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合的启示论文_刘畅

名片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合的启示论文_刘畅

摘要:现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已经不是校方关注度不够、设施不齐全、教师队伍不专业的问题了,而是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够重视。本文提出利用心理学效应中的名片效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行家校联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名片效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文化层次较高、情感丰富、个体心理差异较大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贯穿始终。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效应有效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这过程中如果有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进来并配合教育工作者的活动,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大高校中已基本普及。随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歧视情况已经逐渐变少。但是这样就能说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心理问题长期积压而得不到排解宣泄从而走上歧途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或是说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做得很到位了吗?其实不然,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侧重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视了广大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心理隐患”从而进行危机干预。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进一步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各大高校都设置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但是,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基本都不愿意主动地踏入心理咨询室的“大门”,因为他们认为一旦踏入那个门就证明自己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所以这些学生宁愿自己来尝试各种各样自认为对的心理治疗方法,也不愿去咨询专业的心理老师,毕竟每个学生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这样就导致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掌握的信息相对闭塞,很难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他们的工作很难开展进行下去,而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不愿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等到真正出了问题才追悔莫及。最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公开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也就是学生口中的“大课”。广大学生群体对这样的“大课”普遍重视程度不高,觉得自己心里很健康,上这样的课纯属消遣娱乐,甚至有的学生还有抵触心理。并且,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缺乏个人魅力,讲课比较枯燥,很难抓住学生的心。这样就导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上,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该干嘛干嘛,即使强制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可学生们早已人在课堂心在外了,心理健康课程就这样失去了意义。[1]

二、利用名片效应并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名片效应的由来和含义

“名片效应”由苏联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提出,主要是说两个人在交往之前,你先亮出自己的“心理名片”,表明对待某一事件或某一事物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或者表明你和对方有相同的经历,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或者通俗点说对方觉得你和他是同一类人,从而很快地拉近你们的心理距离,更愿意认同你。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在沟通交流中先向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是告诉对方你也经历过和他们一样的事情,然后再悄无声息地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对方感觉我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与他们自己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2]

2、名片效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体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最常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接受某种观点的工作,但是,大学生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群体,都有坚持自己观点的倾向,他们在接受一个新的观点的时候首先产生的是一种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学生把教师放在自己的对立面,这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而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们对他产生认同感就可以消弱这种抵触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这种认同感从何而来?就是教师要让学生认为这个老师除了年龄比他们大点,其他地方有很多相似性,具体包括:有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爱好、相同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对学生说:“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我还不知道你们的想法?”会瞬间拉近和学生距离的原因。但是有些高明的教师会抓住这个机会,在这句话之后再加上一句:“我觉得你们的想法是好的,曾经我上学的时候也跟你们有一样的想法,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不对的,身为一个过来人告诉你们……做才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更加认同这位老师而且能更好地接受老师提出的观点和建议。这个例子何尝不是名片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家校联合对将名片效应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应用名片效应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详细信息包括:过往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目标等,从而从中找到契合点,构建一张特殊的有效的合理的“心理名片”。而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这些信息学生是不会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的。如果老师“强行”让学生提供这些信息,学生首先产生的就是一种抵触情绪从而敷衍了事,即使有的学生很情愿地提供这些信息,那也是很主观的,真实性也很难确定。教师如果用学生提供的信息来构建“心理名片”会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很虚伪,很有目的性,从而产生戒备心理,这样正与名片效应所提供的认同感相违背。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如果这些信息由家长来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得以保证,并且能了解到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评价,这样老师能更容易的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构建出一张真正能触动孩子内心的拉近师生距离的“心理名片”。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如果能共同创造一个情景,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由老师出示“心理名片”,取得学生的认同感以后再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三、利用名片效应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家长要保证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有效利用名片效应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通过各种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态度,从而构建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出示给学生,从而减轻师生之间的隔阂,并被学生所认可。而“心理名片”的构建过程就是从一些有关学生的各类信息之中提炼出可以接受的部分,所以说这些有关学生信息的可靠性决定了“心理名片”的有效程度,决定了利用名片效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上文说过这些有关学生的信息包括学生的过往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由家长提供给学校是在合适不过了。因此,家长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要是真实可靠的,不掺杂主观情绪的并且尽可能的做到把握每一个细节。这样教师才能最好的把学生信息加工提炼,构建一张能真正触动学生内心的“心理名片”。

2、家校共同创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和情境

利用名片效应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向学生出示“心理名片”的时机和情境相当重要。如果在学生对老师没有绝对的抵触情绪,乐意与老师交流,并且近期之内没有产生信任危机和心情极度放松的条件下,这时老师向学生出示早已准备好的“心理名片”,就能瞬间切中要害,使学生和老师产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把名片效应发挥到极致。而教师出示“心理名片”的时机,不只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自己来把握,更需要家长的配合,来及时提供实时的学生信息。即使时机始终不够成熟,也可以家校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教师出示的“心理名片”,为之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铺垫。

3、教育者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完美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利用高尚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名片效应拉近师生距离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当学生认可这位老师并且愿意接受这位老师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之后,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如果教师的人格足够高尚并富有魅力,就能达到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从而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所以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接受一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真正做到德行统一才能更好地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3]

综上所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利用名片效应,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更加乐意地接受教师的观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得以真正实现。而在这其中名片效应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红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14,(04):139-140.

[2]李向阳,刘娜,王益民. 谈心理效应在高校公共选修课中的应用——以青年心理学课程为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02):88-90.

[3]熊元靖,王南甫. “名片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05):74-75.

[4]金宏. 家校联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 中国校外教育,2012,(08):179.

[5]刘淑珍. 浅谈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 吉林教育,2015,(10):53.

[6]刘晓华. 对家校联合教育的几点思考[J]. 文理导航(中旬),2015,(08):71.

论文作者:刘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  ;  ;  ;  ;  ;  ;  ;  

名片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合的启示论文_刘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