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_实践教学论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教育论文,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2)02-0082-05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它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升级、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本文主要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的实施机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问题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以期发现一些规律。

一、高职教育机构的国际比较

表1 高职教育机构的国际比较

注: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6年修订)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分三级,即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硕士层次。

通过对表1高职教育实施机构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共识:

1.学习年限普遍比较短,绝大多数为2~3年(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为4年。

2.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分析,把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共识。高职教育是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创新,美国的高职教育诞生于20世纪初,当时的高职教育实施机构主要为社区学院。

3.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看,绝大多数诞生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可以说,高职教育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是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

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由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或者说人才结构决定的。从生产过程或工作活动的过程来分析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通常分为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这四类人才中,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区别是明显的,而技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工作领域相对交叉较多,区别有些难度,但从四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三者之间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和发展。

1.美国

据报刊资料介绍,美国工程技术人员系列中,工程师的职能定位是产品设计者或开发者;技术师的职能定位是产品生产者,主要从事生产的准备工作和现场技术指导;技术员是在工程师或者技术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场实践操作,但这种操作带有一定的高技术含量。也就是说,美国工程教育培养的是工程师,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师,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工程师与技术师的工作岗位是完全不同的。

2.德国

严格说来,德国不使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名词。但从培养目标来分析,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存在的,如高等专科学校。在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系列中,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为工程师,非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为“桥梁型”工程师。《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协定》中明确指出,高等专科教育不是大学的初级阶段,而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形式。这就决定了高等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特别强调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高职学院实行“双元制”办学模式,突出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应用,主要培养长于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桥梁型”工程师和善于经营管理的“运筹型”经济师。

3.英国

英国工程技术人员系列中有特许工程师和技术工程师之分。特许工程师的主要工作范围是领导岗位、研究岗位、设计岗位;而技术工程师是将特许工程师的决策意图转化为实际工作,是将他们的设计方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或经营活动。技术工程师的工作岗位主要在现场(一线),工作任务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4.中国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系列中,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确实存在,但是,由于职称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工程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职称上走的是一条道,从而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根据笔者的调查和多年的研究实践,我国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分布的职业岗位比较复杂,主要有:

技术类岗位。这类岗位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把设计图纸转化为有形的产品。工作岗位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如工艺师、农艺师、林业工程师、施工工程师等。这类人员目前在我国职称系列中,多数走的是工程师职称系列。

技术管理类岗位。这类岗位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如车间主任、项目经理、质量监理等。这类人员多数是从技术人员群体中成长起来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管理经验丰富。他们中间的多数走的也是工程师职称系列。

经济管理类岗位。这类岗位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如主管会计、市场策划与营销、外汇交易与管理、证券市场监管等。这类人员从事的职业与我国职称系列相对应的是经济师。

服务类岗位。这类岗位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为特定人群提供专门的服务。如护理师,不仅要有传统的生理护理知识,而且要有护理环境、护理交往、护理心理知识。

技术操作类岗位。这类岗位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这类人才虽工作在一线操作岗位,但现场操作中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复杂程度较大,决不是一般的操作岗位。如计算机维修人员、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人员、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人员等。

通过简要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人才结构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与工程型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分布岗位看,有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实际上,由于经济全球化而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人才类型——服务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任务必须由高职教育来承担。因此,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上虽然有依据,但不能覆盖所有高职人才所分布的职业岗位。基于这一现实,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调整为培养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这样,不仅符合我国高职教育人才的岗位分布结构,而且顺应了国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三、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比较

1.美国

根据1983年美国出版的《彼德逊年度大学生学习指南》的统计,美国高职教育的专业大致可分为六类。主要有:机械与工程技术类(包括自动化技术、机械技术、航空与飞行技术、纺织技术等近20个专业);数据处理技术类(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处理设备的维修技术等约10个专业);商业贸易技术类(包括银行与财经、通讯技术、印刷技术等近20个专业);应用技术类(包括粮油加工技术、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等)。

2.德国

德国高职教育的专业是按大类设置专业,小专业施教。高职教育目前设置的大类专业约30余个,主要有:机械技术类(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包装技术、光学、船舶技术等);工业技术类(包括生物工程、环保工程、啤酒生产技术、服装设计与生产、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等);社会科学类(包括家政教育、劳动心理学、残疾人教育、服刑管制教育等);电气技术类(包括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视听技术、电力技术等)。

3.日本

日本的高职教育机构由三类学校构成。三类高职学校专业设置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短期大学主要以人文家政类、第三产业类为重点,如服装设计与生产、食品加工技术、家政教育等。专业设置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很紧,区域性特色十分明显。高等专门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技术类为主,如电气技术、机械技术、土木建筑、市政工程、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等。技术类专业大都以宽口径设置,小专业(专业方向)施教。学生第四学年开始选择专业方向。专修学校专业设置取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业设置之长,既设置人文家政类专业,如营养技术、美容、护理等,也设置工程技术类专业,如信息处理、环境保护、汽车维修、机械制造等。专修学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较强,所有专业均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

4.瑞士

瑞士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分两个层次规划,一个层次是根据联邦法规来设置的,有建筑技术类(包括规划与建筑、民用工程、土木工程、测量技术等);应用技术类(包括自动化技术、电力技术、信息处理、机械工程等);经济类(包括企业经济、餐饮服务、旅馆服务)以及化学、农业、运动、应用艺术等7个大类。另一个层次是根据各州法规来设置的,有视觉艺术类(包括视觉艺术、艺术教育等);音乐类(包括音乐教育、指挥、表演、宗教音乐、学校音乐等);社会教育类(包括残疾人教育、社区教育与培训等);卫生类(包括护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护理、医疗技术)等8个大类。

