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研究”笔谈——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路径的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路径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4)06-0001-17
栏目主持 吕世荣
我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发展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历经20多年的探索,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已形成了几种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式与发展路 径;原理派、文本派、对话派、生存论派,这就是人们可以感受到的几种带有学派分野 味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式与发展路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同时存 在着这样几种研究方式,就产生了哪一种研究方式更恰当、更切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 神实质的问题。“诸种科学都是人的活动,因而都包含有这种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 我们在此用这个术语来表示这种存在者。科学研究既不是这种存在者唯一可能的存在方 式,也不是它最切近的可能存在方式”,[1](P14)海德格尔对于科学研究的这样一种运 思,也切合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发展问题。上述几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 究方式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式都是值得肯定和重视的,因 为归根结底,它们都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和著作的字里行间生发出来的,因而都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能存在方式。也正因为如此,最切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 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式以及由此研究方式所廓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 这样一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这是一个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发展中先行澄清 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
在我们看来,要探讨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问题,列宁的如下论述仍然是 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 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 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 们什么也得不到。”[2](P143)毫无疑问,我们不能从固定不变的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理 解马克思的理论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的理论的客观真理性体现为“遵循着马克思的理 论的道路前进”这样一种在途中去思的科学性,这种在途中去思的科学性明确表现在马 克思的如下宣告中: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他们所面对的重大 的、根本性的时代问题、现实问题的批判考察中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列宁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包含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样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 自成体系的,而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整块钢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发展路径不是外在地而是内在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他们所面对的重大的、根 本性的时代问题、现实问题的批判考察中,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中,植根于一定 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粹哲学,不是体系哲学,而是 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大的、根本性的时代问题、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 批判考察的科学方法论。可以肯定的是,在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都是不存 在一个体系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他们那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或者说只是 科学的方法。因此,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的理由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是缺 乏根据的,这种体系哲学的作法实际上回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判并超越的近代哲学 那里。
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发展主要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的,他们批判并超越了黑格尔哲 学。由于黑格尔哲学是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最后完成,他们也就批判并超越了一切旧哲学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熟思想里面,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多次以嘲 讽的语气提到“哲学”和“哲学家”,并宣布这样的哲学应该取消和终结了。但是马克 思和恩格斯与现当代西方哲学中那些主张哲学终结论的哲学家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像 罗蒂那样,简单地宣布哲学是纯粹的无,而是要把哲学转化为现实中的“有”,要在现 实中实现哲学,只有这样才能消灭哲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在现实中实现了哲学 的时代是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 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 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3]( P121)这里的“一般哲学”当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判并超越的旧哲学,不是类似 于思辨哲学的哲学,而是“文明的活的灵魂”[3](P121),“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 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的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3](P121)它作 为现实中的“哲学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结论无论对天堂的或人间的贪求享受 和利己主义,都不会纵容姑息”。[3](P123)按照马克思后来的说法,这种实现于现实 中的哲学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一切 体系哲学、旧哲学被取消和终结以后,它是实现于现实中的哲学,它存在的基础和根据 是现实,它存在于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中,而不是存在于“天上的云雾中”,[4](P191) 和纯粹的虚无飘渺的哲学运思的幻境里。
既要取消哲学又要在现实中实现哲学,这种看似矛盾的特点,恰恰透射出马克思主义 哲学特有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品格:“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 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销声匿 迹,它们一定为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 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5](P30-31)如果仅仅局限于这里 的“描述”和“真正实证的科学”的说法,那是很难与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的实证主义 分析方法区别开来的。真正把这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与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区别开 来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所提到的抽象法。这种抽象法后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研究中的科学的抽象法,其特点就在于通过对历史的、暂时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批 判考察抽象出对象的具体的、历史的本质和生成转化的内在机制,因此,由这样的抽象 所形成的概念,如果离开了历史的、暂时的社会历史现象,离开了对历史的、暂时的社 会历史现象的批判考察,那就没有任何价值,是没有任何内容的僵死的空概念。由此可 以看出,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的作法是完全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的 ,是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的抽象法与实证主义在经验主 义和现象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归纳概括方法具有本质的区别。它的基础是实践,它的对象 是历史的、暂时的社会历史现象以及这些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它的生命力来自于 对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实践的批判考察,它的发展路径存在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所 形成的一定的、历史的问题域中,是对于问题域中的问题的科学的、革命实践的解决。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问题,从来只能够根据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实践具体 地、历史地加以分析和把握,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那些具体的概念和理论,其内 容更是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和发展。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具体内 容的变动和发展,是要通过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才能完成的,“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 它们绝不提供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 料(不管是有关过去的还是有关现代的)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 现。这些困难的克服受到种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根本是不可能提供出来的, 而只是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得出的。”[5](P31)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问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问题,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内,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具体的概 念和理论的内容一起发展,因而问题的具体形式也会发生变化,但这并不必然造成问题 域的变化。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问题,应该着眼于对问题域的考察, 而不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而不 是对立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 的概念和原理批判考察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动充实发展马克思 主义的概念和原理的具体内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革命的实践改变那些形 成一定的马克思主义问题域的社会历史条件,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内在地要求厘清一定时期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坚持在这一问题 域内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并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 展的路径。不坚持在一定的问题域内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和发展就会走向经验主义、事务主义和机会主义,最后走向取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 。这一点对于在现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问题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遗留给我们的理论财富,由于现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许多具体的分析和结论都已经不符合现在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任 何一种理论研究的生命都主要是存在于具体的分析过程中的,这就直接导致了现实生活 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式微,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问题。
