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王欢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 :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已成为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文化适应程度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文化适应现状进行分析,随后对文化适应状况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文化;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一词最早起源于英语单词“acculturation”,1883 年英国鲍威最早使用“文化适应”这个概念,将其解释为外文化人对新遇到的文化行为模仿产生的心理变化。现在提到“文化适应”大多使用的是雷德菲尔德(Redfield)、林顿(Linton)和赫斯里维斯(Herskovits)于1936 年提出的概念,即由个体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两个群体,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者另外一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改变的现象。[1]
1984 年9月,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结束后,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赴西藏考察时提出:“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在内地一些省、市帮助西藏培养人才。”内地西藏班(校)主要是由世代聚居(二代及以上)在藏的藏族和区内少数民族学生和进藏干部职工子女且户籍在西藏的学生两部分组成。截止2018年内地西藏班(校)累计招生14.19万人,其中初中5.3万人,高中4.2万人,中专(中师)1.1 万人,高校3.5 万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4.6 万余名各行各业建设人才,其已成为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民族团结的纽带。[2]
随着越来越多的西藏学生来到内地学习生活,其文化适应状况必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处于青少年的学生,大多第一次离开西藏独自到异地求学。他们对当地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学校教育方式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对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文化适应的研究,不仅可以对民族学校教育进行剖析理论价值,而且为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女人的男朋友比她大一岁,属虎。两人在一起同居时男朋友经常跟她开玩笑地说,虎吃牛。女人就咯咯地笑,她喜欢被男朋友吃,确切点说是吃她的身体。男朋友在一所农业科研所里搞农作物的繁殖,很废寝忘食的。他不时地就出国考察,也下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实验田里做试点。男朋友只有回到他们住的小屋里才会有笑容。
一、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文化适应现状
内地西藏班(校)分布于四川、北京、上海、天津、山西等22省市,由初中、高中及中专组成。由于学生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初到内地难免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与内地学生存在巨大差异,影响学生学习生活。
OSAHS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要健康问题之一,发生OSAHS时由于长期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可造成多个组织系统的功能损害,OSAHS与恶性肿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有关,OSAHS如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5]。Ferber等[6]认为OSAHS病因复杂,但饮酒应该为OSAHS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因为酒精可明显抑制喉神经及舌下神经的活性,导致环杓后肌和颏舌肌的肌张力降低,肌肉松弛,引起气道狭窄甚至短暂闭塞,气流不畅,酒精还可以钝化中枢神经系统对低氧、高气道阻力的唤醒作用,增加唤醒阈值[7],因此通过上述途径,酒精影响了OSAHS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活方面
生活方面的适应是藏族学生最大的挑战,包括气候、饮食及作息习惯等,但也是最容易克服的挑战。面对这方面适应,归根结底是要求西藏班学生要独立面对生活挑战。这是他们第一次远离自己的父母到异地求学,需要面对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坏境和文化。
根据奥伯格(Oberg)提出的“文化冲击”的概念,可以将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对包括汉族文化在内的异文化的适应过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蜜月阶段、异文化冲击阶段、恢复重塑阶段、适应阶段。西藏班学生初到内地时,对包括汉族文化在内的异文化充满好奇,不会感受到其他文化对自身的影响,此时便处于蜜月阶段;在对异文化新鲜感消失之后,西藏班学生会受到来自异文化巨大的冲击,从而产生失落的情绪且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怀疑。在此阶段内,学校及老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安慰,帮助学生建立多元的文化观。在对异文化适应后,西藏班学生随后会对自身文化和异文化进行重新塑造组合,最后进入完全适应阶段。
(二)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首要克服的就是语言障碍。虽然西藏班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藏汉双语教学,日常沟通没有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需要将老师所讲的汉语通过藏语进行消化,双语思维进行叠加,这远比汉族学生直接用汉语进行学习思考的进度要慢得多。同时,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上也较汉族学生差距较大,课堂进度较为缓慢。此外,西藏班学生来自西藏各个地区,其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慢,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在与汉族同学在一起学习时比较吃力,常常跟不上老师的步伐,有些学生会出现迷茫甚至有想放弃学业的冲动。
当然,学业成绩与文化适应程度并不会成正比。比如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往往学习成绩优异但却未必能融入到当地文化中去和美国学生打成一片。在西藏班内,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会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和汉族学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三)心理方面
西藏班(校)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时,要根据西藏班(校)学生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既要尊重原则又要懂得灵活变通,既要尊重学生民族文化(如穿藏装、跳锅庄),同时又要坚持标准(如要团结互助)。只要其他学生能做到的,西藏班的学生也一定要做得到。要逐步转变“严格有余,关怀不足”的管理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当地学习生活。
