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发展:基于学校文化培育的管理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学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校际间校长的交流,很多地区实行校长任期制和校长流动制。走马上任的“新校长”们都会以各自的风格,基于自己的教育价值判断、接管新学校。历经几年的实践,有的成绩斐然,有的漠然淡出,有的安于现状,有的变革仍频,有的橘生淮南……上述林林总总,皆因管理取向不同。教育的本质在于知识和文明的传承,在于精神和价值观的传播。教育作为慢的艺术,作为做的科学,只有继承与发展,在传承中扎实行动,在传播中引领文化,才能做好教育,办好学校,才能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一、当下学校管理中的错误取向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价值与精神层面的共同认可以及保证学校常态运行的管理方式与师生行为方式的总和。学校文化的培育与形成不仅仅依靠广大师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更离不开校长的管理实践。影响学校文化积淀与发展的学校管理有多种表现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主要表征,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种“病症”。 一是“多动症”。“多动症”的学校管理者观念频出,变革不断,既缺少对学校管理传统的继承,也缺少对自己管理理念的有效落实,或者表现为快速迎合所谓的教育变革主流,而缺少对所在学校的客观分析,不能清晰地判定学校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学校发展的类型,只是一味地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多动症”的学校管理造成教师疲于应付,常常与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丰富学校发展内涵的变革初衷相悖,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校长的威信。即使适合学校发展的改革也常常因为教师对变革的形式化响应而流于无效。 二是“狂妄症”。患有“狂妄症”的学校管理者常常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总认为自己能够拯救一所学校,能够成就一所学校。这类管理者在行动上表现为动辄就是对前任的评判与否定,对学校管理传统的全面摒弃,甚至极端到只要是前任校长所倡导的就一定要颠覆,前任校长所聘用的干部就一定要弃之不用。这类管理者多出现在新到任的接管薄弱学校的校长之中。患有“狂妄症”的学校管理者大多会由于与学校已有文化的冲突造成管理瘫痪,干群关系紧张,直至离开学校。个别的确有力挽狂澜之功的校长也许会因为这种“狂妄”而实现了学校的发展。 三是“虚弱症”。患有“虚弱症”的校长,对学校发展现状盲目满意,对改革创新信心不足,对前任校长一味崇拜。这类校长缺少自己的教育观念,问题意识不强,固守成规,不求进取。但是由于管理是一个系统,系统中的任一元素发生改变,管理系统中的相关结构都要发生变化,更何况发生变化的正是影响管理结果最大的元素——校长。这种固守成规式管理的目的是继承学校传统,出于对学校文化的尊重。但是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使学校的发展进入一种疲态,甚至进入发展停滞状态。 无论哪种管理倾向,其共同特点都是片面理解学校文化形成的规律,忽视了学校文化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扬弃的过程。基于学校文化培育和持续发展的学校管理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二、继承与发展是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 继承与发展是基于学校文化培育的必然选择。这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教师工作习惯和价值认可的过程、教育对象的变化、教育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决定的。 (一)教育过程的不可重现性决定学校管理要继承与发展 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说,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漫长且不可重现的复杂过程。一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基于学校文化传统的理性选择,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就是通过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通过结构性的课程开发与有效实施为学生发展和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一定的冲击,学生在某一学段所设定的发展规划与计划必然要随之改变,而对于这种变化的适应也必然会使适应期的学生产生低效或者无效学习。而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其受教育的过程是难以重现的。因此,育人的工作要尽量减少大的变革,即使变革也要经过反复论证,也要经过试点与实验,以期将可能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同时,正由于教育过程的不可重现性,学校管理者要及时调整和改变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行为,通过继承与发展有序、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教师工作习惯及价值认可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越是城市化高的学校,越是优质学校,教师的流动性越小。而优质学校之所以优质,也正是因为学校有好的文化传统,教师有着良好的专业水平和工作习惯,教师对于学校的价值认同感高,工作的幸福指数高。优质学校应该发挥文化染缸的作用,真正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教师受到良好的浸润。学校管理者要创设有利于这种具有很强浸润力的学校软环境,在稳定中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在继承中沉淀教师的文化认同,在发展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真正使每所学校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三)变化中的教育要求学校在继承中发展 近年来,变革是教育的主要特征。课程与教学、德育内容与主体等都在变化。一方面,我们在积极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梳理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我们既要了解中国人对中国教育的评判,中国人对国外教育的评判,也要了解外国人对本国教育的评判,外国人对中国教育的评判。这种宽广的视角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更理性的判断。2009年上海参加PISA测试的结果让我们找到了基础教育的自信,但仍有很多问题,信心与忧患要同在,继承与发展要同行。经济、政治、社会与教育之间总是相互作用的,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变,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都要求教育要在改革与稳定中发展。 三、继承与发展的学校管理实践 ——以建平中学为例 成立于抗战胜利前夕的上海市建平中学,是上海市传统的市重点中学,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继承与发展同行,充分透视以继承与发展为特征、基于学校文化培育的管理取向,不断创新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具体实践探索如下。 (一)学生自主管理是建平中学的文化标识 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其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可能存在于学校的共同愿景之中,也可能存在于物化的环境之中,更会存在于富有特色的学校活动或课程之中。学生自主管理就是学校一项重要的文化标识。它是学校教育民主思想与学生培养目标结合的产物,是破解德育低效、从教育问题出发的教育管理创新。 建平中学的学生自主管理以“体验与实践、监督与管理”为主旨,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日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管理中,使其在管理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并渐渐从规范和管理他人过渡到自我规范及管理。