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科技体制改革思想_科技论文

论邓小平的科技体制改革思想_科技论文

论邓小平的科技体制改革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思想论文,科技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旧的科技体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新体制,是邓小平同志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观点出发,认真总结了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观点和论断,这些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他的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体系。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不仅对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他的改革思想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必须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后得到的重要结论。邓小平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P254③)那么,这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是什么呢?邓小平坚定而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并据此提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他说:“马克思说过,科技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P274③)事实上,科学技术既是一种精神的、潜在的生产力,又是一种物质的,现实的生产力,其生产力功能就表现在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上。在现代,特别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愈来愈显示出其鲜明的特点:一是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各构成因素的新变化,包括劳动工具的机械化、自动化和高科技应用程度的提高,劳动者的专业化、知识化要求的增加,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大:二是科技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新变化。科技已成为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部门,科技辐射能力在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量日益加大;三是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对科技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愈来愈深远。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已经不仅仅限于一项项具体的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正在对国家的经济决策、社会决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邓小平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表现出来的新特点的深刻洞察和透彻分析,语重心长地指出:“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里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依靠科学才有希望。”(P377③)这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科技体制是科技事业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一种综合性社会结构和管理制度,它对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能否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影响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则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与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与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将被束缚的生产力从中解放出来,通过革命来解决问题。但是,在无产阶级政治革命推翻了旧制度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有一个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P370③)“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各个领域的改革。”(P237③)

过去,我国传统的科技体制是在国家计划经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虽然曾经显示过可以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解决重大科技课题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严重地束缚科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一是在运行机制方面单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科研单位缺乏自主权,缺乏自我发展和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二是在组织机构方面,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教育、生产相脱节,存在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三是在人事制度方面,受“左”的思想影响,对知识分子抱有偏见,对科技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严重阻碍了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体制改革,建立新的科技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为此,邓小平认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我们必须改革阻碍科技发展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科技旧体制,大力解放科技生产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型体制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

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是什么?邓小平同志认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P108③)建立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型科技体制,这是邓小平科技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思想,也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既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宗旨,又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和生命力。一方面,“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P204②)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要把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精心部署、合理配置,把重点放在解决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的技术问题,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另一方面,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马克思说过:“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要素。”(《马恩全集》第46卷下卷第217页)同样重要的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全集》第39卷,第198页)这是因为:经济、社会的需求能够对科学技术发展形成强大推动力量;经济建设可以为科学技术发展开辟广阔的研究领域;经济建设还能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资金和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只有同经济密切结合,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也只有在同经济的密切结合中,科学技术自身才能迅速发展。因此,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我们必须把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P108②)科技体制和科技生产力分别代表着科学技术的结构和功能两个侧面。从结构决定功能及功能实现的意义上说,科技体制应当是制约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功能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科学技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与经济生产相结合的思想早已是我国数十年科技政策中的主导思想,尽管反复强调过这个正确思想,但是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真正解决,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能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加以贯彻落实。可见,科技体制的中介作用十分重要,只靠解决方针、政策、规划的问题还不够,还需要解决体制问题。事实上,我国传统的科技体制人为地割裂了科技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堵塞了二者之间直接联系的通道。因此,只有通过体制改革,科技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才能真正付诸实现。

如何建立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新型科技体制?邓小平对此提出过一系列的具体方针和原则:

1、建立和健全各种技术和经济责任制,在加强国家对科学技术的宏观管理基础上,逐步扩大科研单位的自主权。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就已经开始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他提出“科学研究机构要建立技术责任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这是重要的组织措施。”(P94②)他在稍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急需建立严格的责任制。”(P141②)对科研单位实行所长负责制,建立和健全各种技术和经济责任制,逐步扩大科研院所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自主权,使科研单位成为独立的研究开发实体,改变旧的科研体制下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科研单位缺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生机活力的状况,提高科研单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应该由过去单一的靠行政管理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以宏观管理为主,制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方针、政策以及发展规划,“要搞统一规划。规划中,不单是确定研究项目……有总比没有好。”(P49②)

