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军事变革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晚清论文,述评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E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 (2006 )04 —0176—08
晚清军事变革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后期,目前正处于不平衡发展,有待于全面深化的状况之中。
一、晚清军事变革研究的发展过程
晚清军事变革研究蕴涵在晚清军事史研究之中,但前者更侧重于对晚清军事发展演变过程和经验规律的研究。国内对晚清军事的研究起步很早,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跨度几乎贯穿晚清始终,可视为晚清军事发展的记录期。晚清70余年,兵连祸结。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勇担道义,秉笔直书,真实地记录了晚清中国军事发展的历程。从魏源的《圣武记》、梁廷枏的《夷氛闻记》,到王闿运的《湘军志》、王安定的《湘军记》,再到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兵略录存》、《训练操法详晰图说》等等。这些时代著作多从战争史或建军经验角度为后人研究晚清军事留下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第二阶段,从民国初年到1970年代末,晚清军事研究的萌发时期。民国初年,研究晚清军事发展的著作已零星出现,比如,蒋方震的《中国五十年来军事变迁史》就是对晚清军制演变和装备近代化研究的探索之作。这一时期的晚清军事研究以罗尔纲所著的《湘军新志》和《绿营兵志》两书最为出名。这两部书对湘军和绿营兵组建、演变及消退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考辨,其影响迄今犹存。罗的另一本著作《晚清兵志》于1942年写成,该书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晚清军队的发展演变等问题①。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学术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鲜有著作专论晚清军事。但自1950年代起,中国史学会集中全国学术界之力量,陆续编辑出版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洋务运动》、《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北洋军阀》等一系列资料丛书。这些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晚清军事发展的史料,它们的出版为以后晚清军事变革研究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1980年代至今,晚清军事变革研究的起步发展时期②。从1980年代起,随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局面的出现,晚清军事史研究亦渐渐兴起。研究晚清军事史的专著亦如雨后春笋,日见其多,至1985年,就出版十余部。其中,张玉田、陈崇桥等人编著的《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是全面综合研究晚清军事发展的第一部尝试性著作。该书虽然尚未达到人们所期盼的水准,但因属首创,自当可贵。80年代中后期,晚清军事研究有了更快的发展,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的成立和三次中国近代军事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③。专业学刊《军事历史研究》、《军事历史》也开始创刊,并日臻精深,成了国内展示、交流学者们军事历史研究成果的专业舞台。这使得晚清军事史研究开始走向系统化、规模化,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时期。时至今日,据笔者目力所及,不完全统计,已出版有关晚清军事史的专著近300部, 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不下4000篇④。限于篇幅,无法在此一一列及。然而,这些专著论文中,全面系统研究晚清军事变革的成果并不多见。在已经出版的几部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专著有施渡桥的《晚清军事变革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和皮明勇的《关注与超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前者以论述深刻见长,后者以全面系统出名,二者代表着当前学界对晚清军事变革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自1949年以来,港台学者对晚清军事史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且以台湾为甚。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些地区先后出版了几十部专著,涌现了一批知名度颇高的晚清军事研究专家,比如,著有《太平天国全史》的简又文、著有《淮军志》的王尔敏、著有《新建陆军》和《武卫军》的刘凤翰和著有《太平天国史事日志》的郭廷以等等。在晚清军事的某些研究领域里,港台学者甚至走在了大陆学者的前面。
国外方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外国人系统研究晚清军事变革的著作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是外国人在中国军界的见闻实录等,比如,[英]呤唎所著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美]罗蚩的《马江观战记》、寿尔的《田凫号航行记》、[俄]德米特里·扬契维茨基的《八国联军目击记》等,这些著作由于作者立场不同,观点各异,虽然尚难成体系,但亦为我们研究晚清军事变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材料。
