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及当代思考论文_邓晓月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及当代思考论文_邓晓月

(天津商业大学)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具体论述了异化劳动这一重要概念,他借助这一概念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深入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工人阶级

一、异化劳动提出的现实背景及理论来源

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现实背景,马克思在手稿中正式论述异化劳动前,写到“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那么当时的现实状况是怎样的呢?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明显的经济事实——工人和资本家的极端对立。在手稿中的工资这一小节,马克思曾具体分析了三种社会状态及工人的地位,第一种是当社会处于衰落状态,此时工人痛苦最大,“没有一个阶级像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难 ” ;第二种是财富正在增长的社会状态,按理说,在物质财富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工人的生活状况应该会得到改善,然而事实并非我们所认为的那样。首先在这种状态下,资本家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资本家会争相雇佣大量工人以满足其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此时工人供不应求 ,工资会随之提高。但工资的提高和人们与生俱来的贪欲使得工人这一群体完全放弃自由、放弃正常的休息时间,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高压之下,造成工人过度劳动进而缩短了工人的寿命。其次,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分工逐步扩大,带来了工人人数的急剧增多,蛋糕是一定的,分蛋糕的人多了,从而使得工人刚开始拥有的工资优势渐渐消失了。此外,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大资本吞并小资本,使得一部分原来资本实力比较薄弱资本家沦为工人阶级,整个工人阶级又会因此而遭受一轮降工资之苦;第三种是财富达到顶点的社会状态,此时“工资和利息二者都会很低”,工人间激烈的就业竞争会使工资降低到仅够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由上分析可见,不管在何种社会状态中,工人的命运都不会有所改善。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其就越贫困,这是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社会现状,同时也是公认的事实。

“异化”一词并非是马克思首次提出,有其理论来源。黑格尔、费尔巴哈之前都曾使用过这一概念。黑格尔所认为的“异化”是不同于自己的也就是异己的。在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中,观念正是通过对象性的异化过程使自己历经磨难而具体和丰富起来,实现对其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从而超越了对象化的必然性之后进入“自由王国”。黑格尔是从肯定的立场上来确认异化概念的。费尔巴哈则与之相反,他从否定的角度理解异化,费尔巴哈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立场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颠倒,上帝不过是人的异化而已,在他看来异化是相反的不好的东西。

二、对异化劳动的解读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观点。对于黑格尔来说,劳动不仅仅是为满足自然需求而从事的一项作为手段的活动,它还是一项“精神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然而,在当前的现实社会中“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马克思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人类的本质,劳动产生于人,本该为人的发展服务,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通俗讲就是自己生产的东西却反对自己,不受自己支配控制,成为一种异己且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物。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如何理解劳动的对象化呢?此前,黑格尔就曾把劳动描述成一种“对象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消费对象,我们还要塑造它、形成它。从而,我们也使自身的技能和力量获得客观的体现。我们开始在产品中认识到了我们所具有的能力,并将其作为自我意识的动力发展。因此,是劳动导致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所有的劳动,实际是一切具有某种有意识的物质结果的活动,都是以上述方式导致对象化和自我发展的。对黑格尔的这一看法,马克思并不是完全认同。对黑格尔来说,“异化”概念等同于“对象化”、“外在化”或“外化”。然而,马克思却在“对象化”和“异化”之间作出了区分。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环节。一物要想成为对象,首先就要有人的意识介入,人通过人类自身特有的思维能力形成对某一活动、某一过程或某一事物的认识,然后将其上升为人的意志,最后人通过“做”这一实践活动,将意志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简言之,劳动的对象化就是 人们把头脑中的、非现实的东西变成现实。劳动对象化的结果就是劳动产品。而“异化”则不同于对象化。因为在现有的社会中,“异化”不是劳动者自身意志的外化,反而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是与自身意志相疏离的。此外,马克思认为劳动并不总是导致自我实现。在异化的条件下,这种自我实现并不发生。

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从以下四方面作了解释:

