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的论文_陈有盛

邵东县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800

【摘要】:目的:探索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有效性以及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112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试验对象,采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观察组58例,对照组54例,分别进行不同入路模式治疗,此项试验在2017年3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期间进行。结果: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115.86±8.95)°、胫骨平台后倾角(12.56±1.85)°、胫骨平台内翻角(5.46±1.65)°、Rasmussen评分(28.65±3.91)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疗效高等优势,用于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可促使膝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后内侧;入路;膝关节;前外侧;胫骨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类型,尤其以复杂性(Schatzker V型和VI型)较为常见,若干预不及时,不仅无法恢复骨折端血运,还可加重肢体疼痛感和不适感,甚至还可直接损伤周围软组织,引起胫骨平台面粉碎性塌陷,为了控制病情恶化,还需尽早实施手术治疗 [1]。早期常运用内外侧入路模式,虽可完成常规手术步骤,但难以完成侧后骨折块复位,且暴露不够充分,容易引起关节功能障碍、关节不稳定、膝外翻、膝内翻等症状,因此还需选择一项合理方案 [2]。通过分析往期报道,可发现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模式更能够保证胫骨平台的稳定性和固定性,恢复膝关节力线。而为了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次在治疗胫骨骨折患者时,运用了不同治疗方案,如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在2017年3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期间选择100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试验对象,均采用数据库随机分组式。入选标准:(1)患者经MRI、CT平扫及重建检查,确诊为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2)患者均存在手术适应证。

观察组58例,平均年龄(41.89±3.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8.65±3.64)小时;性别:男性33例,女性25例;受损部位:左侧31例,右侧27例;受伤原因:13例因高处坠落伤,15例因摔伤,30例因车祸伤;Schatzker分型:20例VI型,38例V型。

对照组54例,平均年龄(41.52±3.8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8.74±3.52)小时;性别:男性33例,女性21例;受损部位:左侧30例,右侧24例;受伤原因:12例因高处坠落伤,12例因摔伤,30例因车祸伤;Schatzker分型:18例VI型,36例V型。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前外侧手术治疗,切口可选择在膝关节前外侧,将胫骨平台外侧暴露,为了防止腓总神经损伤,还需避免切口过长,在切开关节囊后,对于半月板破裂患者,需切除;对于无破裂者,切开周围软组织和前侧,暴露塌陷关节面,并抬起关节面,复位关节,选择钢板重建,螺钉固定,并在破损区使用松质骨填充。

观察组采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前外侧入路方式:手术需沿着胫骨上段嵴外侧直至胫骨结节,结合实际情况,向近远端延伸,分离外侧肌肉,切开半月板冠状韧带,在将半月板掀起后,暴露关节面和胫骨外侧平台,对于存在半月板损伤患者,还需做好标记,在复位后,进行修复,对于塌陷的关节面,还需使用同类型异体骨植入或自体髂骨植入。后内侧入路:切口可选择在膝关节下方一横指位置,顺着半腱肌下外侧方向切开,并达到关节线下7~8厘米位置,

将表层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后,向两侧皮瓣游离,牵开半腱肌肌腱,暴露关节囊和半膜肌,剥离骨膜,显露胫骨后髁,随后行骨膜下剥离,暴露胫骨上1/3位置。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膝关节活动度、胫骨平台后倾角、胫骨平台内翻角、Rasmussen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

Rasmussen评分 [3]:包括行走能力、活动度、疼痛感、稳定性、膝伸直缺失度,分数越高,代表膝关节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对比值差异时,需运用SPSS20.0软件,在差异具有意义时,用P<0.05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胫骨平台后倾角、胫骨平台内翻角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具有病残率高、病发率高等特点,且大部分患者伴有交叉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损伤,可引起关节面不平整、皮肤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目前常运用手术治疗。早期常运用前外侧手术治疗,虽可恢复骨折端,但可影响后期恢复,甚至会过度剥离患者膝前软组织,增加术后皮肤坏死、切口感染发生率 [4]。

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模式能够顺利完全胫骨外侧平台的暴露,为手术治疗提供有效、方便的平台,直视下完成治疗,避开胫前血供不理想的区域,且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暴露患者胫骨外侧平台,更方便手术操作。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肢体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Rasmussen评分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联合入路治疗方式更利于暴露胫骨外侧平台,减小对患处皮肤的影响性,利于骨折复位和固定,且通过暴露后关节间隙和胫骨平台后踝,能够提供更为广阔的操作空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5]。

总而言之,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能够获得坚强内固定,在直视下完成骨折块整复,提高治疗安全性,用于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滔,侯开宇,季建华等.三种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19(10):846-853.

[2]刘兆杰,张金利,刘忠玉等.胫骨后侧平台分区的建立及其对手术入路选择的临床意义[J].中华骨科杂志,2018,38(13):805-812.

[3]魏世隽,蔡贤华,徐峰等.基于CT断层扫描的手术入路策略在复杂胫骨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9(5):421-426,431.

[4]王刚,金冶华,智春升等.胫骨前侧单切口手术入路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显性后踝骨折[J].中国医学创新,2016,34(6):126-129,130.

[5]徐宏宇,王刚祥.改良前外侧切口治疗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3):473-474.

论文作者:陈有盛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  ;  ;  ;  ;  ;  ;  ;  

后内侧联合前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的论文_陈有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