2、调整科研体系的组织结构,推进科研机构和生产部门的横向协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过去,我国的科研机构及其工作的开展与社会经济生活严重脱节,组织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合理,轻视农业科技、轻视民用科技、轻视应用技术。针对这种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邓小平对调整科研机构作过许多重要指示,他说:“体制搞得合理,就可以调动积极性。要争取时间,快一点调整好。”“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十万个生产大队,只有每个企业和生产大队都来搞技术改造,大搞科学实验,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广泛地在工农业中得到应用,才能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P94②)“要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大厂要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小厂可以由市里综合办,也可以由几个厂联合起来搞。”(P29②)这为后来的科研体系的调整指明了方向。他还反复强调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关系,加强应用和开发研究,协调科技与经济发展,认为:“生产部门也会有搞基础科学的,但要着重搞应用科学;科学院和大学可以多搞一些基础科学,但也要搞应用科学,特别是工科院校。”(P50②)因为技术是联系科学和经济的纽带,它以科学知识来促进经济,并可以通过提供现代化技术装备等形式来推动科学的发展,而基础科学研究又为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开辟广阔的道路。

3、按照不同科研机构的不同类型,改革科研拨款制度,克服平均主义,加强经费管理。针对不同的科研工作,采取不同的拨款办法,引导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多渠道地开辟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可以解决一切科研工作都由国家拨款和平均主义的问题。根据“要打破部门、地方界限,合理使用”的原则,对科研经费要实行分类管理,对技术开发型科研单位实行技术合同制,而对基础研究型和社会公益型的科研机构则要分别实行包干制和基金制,从科研机构内部为改革科技运行机制创造条件,调动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增强科技单位的活力。

4、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P88②)他从对外开放的总体思想出发,对建立开放的科技管理体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以引进技术为辅的方针,大力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二是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技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三是主张利用外国的智力,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离不开科技人才。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建立宏大的科技队伍,不仅是邓小平关于科技、教育一系列论述的核心部份,而且也是他倡导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1985年,在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之后,他语重心长地说过:“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P108②)“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P38②)

科技人才对科学技术的创造、转移、应用和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的活的载体,是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组织者。应当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并没有排斥和否定人的因素,相反更有助于全面理解人的因素和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的因素既包括体力因素也包括脑力因素,“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不是讲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吗?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就是劳动嘛。……要把这类问题讲清楚,因此它同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有关。”(P38②)事实上,在传统的旧科技体制下,对待知识和人才问题,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指导思想、社会地位方面,对知识分子抱有偏见,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使用、管理和待遇方面,长期形成的“人才单位所有制”、“人才地区所有制”,对科技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合理流动,加上分配制度的不合理,“脑体倒挂”,严重阻碍了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可见,解决人才问题,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而解决科技人才问题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的知识分子政策,必须改革旧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为此:

1、要正确理解对科技人员的红与专的要求,做到对科技人员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邓小平认为:“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白,而应该说是红了。”“我们不能要求科技工作者,至少是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读很多政治书籍,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开很多与业务无关的会议。”“我们的科学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P88-91②)邓小平对红专概念的澄清,不仅是对科技人员政治上的信任,而且为他们大胆地工作、积极发挥专长具有重大意义。

2、要善于发现、培养、选拔和重用科技人才。邓小平主张要打破常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一种贡献。”(P92②)他分析了人才不容易发现的主要原因是:领导者平常同下边的接触太少,还有些习惯的想法,并把是否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作为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主张“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强调“要创造一个使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P185①)

3、要改革束缚人才、压制人才的传统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为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平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科技人员一方面很缺乏,另一方面又有大的窝工浪费,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现象很严重。”对现有技术人才,要“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P17③)“人员不流动思想就会僵化。……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的制度。”(P67②)同时“要想法打破部门、地方界限,合理使用。”(《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

4、要反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切实改善和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问题。邓小平说:“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吃大锅饭。在一个研究所里,好的研究员的工资可以比所长高。在一个学校里,好的教授的工资可以比校长高,这样才能鼓励上进,才能出人才。”(P196②)“对发明创造者要给奖金,对有特殊贡献的也要给奖。搞科学研究出了重大成果的人,除了对他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外,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工资级别。”(P99②)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还应该解决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P53②)

综上所述,邓小平同志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在坚持“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两个理论基石上,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目标、任务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并为许多科技政策的制定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设计者。我国十多年来改革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就充分证明了他的改革思想的正确性。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邓小平同志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为指导,坚持“依靠”和“面向”的科技发展新方针,按照“加强稳定一头,放开搞活一片”和“攀高峰”的科技工作总要求,加快步伐,加大力度,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多作贡献。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1937-1965年)。

②《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标签:;  ;  ;  ;  ;  ;  ;  ;  ;  

论邓小平的科技体制改革思想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