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坡地建筑在山区城镇越来越多。其建筑形式决定了该种建筑的防火设计需要根据特定的高度进行设计。本文结合实例从安全疏散和火灾扑救等方面,对坡地建筑的防火类别以及坡地建筑的火灾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坡地建筑防火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坡地建筑;防火设计;火灾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城镇多依山临河而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用地越来越少,大量的建筑依山而建,出现了很多具有地形高差、形态各异的山地建筑。目前,陕西省已颁布《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执行该规范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内容未明确规定或者执行确有困难,建设、设计、消防部门在理解和执行中出现分歧,导致标准尺度不一,给规范实施带来诸多不便。如何在消防建审工作中,正确理解和把握规范条文的作用和意义,维护规范的严肃性、完整性及提高其可操作性,是摆在我们建审人员面前的一项课题。解决山区城镇特有的建筑形式(坡地建筑)的防火设计问题尤为突出。笔者结合近年来工作实际,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探讨。
1、坡地高层建筑概述
1.1坡地建筑的定义
坡地建筑是指底层坐落于坡底,至少有一面临坡,其上某层与坡顶相连接的建筑。坡地建筑位于坡底的楼层称为底层,以坡底场地作为室外地面;与坡顶相连接的楼层称为坡顶层,以坡顶场地作为室外地面;坡顶层以下、底层及底层以上的楼层称为吊层;坡顶层及以上楼层称为上层。
1.2坡地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坡地高层建筑因其所处独特的地形环境,建筑吊层空间自然排烟、通风的不对称性、室内外空气压力差的不同都是有别于普通地上和地下建筑,而且因吊层空间在建筑中所处楼层位置的重要性和前后有通道的特殊性,
且一般此类空间都作为公共场所使用,人员密集,火灾荷载大、火灾蔓延迅速、烟气排放不畅等原因都大大增加了火灾扑救的难度,火灾时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坡地高层建筑防火类别
2.1坡地高层建筑防火类别
建筑高度是衡量建筑疏散安全、消防扑救及其火灾危险性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建筑设计消防定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现行国家防火设计规范对“建筑高度”的定义是:“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而坡地建筑室外地面的标高不是唯一的,因底层地面与坡顶层地面的不同而出现两个不同的高度;如何确定“建筑室外地面”也就成为确定建筑高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坡地建筑的建筑防火设计高度确定应以建筑物的建筑类别和防火措施为衡量标准。在满足下表设定的特定条件下可以按上层建筑高度(层数)和吊层建筑高度(层数)作为各自的防火设计“建筑高度”或“层数”,并以其中“建筑高度”或“层数”大者来确定建筑类别。
采取上述设计方法加以限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上层与吊层成为相对独立的两个防火区域,且安全疏散及消防扑救难度与相同性质和相同建筑高度的平地建筑是对等的,在保证防火设计安全的前提下,做到节约投资、节约建设用地。
2.2坡地高层建筑消防扑救登高面设计
坡地建筑由于室外地面高差大,周边道路及纵坡也大,消防扑救场地的设计应结合坡地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坡地建筑由于室外地面竖向高差大,往往难以形成消防车道,坡地高层建筑宜沿建筑的两个长边(底层和坡顶层)设消防车道,并考虑消防车的回车场地。二是靠坡地建筑消防登高面一侧作为消防扑救场地的消防车道坡度要控制在3%以内,当临近建筑的扑救面的道路场地坡度大于上述限值时,应设置专用的消防扑救场地平台,专用平台应满足消防车的荷载、通行和回车要求,也可以考虑利用吊层在坡顶层地面高度的大型平屋面作为消防扑救场地;三是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泵接合器及消防水池取水设施的布置要与消防扑救场地合理布置、方便使用。
3、坡地高层建筑防火设计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某商住楼工程(见图1),建筑总面积164751.5米2,整体建筑地下2层为车库、设备用房,底层(地上1-5层)为商业用房,底层上分别设4栋住宅(1#、2#楼32层,3#、4#楼31层),建筑基地的东侧为城市主街道(路面高程为234.85—242.65米),基地西侧为城市次街道(路面高程为259.28—255.69米)。该建筑设计结合该处坡地特点,将东侧的城市主街道地面作为建筑底层室外地坪,将5层裙楼的屋面作为建筑坡顶层的室外地面而与城市次街道相连接,坡顶层以下的5层裙楼为吊层,坡顶层及以上的楼层住宅为上层。
该建筑利用东侧的主街道和西侧的次街道为消防车道,西北侧局部设消防车道和回车场与主街道和裙楼平屋面相连,裙楼平屋面也作为消防车道和回车场地使用,也就成为建筑上层的扑救场地,建筑上层的主消防登高面设在西侧,吊层与上层的安全疏散楼梯分别独立设置,吊层与上层为两个独立的防火区域,建筑设计防火按建筑上层的高度和层数确定防火类别,该工程按高层一类建筑进行防火设计。
3.2坡地高层建筑防火要点
依据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地方标准《坡地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在对坡地高层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审核时,首先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的难度等对建筑的性质进行定性,以此确定其耐火等级、防火分区、疏散设施消防设施等的标准要求。坡地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在于其可供内部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的室外地面不止一个,这正是该类建筑先天的一个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建筑设计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发挥空间。
坡地高层建筑的消防扑救场地应设在高处的室外地面,室外应有足够宽的场地供消防车进行施救,且裙房的布置不应影响消防车的使用。若室外地坪高差超过24米,下层建筑也应按高层建筑的标准设计,则两个室外地平面均应满足室外扑救条件,使建筑的火灾扑救得到有效保证。对有两个连通室外地面的楼层,均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这样可以保证建筑内部人员在最短的时间疏散到室外地面,满足人员疏散时间要求、减少疏散难度,而且建筑上层和下层疏散楼梯应分别独立设置,并分别设置防烟设施,若确有困难时,两者共用疏散楼梯应在上、下层两跑楼梯段之间设置符合耐火等级要求隔断、并分别直通室外,同时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上下两部分有各自的疏散体系,互不影响。上层与下层相连的楼层在室外部分应设置防火挑檐,上、下层分界处应按防火分区的标准要求设置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小时楼板和防火墙,而且上、下层两部分不应设贯通的中庭、自动扶梯等,也不能开洞、口等。竖向管道井应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材料进行封堵,以避免火灾时发生烟囱效应。采取以上措施,能有效防止下层发生火灾时,烟气向上层扩散,也能够阻隔火灾的蔓延,降低建筑整体的火灾危险性。
4、结语
坡地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建筑接地形态有别于平地建筑,建筑防火设计与设计者对规范的理解执行有很大关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室外地形特点,结合工程实际合理确定建筑高度、建筑防火类别、设置消防车道和消防扑救面,正确划分防火分区、设置疏散楼梯、疏散出口,保证建筑防火设计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卢济威、王海松著,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03
[4]张建荣,典型坡地建筑吊层空间火灾延期烟气流动数值模拟[J]建筑防火设计,2012,31(12):1289-1292
[5] 欧阳浩 坡地建筑吊层排烟设计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9):93-94
作者简介
阮永刚(1977-),男 ,陕西省安康市消防支队防火处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工程防火设计审核、验收工作。
论文作者:阮永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坡地论文; 建筑论文; 室外论文; 火灾论文; 地面论文; 场地论文; 高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