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要点探讨论文_王全逵,李向东

中建二局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457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中,地下室处于地面以下,对于防水防潮的要求很高,而地下室防水问题一直是建设领域一个重要且难以克服的问题。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阶段我国的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渗漏问题等,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鉴于此,本文对于地下室防水施工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地下室防水施工工艺,对于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下室建筑;防水施工;技术要点

1工程概况

某商住两用小区工程总建筑面积 108000m2,工程造价 12751 万元。建筑物高 66.1m,1~4 层均为商业用房,5~21 层为商住房,22 层为电梯机房,地下 1 层为地下室。工程交付使用后地下室存在渗漏问题,究查原因为该工程的混凝土配合比过高,是水灰比不合理,导致混凝土收缩时变形比较严重,产生裂缝。且在混凝土维护过程中,仅仅采用了柔性防水措施,并底板和墙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再加上变形缝施工不合理,种种原因带来了地下室渗漏问题,直接影响了该建筑物的地下室使用功能及寿命。

2地下室防水技术实践应用

地下室垫层防水施工,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底板混凝土浇筑防水技术与墙体混凝土浇筑防水技术。

2.1底板混凝土浇筑防水技术

2.1.1分块浇筑施工

在分块浇筑施工前,需做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要求施工单位对抗渗混凝土配制进行严格的试验,确定最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增强建筑结构的抗渗能力[1]。在配合比设计时,应该将抗渗水压值提高 0.2MPa,即由原来的 0.6MPa 提高至 0.8MPa;水泥用量至少为 300kg/m3,而砂率控制范围为 35%~45%,混凝土的水灰比至多为 0.55,且入泵坍落度≤140mm。在实际施工中,采用连续浇筑施工方式来降低施工缝的发生率,但是地下室底板浇筑施工施工工期紧迫,所以一般需要多台泵车将混凝土输送至施工现场,以缩短混凝土停留时间,降低冷缝发生率。不同的底板厚度,应该采用不同的底板浇筑方式。只是在底板厚度超过一定范围的情况下,需要开展分层浇筑施工,从而更好地保障底板施工质量。在实际施工中,底板每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 450mm,应该采用斜面浇筑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个接一个坡度的薄层浇捣施工,做到一次到顶。这种自然流淌而形成斜坡的混凝土浇筑方式可以提高泵送混凝土的工作效率,保证上层混凝土和下层混凝土的间隙时间在 1.5h 之内。需要注意的是,施工人员应该准确把握分段与分层施工的施工工序,而且分层接头的施工时间不宜超过 180min。

2.1.2底板浇筑振捣施工

要保证底板浇筑质量,就需要做好混凝土振捣施工。因此,在实际混凝土振捣过程中,需对振捣的频率及时间进行严格合理的控制,每一次振捣都需要确保混凝土表面呈现出应有的淤泥状,直至混凝土没有出现气泡才可以停止振捣。要合理控制振捣频率,就需要结合实际工程要求予以控制。本次工程中,混凝土振捣时间控制于 20~30min 之内。对于混凝土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相关情况,在各浇筑带前后位置设下 2 个振动器,前面的振动器设置于卸料点,以保证上部混凝土的捣实效果;后面的振动器设置在混凝土坡脚位置,保证下部混凝土的捣实效果。在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前进过程中,振动器也需要同步跟进。如下图所示。

图1底板混凝土振捣示意图

2.2墙体混凝土浇筑防水施工

2.2.1墙体混凝土浇筑施工

墙体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与地下室防水性能息息相关,一般会使用浆土连灌方法进行施工。在开始浇筑施工前,需浇筑一层碱石水泥砂浆,厚度为30~50cm,并使其与即将浇筑的混凝土配合比相同,待砂浆浇筑结束后,即可浇筑墙体混凝土[2]。地下室墙体高度通常高于 2m,因此需防止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发生。这就需要在混凝土泵管道尾部增加帆布管,即在浇筑时将帆布管架设在墙体之内,然后开展分层浇筑与振捣施工。另外,支模施工在墙体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在混凝土浇筑的方向两侧进行浮浆孔与泌水口的设置,并在混凝土坡脚靠近模板的时候,立即改变浇筑施工的方向,转而开展来回浇筑施工。