20世纪中后期,国外深入研究晚清军事的著作渐渐增多。其中颇有影响的有:[美]R.J.史密斯的《十九世纪中国的常胜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译版),[美]拉尔夫·尔·鲍威尔的《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译版),[日]藤村道生的《日清战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译版),[美]孔飞力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译版),[澳]冯兆基的《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译版)等。这些书的作者或有军界经历或研究晚清军事多年,所写著作大多见解深刻,视角独特,为大陆学者所不多见。其中,鲍威尔的《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一书是国外最早系统论述晚清军事变革的专著。这部著作对1895—1912年间中国陆军现代化的过程做了系统考察,同时还试图探讨晚清军事变革对中国近代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冯兆基的《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对晚清军事变革所取得的成绩,做了比鲍威尔更为积极的评价,认为新军作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陆军,比起以往的旧式军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中国武装力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该书对晚清军事改革的研究虽然在不少方面较诸《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深入,但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譬如在新军与近代军阀的关系问题上,该书的观点显得有些模棱两可。另外,与《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一样,该书对中国近代重要军事力量之一——晚清海军的状况,没有做任何的考察,且研究范围局限于清末。
二、晚清军事变革研究现状的整体评估
截止目前,晚清军事史学界对于晚清军事变革的研究已经有所发展,成果形式主要还是学术论文,研究范围在军事变革的众领域中都有所涉猎,并形成了很多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择其主要,罗列如下:
(一)关于晚清军事变革动因的研究 不少学者对此发表见解⑤,观点大同小异。大家认为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屡屡以坚船利炮入侵中国,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内忧外患直接威胁了清廷的统治,晚清政府出于救亡图存的目的被迫抛弃原来因袭千百年的军事形态,学习西方,实施军事变革。这是晚清军事变革的主要动因。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争议不大。
(二)关于晚清军事变革的阶段划分研究 晚清军事变革并非一以贯之,由始至终的。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分为三个阶段⑥,即,从1840年至1860年代初期,为晚清军事变革的酝酿时期。鸦片战争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极少数经世致用派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自大美梦中惊醒,他们开始从理论层面反省中国军事的现状及发展问题。从1860年代初到甲午战败,为晚清军事变革的启动时期。晚清政府在洋务派的极力倡导下,从兴建军事工业、改进武器装备和兴建海军入手,开始了步履蹒跚的变革历程。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防军练军全线溃败,标志着晚清军事变革第一次遭受到重大挫折。从1895年到1911年为晚清军事变革的发展跃升时期。民族危机的加剧,促使晚清军事变革从器物层面跃升到制度思想层面。还有少数学者把从1860年代起到民国时期,分为三个阶段:改用西式武器装备阶段、军制改革阶段和政治统帅军事阶段⑦。
(三)关于晚清军事变革理论模式的研究 晚清军事变革的目的决定了其变革的手段和指导思想。因此,从“攘外和安内”的目的出发,晚清军事变革被赋予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维护现有体制、确保国内稳定”的双重任务。由于这一任务自身就蕴涵着“师夷技”、“护中体”的矛盾,“中体西用”自然就成了军事变革的最佳理论模式。学术界对中体西用的研究可谓蔚然大观,大多学者在肯定了这一理论模式的积极意义之外,也强调正是这种模式导致了晚清军事变革的不彻底性⑧,也有人对“中体西用”作为军事变革的理论模式提出异议,认为不同时期的军事变革其理论模式也应当是不同的⑨。其实,对“中体西用”的评价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因为,晚清军事变革毕竟是由封建进步官绅所主导的、以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在封建社会体制内实施的、以维护封建王朝统治为目的的军事自救变革。正如我们不可能抓住自己头发把自己提起来那样,晚清时期的中国也不可能提出超越“中国国情”的理论模式。
(四)关于晚清军事变革内容的研究 在目前笔者所搜集到的有关晚清军事变革研究的所有成果中,占有比例最大的当数是研究变革内容的论文,大约占到论文总数的90%以上。这些成果几乎涉及了军事形态的方方面面。择其重点,概括如下:
关于晚清军制变革的研究 军制变革是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如前所述,包括罗尔纲在内的很多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晚清军制变革的研究,一批新作也相继问世。比如,王尔敏的《清季军事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淮军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刘凤翰的《武卫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新建陆军》(台北,1967年)等。陈高华、钱海皓主编的《中国军事制度史》(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也论及晚清军制沿革。在论文中,许多学者不遗余力地考辨研究了八旗军、绿营军、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北洋海军、新建陆军等军制的沿革变化情况,探索晚清军制从封建向近代化变革的基本规律⑩。
关于晚清军队武器装备变革的研究 在已出版的晚清军事研究专著中,专门论述武器装备的不多,乏善可陈,但近些年来,发表了不少相关论文(11)。这些论文大多涉及的是晚清陆军海军的火炮舰船等武器装备建设,以及武器装备更新对战争的影响,但对武器装备变革的自身规律研究则似乎尚欠火候。
关于晚清军事后勤变革的研究 这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一批专著,比如《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资料选编》、《中国军事制度·后勤制度卷》等书。发表论文达几十篇之多,其内容涉及晚清军事后勤演变的性质、地位、指导思想、新旧体制、指挥机构、后勤保障等方面(12)。很多研究对今天后勤建设不无裨益。