人们都很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 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3](P467)但 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一贯强调的那个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的无产阶级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经典作家所看到的无产阶级存在于机器大工业 生产组织形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盛行泰罗制的时代,生产组织形式的单一性造成了 无产阶级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而由于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生产中 的大规模运用,现在是强调核心竞争力的个性化生产组织形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是流 行企业文化的时代,因而无产阶级被隔绝在多样化的生产组织当中,很难形成高度的组 织性。此外,也应该承认,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一定 程度的改善。如果说,无产阶级由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历史地位、无产阶级的本质属 性——与生产资料失去直接的联系因而只能靠“自由”地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自己的生 存——没有也不会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的具体形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 段一定会保持某种齐一性。不顾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发展,把无产阶级的本质属性等同 于它的具体形态,或者把某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具体形态概念化、凝固 化起来,从而把无产阶级做成某种标本化的存在,这都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 实质的。
在现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认识无产阶级的具体存在方式,探讨无产阶级的解放,仍 然需要深入到产生并决定无产阶级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具体发展中去。马克思主义不同 于空想社会主义,它不像后者那样,仅仅依靠对无产阶级存在方式的某种直观,就直接 地、强制性地提出改善甚至解放无产阶级的某种乌托邦式的方案。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 级的历史地位、历史命运、历史使命的认识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历史的深处,根植于顽强 的社会经济事实之中。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 生,这就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产生无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基础,而这种 社会经济基础由于其内在的否定性又产生出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其 实,不必根据什么理论,也不必出于什么良知,那么多的人处于经济上无产、政治上无 权的社会怎么可能会成为自然的、理想的、永恒不变的人间天堂呢?这就是产生无产阶 级解放的理论、产生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域和现实的发展 路径的“特殊的世界形势”[6](P28)、“情势”,它还是我们当下的“生活世界”。因 此,萨特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认为“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 ,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6](P28)关于这种情势——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存在各种各样的言说和言说方式,我们还是来看看马克思是怎么说的吧。 在马克思1847年所写的批判蒲鲁东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提到了为蒲鲁东的虚假 辩证法所不能说明和认识的商品交换的几个发展阶段,关于商品交换发展的最后阶段, 马克思是这样说的:“最后到了这样一个时期,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一切东西,这 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都能出让了。这个时期,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 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而在以前,这些东西是只传授不交换,只赠送不出卖 ,只取得不收买的。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 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 的评价的时期”。[7](P79-80)过去,在我们的印象里,这样的“情势”只存在于资本 主义社会里,只存在于书本里,或者说只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里。但是现在,由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上述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丑恶的一面在我们的生 活中也已经存在并有滋生蔓延之势。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具有深远世界历史意义 的伟大创举,毕竟无任何先例可循,无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消极方面至少是不诚实的。 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们当下的“生活世界”,产生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体系的问题域也 已经成为我们当下的现实的问题域,而不是只存在于书本里、存在于学者们的书斋里。 应该切记,发展总是立足现在而指向未来的,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所以 ,立足现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就是接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市场经济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往下说,就是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外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的批判考察,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学术凸显,思想淡出”的主张,作为对六经注我研究方式的反拨,未尝没有合理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为着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的体系哲学的研究方式,这 种主张也是说得过去的,但如果以之作为学术研究的根本旨趣,那就站不住脚了。在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宣扬“学术凸显,思想淡出”的主张更是不合适的,因为马克 思主义仍然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股强大的实在力量,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那些基 本问题仍然存在于现代社会的深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是只存在于历史上的人物 ,他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仍然活在当下的社会里。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是处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会处,并由此交会处生发出去,志在远方,在改变世界的革命实 践中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来说,纯粹历史性的 学术研究或仅仅指向现实的理论研究都是不可能的。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纯 学术性,那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缺位,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作为、无作为,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失语式微状态。历史性是学 术研究的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这样的学术研究的成果其影响范围是很有限的。如果说 ,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式微并不是由这种纯学术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造成的话, 那么,这种纯学术性的、鸵鸟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能改变这种式微状态,应该 是可以肯定的。
在本文的最后,我们要再一次更完整地引用萨特那段热情洋溢地颂扬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论述:“它是由一种特殊的世界形势产生的;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 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因为 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都只能在这种土壤上形成;它们必 然处于这种土壤为它们提供的范围之内,或是在空虚中消失或衰退。”这对处于苦闷彷 徨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无异于吹来了一阵清新凉爽的风。不过,我们不能同意萨特 的这种意味,似乎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情势”——“特殊的世界形势”一被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被超越了。这表明萨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一个真 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和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 问题和问题域是可以也是必然会被超越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是 不可超越的。这是我们的结论,也是我们的信念。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无产阶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