2.2.2墙体混凝土振捣施工

在墙体混凝土振捣施工中,通常使用布料机进行分层下料,然后采用 φ50 振捣棒分层振捣。在分层下料与振捣过程中,混凝土厚度应该保持在 40cm,在实际操作时可以考虑采用标尺杆予以准确控制。墙内混凝土振捣方式通常为一字型振捣,振捣棒移动的间距宜控制在 400mm。在振捣的过程中,坚持快插慢拔的原则,直到混凝土表面没有气泡和出现泛浆以及混凝土不再下沉时,终止混凝土振捣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混凝土上层进行振捣时,振捣棒需插入至下层混凝土达 50mm 的位置,进行交叉振捣,才可以保证混凝土振捣之后不会出现隔离层,保障混凝土振捣质量。

2.2.3墙体混凝土表面处理

混凝土表面的良好处理可以强化墙体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在泵送混凝土时,可通过浮浆孔与泌水口将一部分水分排出去,而混凝土表面水泥浆含量却比较高,需要在混凝土浇筑结束 4h 后再进行表面处理。相关人员可以使用长刮尺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以保证其表面平整性,然后使用滚筒进一步对其表面进行处理,以保障混凝土表面平整的均匀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混凝土终凝之前,需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打磨,利于闭合水裂缝,有效预防渗水与漏水问题。

3地下室防水工程中的变形缝和施工缝处理

变形缝和施工缝的渗漏问题是地下室常见的质量通病,其中变形缝的渗流包括两种,一是水从止水带渗出,二是水通过止水带周围的混凝土裂缝渗出[3]。因此,变形缝的发生根源是止水带周围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止水带安装时,必须严格保证其缝隙连接的密实性,同时根据图纸要求,准确确认止水带的位置,且确保止水带没有损坏,再强化其周边混凝土的振捣施工,保障混凝土密实性。另外,要更好地处理本工程的变形缝问题,可以辅以引水或放水措施。在实际施工中,可以在地下室底板通口混凝土施工或者堵漏施工之前,在变形缝中设置可卸式引水装置。在地下室主体结构封顶之后,若出现变形缝渗漏问题,则可将引水装置开启,解决渗漏问题。在引水堵漏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引水装置将变形缝中的水引至排水系统,实现水分的有效排放。

施工缝方面,在连续浇捣混凝土的过程中,需要断开而分次浇筑,导致其密实度受到影响。因此,本工程中,对施工缝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措施。a.设置企口槽或者止水条,也可以两种结合应用,提高密封性效果;在施工缝位置留企口槽时,注意适度加深100mm,防止混凝土表面凿毛后企口槽变浅;若安装止水条,可以将止水条放在施工缝中,发挥其阻隔渗漏的作用。b.采用化学处理方法,比如氰凝法,在预聚体中掺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搅拌均匀,即可形成氰凝浆液;在施工缝中灌入氰凝浆液,其与水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胶凝体,并且释放出CO2,从而让浆液出现发泡和膨胀现象,朝着周围渗透扩散,可达到防水堵漏的目的。

4结语

总之,建筑施工对地下室的防水施工的要求较高,在保证具备良好防水性能的同时,还要确保工程的稳定性能,因此,在进行地下室防水施工中,需结合地下室的结构,采用先进的防渗施工技术,严格按照施工程序,选择合格的施工材料,以提高建筑工程的防水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向东.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的探讨[J].建筑知识,2017(7):67+149.

[2]常春娟.建筑工程中防渗漏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8):171+173.

论文作者:王全逵,李向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  ;  ;  ;  ;  ;  ;  ;  

建筑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要点探讨论文_王全逵,李向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