一部分财产之所以当拿出来分配,是因为中国的富农一般地带有很重的封建和半封建剥削的性质……这因为他们所占的土地数量很多,质量较好,如不平分则不能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引自1947年12月毛泽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材料五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占有之出租的少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引自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中国共产党对富农政策的演变。
要求:内容应包括演变的背景、过程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280字以内。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屏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维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据袁昶估计,庚子(1901年)前后,仅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材料五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所有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路权的奥秘时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手里。”
——以上材料均引自周积明著《最初的纪元》
材料六 对于此国有干线铁路,以拒借洋款,废约保路力国进行为宗旨。
——引自《四川保路同志会简章》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
要求:内容应包括铁路兴建的特点、影响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280字以内。
9.阅读下列材料
(1779年夏)同一天下午他们打进了一间在乔尔利附近的大工厂,这厂的水力纺纱机是按照阿克莱特设计装置的,阿克莱特本人也是这厂的老板之一。但是由于这厂位置的特殊地势,他们只能从一条进路打进去,这种情况使得老板得以靠邻居们的帮助打退了敌人,当时保全了这间工厂。暴民之中有两人当场被击毙,一人溺死,还有几人受伤。这些暴民当时没有携带火器……这些人怒不可遏,宣誓要复仇。于是他们在星期日整天和星期一上午都在搜罗武器弹药,把他们家用的锡餐器都溶成了子弹。这时参加到他们一起的还有布利治瓦特公爵的矿工和其他工人,据说总数达到八千人之多,他们擂鼓而进,把旗子插到上星期六他们被击退的那间工厂上。……暴民就捣毁了价值一万镑的成套机器。这是星期一发生的事。星期二早晨……在我们离开博尔顿以后不久,听到他们的鼓声距离博尔顿约有两英里之遥。他们公然声言要准备再到克伦富特的一路之上攻取博尔顿、曼彻斯特和斯脱克波特,他们不只要捣毁这几个地方的机器,还准备去捣毁全英国的机器。
——引自《世界近代史资料选辑》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早期工人运动。
要求:内容应包括早期工人运动的成因、特点和局限性。答题应成文,限180字以内。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奴隶制)是殖民地财富的唯一自然基础。
——引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按:下文出自一位在奴隶贸易后期进入非洲内地的殖民者的记述]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人迹罕到、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引自艾周昌等著《早期殖民主义侵蚀史》
材料三 法国的革命事件在圣多明各(海地所在的岛屿)由杜桑·卢维杜尔领导的(来自)非洲的奴隶的斗争震撼了整个奴隶占有制。各国的奴隶贩子及其拥护者对法国大革命及整个自由思想惊恐万状。非洲人在西印度群岛(位于拉丁美洲地区)发动的日益频繁的骚动,更使他们成了惊弓之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公开大规模输入奴隶是危险的。
——引自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
材料四 奴隶贸易的废止正如它的发生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引自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黑人奴隶贸易的兴衰历程。
要求:内容应包括黑奴贸易兴衰的原因、危害、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答题应当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250字以内。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
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运动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已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强大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引自《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摘录:
……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国界线。
——引自《世界史资料》(近代上册)
材料三 在克里木战争中,英国和法国的动机完全是自私的,但是如果俄国在这次战争中取得胜利,则将成为全欧洲的进步与民主势力的灾难。
——引自《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四 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弱点,过去为外界所没想象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引自《人民的英国史》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评述克里米亚战争。
要求:内容应包括克里米亚战争的起因、结局、结局成因及其影响。答题应当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200字以内。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的文件,汇总了美国对亚洲革命的方针。文件分析说,中国革命胜利后,如果别的国家“加入斯大林主义集团”,就要“改变世界的均势”,……文件认为,要在亚洲“一切可能的地方”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
——引自《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至于太平洋其他地区(朝鲜和台湾)的安全,我们必须认清,没有人能保证这些地区不受军事攻击,……如果发生这种攻击,……首先必须依靠受攻者的人民起来反抗,然后再依靠整个文明世界根据联合国宪章所承担的义务。
——引自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声明》
材料三 [按:以下是美国侵朝部队指挥官麦克阿瑟的方针。]
在朝鲜取得一场能使这个国家归于统一的军事胜利。这种胜利可以通过下述方针获得:轰炸满洲的基地,封锁中国的海岸,在朝鲜使用来自福摩萨(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分子,以大量增援联合国地面部队在朝鲜发动进攻。从中国共产党的国内情况看,……可能使他们国内发生有利于美国的重大危机。
——引自《美国在世界舞台上》
材料四 美国被共和党掀起的一场疯狂运动所剧烈震动着,这场运动的目的,是迫使政府采纳麦克阿瑟在朝鲜展开胜利攻势和可能与中国作战建议,……(这是)对总统外交政策的公开挑战。1951年4月10日,杜鲁门解除了麦克阿瑟在日本和朝鲜的统帅职务。
——引自《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对亚洲的政策。
要求:内容应包括政策制定的背景立足点、主要措施、依据及其评价。答题应当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200字以内。
[参考答案要点]
1.①状况:夏王朝末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国力渐衰。②原因:统治者暴虐无道;诸侯叛乱;人民反抗。③过程:自夏王孔甲起国力开始衰弱;夏桀在位时进一步衰弱;商场起兵灭夏。④评价:一个王朝的兴衰根本取决于其自身的统治。