关于晚清军事教育变革的研究 军事教育对军事变革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晚清军事教育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关注的热点,有些相关的论著得以相继出版。如,李震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台“中央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王吉尧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史全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前一部侧重于军队教育训练,院校教育较少。后两部著作则侧重于史实的再现,且晚清部分所占比重不大。王建华的博士论文《半世雄图:晚清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则是迄今为止系统研究晚清军事教育的力作。研究本问题的论文已发表很多,但多侧重于具体或个案研究(13)。时至今日,关于晚清军事教育体制的演变规律、军事教育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关于晚清军兵种变革的研究 军种变革是晚清军事变革最为突出的标志,近代海军的成立、新式陆军的组建都是中国军事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因此,关于晚清军兵种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晚清军事变革研究的焦点,这方面的著作不可胜举。除前文已提及的有关湘淮军的专著外,龙盛运的《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樊百川的《淮军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也值得一读。这两部书的材料搜集相当完备,对湘军和淮军的起源、组织编制、经费供给、派系集团等方面,均有详实的论述,然在军事特点上,尤其是建军原则和惯用战术方面,尚显不足。关于海军研究的著作也层出不穷(14)。其中,姜鸣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三联书店2002年版)融学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在黄海海战等史实考证方面另辟蹊径,史料分析上也推陈出新,颇见功底。在关于军兵种研究的论文方面,陆军研究多侧重从湘淮军、防练军到新建陆军的演变过程及特点(15);海军研究多与甲午战争或近代海权思想的发展相联系,探讨海军建设兴衰的教训(16)。至今尚未看到从宏观上研究近代军兵种变革规律及趋势的文章。
晚清军事变革内容的研究非常广泛,以上所罗列的仅是研究比较火热的方面,相对来说,对于战略战术、军事工业、国防理论、军事文化等其他范畴变革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同时,把晚清军事变革作为一个系统,来探讨其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对变革的影响,目前还是一个空白。
(五)关于晚清军事变革与重大事件的研究 晚清军事变革是由近代一系列重大战事引发并推动的,因此,对重大事件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其研究重点主要是探讨诸如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庚子之变等事件与晚清军事变革的关系。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最受学界关注的事件非甲午战争莫属,近乎一半研究重大事件的论文都是关于这次战争的。通过研究这次战争,人们不仅全面反思晚清此前军事变革失败的教训,更真切地希望探索此后军事变革的方向和内中规律(17)。在研究事件与军事变革关系的文章中,研究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等与军事变革关系的文章相对少一些,留有学术空白。目前很少有专著专门探讨事件与变革的关系,他们绝大多数倾向于研究事件自身(18),最多也只是部分涉及军事变革而已。
(六)关于晚清军事变革与重要人物的研究 人物和事件历来是历史研究的两大主题,故对晚清军事变革中的重要人物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研究的又一个热点。就目前所出版的著作和发表论文的数量来看,学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李鸿章、张之洞和袁世凯等人,他们对于军事变革的态度、基本思想和主要实践以及历史影响都成了人们研究的主要内容。绝大多数学者都客观地肯定了他们三人在推动晚清军事变革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19)。学术界对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军事变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相对前三者少了一些,对于其他人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三、思考和建议
(一)加大对难点、冰点问题的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晚清军事变革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今后这一研究除了在不同领域内继续向微观方向深入研究之外,更应当加强对其宏观、整体方向上的研究,希望尽快突破现有研究中的难点或冰点。
对晚清军事变革特点的研究 晚清军事变革绝不仅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境内的一次军事变革,它更是当时世界军事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它促使中华民族发生了两千多年以来都未曾经历过的社会大转型。截止到21世纪的今天,这一社会转型还在进行之中。因此,研究晚清军事变革的“中国特色”,对于我们今天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依然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实施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当前学术界对于晚清军事变革特点的研究还停留在“被动性、片面性、孤立性和不彻底性”等表层现象上(20),对其内在本质规定性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对于晚清军事变革和当前军事变革的异同,晚清军事变革与日本等国外军事变革的异同等规律方面,尚须下工夫深究。
对晚清军事变革动力的研究 晚清军事变革在“进两步、退一步”的交错中磕磕绊绊地蹒跚而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其变革的动力来自哪里,阻碍其变革的阻力又来自何方?有没有可能实现从阻力到动力的转化?晚清社会各阶层对待军事变革的态度如何,这些态度对军事变革的速度和结果有何影响?这些都是研究晚清军事变革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少数学者在论文中只强调是洋务派推动了军事变革,顽固派阻碍了军事变革。但对顽固派为何反对变革,中央集权者、基层民众、军队将士对军事变革的态度怎样等问题则尚未见到有文章专门论述。
关于晚清军事变革与社会转型的研究 历史的起点也应当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探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规律,就不得不追根溯源,研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发轫——晚清军事变革。当时,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压力,中国走投无路,只有以变应“变”,实施军事变革,方可绝处逢生、突出重围。作为社会变革一个子系统的军事变革,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全面变革而孤立成功。而事实上的中国,正是由于在军事变革这一“火车头”的带动下,才实现了千年未有的社会转型。因此,研究晚清军事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目前研究此课题的论文极少(21),且主要是从政治角度来解读二者关系,少有用经济、文化、教育等视角来系统分析,即便涉及到了,也一笔带过,语焉不详,专门研究军事变革与政治变革、经济变革、文化变革等关系的文章更是从未见到,使得这一课题依然存有很大的研究余地。