(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是工人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劳动对象化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作为人的创造物本应该是属于劳动者自身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从他手中被拿走,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而他的生存资料和活动资料越来越多地急聚在资本家手中,由于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劳动者连续不断地劳作创造出大量剥削、压迫其自身的强大资产阶级势力。因此劳动者在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中,为资本家生产了宫殿,但给自己生产了棚舍,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异化劳动使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在此,我们首先来分析(1)与(2)的关系,不难发现,二者存在因果关系。(1)中所提到的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作为工人劳动的最终结果而与工人相对立其原因必然来自于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之中。因此(1)是作为(2)的结果而存在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因此在劳动实践中,人们理应有创造的幸福和愉悦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原有的积极性质完全被改变,“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受摧残。”马克思认为劳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出于人自身意愿的、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劳动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从马克思的这些描述中,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到了何种残酷的地步,工人把本属于人类自身的活动而看作避之不及的恶魔,他们反对劳动,排斥劳动,更加印证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那么何为人的“类本质”呢?“类本质”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根本特质。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首先体现在人的劳动行为中,“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而不像动物,动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出于无意识的本能。因此,“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自己的任何一项活动,他自己的活动对他来说是对象,因此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由的。其次体现在劳动产品中,“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在这一过程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本是人的类活动,通过对象化体现人自身的特点——人与自然相统一,而异化却使得自然界狭隘地成为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场所,使劳动成为维持人类生存的手段。

(4)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其中,前一个“人” ,既包括工人,也包括资本家阶级;后一个“人” ,是指合乎人的类本质的真正的“人”。所以,人与人相异化,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资本家与真正的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不仅无产阶级不是真正的人,资产阶级也不是真正的人:“有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已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正像他把他自己的生产变成自己的非现实性,变成对自己的惩罚一样,正像他丧失掉自己的产品并使它变成不属于他的产品一样,他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其中,“不生产的人”就是资本家。资本家在异化劳动过程中也不是“人” (主体),而是物——资本的人格化,即资本家也异化了。

以上就是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大概内容。马克思在手稿中“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的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而致使工人生活极度悲惨这一现状。通过对手稿中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研究主要放在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上,通过对这些具体表现形式的分析,我们确实可以了解资本主义劳动异化形成的过程以及它扭曲了的人与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三、由异化劳动引发的思考

自1844年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仍按其固有的模式在不断发展,私有制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存在,因此异化现象也会存在下去。但从当下的发展状况看,资本主义在可预见的未来是绝不可能消亡的,笔者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在短时间内不会消亡,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自身的不断完善与不断革新。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但其并没有不思进取,止步不前,而是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显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程度远没有马克思所处的那个年代那么极端,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与时俱进的结果。我们可以试想,倘若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劳资矛盾仍同18世纪一样严重,社会财富仍由资本家独享,工人长期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境地,那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绝对不会有现在的繁荣景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当下社会中异化现象不存在。只要有私有制、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现象就会长期存在,只不过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推行的用于缓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种种有效措施使得现如今的异化现象没有过去那么明显。比如推行的职工持股计划,让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等,这些措施都极大地调和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之间的矛盾。就拿职工持股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分享制度理念的实践产物,资本家如果一味过度剥削剩余价值可能产生无产阶级革命的隐患,带来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倒退,从而会进一步影响资本家利益。为了减少这种隐患的出现,资本家就应该让无产阶级“有产”,让员工持股,这一做法就使得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二者间不再是之前完全相对立的状态,而是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公司的经营状况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司业绩好,每个员工都有利可图,大家可以共享财富增长带来的好处,如此一来,工人就不会再像马克思当时所描述的那样排斥劳动,反而工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那么,此时工人异化程度就会明显减轻很多,因为他的劳动不再仅仅为资本家而生产,同时也在为自己创造财富。

异化劳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不是从来就有的,同样也不会马上消失。我们对待异化劳动,不能只是停留在想办法消灭它的层面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历史必然性,异化劳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人为地将其终止。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顺应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工人在工作中异化的程度。在当前社会中,要想解决异化劳动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为了别人而劳动’变为‘为了自己而劳动’,即所做的事如何以它本身来使我得益而非以其附带结果来使我得益。观念的转变有赖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如果人人都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那么劳动就不再是感到艰难、痛苦而是一个及其享受的过程。劳动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完全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活动,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后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5:50-64

[2]李鹏程.马克思早期思想探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35-50

[3]张有奎.现代性的哲学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188-202

作者简介:邓晓月(1993),汉,天津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论文作者:邓晓月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及当代思考论文_邓晓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