另一方面,进入西藏班学习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他们内心世界非常微妙甚至是敏感,外界一旦有不顺心意的事情,就会特别没有兴趣甚至是叛逆。他们判断是非对错往往是根据感觉而非理性。由于各地都为西藏班创造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个别学生心中不免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此外由于他们性格爱好等心理状态都是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
二、文化适应状况深层分析
(一)文化差异与支撑中断
很多西藏班初中部学生在进入西藏班学习前,可能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西藏,更没有机会接触到包括汉族文化在内的其他异文化。内地西藏班(校)在多种文化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一种多元价值取向共存、多元文化共存的“次生社会”。学生们也会进行文化价值观的选择与重塑,逐渐从藏族文化“非黑即白”的观念向多元化评价转变。[3]
德国哲学家博勒诺(Bollnow)认为文化的不连续性会对个体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由于西藏班学生从小在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的西藏成长,西藏文化对其影响已深深印刻在各个方面,并为学生在精神等各个方面提供内在支撑。西藏学生到内地后,面临的是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环境、文化。其所携带起到支撑作用的民族文化忽然中断,这使得本来处于适应阶段的学生对新环境、新文化更加难以适应,产生自卑甚至是自闭的情绪。
某些医院对于绩效管理缺乏深入认知,相关工作人员对绩效管理认识上还比较肤浅,没有深刻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缺乏对绩效管理进行合理、良好定位,这样就导致医院后期工作难以得到顺利有效开展。绩效管理质量偏低,医院收益相对而言较低。
(二)心理认同和文化冲击
加强“人才援藏”政策的宣传,创新援藏机制。教育援藏体制既要保证内地的优秀教师可以到西藏当地学校进行教学,同时也可制定对内地西藏班(校)的轮岗教学制度。根据西藏班(校)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编写更适合西藏班学生的教材。适当增加民族文化课程,增加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此外,还应加强对西藏班学生内地文化适应的研究。组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专家组成相应科研队伍。以跨学科多元化视角探讨如何提升西藏班学生学习和文化适应能力。近些年来内地西藏班(校)的发展迅猛,成绩显著。应当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制度上保证内地西藏班(校)的顺利发展。
学生初到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学习时,对潮湿闷热的气候尤其难适应。在饮食方面,西藏学生多以藏餐为主,以牛羊肉为主,蔬菜种类、数量均较少。但内地学校饮食相对清淡,以果蔬为主。此外,由于受到历史及藏传佛教的影响,西藏班学生对于老师的权威表现出绝对的服从,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作息习惯方面,由于西藏与内地有一个半小时左右时差,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常常“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生活管理也可以说是“严格有余,关怀不足”。以使用手机为例,西藏班学生与父母见面时间很少,平时只能通过手机进行联系。但学校为保证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手机管理过分严格,甚至是禁止使用手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旦科沃特(D.Danckwortt)对文化适应进行的具体划分可以看出,对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不适应会使得学生产生较多的负能量,进而影响其在学校的综合表现。
程瀚喜欢名表,经常戴着价格不菲的名表出席各种场合。“不怕领导讲原则,只怕领导没爱好”,一些有所图的老板就投其所好,给程瀚送玉石、名表,美其名曰“玩玩”“欣赏欣赏”,其实这些老板都心知肚明,程瀚不还,他们是不会要的。
(三)族群认同与文化适应
族群认同主要分为根基论和工具论两部分。根基论认为族群是一种固定的根基性的联系。而工具论认为族群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是用政治和经济资源的竞争和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与变迁。族群在中国各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都承载的巨大的民族文化。[4]由于西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且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族学生都会对本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在学生们进入陌生环境时,面对异文化冲击,会产生恐惧感和孤独感,使其主动寻找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文化个体,聚集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族群。由于学生会不自觉地寻找创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族群,这会延长其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与适应过程。
我没想过。我确实没想过阿花被拒绝时的心情。在女孩面前,我从不献殷勤,更不懂得如何去关爱女孩,这也是我至今还孤身一人的原因。在爱情如闪电同居像快餐的南方,每天都发生着打工男女聚散依依的故事,而我从没走进过女孩的心里,也从没有女孩走进我的心里。其实,我是个柔情似水的男人,我渴望爱,但我不会示爱。看那些男孩拉着女孩的手,搂着女孩一起走,我就特瞧不起自己。
三、建议与对策
在面对文化中断及异文化的冲击时,政府、学校的各项保障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后,分别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完善相关政策,对内地西藏班(校)发展起宏观引导作用
1.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社会支持
由于长期受到本体文化(藏族文化)的影响,多数学生心中对自身的母文化产生一种高度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使得他们在面对其他文化时,会从隐形意识转变为一种显性意识,对异文化也表现得更加排斥或是抵制。
2.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2.制定科学合理教学体系
3.加快民族教师队伍建设
建议加快推进民族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给予教师一定政策上的照顾,使其到内地西藏班(校)任教。西藏班的开设不仅仅是藏族学生适应内地环境的过程,也是汉族老师对西藏文化适应的过程。要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民族教师队伍,尽可能减少教师对学生文化适应上的干预。还要加快建设一批汉藏双语教师,保证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藏语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升西藏班(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尽可能减少语言障碍对学生文化适应的制约。
(1)研究区土壤中As、Cd、Cr、Cu、Hg、Ni、Pb、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7.10、0.35、62.87、29.93、0.093、29.00、37.65、95.06 mg/kg,均高于土壤背景值,表明土壤中各重金属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As和Cd富集最为明显,均为土壤背景值的1.41倍。