通过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结论之一: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在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专业设置的区域性。专业设置完全根据社会需要,而且主要是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适应性强的专业。

结论之二:专业设置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国家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与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相适应,方能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从美国、德国、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看,产业结构因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第三产业发展比重上升。据美国联邦劳动局统计,未来10年,就业机会总数将增加2500万个,其中绝大多数是服务性行业。鉴于这种发展趋势,各国在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时,都重点发展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

结论之三:面对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的社会职业,美、德等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都采用了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的原则,以适应社会变迁和终身教育的要求。

四、高职教育课程结构的比较

1.美国

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结构主要针对社区经济,使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结构更符合社区的需要。在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学术教育课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继续教育课程、补救教育课程、社区教育课程。

学术教育课程是为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的,通过学术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够顺利地进入高一级学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的,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的职业技术工作做准备,打基础。继续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各类在业人员的深造、转岗、升迁提供的,通过学习提高,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补救教育课程主要是为文盲或识字能力很低的成人或无任何劳动技能的成人提供的,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以提高识字水平和简单的操作技能。社区教育课程主要面向社区所有人员,提供短期培训课程,如软件使用培训等。同时还就某一时期的热点、重点问题举办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研讨会等。

2.德国

在德国,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结构的区域性差异比较大,学校与学校之间也不完全相同。1992年统计结果显示,德国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设置结构以应用性学科为重点,强调课程的应用价值,其中,应用性工科占50%,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科占39%,人文学科、基础学科、农林学科占11%。在德国,医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甚高,所以高等专科学校难以达到设置医学学科的教学要求。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两个阶段,基础课程为2~4个学期,学习结束进行一次考试,然后进入主干课程阶段。在主干课程阶段,学生可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选修主攻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

德国职业学院实行“双元制”办学模式,所以,它的课程设置分为学院内课程与企业内课程两种形式,但这两种课程设置形式均以“应用”作为标准,形成了良好的课程与工作相结合的机制,从而使课程与工作的匹配达到很高的程度。以经济类专业为例,共有18个专业方向,除了《专业企业经济学》课程是根据专业方向选学外,各专业方向在职业学院所开设的课程大体是相同的,主要区别是在企业的课程设置中。

3.日本

日本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眼于生产现场对技术和技能的广度和深度的需要,课程内容侧重生产的自动化、合理化;生产装备的改善和运转;新产品的生产设计和批量生产;海外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指导四个方面。以日产工业短期大学二年制课程时数总安排为例:总学时3848小时,其中基础课程933小时,占24.2%;专业课程967小时,占25.4%;专业实习945小时,占24.6%;应用技术开发973小时,占25.8%。可以看出,专业课程、专业实习、应用技术开发课时占总课时的75.8%,反映出日本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岗位实践,强调应用性,课程与工作匹配程度也较高。

4.我国台湾

台湾五专的教学计划中前三年安排通用基础课程,以奠定基本技术为主,后两年为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管理及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五专采用学分制,至少须修满220学分方能毕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通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理论课程集中在前三年,而且从第四学年第二学期起一直到毕业的一年半内不再安排理论课程,全部用于实验、实习和专业实践。

台湾的五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同时扩大课程领域,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弹性,保证五专与高中、高级职业学校课程的衔接,以利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

通过对上述国家或地区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可以形成以下共识:

一是重视课程与工作匹配,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二是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注重中职教育课程与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的沟通。

五、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比较

1.德国

德国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比为1:1左右,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实践教学训练不能少于2个学期。以行政管理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在企业进行实践。也就是说,三年中安排了一年半的时间为实践技能训练。德国职业学院实行“双元制”办学模式,它更重视实践教学,教学计划总学时的70%在企业实习和授课。在德国,实践教学训练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主要熟悉工作环境,了解所学专业的未来工作前景;后一阶段则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紧紧结合在一起,既强化学生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全力为学生谋求职业提供机会和条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企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包括工作能力、行为习惯、责任意识等。实践教学结束,大约80%的学生被实习企业择优录用。

2.美国

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计划,实践性课程占总学时的40%~60%,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大体保持在1:1的水平上。有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工程数据分析、编程、工程画等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之比高达1:3。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在社区的相应部门进行实践。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师由专职和兼职两部分构成,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如莱恩社区学院专职教师286人,有技术经验的兼职教师就高达218人。这样,不仅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完成,而且实践教学的效果十分理想。

3.法国

法国短期技术学院教学计划中,始终贯穿了一条主线,即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工作实践的结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各校的实际,各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灵活多样、各有特色。以法国波尔多短期技术学院的商贸专业为例:每周4天在学院上课,1天到企业或商业市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在学院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就市场过程中某一商业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供市场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4.新加坡

新加坡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提出了富于创新的“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教学工厂”的要义就是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高职学校的学生每学期有8周时间到企业去实习,企业对每个学生都有严格的考核规程。除此,学校还设有工业项目组这个专门机构,负责对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工业项目设计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5.我国台湾

台湾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是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技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五个“重”:一重实践。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每周有一个实践活动项目,而且是单人进行。二重活用。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三重实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处理能力。四重通识教育。五重外语学习。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实习、实验、实践)约占总学时的35%,有的专业可到50%。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实践教学长达8个月,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有计划地到连锁店轮岗实践,从当营业员做起,参与商业活动的全过程,把社会实践与未来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甚至把有些课程也放到了企业完成,《促销计划》课程就是一例,以全面提高学生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实践教学已成为国内外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共识,且通过周密的教学计划与严格的教学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内容充实,且追踪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前沿。学生实践教学所使用的设备均是同行业较先进的设备,与行业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标签:;  ;  ;  ;  ;  ;  ;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_实践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