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论文_肖辉林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论文_肖辉林

甘肃省临夏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731100

摘要:教育是挖掉穷根的关键,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之一。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方面有着教育成本较低、更利于受教育者就业、面向社会大众、服务范围较广、层次较多的独特优势。因而,职业教育是短时间内实现教育脱贫的治本之策。本文结合临夏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就从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的作用。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就像一道大坝,能够像拦住洪水一样阻断贫困,并使之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让贫困学生有学可上,有职可入。

我国目前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而相当部分的贫困人口,是由于缺少文化、缺少一技之长造成的。贫困群众只有依靠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脱贫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如果贫困地区未来的劳动力(建设者)学不到技能的,在高中阶段只学到了相关文化知识却没有学到相关技能,落榜回到家,依然难以改变贫困面貌,到发达地区打工,开始也只能做些卖力气的活。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既让他们学到知识,更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如果不能升学,凭借一技之长,就可以就业,在贫困地区,就业一人,就能脱贫一家。特别是脱贫以后,要巩固脱贫成果,也需要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发力,以防止脱贫再返贫的现象发生。如何啃下硬骨头,打赢硬仗中的硬仗,决定着脱贫的成效和质量。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全力以赴,攻贫中之贫,克坚中之坚。除了精准滴灌——选优势产业,找脱贫路子之外,还要扶志扶智——输血纾急困,造血生动力。

扶智与扶志。教育扶贫的投入具有生产性,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投入产出比最高,是离农村贫困人口距离最近的教育类型。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较低的社会阶层从职业教育中获益越多,工业水平就越高;职业培训越普及,收入最低的就业者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就越高。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加快补齐“三农”这块发展短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类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要求,实施精准扶贫,催生农村“造血功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了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是加快建设“人的新农村”,所以,职业教育学校能够发挥“造血”的功能,即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及其他手艺,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和“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种养殖业专业户、现代手艺人及其他经营者,使之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带动更多的群众增加收入。

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本应大有作为。但就目前情况看,其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中职学校办学基础薄弱。普遍规模较小,课程内容陈旧、实训设备老化,师资质量不高,无法满足生产实践和劳动市场变化的需求,一些学校还在学习早被市场淘汰多年的技术。

二是吸引力不足,贫困家庭选择中职学校的意愿不强。受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等局限,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较难,无法有效提升脱贫的能力。而与当地需求有关的如农林类专业等,即使联办专科也无人问津。因此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地区劳动力结构中,只有不到0.5%的技能劳动者。

三是教育经费投入偏低,职业教育资金短缺,办学实力不强。职业教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地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少数民族教育并不乐观。由于临夏地处内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经济欠发达,一部分职业学校目前还在为学校生存为奋斗,根本谈不上职业教育质量,尤其实训设备不足,当地可供学生实训或就业的岗位严重短缺。

无论从我国教育体系自身完善的需求,还是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来看,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一是“要抓好贫困人口的就业培训,坚持低门槛、低准入、低起点、有针对要求,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同时,要扶困助学,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助学帮扶,带动整个家庭实现根本性脱贫。”

二是发挥职教资源,多领域开展现代农民培训工程。发挥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农民工职业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基地,成为一个区域内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人社、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联合制定培训计划,安排有学习意愿的未升入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进入职业院校进行短期学习,掌握一技之长。

三是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目前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整合现有的各级教育培训力量,创建教学实训基地,多领域开展现代农民培训工程,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四是实施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的教育培训模式。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机构要主动对接地方相关机构,了解国家 产业政策、地方产业发展情况、行业人才缺口情况,对接相 关产业、行业、企业,树立合作共享的理念,摸清企业人才 需求和技术革新需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吸收企业专家进 入专业建设指导机构,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模、规格,积极参 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服务 的精准性,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和劳动力的充分就 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形成“一人入学、就业,一家脱贫”的良性循环才能最终形成。

五是建立新型管理体制,提高办学质量。民族地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应加强学校管理,建立符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型管理制度,强化办学体制。一方面,学校应建立比较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并且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应调整办学整体布局,针对民族地区地处山区、人口分布较散的实际情况,集中办法,节约办学成本。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是挖掉穷根的关键,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之一。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方面有着教育成本较低、更利于受教育者就业、面向社会大众、服务范围较广、层次较多的独特优势。因而,职业教育是短时间内实现教育脱贫的治本之策。

论文作者:肖辉林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  ;  ;  ;  ;  ;  ;  ;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论文_肖辉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