4.定期举办相关学术交流
定期举办一些西藏班学生管理和培养的经验交流会。在目前已开设内地西藏班(校)的地区和学校中,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需要组织一些专题研讨会,探讨如何能够保证在学校正常教学进度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搭建一个互帮互助的交流平台。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应积极参与到相关学术交流中来,了解最前沿信息,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二)学校应不断完善相关机制,提高学生适应力
1.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离开西藏进入内地学习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失落、孤独的负面情绪。他们远离自己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求学,社会情感系统会减弱,亲密感减少,思念家乡、父母和朋友。同时他们在新环境下又渴望交往、渴望被理解,地处不同语境氛围中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归属感也愈加明显。这些都使得学生抱团现象明显,相互保护甚至是庇护,会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
目前针对内地西藏班(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大多集中在教学评价、学校环境评价、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然而由于西藏班(校)的特殊情况,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多元文化背景中,需要对学校所培养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客观评价。包括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尊重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在西藏班(校)中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都不能只看重考试成绩,必须将学生对文化适应等加入到评价体系当中。
为更好进行文化交流,部分西藏班(校)采用混班制,即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混合在一起上课。由于藏族学生学习基础和汉语思考能力相对较弱,这种混班制班级中藏族学生往往跟不上老师的正常教学进度。但藏族学生单独设为一个班级,又不利于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对汉族文化的适应。所以各学校应该根据西藏班(校)学生基础及文化适应能力等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和班级,将学生学习效率同文化适应综合考虑,找出适合民族学生学习方法,让西藏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3.进入新文化前要进行“准备教育”工作
为尽量减少文化冲击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藏族学生在进入学校前对汉族文化了解就十分重要。学校应组织藏族学生在入学前对汉族文化进行系统培训和学习,向家长及学生介绍学校的整体情况和社会环境,提前做好学生入学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充分了解西藏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进而对即将入学的西藏班学生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有大致了解。学校应组织老师赴西藏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学生生活环境。还应积极举办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座谈会,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尽可能帮助学生适应新文化,尽量减少异文化冲击对学生的影响。
4.重视心理健康,开展心理疏导
在面对异文化冲击时,心理健康的教育就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广大青少年成长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加强对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当地文化。学校可以在学校开学前一周举办入校培训,介绍学校状况,积极开展学生心理教育。要多花心思和精力在学生的教育上,绝不走过场。各学校还应因地制宜,组织课余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对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学生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此外,学校应开设心理咨询站,方便学生与老师更好地沟通。
作为一项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内地西藏班(校)开办至今已走过30余年历程。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这种异地办学模式在民族教育体系内的效果也愈发明显。越来越多藏族学生前往内地学习,文化适应问题已经成为内地班师生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为尽量降低学生文化适应问题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应从西藏班学生适应现状出发,完善宏观制度及学校管理机制,更好地帮助西藏班学生适应新环境、新文化。
专业的森林保护人员是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力量,面对目前森林保护人员较少和专业知识较为缺乏的局面,我们应该加大对森林保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尤其是关于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等难题的解决方法,让他们掌握专业的森林保护知识,科学的去工作,提高森林保护的工作效率,提高我国的植被覆盖率,为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出力量。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典型城市群居民生活用电比较 ………………… 李 琳,成金华,孙 涵(6.29)
围绕智能药柜的使用,试点期间药师定期去病房向护士培训药品使用规范及操作流程,并及时解答、反馈护士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对医嘱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沟通,与医生、护士交流临床药物使用经验。
参考文献 :
[1]侯首辉.内地西藏班(校)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3-5.
[2]刘欢.33年来内地西藏班累计招生14.19万人[OL].http://www.xzxw.com/xw/xzyw/201901/t20190121_2504856.html,2019-01-21/2019-7-12.
[3]马真.异文化环境下民族学生的心理引导——以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7):234-237.
[4]周爱保,刘显翠.国内族群认同研究:现状与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3):220-226.
※基金项目: 本项目系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GSP-09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佳
标签:内地西藏班(校)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文化适应论文;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