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3;11”事件后美国南亚政策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亚论文,美国论文,事件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11”事件发生后,随着美国确定阿富汗塔利班为军事打击的目标,其南亚政策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如何准确把握美国南亚政策今后的走向,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9·11”事件前美国的南亚政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美国对其南亚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在克林顿执政后期,这种调整已经显现出较大的力度。这就是彻底改变冷战时期“美巴轴心”的战略关系,以及冷战结束初期“印巴均衡”的平行政策,转而奉行“重印轻巴”的倾斜政策。①布什上台伊始,美国南亚政策“扬印抑巴”的趋势更加明显,不仅出现了“印度第一”的定位,甚至出现了“印度唯一”的倾向,②而美巴关系则大幅滑落,达到了新的低点③。可以说,美印关系急剧变热,美巴关系屡屡降温,是“9·11”事件前美国南亚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对印态度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印度是其整个战略部署中的重要链条。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十分看重印度遏制中国的“潜在能量”,因而不断加大拉印力度,以便“化解中俄印可能联手对付美国带来的危险”。美国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充满潜力的巨大市场”、“信息产业的人才库”和“形成亚洲均势的平衡力量”,④一再宣称印美是“天然盟友”,不断加大经营力度,全力为两国关系升温造势。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认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印度都将成为一支独特的力量”,“如果与印度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地区安全问题就会得到更好的解决”⑤。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则称,“印度拥有帮助维护广阔的印度洋及周边地区安全的能力”,“是美国对外政策越来越聚焦的国家”,“印美在密切关注北京不断扩大的军事能力和限制中国的地区野心方面享有共同利益”。⑥他还说,“印度是美国的友好国家,两国可以发展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因此必须“更理智地处理对印关系”。⑦
2001年4月初,鲍威尔邀请印度外长贾斯万特·辛格访美,并给予高规格接待。在辛格同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康多莉扎·赖斯会谈时,布什总统突然“不同寻常地闯入”,并鲜有先例地邀辛格到其椭圆形办公室会谈。5月1日,布什发表关于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演讲之前,赖斯给印度外交部打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电话”,⑧通报布什讲话大意。面对美国的“好意”,印度马上“突破”了原有立场,做出了“不同寻常的表态”,对布什讲话表示欢迎。
印度外交部的声明赞扬布什讲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能使世界彻底告别“冷战遗产”,同时宣称,“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是不可避免的战略和技术政策”。⑨值得指出的是,印度的这种高调声明是在美国的盟国(包括英国在内)均对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心存疑虑,不愿匆忙表态的情况下做出的,而印度以前曾一直强烈批评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⑩5月11日,印度外长辛格在与专程赴印游说的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会谈后表示,印度“欢迎布什关于建立新的全球安全体制的方案,并将同美国一道为设计这种新体制而共同努力”。(11)8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访问印度,使双方的军事交往达到新的水平。
(二)对巴态度 美国认为,巴基斯坦在后冷战时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意义,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作用不断缩小。1998年5月,印度进行核试验以后,美国采取压诱并重的方式,试图阻止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但是,巴基斯坦出于国家安全的最高考虑,坚决顶住了美国的压力,果断地进行了核试验。美国在对印度制裁的同时,对巴基斯坦也进行制裁,美巴关系再度降温。1999年10月,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推翻了谢里夫政权,出任首席行政官。美国对穆沙拉夫取得政权的方式十分反感,认为这是“对民主制度的反动”,于是根据508条款进行制裁,使两国关系雪上加霜。(12)2000年3月,克林顿总统对南亚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此前,美国总统已有22年没有踏上南亚的土地。在这次访问中,克林顿在印度逗留了5天,而在巴基斯坦这个昔日盟友那里只逗留了短短5个小时。
布什上台以后,似乎已经忘却了巴基斯坦的存在。美国政要除了继续在核扩散、恐怖主义和塔利班问题上向巴基斯坦施压外,几乎很少再提到它。今年6月1日,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公开表示,美国对巴朝(鲜)核导合作深表担忧,并且暗示巴基斯坦核机构的资深退休官员与朝鲜方面有直接接触,朝鲜的官员访问了巴基斯坦的核武器生产基地。(13)美国国务院官员约瑟瑞称,“在巴基斯坦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政治制度之前,美国不会改变对巴基斯坦的政策”(14)。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先后访问印度,而没有把巴基斯坦同时列入访问日程,足以说明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的变化。(15)