关于晚清军事变革与国内外环境的研究 晚清军事变革常常陷入“落后——挨打——变革——模仿——追赶——落后”的怪圈,如何跳出这个怪圈,实施原创性、跨越式变革?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对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资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这样才可以选择切实可行的变革之路。晚清时期,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资源情况如何?当时国际列强对晚清军事变革的态度如何?晚清军事变革与世界军事变革的关系怎样?这些就是至今还鲜有人涉及的学术冰点。
当然,还有诸如晚清军事变革的经验教训、基本规律及对当代军事活动的历史启示等问题更值得人们进一步去开拓深化,这里不再赘述。
(二)采用新方法,拓宽新视野 由于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纷繁庞大的系统,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当然不应当只采取某一两种方法孤立应对,应当尽可能地吸取其他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来推陈出新,比如计量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研究等方法。吸收新学科的知识,采用新学科的方法,不仅会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更会有助于我们跳出已经习惯了的思维窠臼,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得到一个全新的收获。正如社会学家克莱伯所说的那样,“每一回你观察世界的角度有所移动时——无论是多么轻微的移动,你都会看到此前未曾看过的事物。”(22) 研究晚清军事变革更应如此!
注释:
① 此书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没有刊行,直至1997年后才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
② “晚清军事变革”一词是20世纪末期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研究的兴起而出现的,但对这一问题本身的研究则是在此之前随着晚清军事史研究的兴起而兴起的,当时有人称之为“晚清军事近代化”研究。
③ 参见梁巨祥主编的《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吴信忠、张云主编的《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和军队建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引用上述两书略去出版社)。
④ 统计日期截止到2006年9月。
⑤ 施渡桥、张一文:《试论晚清军事的发展变化》,《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季云飞:《简论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的特点》,《历史教学》1991年第8期;戚其章:《〈南京条约〉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东岳论丛》1997年第2期;张艳峰:《简论中国近代军事现代化的发端》,《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3月;韩文琦:《关于晚清台湾军事变革的思考》,《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刘琼霞:《民族危机与晚清军事近代化》,《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章开沅:《愤悱·讲画·变力——对外反应与中国近代化》,《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赵中孚:《近代中国军事因革与现代化运动》,台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辑。
⑥ 需要说明的是,大多数学者把晚清军事变革的分段是放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分期之中的,见沈渭滨:《论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对象与分期》,《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牛俊法:《论中国近代军事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阶段性》,同上;舒翼:《中国近代军事史分期之浅见》,同上。
⑦ 谢俊美:《试论中国军事近代化经历的三个阶段》,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和军队建设》。
⑧ 施渡桥:《试论“中体西用”与中国军事近代化》,《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戚其章:《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王惠荣:《“中体西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杨锦銮:《再论“中体西用”》,《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赵燕玲:《论“中体西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学术交流》2002年第4期;毛小平:《“中体西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王春娟:《晚清三次变革与现代化思想的变迁——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变化观之》,《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陈铁军:《“中体西用”思想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等。