2.①背景:西晋灭亡后,南逃地主阶级及人民要求收复失地,实现统一。②战况:取得一系列胜利,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地区;其间也遭到一些失败,最终未果。③败因:东晋政府不重视并牵制;武器、粮草和兵力不足。④评价:祖逖胸怀大志、意志坚定、大公无私、爱护士卒,但心胸不开阔;其北伐符合中原人民利益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最终未果而亡。
3.①背景:唐朝前期,社会安定,道路通畅,经济活动频繁。②表现:商业繁荣,出现有雄厚资本的大富商。③影响:大富商与贵族官僚相互勾结利用,其低贱的社会地位正在发生变化。④评价:经济繁荣以社会安定为前提,经济发展必定导致政治的变化。
4.①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②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④实质: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旨意给中央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是皇帝行使权力的机要部门。⑤影响:使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强化。
5.①原因、经过、结果:战前,中国独立自主,英商完全按中国的规定纳税;战后,中国战败,中英双方协定关税,关税主权开始丧失;随着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中国海关完全丧失了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职能。②评价:中国关税主权的逐步丧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6.①背景: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②态度: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投机革命,掌握了东南各省的领导权;帝国主义表面“严守中立”,实则企图破坏中国革命,扶植袁世凯为代理人;袁世凯许下优厚条件,利诱清帝退位;资产阶级革命对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③影响:孙中山退位,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④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派部分完成了革命任务,具有进步性。但它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7.①背景、过程:由于30年代中期日本加紧扩大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中共对富农政策由限制到放宽限制。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国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转为保护富农,实行“双减”土地政策。解放战争爆发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地位,为调动农民支援革命的积极性,政策由保护转为打击富农。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为减少土改阻力,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恢复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政策转为保存富农经济。②评价: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了革命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
8.①特点:遭到了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铁路,长度超过了中国自建铁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的建筑权;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②影响: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传播了知识、信息;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③评价:修筑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因而洋务派修筑铁路具有进步性;但由于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修筑铁路在当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看,修筑铁路值得肯定。
9.①成因:工业革命进程中,贫富分化加剧,两大对立阶级分裂,无产阶级极端贫困。②特点:斗争规模大,破坏性强,处于早期自发斗争的阶段。③局限性:尚未认识到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只一味进行破坏厂房和捣毁机器的自发的斗争。
10.①兴衰原因:从殖民地掠夺财富;美洲印第安人被屠杀而缺乏劳动力;赚取利润,积累资本。衰落是因为奴隶起义和斗争震撼了美洲的奴隶占有制;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打击了殖民统治;资产阶级革命及其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原料和更广大的商品市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危害: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非洲社会经济衰退;造成非洲的贫穷和落后。③影响: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之一,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①起因:俄国在1848年欧洲革命后加紧在欧洲的扩张,企图成为欧洲的霸主,同英国对外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②结局:俄国战败,被迫退出比萨拉比亚、多瑙河的一部分土地。③原因:俄国腐朽的农奴制度造成了它的落后,统治阶级无能;英国社会制度先进,经济军事力量强大;英法两国联手对付俄国。④影响:加剧俄国农奴制危机;使英法增强了扩张优势;客观上有利于欧洲民族民主运动进程的发展。
12.①背景:二战后美国霸权地位确立,与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对抗;中国革命的胜利打击了其霸权政策。②立足点:遏制共产主义,维护其既得利益;以欧洲为称霸重点,亚洲政策居服从地位。③措施:以朝鲜和台湾等地区作为“遏制”政策的战略线;发动侵朝战争,但又反对扩大为全面战争。④依据:以美国的利益为依据,借口根据联合国宪章。⑤评价:对亚洲的政策是美国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全球战略的产物。
命题写作参考练习题(答案略)
1.略说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及影响述评。
3.从开放到闭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管窥。
4.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辨析。
5.“天京变乱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无关”之我见。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吗?
7.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的客观进步性探讨。
8.“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成因析。
9.“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评述。
10.从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看国际关系的演变。
11.对日本二战后经济成功腾飞的理性思考。
12.美国全球战略的兴衰起伏与经济的深刻关系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