参与自主管理的学生从中体会到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培养了观察力和敏锐度、决策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升了领导力、执行力,凝聚了班级向心力。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个体得到了成长,管理能力和领袖气质都有显著提升,这也为他们以后迈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育实效一直是广受关注的问题,建平中学的学生自主管理是德育创新的体现。因为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实现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能否成才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自我管理显然是德育的目标之一。学生自主管理也是一种德育的手段,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来达到自我教育,通过参与管理来内化德育认知和规范认知,形成自觉行动,实现德育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使德育工作告别说教,走向实效。 (二)在继承与创新中使学生自主管理逐渐完善 作为独具特色的一项德育课程,“主题值周”就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形成的学生自主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建平中学,每位学生都要至少参加两轮以上的“主题值周”。每个班级在为期一周的值周时间内,着重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调查访问、研究讨论、提出建议,涌现了不少具有创意和可操作的好点子,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主题值周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其模式主要是每个班级轮流一周的校园实践。学生参与的项目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学校苗圃管理(帮助养殖花草树木)、食堂劳动(帮助准备食材、收拾餐具、清洁卫生等)、图书馆服务(帮助整理图书)、各行政部门服务(帮助学校常规事务管理)等。1999年,建平中学成立了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自主管理中来,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基于“服务学生、奉献校园”的宗旨在每个班级成立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 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同样本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理念,在班级的学习生活、组织协调、具体活动、日常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有的班级针对部分学生作业时的“抄袭现象”展开自主管理,在全班进行自我提醒、自我教育、严厉批评、严格监督等,及时刹住了这种不良风气。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学习差异化现象主动开展“减少差距,共同进步”的学习小组活动,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克服学习上的疑难问题。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在管理好班级的同时,也担任起参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全校各班按班级次序轮值,每周一班,每学年一轮。轮到值周的班级不仅要参加校园劳动实践,还要担当起早勤、课间操、眼保健操、室内外卫生、团校徽佩戴等校园日常规范的检查评比等事宜。 经过多年积累完善,相继有280余个班级轮次承担了自主管理工作,大大扩大了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的学生参与面和影响,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声誉,成为活跃在校园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管理力量。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发现,每个班级在值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有太多的相似处,而解决措施又治标不治本。如何从源头上根治这些顽症,学校提出新的思路: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去解读学生的真实想法,疏导学生心理,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解决难题。于是,“主题调研”应运而生。 随着主题调研活动的推进与深入,值周班级在主题调研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班主任指导不及时导致学生选取的主题无研究价值;主题空洞,没有实践性;准备不充分,主题调研缺乏深度;班级参与度不高,主要集中在某几位学生在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不细致,调研对象不全面,调研方法单一,专项数据分析不准确;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课程处负责老师和一些班主任的认真思考,他们积极探讨、寻求创新,以完善主题调研活动。通过研讨,好方法、好点子层出不穷,“联合值周”“系列主题值周”就是其中全新的尝试。 (三)在继承与发展中培育学校文化 学生自主管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继承与创新则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正是这种继承与创新的力量,培育了作为建平中学文化标识的学生自主管理。此外,集团办学、国庆通宵、分层教学、项目设计等众多教育实践都能清晰地展现建平人基于学校文化培育的管理取向。 一是集团办学。让优质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教育抱负,一直推动着建平集团化办学的步伐。建平中学从当初的仅一所学校发展为拥有建平西校、建平实验中学、建平实验小学、建平世纪中学、建平香梅中学、金苹果双语学校、建平远翔学校共8所学校的教育集团,集团学校间通过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经验交流、管理互通,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邦联制”模式,实现了集团各学校的快速发展。 二是国庆通宵。建平中学国庆通宵历经24载,国庆通宵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冷餐会、迎宾风情秀、国庆文艺晚会、午夜美食街、凌晨升旗仪式、社团招募与展示、金秋赛歌会、爱心义卖、学生自拍电影首映式等系列活动。国庆通宵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每年都有新的期待。国庆通宵已经成为学校不断创新的平台、校友聚会的节日及师生交流狂欢的舞台。 三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学校实现“合格+特长”育人目标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彰显学生强势智慧、有效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平中学就开展了分层教学的实验,经过近8年的实验,建平中学于2001年开始在数学、外语学科全面进行分层教学,2003年分层教学扩大到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四个学科。 四是项目设计。20世纪90年代,当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知之甚少时,建平中学就通过引进德国的“项目设计”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课题研究。发展到今天,项目设计已经成为学校综合课程“4S课程”(项目设计、科技人文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与发展:基于学校文化培育的管理取向_学校管理论文
继承与发展:基于学校文化培育的管理取向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