二、“9·11”后美国南亚政策的回调
“9·11”事件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美印关系急剧升温、美巴关系每况愈下的局面。世贸大厦被炸以后,美国举国上下受到巨大震动,誓言进行报复。在它将报复目标锁定为本·拉丹和塔利班后,美国迅速改变了其南亚政策的既定方向,大幅回调对印、对巴关系,将“重印轻巴”、“扬印抑巴”改为“重巴顾印”。
(一)巴基斯坦地缘优势凸显 事件发生后,美亟欲对躲藏在阿富汗的本·拉丹和对其进行庇护的塔利班采取军事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的地缘战略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从地理上看,巴阿直接接壤,是美国对阿富汗展开军事行动最便捷的桥头堡。换言之,巴基斯坦是美国对塔利班施行轰炸的空中走廊,是实施地面攻势的重要前沿,也是美国欲在该地区建立军事存在的理想平台。还有,由于巴基斯坦对塔利班的情况了解甚多,它又是美国完成军事目标的倚重对象。而印度与阿富汗相距较远,中间又为巴基斯坦所隔,对美国的意义远逊于巴基斯坦。因此,美国一改近年向印度倾斜的态度,与巴基斯坦开展频繁而密切的磋商。事实上,巴基斯坦已经向美国提供了空中走廊和军用机场,美国对此表示满意。
众所周知,巴基斯坦国内与塔利班存在深厚的渊源关系。在穆沙拉夫决定支持美国采取军事打击以后,国内亲塔反美情绪十分高涨,穆沙拉夫面临严重的政治压力。为了帮助这个“极为关键但国内局势极为脆弱的盟友”(16)稳住局势,缓解十分严峻的经济形势,美国紧急提供1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并延长了396亿美元的债务偿还期。美国展开军事行动以后,正在考虑向巴基斯坦追加5亿美元的援助。(17)为了促进美巴合作,美国还利用自身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影响,谋求扩大对巴基斯坦的援助。经过努力,国际货币基金在先前提供135亿美元融资的基础上,同意提供新的融资。作为对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的援助,世界银行也决定提供总额为3亿美元的新融资。
另外,为了防止极端势力获得核武器,美国已经向巴基斯坦提供了防止滥用核武器的密码装置的技术情报。(18)10月中旬,鲍威尔已经戏剧性地将出访的次序改为先巴后印。他在伊斯兰堡与穆沙拉夫进行了两次长时间的会谈,并就阿富汗形势、克什米尔问题公开发表了接近巴方立场的讲话。(19)
(二)印度的过度热情受到冷落 “9·11”事件后,印度迅速做出了反应。外长辛格表示,在美国采取对塔利班报复性打击的过程中,印度愿意提供“最充分的合作”,其中包括提供相关情报、后勤支援及军事设施。印度还派外长和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双双赴美示好,以图进一步拉近印美关系,说服美将巴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将在克什米尔地区活动的武装分子列为军事打击对象,以便假美国之手将长期困扰印度的“跨境恐怖主义”一举扫除。
然而,印度并未得到美国的积极回应,其借助美国的初衷也因美巴关系转圜而被迫打消。布什在与瓦杰帕伊通话时明确表示,美国的军事行动意在扫除全球恐怖主义,而不是特定地区的恐怖主义。美国的这种态度与此前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印度的失落感陡然增加。印度舆论纷纷批评美国移情别恋,指责美国的实用主义态度。报刊上甚至出现“美国已经沿着印度河出卖了印度”、“密布的乌云笼罩着印美关系”、“美国又一次让巴基斯坦成为‘前线国家’”等激烈言论。(20)
三、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尴尬
为了达到反恐作战的战略目的和军事目标,美国必然要着力发展同巴基斯坦的关系,以便在阿富汗建立一个稳定的、反恐的、亲美的“塔后政权”。(21)为此,它必须比较充分照顾巴基斯坦的利益,同时它又必须适当考虑印度的态度。也就是说,它既要顾及到巴基斯坦在当前反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要顾及印度在整个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平衡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摆在美国面前的棘手问题。
美国展开对阿富汗军事行动以来,印巴两国围绕克什米尔的冲突和争吵重新开始。10月16日,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展开了12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炮击,造成巴方很大损失。(22)巴基斯坦总统随即发表措词强硬的声明,称如印度再行挑衅,巴基斯坦将严厉反击。印度则针锋相对地公开放言,要巴基斯坦“在和平和战争中做出选择”。(23)针对印巴如此激烈的言词,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
(一)如何定位印巴关系中的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其中穆斯林占77%,印度教徒占20%。(24)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最北端,处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半个多世纪以来,克什米尔争端之所以久拖不决,根本原因是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的定位问题上争吵不休。巴方认为,该问题是印巴间的“核心问题”,或至少是有争议的问题。而印度认为印控克什米尔早已“并入”印度,在1975年就已经成为印度的一个邦。因此,克什米尔问题的要害是外部势力(指巴基斯坦)进行入侵与干预,是跨境恐怖主义问题。
几十年来,印巴围绕克什米尔进行过“三次半战争”,成为势不两立的宿敌。两国虽曾多次为改善关系做出努力,但均因立场和诉求严重对立而失败。2001年5月两国首脑峰会无果而终,根本原因也在于此。鲍威尔谈及这一问题时的提法与巴基斯坦的观点相似,立即遭到印度强烈反对。为了安抚印方,鲍威尔抵印后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说法,称媒体报道有误。(25)