⑨ 吕晓勇:《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理论模式见疑》,《军事历史》2003年第5期;贾小叶:《“中体西用”论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⑩ 秦宏毅:《清末军制的演变与新军的变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张研、孙燕京:《试论19世纪中期清朝军队的演变》,《中州学刊》2003年第3期;施渡桥:《清末军制变革的指导思想与具体实践》,《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张云:《中国军队近代化论纲》, 《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黄亦兵:《甲午战争后清朝的军制改革》, 《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杨立强:《中日甲午战争与清末军制改革》,同上;陆方:《清末东三省兵制变迁》,同上;金普森、姚杏民:《清代军制的演变评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和军队建设》;郭剑林:《略论湘军、淮军与北洋军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同上;张红军:《论甲午战争前后的清军兵制》,《福建论坛》1994年第1期; 张天政:《中国近代兵役制度演变述略》,《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刘琼霞:《论晚清军队的三次变革》,《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第3期; 黄细嘉:《勇营兵制的肇兴:湘军的产生和湘军兵制》,《上饶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刘庆的硕士学位论文:《清末军制改革研究(1901—1911)》(山东师范大学,2003)。
(11) 刘申宁:《晚清陆军武器发展述略》,《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王兆春:《略论晚清军工产品及其对军事的影响》,同上;[德]乔伟、李喜所、刘晓琴:《德国克虏伯与晚清军事的近代化》,《南开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何锡荣:《清军水师装备近代化的先声》,《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李国华:《清末发展武器装备的心理准备》,《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2期; 章骞:《中国近代海军艰难重建的象征与代表:悲壮的航迹“宁海”和“平海”号轻巡洋舰的建造、服役与作战》(上、下),《军事历史》2005年第5、6期;王建科:《北洋水师舰船分类补正》,《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董蔡时、 王建华:《关于甲午陆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江海学刊》1995年第3期; 茅海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军的装备与训练》,《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姜鸣:《北洋购舰考》,《复旦学报》1984年第3期;郑国良:《安庆内军械所的产品及与安庆子弹、火药、枪炮三局的关系》,《安徽史学》1994年第3期。
(12) 房立中:《试论晚清军事后勤的变革》,《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张玉田:《镇压太平天国之役湘军的后勤体制和保障》,同上;郭太风:《解协饷制度演化对清朝统治机制的影响》,同上;刘鲁民:《关于清末新建陆军的几个后勤问题》,《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和军队建设》;皮明勇:《中国古近代军事后勤思想略论》,《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龙汉武:《甲午战争陆路战场清军后勤问题》,《延边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刘志坚:《论军粮供应与甲午战争》, 《福建论坛》1990年第2期;罗绪安、方新兵:《论中国近代军事后勤体制建设——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任同芹:《论晚清新军的优抚制度》,《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杨庆华:《试论近代军事后勤的发展走向》,《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罗绪安的硕士学位论文:《甲午战争前后军事后勤体制的变革》(华中师范大学,2002)。
(13) 苏贻鸣:《晚清军校教育与军事近代化》,《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张瑞安、刘馗、李志诚:《试析清末军事教育的转变及其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王建华、翟海涛:《军事教育与清末新军民族、 民主思潮的兴起及其影响》,《史林》2004年第1期;邓亦武:《20世纪初的军事教育近代化及影响》,《新疆社科论坛》2000年第4期;牟东篱:《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叙论》,《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姚琦:《论清末的军事学校》,《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田玄:《晚清军事改革进程中的近代化陆军学堂》,《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罗绪安:《论晚清军事学校教育体制的建立》, 《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杨乃良:《晚清湖北的军事学堂》,《江汉论坛》2000年第12期;王金连的硕士学位论文:《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山东师范大学,2001)。
(14) 比如,戚其章的《北洋舰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吴杰章等的《中国近代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姜鸣的《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860—1911》(三联书店1995年版)、张墨等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略》(海军出版社1989年版)、王家俭的《李鸿章与北洋舰队》(台北,2000)等等。
(15) 施渡桥:《晚清陆军向近代化嬗变述评》,《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周萌:《晚清新建陆军与自强军之比较研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王继平:《湘军淮军异同论》,《求索》1997年第5期;张勤:《试从湘淮关系看淮军军系形成的轨迹》,《学术界》1995年第2期;仲华:《清末新军变异之成因探析》,《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10期;孙沂凤:《新建陆军创建浅析》,《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屈新儒:《试论中国陆军近代化历程》,《人文杂志》1998年第1期;刘琼霞:《湘军与新建陆军比较考论》,《江汉论坛》2003年第5期; 任恒俊:《谈清末北洋六镇的编练》,《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6期;陈崇桥:《清末编练36镇述论》,《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李学通:《北洋六镇编练过程考》,《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施渡桥:《清末编练新式陆军的思想与实践》,《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肖红松的硕士学位论文:《洋务运动时期直隶的陆军变革》(河北大学,2000)。
(16) 王琰:《论清季中国海军建设》,《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史滇生:《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军事变革》,《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戴彦清、马骏杰:《两次中日战争之间中国发展海军的历史沉思》,《军事历史》2000年第4期;张一文:《〈北洋海军章程〉及其军事学术价值》,《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高相国:《沉没的锚链——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军事历史》1999年第1期;皮明勇:《海权论与清末海军建设理论》, 《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刘传标:《闽系海军的兴衰及功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的历史启示》,《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17) 孙洪波:《军事对比:中日甲午陆战清军败因探略》,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苏小东:《北洋海军管带群体与甲午海战》,《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许林:《北洋舰队官兵甲午致败的心理因素》,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刘子明:《甲午战争与中国军事近代化》,《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方英:《北洋海军将领素质与甲午海战》,《安徽史学》1994年第4期;吴长春:《从装备上看北洋水师覆亡的原因及几点启示》,《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史滇生:《甲午战争和中国海军的近代化》, 《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王楚良、施渡桥:《甲午战争中清军败北原因探析》,《军事历史》1994年第5期;刘琼霞:《甲午战争与晚清军队的近代化》, 《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黄乘矩:《甲午战后的海军建设和海防思想》,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王建华:《论清军的装备、训练、 战术与甲午陆战的失败》,《历史教学》1988年第9期。
(18) 比如,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张一文:《太平天国军事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黄振南:《中法战争诸役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陆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陈旭麓等:《甲午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关捷等《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
(19) 韩文琦:《论李鸿章海军发展战略》,《安徽史学》2001年第3期;刘基玫:《论曾国藩、李鸿章与中国军事近代化》,《船山学刊》2005年第1期; 崔耕虎:《李鸿章和中国清军近代化》,《泰安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魏淑艳、刘振军:《李鸿章军事自强思想研究》,《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李志松:《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华夏文化》2003年第2期; 李细珠:《张之洞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安徽史学》2001年第4期; 萧致治:《张之洞:晚清统治阶级改革派的殿军》,《江海学刊》2003年第2期; 褚超福:《张之洞与清末新军的编练》,《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 沈继成:《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颜小华:《袁世凯与清末军事改革》,《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李援、 罗庆旺:《袁世凯对近代军队进行的改革及其评价》,《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吴兆清:《袁世凯练新军改军制及其历史地位》,《历史档案》1987年第1期; 詹素平:《袁世凯与中国陆军近代化》,《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徐林祥:《试论袁世凯在清末军制改革中的作用》,《安徽史学》1994年第4期。
(20) 见倪乐雄:《二十世纪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反思》,《寻找敌人——战争文化与国际军事问题透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施渡桥、张一文:《试论晚清军事的发展变化》,《军事史林》1987年第4期; 施渡桥:《晚清陆军向近代化嬗变述评》,《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胡滨:《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早期的特点》,《人文杂志》1990年第1期。
(21) 陈越:《试论晚清军事变革对近代社会转型之影响》, 《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倪乐雄:《社会转型与军事现代化——对近代百年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若干思考》,《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李志松、 芦利梅:《军队近代化与晚清社会转型》,《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2) 克莱伯:《当代社会理论》,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6年,第332页。
标签:中体西用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军事研究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社会论文; 晚清论文; 中国近代化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陆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