(二)如何定性克什米尔穆斯林武装组织
由于克什米尔地区的民族构成是以穆斯林为主,巴基斯坦在政治、外交和道义上支持当地民众展开“争取自决的武装斗争”,(26)同时不排除在物质上给予支持。巴基斯坦称他们为争取政治权利的“自由战士”,最近还放松了对国内宗教团体为其捐款的限制。而印度一直将其视为“跨境恐怖主义组织”,将其活动认定为“代理人战争”。“9·11”事件后,印度强烈希望美国将它们定为“恐怖主义组织”,将参与其活动的人定为“恐怖主义分子”。但是,美国没有满足这一要求,以免得罪巴基斯坦,影响当前反恐大局。
(三)如何定规美国在克什米尔争端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巴基斯坦一直试图推动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也曾试图对此问题施加影响,但均未奏效。穆沙拉夫最近与布什通电话时再次吁请美国发挥作用,推动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虽然鲍威尔在访问印巴期间两次提出愿充当调停者角色,但只获巴基斯坦单方面支持,印度则明确表示反对。为宣示印方立场,印度还于鲍威尔抵巴当日,猛烈炮击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铁杆鹰派人物、原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刚刚官复原职,便大力鼓吹“越境还击”的“有限战争”理论。瓦杰帕伊也一改温和腔调,发表措词极其强硬的讲话,两国关系重现高度紧张态势。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坚称,“克什米尔问题是一个双边问题,而不是一个国际问题”,因此“不会接受第三方的调停”,“美国没有必要来调解印巴关系”。(27)
美国如何在势不两立的印巴之间做到“鱼与熊掌得兼”,恐怕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它既不想冒犯巴基斯坦,直接妨碍当前对阿战争的大局,又不想得罪印度,影响其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的统一部署。现在,美国尚未找到有效平衡印巴在克什米尔利益的良策,只能要求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尔武装力量的活动,尽量避免“挑事”,同时对印度进行安抚,努力防止“添乱”。同时,美国对印巴冲突“从低裂度向中等裂度升级的可能性”保持高度警惕,力避局势失控,节外生枝。
四、美国南亚政策的未来走向
应该看到,美国对南亚政策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要根据整个反恐战争来决定。尽管这场战争的进展还存在诸多变数,但仍能看出一些端倪。
(一)从中近期来看,今后一个时期,美国将高度重视巴基斯坦的作用。其原因是,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刚刚开始,因此它必须继续倚重这个“前线国家”。今后,美国在防止核扩散、反恐怖、反毒品等方面都需要它的合作与协助。再有,美国将在华盛顿隆重接待穆沙拉夫,这表明美对其执掌政权的合法性给予正式承认,双方打交道的政治障碍已经消除。从中期看,如果美国确实要在中西亚地区建立持久存在的话,巴基斯坦的重要性将是难以替代的。
另一方面,美国将适当照顾印度的利益,避免严重刺激印度民众的“嫌美情绪”,同时保持高层互访的势头,恢复和加强军事领域的合作,及早解决对印出口高技术武器和军民两用技术问题,使美印关系维持一定的热度。
(二)从中长期来看,印度是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强国,美国仍将看重印度在南亚、整个亚洲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作用。正如阿米蒂奇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印度是拥有关键的地缘战略地位、庞大的中产阶级的民主国家”,是它所在地区的“稳定之锚”。(28)这种战略判断预示,尽管美印对国际格局、地缘战略、地区安全形势、与其他大国的关系等问题存在分歧,但美国仍将稳步地加强同印度的关系。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
注释:
①参见拙文,载《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第3期,第25页。
②《印度斯坦时报》,2001年6月18日。
③江亦丽:《巴美关系为何日渐疏远》,《当代亚太》,2001年,第10期,第49页。
④拙文,载《国家安全通讯》,2001年第4期,第28页。
⑤路透社华盛顿电,2000年9月17日。
⑥英国《情报文摘》,2001年5月4日。
⑦《印度教徒报》,2001年10月22日。
⑧法新社华盛顿电,2001年1月22日。
⑨《印度教徒报》,2001年5月2日。
⑩《印度快报》,1994年5月20日。
(11)亚历山大·希林:《印度政治的新特点》,俄罗斯《红星报》,2001年5月22日。
(12)路透社新德里电,2001年10月15日。
(13)《印度时报》,2001年5月12日。
(14)江亦丽:《巴美关系为何日渐疏远》,《当代亚太》,2001年第10期,第48页。
(15)英国《金融时报》,2001年6月1日。
(16)巴基斯坦《黎明报》,2001年6月26日。
(17)拙文,载《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8期。
(18)《纽约时报》,2001年10月3日。
(19)《今日印度》周刊,2001年10月29日。
(20)新华社华盛顿电,2001年10月29日。
(21)日本《读卖新闻》,2001年10月4日。
(22)《印度教徒报》,2001年9月22日。
(23)黄漪淑:《以南亚为中心的美国反恐新战略》,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10月25日。
(24)同上文。
(25)《印度斯坦时报》,2001年10月25日。
(26)拙文,载《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7期,第37页。
(27)日本《朝日新闻》,2001年10月24日。
(28)《今日印度》周刊,2001年10月29日。
----------------------------------------
标签: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印巴战争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印巴冲突论文; 中国巴基斯坦论文; 南亚历史论文; 军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